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中国军民的抗争;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不平等条约内容和危害。
3.进行归纳总结,掌握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知识梳理】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2.过程
(1)战争爆发: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________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军控制____________。
(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了________、________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________,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____________》。
(1)内容与危害
内容
危害
割辽东半岛、______及附属岛屿、____________给日本
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____________的狂潮
赔偿日本军费________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________
日本可以在中国____________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_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____________了。
二 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____________的狂潮。
(2)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____________”的旗号,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
(1)1900年6月,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________,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在________、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打击。
(3)7、8月,八国联军相继占领天津、北京,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
3.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____________》。
(1)内容
①赔偿各国白银共________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②划北京____________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毁________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________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________性质的组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_,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________受到列强控制。
②“________”成为列强策划侵华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________的控制。
⑤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地。
【史论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的深远影响
(1)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华民族的危机愈加深重,国内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2)对日本而言,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它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对外扩张更加疯狂。
(3)对远东而言,远东的政治格局发生改变,日本国际地位迅速上升,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同时列强对远东的争夺更趋激烈。
【思维点拨】
《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史论总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小结
答案
一、
2.(1)丰岛 (3)黄海制海权 (4)大连 旅顺 (5)威海卫
3.马关条约 (1)台湾 澎湖列岛 瓜分中国 二亿 内地 通商口岸 资本输出 (2)大大加深
二、
1.(1)瓜分中国 (2)扶清灭洋
2.(1)义和团 (2)廊坊
3.辛丑条约 (1)①4.5亿 ②东交民巷 ③北京 山海关 ④反帝 ⑤外务部 (2)①税收 ②使馆界 ④清政府 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2)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3)理清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与八国联军侵华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明治维新前后的中国与日本的漫画,让学生从对比中掌握日本之所以能发动侵华战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2)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动漫、图片及视频,生动形象的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甲午战争背景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及中国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2)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学会理性爱国。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
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3.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三)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难点突破】
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小结】
学习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今天,我们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先辈所受的屈辱和所流的血泪才是有价值的。也只有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
【教学反思】
历史教育应该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本设计就是试图在探究性方面作出尝试,突出史学"学以致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方法。讨论围绕一个大的中心:如何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让历史告诉未来。贯穿一条线索:控诉—>反思落后的原因->接受教训->树立正确的观念->确立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设计了两大问题,展开研讨。
本设计注重的是思维的扩展,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反复穿梭,极大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实施过程中,突出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挖掘方面,稍弱一些。而且,由于时空跨度大,要求教师有极高的驾御课堂的能力。(共19张PPT)
图示资源库
201010a1
第1期
微笑PP
小A博客htp:/blog.sina.com.cn/mppt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历史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
A.列强的侵略开始由沿海深入内地
B.列强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C.列强的侵略由以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
D.《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这项特权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术和特权地位”。列强的这项特权来自( )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
3.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记载了下面一段文字,他记载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9世纪40~60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90年代中期
D.20世纪初期至1919年
4.《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主要是以下哪种矛盾作用的结果( )
A.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
B.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
D.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
5.关于下图所示两个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A.都推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结构
C.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
D.都是在清政府战败的背景下被迫签订的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人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不包括( )
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B.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C.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D.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7.《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指( )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C.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的领土完全为列强所瓜分
8.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社论中指出:毫无疑问,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社论所指的“铁拳政策”指的是(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英法武力威胁“修约”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D.八国联军悍然侵华
9.现在有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10.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承认义和团的正义性
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依靠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
11.李鸿章向朝廷汇报时说:“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钝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这表明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
A.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
B.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C.清政府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D.李鸿章信奉“武器决定论”
12.英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辛丑条约》中最符合马士这一论述的是( )
A.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
B.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C.允许外国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D.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材料二 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材料三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园,耗资1
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四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国之政府。
(1)据材料一、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2)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二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请回答:
(1)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材料一中义和团“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的主张和活动?
(2)你认为应当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清政府“因而用之”和“徐图挽救”的政策?
(3)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1-12
BACDC
DCCCC
DD
13.
答案:(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把征韩侵华作为对外侵略的首要目标;发动侵华战争成为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日本在军事上已做好侵华战争的准备,并加紧搜集情报,对中国状况了如指掌。
(2)①清政府的腐朽,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慈禧太后竟在国家危难之秋,削减军费开支,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②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奉行“避战自保”的政策,外交上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调和。
14.
答案:(1)表现了义和团坚决反帝的精神,但义和团对西方列强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认为一切西洋的东西都是该毁灭的,带有盲目排外性。
(2)“因而用之”是因为当时义和团声势浩大,进入了清政府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徐图挽救”是先控制和利用义和团,然后等待时机予以剿灭。由此可见,清政府企图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抵御西方列强,用西方列强的力量剿灭义和团,从而达到一箭双雕、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
(3)三则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