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0 21:22:03

文档简介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
结合史实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2.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成因,认识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提问:为什么把民族主义作为革命政纲的首要部分而提出,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因为这时的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推翻投降媚外的清政府,也就等于打击了直接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帝国主义,实际上是包含着建立独立富强的国家之意。)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武昌起义  
简单介绍武昌起义的背景,然后指出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一声惊雷,震响祖国中部长空,触发了全国辛亥革命的巨澜,到11月下旬,全国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底,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领导地位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12月25日 ,孙中山乘船到达了上海.在欢迎人群中走出的记者向他提问:"您这次带多少钱来?"(在孙未到上海时,中外各报皆纷传孙携有巨款回国,以助革命军)孙中山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这说明了什么?(一个革命家的气概和精神),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从太平天国到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相距半个世纪.从单纯的农民战争,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标志着中国历史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2.《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这说明了什么?(民主性和反对封建专制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订的目的是什么?(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通过哪些方面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一是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二是约法规定政体采取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但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正在加紧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革命派企图用这些法律条文约束袁世凯手中的权力只不过是软弱资产阶级的一种幻想而已.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什么手段对革命施压?(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回忆说:"同盟会自广州起义失败以后,即已趋于涣散,而至武昌起义以后,几乎陷于瓦解状态.章太炎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两句话虽是极端错误的,但用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倒很合乎事实."已被袁世凯收买的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汪精卫竟然对孙中山施加压力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在此形势下,孙中山被迫对袁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 清帝下诏退位.孙中山辞职,经过南京参议院选举的形式,袁世凯由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摇身一变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落到了袁世凯手中。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这一点,亲身经历过这次革命的林祖涵(即林伯渠)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后谁要是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再做皇帝,谁就会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即可为证.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总头.砍掉了这个头,就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从此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稳定的秩序来.这就大大有利于中国人民继续开展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第三、这次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有关资料统计,1912—1916年间公布的发展实业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共有86项之多,内容包括矿业、农林、工商、渔业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除了原来清政府的若干束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把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看成仅仅是"排满",他们既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不支持孙中山,而选择了袁世凯作为他们继续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件事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那样:"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本课小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推动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方面建立了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另一方面大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1911年10月10日 的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次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反动封建统治,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产生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这些成就,永载史册.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破坏,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最终导致了这次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共20张PPT)
图示资源库
201010a1
第1期
微笑PP
小A博客htp:/blog.sina.com.cn/mppt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2.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章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
A.清朝政府垮台
B.封建制度结束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国历史巨变
3.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这反映出(  )
A.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
B.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道路
C.康有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不满
D.康有为无法接受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4.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下图所示的文件,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5.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  )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6.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7.《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其物质基础是(  )
A.帝国主义侵略深入,造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迅速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限制和阻碍
D.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8.下图是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孙中山先生(  )
A.投身维新变法运动
B.领导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C.提出并发展三民主义
D.领导北伐战争
9.关于下列三幅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发生的
B.都是为了救亡图存
C.都体现了求民主、反专制的进步潮流
D.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
10.如图是纪念武昌起义颁发的纪念章,颁发纪念章的是(  )
A.湖北军政府
B.南京国民政府
C.南京临时政府
D.广州国民政府
11.孙中山(1866~1925年)在回忆录中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东沿海起义
D.领导华侨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
12.“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堪称是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它们都(  )
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B.使本国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C.体现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D.反映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驻守武昌的新军第八营的士兵程正瀛开枪打死反动军官,熊秉坤随即赶来,鸣笛聚众,宣布起义。城内外各路革命军纷起响应,首先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然后攻打总督衙署。第二天清晨,一面十八星大旗飘扬在黄鹤楼上,宣告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发生在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御侮道路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56条。它明确宣布,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迁徙、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宗教信仰的自由和选举、被选举、考试、请愿、诉讼的权利,以及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进步的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在武昌率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谁制定、谁颁布的。为什么说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4.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由许多共和国组成一个邦联或者一个强大的君主国或贵族统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体现责任代议制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新型的共和国”创新的表现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你是否同意“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2
BBDDC
CBCCA
AA
13.
答案:(1)清政府派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由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许多民主权利;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地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因而,《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4.
答案:(1)表现:联邦制,共和制。
(2)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
观点:同意。理由: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
观点:不同意。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认识:立足国情;不断创新。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 武昌起义
1.背景
(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____________”,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____________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等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____________、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
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________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____________。
2.酝酿
(1)武装起义:发动了_______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____________做宣传,________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____________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过程
(1)1911年10月10日,________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
(2)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二 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________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________,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___。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确立____________。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____________的进步意义。
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策划南北议和。
②列强通过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压,替袁世凯撑腰。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妥协退让。
(2)篡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1912年3月,袁世凯在____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__,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____________在华侵略势力,为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深化点拨]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不可避免地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有软弱和妥协的一面,这是造成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为共和“徒有虚名”,其实际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潮流。
[思维点拨]
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彻底摧毁封建势力。
【史论总结】
从不同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3)从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课堂小结
答案
一、
1.(1)预备立宪 (2)留学教育 (3)天赋人权 (4)①檀香山
②革命政党
2.(1)黄花岗 (2)湖北新军 武汉 (3)保路同志军
3.(1)武昌
二、
1.(1)1912 (2)南京
2.(1)①国民全体 ⑥责任内阁制 (2)封建专制制度
三、
1.(2)北京
2.(2)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帝国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