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固定装置;②装入药品;③加热;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法收集。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①⑤④
C.④②①③⑤
D.④①②③⑤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中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把手掌紧贴容器的外壁,再把导管伸入水中
B.加热时,先对试管预热,再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
C.仪器装配后,先对试管预热,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排水法集气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气管移出水面
3.现有下列仪器:①烧杯;②酒精灯;③铁架台;④试管;⑤托盘天平;⑥集气瓶。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不需要的仪器是( )
A.①⑤
B.①②④⑥
C.①②⑤
D.①②③⑤
4.请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若用B装置制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烷是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填装置编号,下同),收集装置应选________。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C 2.B 3.A
4.(1)酒精灯 长颈漏斗
(2)过氧化氢水+氧气
(3)A D或E课题2 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从化学中得到的知识;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重点难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让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1.准备好教材中[实验2-2]、[实验2-3]、[实验2-4]所需的有关仪器;
2.准备好补充实验中化学反应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实验仪器和药品;
3.收集有关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资料、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与讨论】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了解氧气可供给呼吸这一点导出本节课的主题。
讨论、交流、发言。
创设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二、引导探究,实验探索
【过渡】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
讨论、交流,从色、态、味等角度描述对氧气的认识,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氧气的性质。
从已知向探索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讨论与思考】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吗?2.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
讨论、发言
让学生在思考、验证出结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1.展示一瓶无色气体,
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2.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3.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观察、讨论、交流、发言。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也可用带火星的纸条。)
让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
【设问】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吗?请你试一试。请实验成功的同学分析成功的经验。请失败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材中[实验2-4]:观察现象、表述现象;发言: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写出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不急于告诉学生本实验成功的诀窍,让他们尝试成功与失败,体验探究的辛苦与成功的喜悦。
续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引导探究、实验探索
【引导分析、比较】木炭、硫黄、铁丝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些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并全班交流。发言: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讨论】教材中的“讨论”栏。【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现象、热量变化等。(教材中“化学反应”中的实验)
讨论并发言。观察讨论、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及化合、氧化反应的概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化学变化中的各种现象,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美。
三、联系运用
【展示】资料、图片。
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资料、图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社会化。
四、总结巩固
【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有何体会?【作业】教材P36:2、3、4。
小结、交流知识脉络化。(不要求每个学生回答完整,但要求一定要参与。)
让学生体会知识脉络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思想方法
如何准确观察、描述实验现象(以物质燃烧为例)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或借助仪器了解实验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初中化学实验大致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质的燃烧;第二种是加热固态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实验。这三类实验的现象各自存在一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去进行观察,可以逐步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以物质燃烧实验为例,说明如下:
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①放出大量的热;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的产物;③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时,一般从以下3个角度进行描述:一光、二热、三生成物。例如,铝条燃烧的现象是: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再如,硫黄燃烧(在氧气中)的现象是: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黄受热先熔化再气化最后才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重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就是能揭示本质特征的现象。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固体”是本质现象,因为由此现象可正确理解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2)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②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等的区别,不能相互代替。
2.趣味化学资料
臭氧的功与过
臭氧(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浓度低时对人体无害,若浓度高于100
ppm,则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头疼。
汽车、化学工厂及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氮,吸收阳光后,转化成一氧化氮和活泼的氧原子,氧原子继而与氧气反应生成臭氧。这些停留在对流层的臭氧会使人感到呼吸困难,肺功能减弱及肺组织受损。此外,臭氧更会与汽车排出的碳氢化合物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刺激我们的呼吸系统。另一方面,在大气层中有一层极薄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3.知识驿站
氧化反应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狭义的氧化指物质与氧化合;还原指物质失去氧的作用。氧化时氧化值升高,还原时氧化值降低。氧化、还原都指反应物(分子、离子或原子)。氧化也称氧化作用或氧化反应。有机物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作用叫做氧化,引入氢或失去氧的作用叫做还原。物质与氧缓慢反应缓缓发热而不发光的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如金属锈蚀、生物呼吸等。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叫做燃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物质和氧(不单是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重点难点
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
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试管、药匙、酒精灯、铁架台、水槽、集气瓶、小木条、火柴、玻璃导管和橡胶导管、棉花、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投影片、多媒体等。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2.如何区分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3.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引入】氧气具有许多用途,那我们如何制取氧气呢?
思考、回答问题。倾听。
考查学生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讲述】实验室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提问】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在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演示】[实验2-5]加热高锰酸钾,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氧气,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制得的气体就是氧气。【总结】(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为:①“检”——制取氧气前应先将仪器组装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将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然后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③“扣”——预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扣在水槽里;④“热”——加热试管(先预热,用酒精灯外焰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然后再用酒精灯外焰集中加热盛放固体的部位),待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即可收集;⑤“集”——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知道,记忆对照图2-14思考仔细领会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使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记忆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瓶氧气,待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表现氧气已集满;⑥“撤、熄”——收集完毕,先将导管撤离水槽,再熄灭酒精灯。(3)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待检气体的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表明瓶中气体是氧气。 【演示】图2-15所示实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1.不加热;2.加热;3.加入二氧化锰。观察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总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物都必须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不加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加入二氧化锰,不用加热过氧化氢也能产生氧气,由此可见,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反应物。【提问】二氧化锰到底是什么物质?它在这个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呢?【讲述】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讲解】催化剂的概念,强调“一改两不变”。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慢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比如,食用油中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化,在橡胶制品中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减缓橡胶老化的速度。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算反应条件。
观察实验现象并用文字表述,填写教材P38表格。仔细领会。思考。阅读课本P39第二段,回答上面这个问题并解释。理解、记忆、掌握,分析“一改两不变”的内容。记忆、理解。思考。倾听。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引出新问题。引出后面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1.过氧化氢水+氧气【提问】是否可用其他物质代替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过渡】在实验室中,除了用加热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外,还常常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板书】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二、化学反应类型【提问】上述两个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讲解】化学反应: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练习】1.在下列反应中A.H2O―→H2+O2 B.CO2+H2O―→H2CO3C.CH4+O2―→CO2+H2O属于分解反应的有________;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有________。2.课本P41习题2【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增长了哪些知识?【作业】课本P41-42习题1、4
讨论、思考。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趣味化学资料
高锰酸钾和双氧水的杀菌作用
高锰酸钾俗称灰锰氧,是一种有结晶光泽的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易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高锰酸钾水溶液能使细菌微生物组织因氧化而破坏,因而它具有杀菌消毒作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可用来洗涤伤口;也可用来消毒水果、餐具和茶具。使用高锰酸钾消毒水果、餐具等物品时,先将欲消毒物品放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数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干净即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时应注意,溶液要现用现配,放置时间长了,消毒效果会降低,当溶液变为棕黄色时,就完全失效了。
双氧水的学名叫过氧化氢,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医疗上常用3%的双氧水进行伤口或中耳炎消毒。当它与伤口、脓液或污物相遇时,立即分解生成氧。这种尚未结合成氧分子的氧原子,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与细菌接触时,能破坏细菌菌体,杀死细菌。
2.知识拓展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仅仅由于本身的存在就能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组成和质量并不改变的物质就叫催化剂。催化剂跟反应物同处于均匀的气相或液相时,叫做单相催化作用;催化剂跟反应物属不同相时,叫做多相催化作用。
使化学反应加快的催化剂,叫做正催化剂;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叫做负催化剂。例如,酯和多糖的水解,常用无机酸作正催化剂;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常用五氧化二钒作正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是固体,反应物为气体,形成多相的催化作用,因此,五氧化二钒也叫做触媒或接触剂;食用油脂里加入0.01%~0.02%没食子酸正丙酯,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在这里,没食子酸正丙酯是一种负催化剂(也叫做缓化剂或抵制剂)。
在催化反应里,人们往往加入催化剂以外的另一物质,以增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这种物质叫做助催化剂。助催化剂在化学工业上极为重要。例如,在合成氨的铁催化剂里加入少量的铝和钾的氧化物作为助催化剂,可以大大提高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在几乎有半数以上的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里都采用催化剂。
3.实验室制氧气口诀
制氧操作要记清,先要检验气密性;
高锰酸钾紫黑色,装入试管塞棉花;
铁夹夹管中上部,管口略微向下倾;
加热要用灯外焰,移动加热要记清;
排水方法来收集,气泡均匀导入瓶;
实验完毕莫慌张,先移导管后撤灯。2.3 制取氧气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共同点是( )
A.都需要加热
B.都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C.都发生了分解反应
D.都生成了两种物质
2.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后果是( )
A.不产生氧气
B.产生氧气的速率慢
C.没有水生成
D.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小
3.实验室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不能确定
4.在KClO3分解制取O2的反应中,MnO2作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质量发生了改变
C.某些反应可使用不同的催化剂
D.某些催化剂可催化不同的反应
5.某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据此推断出该气体的两项物理性质均正确的是( )
A.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D.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2.3 制取氧气
1.C 2.B 3.C 4.B 5.D2.1 空气
第一课时 空气的组成
1.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在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78%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通常状况下,成年人每分钟需要8
L氧气,则每分钟吸入的空气的体积为( )
A.10
L
B.20
L
C.40
L
D.50
L
3.根据物质分类知识判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干净的果汁
C.冰水混合物
D.矿泉水
4.将一只小白鼠放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气瓶中,并密封(如图所示),发现小白鼠仍可存活一段时间,且瓶壁逐渐变模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白鼠能存活一段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瓶壁变模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烧杯中导管内液面高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最后瓶内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你能总结出剩余气体的一两点性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
红磷________ 氧气________ 氮气________
第二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空气中供我们呼吸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稀有气体
2.不会加剧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是( )
A.使用太阳能淋浴器
B.燃烧煤
C.超音速飞机尾气排放
D.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
3.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等级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4.以下是某学生的课堂小结,请你和他一起总结一下吧。
(1)在物质的分类中空气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在空气的成分中,制造化肥并可以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_;能供给人类呼吸的是________;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并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3)氮气或稀有气体可以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共同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
(4)洁净的空气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下列做法有利于改善空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使用清洁能源;②工业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③积极植树造林
5.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
二氧化碳________ 二氧化硫________
二氧化氮________
五氧化二磷________
2.1 空气
第一课时 空气的组成
1.A 2.C 3.C
4.(1)集气瓶中有空气或一定量的氧气
(2)小白鼠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壁的石灰水变浑浊
(3)导管内液面先下降,最后液面上升
(4)氮气或N2
(5)不易溶于水、不支持呼吸
5.P O2 N2
第二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A 2.A 3.C
4.(1)混合物
(2)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3)化学性质不活泼或稳定
(4)①②③
5.CO2 SO2 NO2 P2O52.2 氧气
第一课时 氧气的性质
1.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A.氧气具有氧化性
B.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C.氧气易溶于水
D.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氧气里燃烧的是( )
A.氮气 B.木炭 C.红磷 D.铁丝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D.蜡烛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5.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
铁________
硫________
木炭________
二氧化硫________
四氧化三铁________
第二课时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1.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二氧化碳+水―→碳酸
B.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C.乙炔+氧气水+二氧化碳
D.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属于缓慢氧化的变化是( )
A.木炭燃烧 B.食物腐败
C.蜡烛燃烧
D.汽油燃烧
3.烟雾弹资料:装有白磷(P)的烟雾弹引爆后,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再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大量白烟(该白烟成分与红磷燃烧生成物相同)将目标隐蔽。写出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4.经过短暂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快慢、现象、生成物等与反应物的量有着密切关系。请举一例说明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氧气
第一课时 氧气的性质
1.C
2.A 3.A 4.B
5.
Fe S C SO2 Fe3O4
第二课时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1.D 2.B
3.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化合反应(注意:不能答“氧化反应”,因为氧化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4.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或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或其他合理叙述)课题2 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从化学中得到的知识;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重点难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让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1.准备好教材中[实验2-2]、[实验2-3]、[实验2-4]所需的有关仪器;
2.准备好补充实验中化学反应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实验仪器和药品;
3.收集有关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资料、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与讨论】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了解氧气可供给呼吸这一点导出本节课的主题。
讨论、交流、发言。
创设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二、引导探究,实验探索
【过渡】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
讨论、交流,从色、态、味等角度描述对氧气的认识,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氧气的性质。
从已知向探索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讨论与思考】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吗?2.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
讨论、发言
让学生在思考、验证出结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1.展示一瓶无色气体,
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2.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3.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观察、讨论、交流、发言。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也可用带火星的纸条。)
让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
【设问】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吗?请你试一试。请实验成功的同学分析成功的经验。请失败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材中[实验2-4]:观察现象、表述现象;发言: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写出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不急于告诉学生本实验成功的诀窍,让他们尝试成功与失败,体验探究的辛苦与成功的喜悦。
续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引导探究、实验探索
【引导分析、比较】木炭、硫黄、铁丝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些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并全班交流。发言: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讨论】教材中的“讨论”栏。【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现象、热量变化等。(教材中“化学反应”中的实验)
讨论并发言。观察讨论、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及化合、氧化反应的概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化学变化中的各种现象,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美。
三、联系运用
【展示】资料、图片。
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资料、图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社会化。
四、总结巩固
【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有何体会?【作业】教材P36:2、3、4。
小结、交流知识脉络化。(不要求每个学生回答完整,但要求一定要参与。)
让学生体会知识脉络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思想方法
如何准确观察、描述实验现象(以物质燃烧为例)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或借助仪器了解实验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初中化学实验大致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质的燃烧;第二种是加热固态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实验。这三类实验的现象各自存在一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去进行观察,可以逐步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以物质燃烧实验为例,说明如下:
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①放出大量的热;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的产物;③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时,一般从以下3个角度进行描述:一光、二热、三生成物。例如,铝条燃烧的现象是: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再如,硫黄燃烧(在氧气中)的现象是: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黄受热先熔化再气化最后才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重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就是能揭示本质特征的现象。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固体”是本质现象,因为由此现象可正确理解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2)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②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等的区别,不能相互代替。
2.趣味化学资料
臭氧的功与过
臭氧(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浓度低时对人体无害,若浓度高于100
ppm,则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头疼。
汽车、化学工厂及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氮,吸收阳光后,转化成一氧化氮和活泼的氧原子,氧原子继而与氧气反应生成臭氧。这些停留在对流层的臭氧会使人感到呼吸困难,肺功能减弱及肺组织受损。此外,臭氧更会与汽车排出的碳氢化合物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刺激我们的呼吸系统。另一方面,在大气层中有一层极薄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3.知识驿站
氧化反应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狭义的氧化指物质与氧化合;还原指物质失去氧的作用。氧化时氧化值升高,还原时氧化值降低。氧化、还原都指反应物(分子、离子或原子)。氧化也称氧化作用或氧化反应。有机物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作用叫做氧化,引入氢或失去氧的作用叫做还原。物质与氧缓慢反应缓缓发热而不发光的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如金属锈蚀、生物呼吸等。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叫做燃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物质和氧(不单是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重点难点
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
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试管、药匙、酒精灯、铁架台、水槽、集气瓶、小木条、火柴、玻璃导管和橡胶导管、棉花、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投影片、多媒体等。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2.如何区分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3.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引入】氧气具有许多用途,那我们如何制取氧气呢?
思考、回答问题。倾听。
考查学生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讲述】实验室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提问】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在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演示】[实验2-5]加热高锰酸钾,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氧气,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制得的气体就是氧气。【总结】(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为:①“检”——制取氧气前应先将仪器组装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将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然后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③“扣”——预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扣在水槽里;④“热”——加热试管(先预热,用酒精灯外焰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然后再用酒精灯外焰集中加热盛放固体的部位),待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即可收集;⑤“集”——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知道,记忆对照图2-14思考仔细领会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使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记忆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瓶氧气,待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表现氧气已集满;⑥“撤、熄”——收集完毕,先将导管撤离水槽,再熄灭酒精灯。(3)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待检气体的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表明瓶中气体是氧气。 【演示】图2-15所示实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1.不加热;2.加热;3.加入二氧化锰。观察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总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物都必须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不加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加入二氧化锰,不用加热过氧化氢也能产生氧气,由此可见,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反应物。【提问】二氧化锰到底是什么物质?它在这个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呢?【讲述】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讲解】催化剂的概念,强调“一改两不变”。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慢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比如,食用油中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化,在橡胶制品中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减缓橡胶老化的速度。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算反应条件。
观察实验现象并用文字表述,填写教材P38表格。仔细领会。思考。阅读课本P39第二段,回答上面这个问题并解释。理解、记忆、掌握,分析“一改两不变”的内容。记忆、理解。思考。倾听。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引出新问题。引出后面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1.过氧化氢水+氧气【提问】是否可用其他物质代替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过渡】在实验室中,除了用加热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外,还常常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板书】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二、化学反应类型【提问】上述两个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讲解】化学反应: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练习】1.在下列反应中A.H2O―→H2+O2 B.CO2+H2O―→H2CO3C.CH4+O2―→CO2+H2O属于分解反应的有________;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有________。2.课本P41习题2【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增长了哪些知识?【作业】课本P41-42习题1、4
讨论、思考。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趣味化学资料
高锰酸钾和双氧水的杀菌作用
高锰酸钾俗称灰锰氧,是一种有结晶光泽的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易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高锰酸钾水溶液能使细菌微生物组织因氧化而破坏,因而它具有杀菌消毒作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可用来洗涤伤口;也可用来消毒水果、餐具和茶具。使用高锰酸钾消毒水果、餐具等物品时,先将欲消毒物品放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数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干净即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时应注意,溶液要现用现配,放置时间长了,消毒效果会降低,当溶液变为棕黄色时,就完全失效了。
双氧水的学名叫过氧化氢,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医疗上常用3%的双氧水进行伤口或中耳炎消毒。当它与伤口、脓液或污物相遇时,立即分解生成氧。这种尚未结合成氧分子的氧原子,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与细菌接触时,能破坏细菌菌体,杀死细菌。
2.知识拓展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仅仅由于本身的存在就能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组成和质量并不改变的物质就叫催化剂。催化剂跟反应物同处于均匀的气相或液相时,叫做单相催化作用;催化剂跟反应物属不同相时,叫做多相催化作用。
使化学反应加快的催化剂,叫做正催化剂;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叫做负催化剂。例如,酯和多糖的水解,常用无机酸作正催化剂;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常用五氧化二钒作正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是固体,反应物为气体,形成多相的催化作用,因此,五氧化二钒也叫做触媒或接触剂;食用油脂里加入0.01%~0.02%没食子酸正丙酯,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在这里,没食子酸正丙酯是一种负催化剂(也叫做缓化剂或抵制剂)。
在催化反应里,人们往往加入催化剂以外的另一物质,以增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这种物质叫做助催化剂。助催化剂在化学工业上极为重要。例如,在合成氨的铁催化剂里加入少量的铝和钾的氧化物作为助催化剂,可以大大提高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在几乎有半数以上的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里都采用催化剂。
3.实验室制氧气口诀
制氧操作要记清,先要检验气密性;
高锰酸钾紫黑色,装入试管塞棉花;
铁夹夹管中上部,管口略微向下倾;
加热要用灯外焰,移动加热要记清;
排水方法来收集,气泡均匀导入瓶;
实验完毕莫慌张,先移导管后撤灯。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单元教材是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在本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是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难点: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解释物质的变化;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一直是各省市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领域开始,粒子因为看不到、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于理解。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被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扩散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分子(或原子)间有间隔、分子(或原子)是在永不停息运动着的],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分析“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进一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及原子结构简图所表示的意义,顺理成章地得出离子的形成过程,借助离子的形成过程,理清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本单元概念性强,抽象难懂,学习时可用比喻法、多媒体手段展示化学反应微观变化过程,通过讲解、想象克服难懂关;运用列表、归纳比较法克服对概念理解关;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会不见了?
学生思考、讨论。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合作探究实验探究对比分析了解性质
实验3-1: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感觉一下分子对脸撞击的感觉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展示图片:教材49页图3-2、3-3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思考讨论。 学生听讲,实验。
在学生亲身体验中激发思维及探究欲。 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续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模型展示分析推理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2.能看到整块的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分子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做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变红了?针对你的猜想,请设计实验方案,证实你的猜想。【小结】1.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2.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1+1≠2一碗黄豆与一碗小米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思考、讨论,并归纳总结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A杯中的溶液变红了。学生猜测,讨论。观察现象:1+1≠2。思考、讨论、猜想。观察、分析;语言表达: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把实验步骤略作改变,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续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和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变化是分子还是原子?
在模型的帮助下,分析、讨论、推理在两种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也发生变化。
用模型把微粒直观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三、课堂小结总结交流
【小结】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氧化汞受热分解;2.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3.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
小结收获,交流体会,代表发言。
通过小结、练习,使知识形成脉络,使学生初步进入微观世界。
四、检测反馈练习巩固分析归纳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晾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讨论、分析、交流。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运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趣味化学资料
道尔顿——科学原子论的提出者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最大的贡献是把古代模糊的原子假说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道尔顿15岁时已经是一名教师,他对气象很感兴趣,每天坚持记录气象变化。后来听说肯代尔城有一位叫约翰·豪夫的人也对气象很感兴趣,于是他去拜访豪夫先生,到那儿道尔顿才发现豪夫先生是一位盲人,但豪夫先生却可以独立进行实验。他可以安装仪器,把容器装满却不溢出一滴溶液,也不会打碎仪器。道尔顿深为钦佩,从豪夫先生那儿道尔顿学到了很多东西。
1793年,道尔顿到曼彻斯特一家著名学院教书,在那儿,他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广泛,但他渐渐感到担任教学工作妨碍他从事科学实验,因为教书占用他时间太多,从事研究的时间太少了。1799年,道尔顿离开学院,成为曼彻斯特最受尊重的私人教师,他每天授课不到2小时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和科研经费。道尔顿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化学家。
除了在化学界取得的成绩外,道尔顿还是色盲的发现者。有一次道尔顿给母亲买的圣诞礼物是一双蓝色袜子,但母亲却说袜子是红色的。经过详细的研究,道尔顿使用各种颜色的方块在小学生中间进行了实验。他发现,有的学生根本就不能分辨颜色,有的却往往错认各种颜色。1794年,道尔顿写出了一份关于色盲的报告,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所以在英国,人们将色盲称为“道尔顿症”。
2.化学史
阿伏加德罗
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是第一个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人。他的分子假说奠定了原子——分子论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对近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四卷著作《有重量的物体的物理学》(1837~1841年)是第一部关于分子物理学的教程。
阿伏加德罗毕生致力于原子——分子学说的研究。1811年他发表了题为《原子相对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原子进入化合物时数目之比的测定》的论文。他以盖·吕萨克气体化合体积比实验为基础,进行了合理的假设和推理,首先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把它与原子概念相区别,指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分子是能独立存在的最小粒子。单质的分子是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则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所组成的。文中明确指出:“必须承认,气态物质的体积和组成气态物质的简单分子或复合分子的数目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简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一个、甚至是唯一容许的假设,是相同体积中所有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这样就可以使气体的原子量、分子量以及分子组成的测定与物理上、化学上已获得的定律完全一致。阿伏加德罗的这一假说,后来被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效果。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
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
教学准备
1.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原子结构简图”、“离子的形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投影片。
2.原子内部结构动画:原子内部结构动画、离子的形成动画。
3.常见原子的质量表:常见原子的构成微粒数目及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投影】教材第53页图3-8。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对照投影)。
展开想象,并将想象的结果相互交流。欣赏图片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
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二、合作探究【提问】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可见,原子内部还有更小的粒子。那么,原子的结构空间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原子的构成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模型。【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播放】动画片:原子内部的运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3页图3-9,谁能概括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投影】教材第53页表3-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部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意见不一:能;②不能;③不确定。观察模型,认识原子的各结构。自由想象边欣赏边与刚才的想象进行对比。个别回答,相互补充,不断完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绕核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的。分组讨论。查表交流。学生小结。猜测;查阅资料;回答。
设疑引起思考,通过对科学史实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模型,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和物质的微粒性。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觉微观世界的神奇,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学习,你们对原子的结构了解了多少?小结后板书: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提问式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氢、碳、氧、钠、硫等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吗?(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第53页表3-1。)原子核对这些电子的吸引力是否相同?这些电子的排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板书】二、核外电子的排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有关内容后,提问: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用两个字概括。【过渡】那么,电子究竟是怎样分层排布的呢?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介绍:相对稳定结构的概念。请同学们利用教材第53页表3-1数据,进行创意绘画:(1)氢原子结构图。(2)氧原子结构图。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教材第54页图3-10,介绍电子层概念。
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寻找最佳词语。思考、猜想;查书。答:2个。答:8个。答:8个。自由创意画图:各种氢原子结构创意图很快画好;画氧原子结构创意图时遇到问题:含有8个电子的氧原子中,这8个电子究竟怎样绕核高速运动呢?知道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学习运用文字、图表或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课题。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概括能力。自然过渡;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再次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画画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再加上又是抽象画,学生非常兴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问题着手,引出新知。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氢原子结构示意图和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投影】仔细观察: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无一定规律? 【过渡】由于金属、非金属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得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呢?【动画片演示】离子的形成。介绍:阴离子、阳离子的概念。(看教材插图:第55页图3-13“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板书】三、离子的形成请同学们通过观看动画片及看教材第55页插图,说说书写离子符号应注意的事项。强调离子的表示方法。【投影】原子、离子的比较。原子离子不同点结构的稳定性所显的电性相同点联系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举例说明。【投影】附表1: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书写、使用都不方便,故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种类原子质量氢1.67×10-27kg氧2.657×10-26kg碳1.993×10-26kg铁9.288×10-26kg那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
回忆原子结构,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分组讨论后交流。思考。观看动画片,体会离子的形成过程。看插图,体会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记录。自己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特点。练习书写一些离子的符号。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填表:氧气由______构成;水由______构成;二氧化碳由______构成;铁由______构成;硅由______构成;氢气由______构成;氯化钠由______构成。
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在有趣、轻松、又十分形象的氛围中接受抽象、难懂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的能力。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比正确率、比速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进一步确立物质的微观概念。“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四、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的相关内容。1.定义(略)。【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个简洁的式子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运用这个式子,我们不妨来算一下附表1中四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投影】附表2: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12碳66612氧88816钠11121123氯17181735铁26302656
你们有没有发现: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集体朗读。相对原子质量=学生练习计算。观察后找出规律。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
三、课堂小结【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归纳总结。
在交流中进一步巩固。
四、巩固拓展(1)请学生以图表的形式归纳出: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关系。(2)今后学习中,我们可直接查阅书后附录中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师生一起查阅),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那些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如我国的张青莲教授。
尝试用图表表示。练习查找。
学习用图表、化学用语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化学史
张青莲(1908—2006),无机化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过重要作用。晚年从事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
2.化学小知识
基本粒子
两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个物体一直分割下去,将会怎样?能不能找到一种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
物理学家先是发现许多物体由很小的分子和更小的原子组成。原子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它的中心是原子核,核内有质子和中子,环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因此,人们一度认为,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并将它们称为“基本粒子”。随着实验技术的日渐完善,近年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一大批新的基本粒子。至今为止,基本粒子已是一拥有300多个成员的大集体;在这些成员中,论质量有的竟是电子的6
000倍,而有的轻的没有静止质量。论寿命,有的可以“永久长存”,而有的还不到亿亿分之一秒。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基本粒子的发现,给物理学家出了一个难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粒子,而且每一种粒子都与另一种不相同呢?
于是,有的科学家设想:这些不同的粒子可能组成几个家庭,每一个家庭内的粒子可能按照非常有规律的方式彼此有些差异。大家知道,元素周期律的出现,是由于原子具有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由此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想法,基本粒子是不是也有内部结构,从而可以像原子一样列出一个规则的表来?根据这样的思路,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进一步的假设,认为基本粒子是由三个(或一对)更基本的粒子组成的体系,他们称之为“夸克”。令人高兴的是,根据这样一个假设,可以解释许多实验事实。但是,夸克是真的存在呢,还是仅仅是一种数学上的臆想?有待物理学家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解答。
可以肯定的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基本粒子世界还有许多尚未揭开的谜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追寻。
课题3 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1.“元素与原子的比较”投影片。
2.元素符号卡片、水分子等分子模型卡片。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续表
续表
续表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化学史料
门捷列夫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化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第一份元素周期表。1907年2月2日,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
2.知识放送
化学语言中的“字母”——元素符号
朋友见面握手,表示友好,这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种“符号”。同人类表示友好有“符号”一样,化学也有自己的符号,它是化学世界的共同语言。我们初次接触化学,内容复杂,术语繁多,让人理不出个头绪。有了化学符号,掌握其中的规律,化学就变得有章可循,学习就容易了。
1860年,世界上制订了统一的化学元素符号,使各国科学工作者之间有共同的、统一的化学语言。
元素的化学符号,好像英语中的字母。英文共有26个字母,而化学元素符号目前有百余个。不过,元素符号由一个或两个以上字母构成,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两条:一是代表一种元素;二是代表这个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化学符号Ca既可表示钙元素,也可表示一个钙原子
。
化学元素符号,用这个元素的拉丁文开头字母是相同的,就在开头字母旁边写一个小写字母,这个小写字母,是这个元素拉丁文名的第二个字母,如铁写作Fe,铜写作Cu。如果元素的拉丁文名第一、第二个字母均相同。那么就用这个元素拉丁文名的第三个字母作为小写字母。例如砷、银、氩三种元素的拉丁文名,第一、第二个字母都是“ar”,它们的符号分别写作As、Ag、Ar。
3.化学小资料
元素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在“化学大厦”——元素周期表的第一号房间里,住着氢的三“兄弟”,它们都只含有一个质子,所不同的是,老大带有2个中子,叫氚,老二只有1个中子,叫氘,老三没有中子,“体”最轻,通常叫氢,又叫氕。如果我们细心地检查“化学大厦”的每个房间,可以发现其他元素都有类似的情况,化学家把这些含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元素互称为同位素。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水的存在和分布情况,知道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了解天然水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常规处理方法。
(2)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
(3)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对一些常见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4)掌握化学式及其含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熟悉化合价的一般规律;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5)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根据某一新物质的化学式,会求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质量比或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表等形式来了解水资源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自来水的一系列净化过程,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及使用硬水带来的危害;了解水的净化方法。
(3)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水的组成。
(4)通过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有一定的数目比说明化合价的含义;利用化合价规律指导化学式的书写并通过化学式推断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5)通过对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的分析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及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通过对元素的质量分数的确定寻找元素质量分数有关应用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增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并能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关心、保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水资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利用电解水实验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同时,又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化合价、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及其有关的计算等内容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化学的一些概念和基本操作穿插于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中的知识理解所学内容,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再应用到生活中,同时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从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上看,以“保护水资源”、“水的净化”、“水的组成”三个课题围绕“水”从学科到人文,从生活到技术多方位、多视角地认识水、利用水,形成一个较完整、较独立的学习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前有人文内容为主的“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后有学科知识为主的“水是由什么组成的”,中间是两者兼而有之的“水的净化”,具有学科内容与人文内容均衡配合且从微观到宏观、从学科到生活再到社会,知识和视角逐渐扩大的特点,较好地体现了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的思想。把化合价与化学式放在本章的最后,对第三章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升。
本单元的重点是:软水和硬水的区别;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是丰富和有限的;水的电解实验;水的组成的确定;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难点是:过滤的实验操作要领;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水的组成与净化、电解水实验、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一直是各省市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基本已经掌握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知道水组成如何确定的实验,列举净化水的常见方法;从组成上区分氧化物,判断出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
(2)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物质分类,学生虽能说出分类的标准,可能上位和下位概念之间逻辑关系不易分辨,造成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混乱。本单元的知识是较完整、独立,可知识点过多,使得学生知识的构建容易凌乱,没有主线。
教学建议
(1)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有关水的自然景象,激发学生对水的学习热情,引入水的组成的教学过程;展示化学反应微观变化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反应的变化本质。
(2)充分运用实验和对比的手法,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现状。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3)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4)初步学会一些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5)初步学习书写规范的调查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实验、观测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
(2)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归纳;书写调查报告及研究小论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学生汇报:语言准确性的把握、节奏的控制。
教学准备
两杯水(其中一杯中放了大量氯化钠);水污染状况视频
教学流程
—
↓ ↓
—
↓ ↓
—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拿两杯水(其中一杯放了大量氯化钠)边喝边进教室,问:一个人在沙漠中探险,他最需要带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请大家来品尝我带来的水,感觉一下水的滋味。
学生品尝发现其中一杯水苦涩难咽。
二、根据书本和资料,了解水资源
沙漠中水尤其可贵。那么,整个世界的水资源是什么情况?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了解来讲述一下。
学生讲述。
看来,大家都有所准备。该用怎样的一句话来概括水资源?
学生发言:水的储量是丰富的。
那淡水资源又如何呢?我们在利用水方面存在什么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发表各自的看法。
水资源是丰富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又不断地污染水源。
从上面的事实看出,水资源的储量是丰富的,但淡水资源是短缺的。我们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水资源呢?
学生讨论回答。我们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污染。
三、节约用水
我们要节约用水。我们该如何做呢?
在我们书上,有一个家庭用水情况调查表,请同学们在课外进行详细调查,并和你的家长、同学讨论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如何改进。
学生讨论交流。
四、了解关心污染状况
我们虽然注意到了节水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水污染日益严重。
让我们来关注我们周围的水污染情况吧。
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你们的调查结果。
小组讨论、交流调查的情况。并派代表发言:水污染的原因:1.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2.农业化肥的不合理施用;3.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71页的水体污染来源示意图和水体污染使鱼大量死亡图。
观看,更进一步思考污染的严重性。
五、总结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为了我们周围的水更清澈,让我们爱护水资源吧。
学生小结,形成共识。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化学小知识
世界水日
21世纪是“水的世纪”。水危机将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淡水资源短缺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并要求全国根据本国国情,开展相应的活动,提高公众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同学们可通过网上查询等方法,了解自1994年以来每年“世界水日”的主题。
2.趣味化学资料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由于海水难以直接利用,因而我们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陆地上的淡水得以不断更新、补充,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总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而且大部分主要是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的固体冰川。
水体污染物及危害
水体污染有两类: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人为污染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对水体的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和矿山排水,还有废渣和垃圾倾倒在水中或岸边经降雨淋洗流入水体造成的污染。
从污染的化学组成划分,主要是酸碱盐等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耗氧有机污染物、有毒有机污染物和生物体污染物等。
农药污染物
农药是保护农作物的药剂,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农药进入土壤,必须要求在土壤中停留一定时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杀虫、灭菌或除莠作用。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农药的施用方法、性质、用量以及土壤的成分都有关系。进入土壤中的农药首先是被土壤吸附,其后被植物吸收,或在土壤中迁移和降解。
农药污染
农作物吸收了土壤中的农药,并积累在农产品(粮、菜、水果等)中,通过食物链危害鸟、兽和人类健康。还因农药同时杀害了有益生物(或害虫天敌),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到间接的损害。
农药的危害
短期大量摄入农药能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农药,可引起慢性中毒。
有机氯农药的慢性中毒主要是损害肝、肾;经常接触有机磷农药的人,当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大脑功能损害症状。
农药还会在人体内蓄积,影响生物酶的活性。如长期接触六六六的人,皮肤会对光过敏或者易生痤疮;DDT可引起高脂血症等。
农药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激素,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可使鸟产卵数减少、蛋壳变薄、胚胎不易发育等。
防止农药的危害
有机氯农药已先后在许多国家被禁止使用。我国从1984年起停止生产六六六、DDT农药;从1992年起,禁止使用六六六、DDT、二溴氯丙烷、敌枯双等农药。
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除虫菊酯、烟碱等植物体天然成分的农药,大力开展微生物农药的研究等。
课题2
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2)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2)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初步学会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1.准备好一杯浑浊的河水;
2.准备过滤、蒸馏所用的仪器、药品以及过滤实验中的代用品;
3.准备肥皂水、硬水和软水。
教学流程
—
↓ ↓
—
↓ ↓
—
教学设计
续表
续表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趣味化学资料
中水
近年来,一个新兴名词出现了:中水。中水是对应给水、排水的内涵而得名,也称为“再生水”“循环水”或“回用水”,主要指城市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的杂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水质之间。
中水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是水处理行业近年来十分关注的课题。中水回用系统是指民用建筑物或居住小区内使用后的各种排水如生活排水、冷却水及雨水等经过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建筑物或居住小区内,作为杂用水的供水系统。杂用水主要用来冲洗便器、冲洗汽车、绿化和洗洒道路。
设置中水回用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和节约有限的、宝贵的淡水资源,又可以减少污、废水排放量,减少水环境的污染,还可以缓解城市下水道的超负荷现象。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化学小资料
水体的净化方法
对于污染严重,经自净不能达到要求的水体,必须进行废水处理。针对不同的污染物,有不同的废水处理方法,按原理分为物理法、生物法、物理化学法和化学法。
物理法主要利用物理作用分离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如沉淀法、筛滤法、气浮法。
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作用,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如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
物理化学法是通过吸附、混凝等过程使废水中污染物得到净化。
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来分离和回收污染物或改变污染物的性质,使其从有害变为无害,如中和法、氧化还原法、化学沉淀法等。
3.思想方法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是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开的过程。
提纯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或将混合物转变成被提纯的物质。在提纯中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选用的方法必须使被提纯的物质容易与杂质分离。
1.在分离提纯物质中常用的几种物理方法:
(1)过滤: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方法。
(2)蒸馏(分馏):溶剂和可溶性的固体分离(蒸馏);或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分馏)。
2.玻璃棒的使用
(1)引流:用于过滤或倾倒液体时引流液体。
(2)搅拌:用于物质溶解或液体物质蒸发、溶解时搅拌,为加速物质溶解;蒸发时搅拌以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蘸取:用于蘸取少量液体。
(4)转移:将药品转移到指定容器。
4.知识拓展
为什么用雨水洗衣服易洗净
天然水可分为硬水和软水两种:凡含有较大量钙、镁离子(无机矿物质)的水称为硬水。水的硬度是由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镁引起的,这种水称为暂时性硬水;水的硬度若由含有钙和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引起的,这种水叫永久性硬水。无污染的雨水、雪水、露水都是天然软水,所以用雨水洗衣服易洗净。
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及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水的组成。
难点
通过电解水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6V低压直流电源、用氧气饱和的5%~15%的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稀硫酸)、木条、火柴、酒精灯、试管、烧杯、简易氢气发生装置(含试剂)、尖嘴导管、盛氧气的干燥集气瓶一瓶、蒸馏水一瓶。
教学流程
—
↓ ↓
—
↓ ↓
—
↓ ↓
—
↓ ↓
—
教学设计
一、引入:多彩的水世界
[师]显示图片资料:①第四单元封面;②太空看地球的照片;③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
[师]谈一谈有关水的话题。
[生]①水是生命之源;②科学家在火星上搜寻曾经有水的证据,就是为了证明有生命存在过;③水分布很广,但许多地方缺水;④我国在治理水、防治水污染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成就,如三峡工程等。
二、实验探究 氢气燃烧实验
[师]展示预先收集的一瓶氢气,让学生观察并归纳氢气的物理性质。
[生]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
[师]补充: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师]氢气是一种能够燃烧的气体,但若氢气不纯,在空气中点燃后会发生爆炸,因此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师]要求学生对照教材79页图4-23,总结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生]回答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演示实验4-5]让学生观察现象。
[生]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触摸烧杯外壁,感到发烫。
小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会生成水。
三、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师]给出水的化学式——H2O,让学生猜测水的组成。
[生](可能回答)由H2和O2组成;由H2O组成;不知道……
[师]介绍电解水简易装置,接通电源。
[生]观察两极产生气泡,正极慢、负极快。
[师]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水蒸气还是其他气体?指导学生阅读P81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生]阅读。
[师]我们一起推测一下拉瓦锡设计实验前的想法。
[生]讨论。既然“易燃空气”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水,那么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得到“易燃空气”,如果能设计一个方案从水中得到气体并证明它是“易燃空气”,那就证明了水的组成了。
[师]从上述思路中可以整理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验证——结论推理。
四、验证推导:水的组成
[师]录像展示氧气的检验方法、氢气的检验方法及验纯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水电解器两极的结果。
[生](可能)正极少、负极多;V正:V负=1∶2……
观察: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气体能燃烧;
判断:两极产生的不是水蒸气。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生]
水 → 氢气+氧气
氢气+氧气→水
(H2O)
(H2)
(O2)
(H2)
(O2)
(H2O)
[师—生]共同整理出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等概念及意义。
[师]从以上两个化学反应中,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
[生](反应条件、快慢、节能、环保……)
五、反思评价
[师]①我们分析水的组成的实验方法,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吗?②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得到廉价的能源?③你在生活中有浪费水的行为吗?
[生]自习,理解概念,相互举例理解和深化。
[师]回忆学习过程,小结课题收获:
①本节学习了哪些知识(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水、氢气的符号……)
②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科学探究实验的思路: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论证。
[生]学生整理出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写在教材上。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思想方法
图示法表示化学概念间的关系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分析、对比,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加深理解并记忆,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如:
图示
概念间关系
并列关系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2.知识拓展
检验氢气的纯度
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的粉尘(如煤粉、面粉)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是: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管口,管口向下,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若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若氢气不纯,想继续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必须先用拇指堵住管口一会儿,使里面残留的氢气火焰熄灭,以免引燃氢气发生器中不纯的氢气,发生爆炸。
3.趣味化学资料
水的“庐山真面目”
海水、河水、湖水、自来水、泉水、井水……水的名目这么多,其实都是一种东西,只是来源不同、里面含的杂质不同而已。
是谁首先揭开了水的“庐山真面目”呢?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常在朋友们面前表演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拿一个空瓶子在朋友们面前晃几下,然后迅速地把一支燃着的蜡烛靠近空瓶,“啪”的一声巨响,同时瓶口吐出长长的火舌,随后就熄灭了。朋友们都瞠目结舌,望着满脸惊诧迷惑的朋友们,普利斯特里得意地说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瓶子里早已装满没有颜色的气体——氢气和空气。氢气是个爆脾气,跟空气混合后一遇火就发出巨大的声响——“爆鸣”。这种混合气体,在化学上叫爆鸣气。
有一次,当他又表演完毕这个实验后,无意中发现瓶壁上有不少水珠,普利斯特里起初以为是瓶子没有擦干,于是他用干燥的瓶子,又重新做了一遍。可一次又一次的结果表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水。换句话说:水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共2课时)
第1课时 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知道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会求出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根据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表的观察,让学生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初步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编化合价口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难点
重点
(1)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会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2)知道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说出化学符号周围数字表示的含义。
难点
单质与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律。
教学准备
1.挂图:《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幻灯片:化合价歌诀、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等。
3.准备部分根据离子符号判断化合价的练习题及几个化学符号及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含义的练习题。若学生对该课时知识掌握较好,可针对优生设计一个计算NH4NO3中氮元素化合价的题目。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续表
续表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教学资料
化学符号的演变
在古代,没有统一的化学符号,炼金术士们还采用一些图画符号来表示元素和化合物,这种与物质的组成毫不相干的命名和符号不利于化学的发展。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对化学符号进行了改革,不仅为每一个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人提供方便,也给各国化学家提供了一个通用符号,成为世界性的化学语言,这些符号沿用至今。
2.常见根价口诀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
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氢硫酸根锰酸根。
暂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周围数字表示的意义
化学符号中各数字表示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粒子(原子、分子)数目;(2)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某原子或原子团的数目;如:2CO2中,第一个“2”表示2个二氧化碳分子;第二个“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同元素符号的意义相似,在化学式前有数字时,就不能表示宏观含义,只能表示微观含义。如2H2就只能表示2个氢分子,而不能说2个氢气。
4.对原子团的理解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常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并不是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总不变化。如氯酸钾(KClO3)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KCl)和氧气的变化过程中,“ClO3”发生了变化。
5.“十字交叉法”写化合物化学式的方法
“十字交叉法”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更简便易行。
如:氧化铝的化学式的写法: →Al2O3
注意:①若元素化合价不是最简整数比,一般要先约成最简比再交叉;②确定元素符号右下侧的“数字”时应注意:化合物中若存在原子团,原子团的个数不是“1”则原子团须用括号括起来;若原子团的个数是“1”,则原子团不需用括号括起来。
6.化合价与离子符号表示方法的比较
化合价
离子
表示方法
用+2、+1、-2、-1……表示,标在元素符号上方(“1”不能省去)
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1”省略不写)
举例
、、、SO、
Al3+、Mg2+、Na+、SO、OH-
关系
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和离子所带电荷,通常数值相等、正负相同,只是数值和正负号的顺序及位置不同
7.计算原子团中某元素化合价的方法
依据原子团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以计算出原子团中某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如NH4HO3中,根据铵根的根价为+1价,可以计算出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根据硝酸根的根价为-1,可以计算出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即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相同)。
第2课时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2)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和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互求。
教学准备
1.幻灯片:“根据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应用技巧”、“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等。
2.准备有关化学式的确定的方法和技巧的题目。
3.准备一些药品的标签。
教学流程
—
↓ ↓
—
↓ ↓
—
↓ ↓
—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巧妙解题
在FeO、Fe2O3和Fe3O4三种物质中,已知它们分别所含铁元素的质量相等,则其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A.1∶3∶4
B.2∶3∶8
C.12∶8∶9
D.6∶9∶8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微观角度入手,按分子个数取三种物质。6FeO、3Fe2O3与2Fe3O4中含的铁原子个数相同,则所取三物质中所含铁元素的质量相同,其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即为以上所取分子中所含的氧原子的质量比,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6∶9∶8。
2.根据化学式计算的逆运算——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确定物质化学式的题目已成为中考热点,它们常常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分值约2分。化学式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用语,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解答这类题目往往采取分析加计算的方法,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下面介绍几种确定物质化学式的方法。
(1)利用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1 已知元素R的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则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RO
B.RO2
C.RO3
D.R2O
答案 B
解析 设R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xOy,则有32x+16y=64,x、y只能取正整数,只有当x=1、y=2时,才满足上式,故选B。
(2)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2 世界卫生组织将某氧化物R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RO2的化学式为( )
A.CO2
B.ClO2
C.SO2
D.NO2
答案 B
解析 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之比,即x:32=71∶64,解得x=35.5,故R为Cl,所以RO2的化学式为ClO2,应选B。
(3)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3 已知铁的一种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则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FeO
B.Fe2O3
C.Fe3O4
D.无法确定
答案 B
解析 设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则有×100%=70%,解得:x:y=2∶3,则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2O3。
3.与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关的变形计算
(1)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化学式中某元素原子的个数
例1 血红蛋白分子是一种大分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8
000,已知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33%,则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的铁原子的个数为________。
答案 铁原子个数=(68
000×0.33%)/56≈4
解析 已知质量分数、相对分子质量及隐含的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只要把这些量代入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中,就可求出铁原子的个数。
(2)有关混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2 硝酸铵样品中含有杂质10%(杂质中不含氮元素),则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答案 31.5%
解析 纯净的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5%。设不纯的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如下关系:
纯硝酸铵
不纯硝酸铵
含有硝酸铵
100%
90%
含有氮元素
35%
x
列比例式:=,解得:x=31.5%。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的分析。
(2)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变化。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其含义;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4)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学会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能正确写出一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规范的格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设计与活动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2)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尝试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比较、反思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能悟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
(3)通过解题格式的示范,对数学、物理教学中数字量纲与化学教学中的表达方式之间差异的比较,建立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规范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的巧妙,初步领略科学方法的魅力,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辩证唯物观。
(2)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启蒙教学内容,融合了物质结构原理、化学反应概念和定律、物质的化学性质、常用化学用语、科学探究、定量分析研究等知识,所学的全部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技能性。因此,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参与面、参与的成功率,以及教师的及时反馈、鼓励性矫正等,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单元有三个课题:课题1
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课题2介绍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说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学生需要通过活动来体验与认识,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因此,成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成效的分水岭;课题3从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及关系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运用。
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书写规则;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在学习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难点是: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都是各省市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地学习了氧气、自然界的水和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对化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牵涉的化学反应均用文字表达。这种表示方法只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无法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出各个物质间量的关系,使用起来极不方便,不利于深一步学习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掌握了它们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前两者前面已经学习了,为本单元的教学作了准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就可以从量的角度了解化学变化,解决用文字表达不方便的问题。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一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在后继的学习中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理解,才能掌握的,在现阶段,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如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在教学中不要企图一次完成,而应在以后的不断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设计练习时要既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要考虑问题的典型性,在训练中要反复强调反应进行的条件,生成物的气体符号、难溶物的沉淀符号都要书写完整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保证练习质量;练习的形式尽可能多一些:像文字改符号、简单配平、错题纠正等,独立练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教师评价、小组互评、板演众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2)切忌一开始就做难度很大的练习,又讲多种配平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增大学习难度,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又如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虽然教材指出了在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原料很多是不纯的,在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一种辩证的思想教育。对于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将在下册再作介绍,在本课题中不要涉及。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气球、烧杯、小试管、镊子、坩埚钳等。
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铁钉、碳酸钠、稀盐酸、镁条等。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如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渐渐变短。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可能有哪几种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请大家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大胆地作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作出假设: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提问:除了相等,还可能有哪几种情况呢?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二、让学生结合教材92页的“探究”,讨论一下如何设计这两个实验。
1.学生汇报各自的实验方案,教师与学生共同纠正方案中的不当之处后,提出如下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不用橡皮塞而改用气球套在锥形瓶口,连同白磷一起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待白磷燃烧时移开酒精灯,此时不要用手拿锥形瓶。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3.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然后师生共同小结: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相等
相等
分析
P+O2P2O5质量总和=质量总和
Fe+CuSO4→Cu+FeSO4质量总和=质量总和
4.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了共同的结论,这非常不错。其实,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和同学们一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拉瓦锡就是发现这个规律的科学家之一,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发现的。
5.播放影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6.提问:如何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关键词。)
投影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要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
7.讲解: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以电解水为例再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投影: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化学变化的实质,并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过渡: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通过下面的实验来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
教师演示[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和[实验5-2]“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然后让学生讨论。
8.投影: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一个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他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三、练习:(过渡)我们知道了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那么我们怎样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投影:试试看
1.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可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1)在A+B→C+D的反应中,5克A跟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为________克。
(2)在A+B→C的反应中,足量B与W克A完全反应后,生成12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________克。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否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酒精中肯定会有什么元素?可能会有什么元素?
一定有的元素________,可能有的元素________。
四、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投影:思考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X2+3Y2=2Z中,Z的化学式用X、Y表示应是( )
A.XY2
B.XY3
C.X2Y3
D.X3Y2
五、布置作业:教材P98 3、4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化学史料
罗蒙诺索夫
1711年11月6日生于哈尔蒙柯尔城沿海的渔民家中。当时平民子弟是受不到高等教育的,但由于他的勤奋,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学者。19岁时,他隐瞒了自己的出身,到莫斯科进入斯拉夫——拉丁文学院。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735年被保送到彼得堡进入科学院所附属的大学学习。1736年~1741年被派往德国继续深造。1745年被任命为科学化学教授。当时俄国的科学院被把持在以舒玛赫为首的德国人手中,开展研究工作十分困难,经过他7年的争取,才于1749年建立了俄国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室。罗蒙诺索夫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物质不灭定律。他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金属时所发生的氧化反应,在精确的化学天平上称出实验前后的重量不变。这个实验否定了英国化学家R.波义耳的结论,其错误在于实验终止时,打开了密闭的容器,进入了空气,使前后的重量不一致。17年后,法国化学家A·L·拉瓦锡也重做了此实验,得出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从而引起了化学史上谁是第一个创立物质不灭定律的争论。在应用科学方面,他研究过彩色玻璃的制造、植物的营养等问题。
2.化学知识卡片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nert
Boyle,1627—1961)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做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锡的结论是正确的。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
自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E=mc2)以后,说明物质可以转变为辐射能,辐射能可能转变为物质。这个结论对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中应用有何影响呢?实验结果证明1
000
g硝化甘油爆炸之后,放出的能量为8.0×106
J。根据质能关系公式计算,产生这些能量的质量是8.9×10-7
g,与原来1
000
g相比,差别小到不能用现在实验技术所能测定。从实用观点来看,可以说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是完全正确的。
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原子核裂变所产生的能量远远超过最剧烈的化学反应。1
000
g
235U裂变放出的能量为8.23×1016
J,产生这些辐射能相等的质量为0.914
g,和原来1
000
g相比,质量变化已达到千分之一的程度。于是人们对质量守恒定律就有了新的认识。在本世纪以前,科学家承认两个独立的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现在科学家则将这两个定律合而为一,称它为质能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能真正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2)归纳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①写②配③注④等。
(3)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所获得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任何事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体会化学用语的方便的实用。
(2)使学生体会到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准备
仪器:酒精灯、镊子、燃烧匙、烧杯(50
mL)、集气瓶
。
药品材料:木炭、氧气、氢气、澄清石灰水、火柴、玻璃片。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新课题
教师引导 提问:
1.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表示哪些含义?
36
∶
4 ∶ 32
2.如何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和评价,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新课题的学习。
学生活动 翻书复习,相互交流,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价和补充,完善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学法设计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评价。
二、体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教师引导 两个演示实验:先安排一个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师再做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并用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检验生成物。要求学生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两个化学反应。
注意 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连接,反应物之间或生成物之间用“+”连接等。把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分类写在黑板上,激发学生思考,参与讨论和评价。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个原则。
学生活动 找一名学生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生成的气体。根据实验现象,独立书写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检查自己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能否准确地表示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否直观地反映质量守恒定律。相互讨论,体验并归纳出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发现书写化学方程式还要注明反应的条件等。
学法设计 以学生和教师的演示实验激发,相互讨论、评价等,体验并归纳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要遵守的两个原则。
三、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教师引导 提问: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以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为例,怎样书写一个化学方程式,即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哪些具体步骤?引导运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以铝在氧气中燃烧为例,运用这一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翻书自学,以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为例,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用自己的语言相互熟练地复述这些步骤。模仿步骤书写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学生
上台板演,讲解书写的具体步骤及配平过程,其他学生评价。
学法设计 自学理解,相互复述,模仿书写,以讲解评价强化书写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四
、探究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教师引导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最小公倍数法是比较简单和常用的一种配平方法,要求学生用最小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