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教案练习(打包6套)(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教案练习(打包6套)(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10-10 21:06:15

文档简介

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在这个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  )
A.27∶32∶102
B.27∶24∶43
C.4∶3∶2
D.108∶96∶204
2.在M+RO2===2N的反应中,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已知1.2
g
M完全反应生成5.6
g
N。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B.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C.参加反应的RO2质量为4.4
g
D.2.4
g
M与5
g
RO2反应生成7.4
g
N
3.有24.5
g
KClO3和2
g
MnO2的混合物,使之完全反应后,最多可生成多少克氧气?
4.现有一瓶标签已破损的过氧化氢溶液,为测定瓶内溶液中所含H2O2的质量,取该溶液34
g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是34.4
g,将杯内剩余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后得滤渣2
g。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取出的过氧化氢溶液中H2O2的质量。
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D 2.D 3.9.6
g
4.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4
g-(34.4
g-2
g)=1.6
g
(2)设反应前过氧化氢溶液中H2O2的质量为x。
2H2O2O2↑+2H2O  
68
32
x
1.6
g

解得x=3.4
g
答:
反应前过氧化氢溶液中H2O2的质量为3.4
g。5.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一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下列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CO2+Ca(OH)2===CaCO3↓+H2O
B.用水的电解实验测定水的组成:2H2O2H2+O2
C.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镁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Mg+O22MgO2
D.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HCl+Al(OH)3===AlCl3+H2O
2.某发电厂烟气处理的新工艺是:CH4+2NO2===N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O
B.CO2
C.O2
D.C
3.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原理。
(1)水滴入氢化钙(CaH2)中放出氢气,并生成氢氧化钙[Ca(O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粉灭火器中的干粉(主要成分是NaHCO3)受热时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一种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由甲醇为原料的新型手机电池,其容量为锂电池的10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原理为: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O2     B.CO      C.CO2    D.H2
2.在化学方程式aC2H5OH+bO2mCO2+nH2O中,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b=m+n
B.a=2m
C.a+2b=2m+n
D.n=2b
3.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1)Al+H2SO4===Al2(SO4)3+H2↑
(2)H2S+O2SO2+H2O
(3)Fe+CuSO4===Cu+FeSO4
(4)C+Cl2+H2O===CO2+HCl
(5)Mg+N2Mg3N2
(6)FeS+O2Fe2O3+SO2
4.径赛发令枪所使用的“火药”通常是氯酸钾(KClO3)和红磷,发令时两种物质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如下,请你进行配平:
________KClO3+________P===________KCl+________P2O5
5.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一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A 2.B
3.(1)CaH2+2H2O===Ca(OH)2+2H2↑
(2)2NaHCO3Na2CO3+H2O+CO2↑
第二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A 2.C
3.(1)2 3 1 3 (2)2 3 2 2
(3)1 1 1 1 
(4)1 2 2 1 4
(5)3 1 1 
(6)4 7 2 4
4.5 6 5 35.1 质量守恒定律
1.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物理量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的数目
B.元素的种类
C.物质的总质量
D.分子的数目
2.将20克甲、5克乙、8克丙三种纯净物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可知: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5克甲、16克丙,还含有一种新物质丁。则丁物质的质量是(  )
A.12
g
B.9
g
C.4
g
D.17
g
3.下列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
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4
1
42
1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0
6
31
反应后,甲的“待测”值应为(  )
A.10       B.8       C.4       D.0
5.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纸燃烧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B.镁条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C.水结冰质量不变
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
5.1 质量守恒定律
1.D 2.A 3.A
 4.D 5.C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2)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计算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正确解题的格式。
(2)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现的量均为纯物质的质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定量研究与化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感悟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一种辩证的思想。
(3)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重点难点
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难点
解题的格式规范化。
教学准备
“教材例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投影片
教学流程

↓    ↓

↓    ↓

↓    ↓

教学设计
续表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中考点击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主要考查角度有:
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间的质量比;②已知某一反应物的质量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生成物或另一反应物的质量;③反应物或生成物不纯的计算;④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某一成分质量的相等,进行相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的无数据或缺数据计算;⑤有关天平平衡的计算;⑥有关函数图像、数据分析的计算;⑦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今后中考命题走向是含有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和有关天平问题、无数据或少数据、图像题或数据分析题及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及实验计算题等。此外,将实验探究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相结合的综合题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2.思想方法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量问题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反应物之间往往不是恰好完全反应,而存在某种物质过量的问题,即这个时候,实际使用的各反应物的质量之比,不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之间的质量比。尤其当题目中同时给出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反应物的质量,题目中又没有说明该反应是恰好完全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随便使用其中一个数据进行计算,而必须先判断反应物中哪种物质过量,然后以完全反应的物质作为计算的依据。若无法确定哪种物质过量,就需要进行讨论。
例:将3.1
g红磷分别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充分反应,其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给定氧气的质量
2
g
8
g
14
g
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3.55
g
7.1
g
7.1
g
  通过计算回答:
(1)这三次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实验为什么不生成5.1
g五氧化二磷?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实验为什么不生成11.1
g五氧化二磷?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在三次实验中,均提供了两种反应物P和O2的质量,但它们是否是恰好完全反应,我们先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并列出各物质质量比进行判断:4P,124)+,)5O2,160),)2P2O5,284),若恰好完全反应,P和O2的质量比应该是124∶160=31∶40,而这三次实验中P和O2的质量比都不等于31∶40,这说明虽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但有的反应物过量,没有全部参加反应。第一次实验的3.1
g
P和2
g
O2,经过计算,2克O2只需要P的质量为=1.55
g,说明P过量,还有1.55
g未参加反应;第二次实验的3.1
g
P和8
g
O2,经过计算,3.1
g
P只需O2质量为=4
g,说明O2过量。
答案:(1)均符合;反应中有的物质没有全部参加反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计算,2克O2只需1.55克磷,还有1.55克磷没有参加反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计算,3.1克红磷只需4克O2,还有4克O2没有参加反应。
3.化学趣味资料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顺口溜
一解二设最后答,化学方程式不能差;
准确找到质量比,纯量代入不掺假;
所有单位须一致,列式计算解决它。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的分析。
(2)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变化。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其含义;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4)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学会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能正确写出一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规范的格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设计与活动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2)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尝试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比较、反思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能悟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
(3)通过解题格式的示范,对数学、物理教学中数字量纲与化学教学中的表达方式之间差异的比较,建立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规范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的巧妙,初步领略科学方法的魅力,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辩证唯物观。
(2)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启蒙教学内容,融合了物质结构原理、化学反应概念和定律、物质的化学性质、常用化学用语、科学探究、定量分析研究等知识,所学的全部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技能性。因此,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参与面、参与的成功率,以及教师的及时反馈、鼓励性矫正等,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单元有三个课题:课题1
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课题2介绍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说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学生需要通过活动来体验与认识,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因此,成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成效的分水岭;课题3从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及关系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运用。
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书写规则;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在学习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难点是: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都是各省市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地学习了氧气、自然界的水和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对化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牵涉的化学反应均用文字表达。这种表示方法只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无法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出各个物质间量的关系,使用起来极不方便,不利于深一步学习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掌握了它们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前两者前面已经学习了,为本单元的教学作了准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就可以从量的角度了解化学变化,解决用文字表达不方便的问题。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一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在后继的学习中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理解,才能掌握的,在现阶段,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如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在教学中不要企图一次完成,而应在以后的不断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设计练习时要既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要考虑问题的典型性,在训练中要反复强调反应进行的条件,生成物的气体符号、难溶物的沉淀符号都要书写完整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保证练习质量;练习的形式尽可能多一些:像文字改符号、简单配平、错题纠正等,独立练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教师评价、小组互评、板演众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2)切忌一开始就做难度很大的练习,又讲多种配平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增大学习难度,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又如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虽然教材指出了在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原料很多是不纯的,在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一种辩证的思想教育。对于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将在下册再作介绍,在本课题中不要涉及。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气球、烧杯、小试管、镊子、坩埚钳等。
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铁钉、碳酸钠、稀盐酸、镁条等。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如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渐渐变短。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可能有哪几种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请大家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大胆地作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作出假设: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提问:除了相等,还可能有哪几种情况呢?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二、让学生结合教材92页的“探究”,讨论一下如何设计这两个实验。
1.学生汇报各自的实验方案,教师与学生共同纠正方案中的不当之处后,提出如下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不用橡皮塞而改用气球套在锥形瓶口,连同白磷一起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待白磷燃烧时移开酒精灯,此时不要用手拿锥形瓶。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3.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然后师生共同小结: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相等
相等
分析
P+O2P2O5质量总和=质量总和
Fe+CuSO4→Cu+FeSO4质量总和=质量总和
4.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了共同的结论,这非常不错。其实,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和同学们一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拉瓦锡就是发现这个规律的科学家之一,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发现的。
5.播放影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6.提问:如何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关键词。)
投影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要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
7.讲解: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以电解水为例再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投影: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化学变化的实质,并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过渡: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通过下面的实验来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
教师演示[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和[实验5-2]“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然后让学生讨论。
8.投影: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一个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他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三、练习:(过渡)我们知道了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那么我们怎样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投影:试试看
1.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可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1)在A+B→C+D的反应中,5克A跟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为________克。
(2)在A+B→C的反应中,足量B与W克A完全反应后,生成12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________克。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否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酒精中肯定会有什么元素?可能会有什么元素?
一定有的元素________,可能有的元素________。
四、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投影:思考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X2+3Y2=2Z中,Z的化学式用X、Y表示应是(  )
A.XY2
B.XY3
C.X2Y3
D.X3Y2
五、布置作业:教材P98 3、4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化学史料
罗蒙诺索夫
1711年11月6日生于哈尔蒙柯尔城沿海的渔民家中。当时平民子弟是受不到高等教育的,但由于他的勤奋,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学者。19岁时,他隐瞒了自己的出身,到莫斯科进入斯拉夫——拉丁文学院。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735年被保送到彼得堡进入科学院所附属的大学学习。1736年~1741年被派往德国继续深造。1745年被任命为科学化学教授。当时俄国的科学院被把持在以舒玛赫为首的德国人手中,开展研究工作十分困难,经过他7年的争取,才于1749年建立了俄国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室。罗蒙诺索夫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物质不灭定律。他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金属时所发生的氧化反应,在精确的化学天平上称出实验前后的重量不变。这个实验否定了英国化学家R.波义耳的结论,其错误在于实验终止时,打开了密闭的容器,进入了空气,使前后的重量不一致。17年后,法国化学家A·L·拉瓦锡也重做了此实验,得出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从而引起了化学史上谁是第一个创立物质不灭定律的争论。在应用科学方面,他研究过彩色玻璃的制造、植物的营养等问题。
2.化学知识卡片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nert
Boyle,1627—1961)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做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锡的结论是正确的。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
自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E=mc2)以后,说明物质可以转变为辐射能,辐射能可能转变为物质。这个结论对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中应用有何影响呢?实验结果证明1
000
g硝化甘油爆炸之后,放出的能量为8.0×106
J。根据质能关系公式计算,产生这些能量的质量是8.9×10-7
g,与原来1
000
g相比,差别小到不能用现在实验技术所能测定。从实用观点来看,可以说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是完全正确的。
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原子核裂变所产生的能量远远超过最剧烈的化学反应。1
000
g
235U裂变放出的能量为8.23×1016
J,产生这些辐射能相等的质量为0.914
g,和原来1
000
g相比,质量变化已达到千分之一的程度。于是人们对质量守恒定律就有了新的认识。在本世纪以前,科学家承认两个独立的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现在科学家则将这两个定律合而为一,称它为质能守恒定律。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能真正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2)归纳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①写②配③注④等。
(3)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所获得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任何事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体会化学用语的方便的实用。
(2)使学生体会到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准备
仪器:酒精灯、镊子、燃烧匙、烧杯(50
mL)、集气瓶

药品材料:木炭、氧气、氢气、澄清石灰水、火柴、玻璃片。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新课题
教师引导 提问:
1.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表示哪些含义?
36
 ∶
 4 ∶ 32
2.如何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和评价,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新课题的学习。
学生活动 翻书复习,相互交流,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价和补充,完善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学法设计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评价。
二、体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教师引导 两个演示实验:先安排一个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师再做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并用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检验生成物。要求学生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两个化学反应。
注意 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连接,反应物之间或生成物之间用“+”连接等。把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分类写在黑板上,激发学生思考,参与讨论和评价。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个原则。
学生活动 找一名学生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生成的气体。根据实验现象,独立书写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检查自己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能否准确地表示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否直观地反映质量守恒定律。相互讨论,体验并归纳出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发现书写化学方程式还要注明反应的条件等。
学法设计 以学生和教师的演示实验激发,相互讨论、评价等,体验并归纳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要遵守的两个原则。
三、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教师引导 提问: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以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为例,怎样书写一个化学方程式,即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哪些具体步骤?引导运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以铝在氧气中燃烧为例,运用这一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翻书自学,以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为例,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用自己的语言相互熟练地复述这些步骤。模仿步骤书写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学生
上台板演,讲解书写的具体步骤及配平过程,其他学生评价。
学法设计 自学理解,相互复述,模仿书写,以讲解评价强化书写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探究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教师引导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最小公倍数法是比较简单和常用的一种配平方法,要求学生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四个不同类型或特点的化学方程式。提问
:你能发现其他更简捷的配平方法吗?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如反应物与生成物中氧原子个数的奇偶性、氧原子的分布特点及氧原子的得失等,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发现其他更简捷的配平方法。
学生活动 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S+O2——SO2;
2.Mg+O2——MgO;3.C2H4+O2——H2O+CO2;4.H2+Fe2O3——Fe+H2O。
分析讨论这四个反应的不同特点,合作探究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其他简捷方法。如:1.观察法;2.奇变偶法;3.奇变偶求和法;4.氧化还原法……
学法设计 练习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观察分析不同反应的不同特点,合作探究,讨论归纳,发现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其他简捷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 提问: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哪些知识?你获得了哪些学习技能?你认为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本课题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归纳整理本课题的知识与技能,感受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乐趣。
学法设计 回忆、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技能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
六、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 布置课堂练习,反馈调控,组织评价。
学生活动
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H2O2——H2O+O2;       (2)CO+Fe2O3——Fe+CO2;
(3)NaOH+CO2——Na2CO3+H2O;
(4)Al+H2SO4——Al2(SO4)3+H2。
2.正确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2)用氢气和氧化铜反应来制取铜;
(3)铁和硫酸铜反应;
(4)在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学法设计 独立练习、交流评价、反馈矫正。
七、活动与探究
教师引导 激励并指导学生课外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提倡自愿合作探究,了解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就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就说明其化学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 制订课外调查和查阅资料的活动计划,了解自己身边的化学反应,认识其反应原理,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些化学反应。可独立地开展探究活动,最好是自愿地结伴合作探究,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简明地写出调查报告,与同学交流,交教师检查和评价,收入个人学习成长袋。
学法设计 到社区、个体作坊、厂矿企业等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因特网等查阅资料,到阅览室、图书馆、书店等地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信息,写调查报告,相互交流和评价。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趣味化学资料
饮酒过量为什么会醉
饮酒往往先使人兴奋、激动,如果饮酒过量就会恶心、呕吐、心烦甚至使人麻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各种饮用酒里都含乙醇,乙醇在体内主要发生如下变化:
O2CH2CHO+H2O
乙醇        乙醛  
O2CH3COOH
乙醛        乙酸
上面两个反应中“酶”起了决定性的催化作用,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在特殊的蛋白酶的使用下进行的。人体内含有各种蛋白酶的量因人而异。
有的人体内含各种酶比较多,有的人则较少。含酶多的人虽饮了较多的酒,但能顺利地完成上述化学变化,而那些酶含量比较少的人,酒后不能顺利完成上述变化,甚至失去催化作用,过多的乙醇和乙醛会刺激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一系列反应,也就是酒精中毒。请你配平上面的化学方程式。
2.思想方法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配平时首先在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找出一种化学式相对比较复杂的物质,把它的计量数看作1,以此为标准来确定其他化学式前的计量数;其次,再根据已确定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确定其他化学式的计量数。如:在Fe+O2—Fe3O4中,Fe3O4是化学式较复杂的物质,把它的计量数看作1,则Fe的计量数为3,O2的计量数为2,配平后将短线改等号并注条件得:3Fe+2O2Fe3O4。
(2)奇数配偶法:找出化学反应前后出现较多的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看该元素的原子在反应前后是否为一奇一偶。若是则在奇数原子的化学式前加2(即将原子个数由奇数改为偶数),然后依次确定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如: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H2O—H2+O2;能够看出:水分子中氧原子的个数为奇数,先在水的化学式前加“2”以此来确定氢气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为“2”;配平之后,将短线改成等号:2H2O===2H2+O2;标注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符号得:2H2O2H2↑+O2↑。
(3)最小公倍数法:配平时首先找出方程式中左右两边各出现1次的元素,已相等的元素可以暂时不管,从不相等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起点,求出不相等原子数的最小公倍数,并且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所得的商就是该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最后由已经求出的计量数推出其他化学式前的计量数。如:在P+O2P2O5中,反应前有1个氧分子(即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5
个氧原子,最小公倍数为10,则O2的化学计量数为5,P2O5的化学计量数为2,那么P的化学计量数为4。进一步完成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4)待定系数法:在aC2H2+bO2mCO2+nH2O中,a、b、m、n为待定系数,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得2a=m;2a=2n;2b=n+2m;由这三个关系式可解得:a∶b∶m∶n=2∶5∶4∶2。进一步完成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
(5)定一法:定一法又叫原子守恒法,它适用于配平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其配平步骤为:
①将式子中最复杂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作为配平的起点;②根据原子个数守恒确定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为分数);③若配平后化学计量数出现分数,则在式子两边各乘以某数,使化学计量数比变成最简整数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