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二
实现民主的政治构建
1.英王与议会的斗争实际上是对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争夺。下列文献使英国议会逐步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是( )
①《权利法案》 ②《王位继承法》 ③《独立宣言》
④《人权宣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通过的,《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故排除含③或④的选项。
答案:A
2.史学界普遍认为,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创新”的( )
A.国王丧失了一切权力
B.议会掌握国家实权
C.国王和议会同时存在
D.国王只为议会服务
解析:早在中世纪,英国的议会就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C项不符合题意;君主立宪制实行之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但国王仍是国家元首和国家的象征,并非“丧失了一切权力”,也非“只为议会服务”。因此,A、D两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B
3.政党政治是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最早确立于英国的两党制其影响不包括( )
A.使政府权力的和平交接成为可能
B.避免了暴力和社会动荡
C.维持了英国政局的长期稳定
D.为后来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效法
解析:英国的政党政治有其积极作用,其遵循的方式和原则为后世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效法,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政党政治。
答案:D
4.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B.提交国王做出决策
C.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D.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根据责任内阁制原则,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并未涉及最高法院,故A项错误;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因此国王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悍然出兵驱散议会明显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所以他采取的措施是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故D项正确。
答案:D
5.英国首相布朗在任期间,曾爆出国会下议院议员“补贴门”丑闻(议员冒领国家补贴资金)。当时布朗领导的工党内阁处境艰难,反对党和部分工党下院议员发出要求布朗下台的信号。布朗是否下台取决于( )
A.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女王的态度
C.议会对布朗政府信任程度
D.内阁成员的意见
解析: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统而不治”,首相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财政权,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名义上由君主任命,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阁员由首相任命,提交君主同意。故A项错误;君主“统而不治”,故B项错误;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故C项正确;阁员由首相任命,无权决定内阁的下台与否,故D项错误。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1875年,首相迪斯雷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国家的政治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政治特征对欧美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以英国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据材料“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归纳即可。第(2)问,据材料“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即可作答,但是需要注意英国加强的是政府首脑的权力。
答案:(1)特征:议会或国会权力大,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分散权力,且权力间互相制约;政府权力相对萎缩。
影响: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变化:内阁权力扩大,议会权力缩小(或答“内阁凌驾于议会之上”);政府元首或政府首脑权力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加强。
原因: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或答“工业革命”);议会改革进一步扩大了民主权利;社会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支持。(任答两点即可)
一、选择题
1.光荣革命后到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与内阁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
A.国王加强了对内阁的控制
B.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内阁权力增强
C.国王和内阁相互制约
D.国王对内阁负责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背景是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内阁权力增强,故选B。
答案:B
2.如图中的人物是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 )
①是“统而不治”的虚位君主
②是英国的国家元首
③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④有否决或批准议会法案的实际权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议会权力至上,国王只是虚位君主,没有实际的权力,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A
3.有人对近代英国的一个重大事件发表评论说:“此事件之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此事件之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他所评价的事件是( )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1832年议会改革
D.《王位继承法》的实施
解析:“光荣革命”后的英王威廉和玛丽,是被议会邀请到英国来执政的,他们是“议会的国王”。
答案:A
4.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在此之前,法国三次建立共和国的时间依次是( )
A.1791年、1793年、1848年
B.1792年、1848年、1870年
C.1792年、1793年、1840年
D.1791年、1848年、1875年
解析:法兰西第一、第二、第三共和国建立的时间分别是1792年、1848年、1870年。1791年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1793年雅各宾派颁布《1793年宪法》,1875年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答案:B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之一是:英王虽然仍是国家元首和国家的象征,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始于( )
A.17世纪后期
B.18世纪早期
C.18世纪中期
D.18世纪后期
解析:自1718年后,英王乔治一世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是指定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从此,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而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逐渐成为惯例。故选B项。
答案:B
6.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代议制立宪政体,在该政体下,最能体现“代议制”的是( )
A.君主“统而不治”
B.由选举产生的议会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C.国王与议会并存
D.君主是国家元首和国家的象征
解析:代议制是指经过公民选举出来的代表来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的制度,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7.在制定1875年宪法过程中,由于各派之间分歧较大,国民议会无法制定一部完整的宪法,只能逐条讨论和表决。共和国一词仅仅出现在关于总统选举方式的条款中:“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选出。”这种现象充分说明( )
A.法国缺乏实行共和制的基础
B.法国的民主十分发达
C.启蒙思想在法国的影响深远
D.法国保守派势力强大
解析:法国是长期实行君主制的国家,保守派的势力十分强大,在讨论1875年宪法条款时,保守派坚决反对实行共和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对题目所给选项进行辩证分析,启蒙思想在法国的传播,客观上为法国实行共和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法国的社会现实却又造就了法国保守势力的强大;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从侧面说明了法国的民主并不发达。
答案:D
8.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这说明( )
①由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②新生事物总是在曲折发展中前进的 ③当时的保守势力比较强大 ④广大人民极力反对共和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①和②属于法国共和制确立直接说明的问题;③属于法国共和制确立从反面说明的问题;法国共和制是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经过无数仁人志士数十年的不懈奋斗而最终确立的,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
行政权委托给国王。
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即“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
——摘编自法国《1791年宪法》
材料二 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岁者……均有行使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
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
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使。
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摘编自法国《1793年宪法》
请完成:
(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该原则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2)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
解析:材料一规定法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明显实践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主张。回答第(2)问,要注意材料一显得保守,材料二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是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的结果。评价材料二的规定,要坚持辩证的观点,从其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原则:三权分立。著作:《论法的精神》。
(2)差异:材料一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实行共和制;材料一将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以纳税额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选举权;材料二取消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之分,扩大享有选举权的公民范围。评价:共和制的确立和公民权利的扩大,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没有给妇女公民权,有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