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专题三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课标要求1.知道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含义,了解洋务运动的结果。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2.知道“公车上书”的核心主张,归纳“公车上书”的原因,理解其对于中国反专制斗争的意义。
3.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全面评价百日维新。4.简述辛亥革命的经过,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5. 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和目的。理解其主要内容及其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知道其性质。说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6.列举资产阶级革命派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史实,体会反专制斗争的艰巨性。
7.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在目的、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点,深切体会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的历史进步性与艰巨性。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二、中体西用——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三、维新变法——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19世纪末)
四、民主共和——辛亥革命(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五、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1915年) 你知道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的演进吗?——对西方民主政治的真正实践是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的知识结构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推翻帝制(辛亥革命)捍卫共和的斗争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背景序幕 “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1.背景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成时代潮流
国内局势:
①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甲午战败,不仅摧毁了洋务派的强国之梦,也把维新派推到了政治制度变革的最前沿。
②经济和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③思想基础:
西学东渐之潮使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2、序幕:公车上书①直接原因:1995年四月《马关条约》的签订近期全国各阶层人士的愤怒②主要内容康有为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思想主张。康有为指出变法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变法涉及到的问题首先是治国之法,仿行近似于西方君主立宪的制度;其次是强国之法,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各项政策;其三是教民之法,改革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等。③意义(1)治国之法:仿行西方君主立宪制度。
(2)强国之法:推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各项政策。
(3)教民之法:改革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等。它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以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表现群众性爱国行动的开始,它将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愿望、及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各种问题和盘托出,把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传播推进到了政治运动阶段(1)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
(2)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
为政治实践。2、序幕:公车上书你怎样看待康有为为代表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背景:
①维新运动逐步推向高潮。
②民族危机严重。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③ 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2)开始:1898年,光绪帝下《定国是诏》。3.高潮:“百日维新”(3)主要内容(4)结果及评价在康有为的号召下,各地维新派人士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创立报纸、政治学会、开办学堂等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把维新运动逐步推向高潮。破格召见新人,询问变法事宜,并酌受官职,令参与变法许天下士民上书言事;改革上谕及各部行政命令的传达方式;裁撤闲散结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节俭设立国家银行;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土地开垦和私人兴办实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等等裁撤驿站改科举,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提倡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等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造兵船,增设海军;力行保甲,实行团练等等裁撤绿营废八股取士新政内容4.“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①维新派由于自身的软弱与局限,完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把变法维新当做抵制人民革命运动的手段;
②他们反对引起社会巨大变动的革命,认为只要依靠封建皇帝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就可以使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强国;
③他们也幻想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来消弭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并试图从列强那里寻求对变法的支持。这些注定维新运动的必然失败。5.“百日维新”的评价(1)积极意义(2)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体制,没有触及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也没有实行维新派所倡导的定宪法、设议院和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主张。①在政治上,给予了资产阶级一定的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在经济上,承认、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文化上,提倡兴西学、废八股。这些都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政议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
②近代中国人民政治的实践由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百日维新的失败暴露出清朝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顽固,血的教训使人们警醒,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开始向革命转化。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帝制(辛亥革命)背景戊戌变法起了比较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过程创建团体——组建政党——武装起义成就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埋葬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2.过程
(1)创建团体:1894年11月,孙中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目的是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府。
(2)组建政党:1905年,孙中山组建中国同盟会,并在其机关刊物《民报》上将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确立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
(3)武装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统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这部宪法在什么背景下制定出来的?它的制定有什么目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哪些原则?该如何评价?阅读思考(1)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背景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现实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时代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主要内容: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平等与自由)和义务。
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③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议院的权利和严格修宪程序
④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体现了主权在民最初是仿效美国总统共和制防止袁世凯擅权4、历史地位: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______;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________性质的宪法。里程碑资产阶级
毛泽东在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讲到:“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毛泽东的评价进行分析深化探究:1、历史进步性:(1)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 (2)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一度被视为民国的象征,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专制的法律武器。(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捍卫民主共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依据。5、评价2、历史局限性:对外没有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则没有规定平均地权。 二、捍卫共和
1.背景
(1)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与掌握北洋新军的袁世凯相互勾结。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日益暴露。
(3)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4)袁世凯依靠帝国主义,对外卖国,对内肆意践踏民主,积极谋划复辟帝制。袁世凯专权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复辟帝制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3年,孙中山发动“兴师讨袁” 孙中山两次发表《讨袁宣言》 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 1920年底,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1922年北伐 袁世凯镇压,失败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因陈炯明发动叛乱而失败 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
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 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的皇帝便忧惧而死,说明了什么问题?维新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异同点?(1)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
(2)维护清朝的统治,改变的只是专制主义。
(3)用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1)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2)不仅要改变封建主义,而且要推翻清王朝统治。
(3)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都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都侧重介绍、宣传政治主张,对封建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从此开始了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袁世凯实行专权,刺杀宋教仁,孙中山领导反袁的“二次革命”?
袁世凯一步步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广大人民和革命党人坚决反对,进行了护国运动,袁世凯帝制梦破灭。?
段祺瑞掌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 课堂小结二、微观点拨
1.[学习思考]
(1)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等没有提出定宪法、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这是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的表现?说出你的理由。(教材P37)
提示: 此问具有开放性。回答“是”,可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维新派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等方面说明;回答“不是”,可从维新派为了能够使变法顺利进行、取得光绪帝的支持而采取的一种权益之计等方面说明。(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教材P38)
提示: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生而平等和法治等原则。
(3)到孙中山为止,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教材P38)
提示: 在我们学习一种外来文化时,一定要深入到这种文化的内部,把握这种文化的内在本质,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加以创造性地吸收利用,使之符合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
2.[材料阅读与思考](材料见教材P40)
根据材料,冯桂芬与郑观应谁对西学认识更为深入?请说明理由。
提示: 郑观应对西学的认识更为深入。理由是,郑观应认识到了中学与西学各有其体用。1.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解析: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
答案: C
2.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解析: 图中树枝旁标有两字“立宪”,树枝很小;树根根部标着“专制”,树根很大,这就决定了树枝不可能很好地嫁接上去,这说明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无法相容。
答案: C3.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由于它(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
C.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从辛亥革命影响的角度分析封建专制无法统治下去,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答案: A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全集》中记载:“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材料二 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奸宄之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什么事件?它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该事件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三,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的后两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际上要我们理解公车上书的背景和意义。第(2)问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理论依据”根据材料不难回答。第(3)问失败原因很多,但根据材料只回答重要原因即可。答案: (1)事件:公车上书。
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变成政治运动。
(2)三权分立学说。
(3)顽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