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二
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四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自我小测
人民版选修2
一、选择题
1康有为认为“公车上书”提出的主张中属于“立国自强之策”的是(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2“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 )
A.顽固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为详细了解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及实践情况,小明特地到图书馆查阅“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谕旨”。他不可能查到的是( )
A.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B.设立国家银行,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C.改科举,废八股取士
D.力行保甲、实行团练
4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5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摧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 )
A.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了妥协性
61900年1月,《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如下图),它是兴中会的机关报。该报纸宣传的政治观点不包括
( )
A.创立合众政府
B.反对封建专制
C.倡导暴力革命
D.力主维新改良
71912年1月1日是新年的伊始,也是新时代的开端。“新时代”是指(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B.民主共和的时代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的时代
D.君主立宪的时代
81911年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集于南京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得0票。该结果反映出( )
A.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
B.民主共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C.旧官僚在革命集团内部受孤立
D.清王朝的覆亡已经无可挽回
9清帝退位后,尊号仍存不废,民国待以外国君主之礼。这种现象说明( )
A.清朝的统治并未从实质上结束
B.清朝统治者仍是中国最高统治者之一
C.辛亥革命并不十分彻底
D.皇权至上的思想仍是多数国人的思维
101912年2月29日,北京发生兵变。时任袁氏内阁南北议和全权代表的唐绍仪回忆道:“当时兵变发生,南方代表束手无策,促予黎明访袁。予在门侧,袁则当门而坐。曹锟戎装革履,推门而入,见袁请一安,曰:‘报告大总统,昨夜奉大总统密令,兵变之事,已办到矣。’”其回忆表明( )
A.北洋军的管理十分松散
B.袁世凯是兵变的策划者
C.兵变是南方政府的计策
D.袁世凯惧怕南方政府
11某位导演准备拍摄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二、非选择题
12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思考: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13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照相技术成为保留历史瞬间的重要手段,历史图片成为历史的重要载体。观察下列历史图片,完成相关问题:
图1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图2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图3 《临时约法》颁布现场
(1)观察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有什么重大意义?
(2)观察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图2、图3之间的内在联系。
14(2008山东高考文综,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1924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皇帝岁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皇帝辞位后,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原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特别保护。
即日起永远废除帝号,与国民在法律上同等;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特支200万元,开办平民工厂,收容旗籍贫民;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
参考答案
1解析:“变法”的主张实际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被康有为看作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其他内容则属于“权宜之计”。
答案:D
2解析:材料表明,该派主张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应逐步推行,这是一种社会改良的思想,属于维新派的主张。A项主张一成不变地维护封建专制制度,C项持“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借用西方科技维护封建统治,D项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答案:B
3解析:B、C、D三项分别是“百日维新”期间在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A项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在“百日维新”期间并未实行。
答案:A
4解析:维新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康有为主张改革中国的科举制度,这本身已上升到制度变革的层面。因此,他“中体西用”的基本含义,是用西方进步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因此,这里所说的“体”“用”与地主阶级洋务派有着明显的不同。
答案:D
5解析:“勿去旧衙门”“勿革旧大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敢直接触及旧有的封建势力,这是其妥协性的重要体现。
答案:D
6解析: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反对改良,主张暴力革命。
答案:D
7解析: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从此,民主共和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答案:B
8解析:在临时大总统选举的投票中,孙中山的得票最多,这是他长期从事并领导革命活动,享有崇高威望的结果。
答案:A
9解析:清帝退位是北洋军阀逼迫的结果,是各种势力妥协的结果。因此,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扫荡封建势力。
答案:C
10解析:“昨夜奉大总统密令……已办到矣”表明下达兵变命令的是袁世凯。
答案:B
11解析:《临时约法》规定实行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故C项不正确。
答案:C
12解析:第(1)问实质上是要求回答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回答第(2)问,就是要说明孙中山领导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1)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
(2)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
13参考答案:(1)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南方革命党人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等。
(3)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在帝国主义的帮助下,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解析:本题以“清室优待条件”的变化为主题,旨在考查评价和分析、比较能力。第(1)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可分别从接受或不接受的角度回答,如回答“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面临的内外形势以及“清室优待条件”的进步作用两方面分析;如回答“不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和“清室优待条件”的局限性加以分析。第(2)问考查的是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如“永远废除帝号”“与国民在法律上同等”;清室王权的减弱等。
参考答案:(1)(本题可从“接受”和“不接受”两者中任选一种观点作答,但不能只表明态度,必须说明理由)答案一:应该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严峻形势、“清室优待条件”的进步作用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答案二:不应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清室优待条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2)彻底废除了帝号;进一步削弱了清室特权;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