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中华民国的创建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视频:清朝人理发
赴欧美的中国留学生耳濡目染西方生活方式,开始剪去发辫。甲午战败,留学生们愤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纷纷剪去长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掀起“剪辫”风潮。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鸦片战争以来的西风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世纪之交,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饰、剪发辫等成为社会潮流。
一、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
清朝梳辫图
溥仪剪辫装
剪辫子
清末剃发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改服饰
孙中山
中山装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长袍马褂
近代男装的演变
近代女装的演变
清末女子
民国时期时髦的少女
现代少女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晚清以来西餐、西式食品的引入,为它增添了新的内容。
晚清的上海妇女吃西餐图,现收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新式道路的建设与交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促进了人口流动。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火车的传入
铁路建设
早期火车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期电报机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话公司的接线小姐
通讯设施
老爷
大人
先生
君
改称呼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变礼仪
磕头
拱手
握手
二、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
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在近代蓬勃兴起,丰富了人们的信息、知识来源和精神文化生活。报纸贴近大众,讲究时效,近在身边的物价涨落和千里之外的战争进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然于胸。20世纪20年代,北京、上海出版的报纸,即使在偏远地区,也不乏忠实读者。《申报》创办于1872年,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
1872年诞生的《申报》,在当时影响较大。
申报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TheCommercial Press (CP)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商务印书馆馆徽已走过了近113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
商务印书馆
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著作
电影的引入,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电台广播,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不识字的民众也成了它的受益者。
定军山
渔光曲
电影
《歌女红牡丹》
1895年12月,法国人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第一次欣赏到了电影,仅过数月,上海人就接触到了这一新的娱乐方式。人们初看电影,感到很新奇,“人物动作,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民国时期,上海的电影业非常发达,看电影渐渐成为都市最浪漫时尚的休闲娱乐。
民国电影杂志封面
三、新式教育的发展
清末新式学堂的创办打破了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垄断教育的局面,不但推动了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而且冲击了科举取士制度。
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同时通令全国兴办学堂,统一学制,对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废科举制度
不过,由于中国地域发展极不均衡,新事物新风气在沿海地区和都市传播广、力度大,而广大的内地乡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讨论:怎样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对待新生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1.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习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 )
A. 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
B. 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
C.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
D. 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B
2.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
A. 中山装
B. 旗袍
C. 马褂
D. 中式衣裙
B
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社会习俗的法令包括( )
①易服 ②剪辫令 ③禁止缠足 ④改称呼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C
4.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广学会
C.上海格致书院
D.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
A
5.根据下列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近代火车传入中国,人们出行可以坐火车;人们可以看中文报纸;男子可以穿新式服装——中山装、女子可穿旗袍。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近代火车、轮船的出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
《申报》
商务印书馆
原因: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表现
新式教育的发展:废除科举制度
社会生活的变化
礼节变化
装束变化
称谓变化
结果:逐渐改变了不良的社会习俗
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
服装变化
教学
板书设计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岳麓版历史八上第1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课题 社会生活的变化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轮船、火车、电报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多媒体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中国近代文明的演进历程
重点 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
难点 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赴欧美的中国留学生耳濡目染西方生活方式,开始剪去发辫。甲午战败,留学生们愤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纷纷剪去长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掀起“剪辫”风潮。 视频能直接反映本课的主题,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教师:鸦片战争以来的西风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教师:世纪之交,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饰、剪发辫等成为社会潮流。图片展示教师: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图片展示教师: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图片展示图片展示近代男装的演变图片展示近代女装的演变教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晚清以来西餐、西式食品的引入,为它增添了新的内容。教师:晚清的上海妇女吃西餐图,现收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图片展示教师:新式道路的建设与交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促进了人口流动。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图片展示图片展示铁路建设教师: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图片展示通讯设施图片展示教师:古时候如何称呼教师:我国礼仪有什么变化二、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教师: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在近代蓬勃兴起,丰富了人们的信息、知识来源和精神文化生活。报纸贴近大众,讲究时效,近在身边的物价涨落和千里之外的战争进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然于胸。20世纪20年代,北京、上海出版的报纸,即使在偏远地区,也不乏忠实读者。《申报》创办于1872年,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教师:1872年诞生的《申报》,在当时影响较大。图片展示教师: 商务印书馆TheCommercial Press (CP)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商务印书馆馆徽已走过了近113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 图片展示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图片展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著作新华字典等教师:电影的引入,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电台广播,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不识字的民众也成了它的受益者。教师:我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学生:《定军山》教师:1895年12月,法国人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第一次欣赏到了电影,仅过数月,上海人就接触到了这一新的娱乐方式。人们初看电影,感到很新奇,“人物动作,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民国时期,上海的电影业非常发达,看电影渐渐成为都市最浪漫时尚的休闲娱乐。 三、新式教育的发展教师: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同时通令全国兴办学堂,统一学制,对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图片展示科举制度教师:不过,由于中国地域发展极不均衡,新事物新风气在沿海地区和都市传播广、力度大,而广大的内地乡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讨论:怎样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师总结:对待新生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学生:辛亥革命前称呼老爷大人。学生:辛亥革命后先生、君。学生:古时候我们行跪拜礼、拱手礼。学生:现如今我们握手以示友好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并从中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史料探询答案。训练学生善于从复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和整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出示相关的资料开拓让学生的知识面。 设置问题锻炼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当时的场景画面
巩固提升 1.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习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 B )A. 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 B. 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C.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 D. 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2.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B )A. 中山装 B. 旗袍 C. 马褂 D. 中式衣裙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社会习俗的法令包括( C )①易服 ②剪辫令 ③禁止缠足 ④改称呼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4.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 )A.商务印书馆 B.广学会 C.上海格致书院 D.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
课堂小结 近代火车、轮船的出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板书 一、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改服装剪辫子 称谓变化礼仪变化 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申报》2.商务印书馆三、新式教育的发展1.废除科举制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
选择题
1.早期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
A.《时务报》 B.《申报》 C. 《国闻报》 D.《中外纪闻》
2.近代以来,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是屡禁不止,这种现象说明( )
A.列强侵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小农经济保护着封建社会的陋习
C.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
D.民众的思想文化观念仍然很落后
3."留头不留发"和"留发不留头"的斗争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 )
A. 元朝 B. 明朝 C. 清朝 D. 民国时期
4.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
A. 火车 B. 飞机 C. 骑马 D. 轮船
5.1896年8月11日,上海著名游乐场所之一徐园于杂耍节目中穿插放映了“西洋影戏”,大受观众欢迎。这是电影在中国公众娱乐场所的第一次公开放映。由此可见电影发明后很快传入中国的原因不包括(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新颖性
B. 通商口岸的开辟
C. 公众娱乐活动的进行
D. 电影放映带来丰厚利润
6.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A.《渔光曲》 B.《定军山》 C.歌女红牡丹》 D.《八百壮士》
7.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唐胥铁路 B.淞沪铁路 C.滇越铁路 D.京汉铁路
8.“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21cnjy.com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④里弄住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近代中国,人们获取信息、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www.21-cn-jy.com
A. 报道国内外大事
B. 娱乐大众
C. 传播商业信息
D. 宣传政治主张
10.《让子弹飞》是2010年上映的一部贺岁电影,票房突破7亿元;《让子弹飞》中的许多台词在网络流行,一些网友还创造了“让﹟﹟飞”网络语言;电影的人物造型独特,也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电影的拍摄地——广东开平碉楼,游客数量激增。这表明,电影具有以下功能 ( )
①娱乐功能 ②彻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③文化艺术等传播功能 ④商业功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简答题
11.阐释我国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有哪些表现?
材料分析
1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
材料一:我国发明的造纸术传遍了五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我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材料二: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材料三: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请回答:读了上述材料,请你思考: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21教育网
《社会生活的变化》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A
5.D 解析:电影是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它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因此很快就传入中国,并不因为他带来的利润。21·cn·jy·com
6.C
7.B
A
9.C 解析:由材料可知,因为“上海地方五方杂处”造成信息传递不畅,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见其目的是传递信息。2·1·c·n·j·y
二、简答题
11.阐释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有哪些表现?
(1)服装变化
(2)礼节变化
(3)装束变化
(4)称谓变化
三、材料分析
12.材料分析
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办于上海,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申报》1892年创办于上海的中文报纸《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906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前后办了77年。被称为中国近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