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四
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1.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18名政府委员时,共产党有7人,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某班同学对徐特立退出的原因进行了以下推断,其中最准确的解释应是( )
A.共产党人高风亮节
B.共产党人抵制高官厚禄的诱惑
C.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和重用其他人才
D.退出是为了贯彻“三三制”原则
解析:从1941年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按照“三三制”原则改选或新建政权机构,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关于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
B.此事件发生于1948年
C.此事件的直接导火线是“李闻血案”
D.直接导致了联名抗议司徒雷登的运动
解析:图片反映的事件是1947年国统区学生大规模地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运动。“李闻血案”与“抗议司徒雷登”运动分别发生于1946年与1948年,与此事无直接关系。
答案:A
3.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解析: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矛盾不断但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D项,而A、B、C三项都是具体原因。
答案:
D
4.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开明绅士李鼎铭表示:“我身为党外人士,与共产党合作两年,并没有感觉到共产党的任何歧视与排斥……共产党对民选来的党外人士开诚相见,崇尚友谊,表现了最高的信任与尊重。”这表明“三三制”的实施( )
①赢得了广大党外人士的尊重 ②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 ③巩固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④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三三制”政权只是在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建立,并不直接涉及国共两党的合作;它只是用来调动各阶层人民抗日的积极性,而不是用来树立国际形象。因此,③④不正确。
答案:A
5.某班在探讨旧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时,丁聪同学看到了这样一张报纸史料(见图),为此他对这张报纸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你认为下面他的哪一种结论符合当时这张报纸所议论的史实( )
A.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压制
C.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领导反蒋斗争
D.国民党为遏制民主而制造暴行
解析:李公朴与闻一多都是著名的民主人士,暗杀李、闻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反民主的罪行之一。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起见,特设国民参政会。
第四条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之选任,提交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之。
第五条 在抗战期间,政府对内对外之重要施政方针,于实施前,应提交国民参政会决议。前项决议案、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后,依其性质交主管机关制定法律或颁布命令行之。
第六条 国民参政会得提出建议案于政府。
第七条 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摘自《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
材料二 国民参政会成立于1938年7月,是抗战初期中国政局上值得庆幸的事情。国民党称新成立的国民参政会是“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之代表机关”。中共发表声明指出,国民参政会是“我国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制度的一个进步”,是“我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域的团结统一的一个进展”。苏联《真理报》认为,参政会成立表明中国“联合反日统一战线之伟大力量业已形成”。
——摘编自周勇《国民参政会与中国
各党派关系研究:1938—1948》
(1)根据材料一,该条例对组织国民参政会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规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参政会成立的背景及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起见,特设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之选任,提交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之”,“国民参政会得提出建议案于政府。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可以看出,该条例对组织国民参政会做出了目的、参政员资格、参政会的职权等方面的规定。(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以看出,其背景为日本全面侵华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其成立初期,客观上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后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国民参政会逐渐演变为国民党进行反共、内战和一党专政的工具。
答案:(1)方面:条例对国民参政会的目的、参政员的资格、参政会的职权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作用:成立初期,客观上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后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国民参政会逐渐演变为国民党进行反共、内战和一党专政的工具。
一、选择题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表现包括( )
①一党专政 ②特务统治 ③领袖制 ④“文化围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训政”开始后,国民党逐步建立起一党专政的统治,1932年前后大力发展特务组织。1938年确立了领袖制。此外,还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围剿”,因此应选A项。
答案:A
2.观察下图,蒋介石签署并颁布的法律( )
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宪法》
①1946年12月25日在“制宪国大”上通过 ②用宪法确立了国民党对全国的集权统治 ③从1947年12月25日起施行 ④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宪法》的相关史实,①②③④均符合。
答案:C
3.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在昆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李闻血案”,李公朴、闻一多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B.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人
C.无党派人士
D.国民党进步人士
解析:依据教材可知,李公朴、闻一多属于中国民盟的领导人。
答案:B
4.在一次会议上,民革代表何香凝表示:“我脱离国民党到现在已经22年了,我从来没有向国民党反动派屈服过,22年来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今天已经亲眼看到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民主的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她发表这番谈话的会议应是( )
A.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B.中共“七大”
C.1946年召开的政协会议
D.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亲眼看到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民主的新中国就要诞生”,这些有效信息表明当时中国的民主革命已基本胜利,由此可判断出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
5.邓小平就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曾说:“三三制”政权中,共产党员多一个与少一个,都不是党的领导。他的这种思想主要基于( )
A.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加强同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的政治合作的需要
C.为建立基层民主制度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
D.中共将成为执政党,需要防止一党专政局面出现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将“三三制”政权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加以联系。“三三制”政权有利于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A
6.1946年全国学生举行了反美暴行的学生运动;1947年又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最大的意义是( )
A.有力地推动了人民革命的胜利发展
B.揭露了蒋介石政府独裁的本质
C.使国统区人民的斗争日益深化
D.使国民党的特务受到应有惩罚
解析:国统区的斗争被称为第二战线,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正面战场的斗争,推动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发展。
答案:A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立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其名称多带有“民主”二字,这突出地反映了他们不满国民党政府的( )
A.封建专制
B.军事独裁
C.一党专政
D.投降卖国
解析:国民党当局实行专政独裁统治,民主党派的名称带有“民主”二字反映了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不满。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
(1946年1月28日)
请完成:
(1)概括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材料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以国民党组织方面的变化为切入点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与对比能力。回答时注意运用发散性思维条理作答。
答案:(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