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3)

文档属性

名称 三 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1 16:4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一、选择题
1.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主要是因为该著作(
)。
A.主张君主立宪制
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C.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D.提出人人有“自主之权”
2.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这一思想就是著名的(
)。
A.重“法治”的思想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C.“废君权,倡民权”的思想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3.康有为堪称近代中国最早觉醒的人物之一,下列思想观点与其不符的是(
)。
A.人人有“自主之权”,人人有“自立之权”
B.人人平等
C.兴民权,实行民主共和
D.天赋人权
4.具有为改革变法敢于牺牲精神的谭嗣同,成为了几代人学习的楷模。下列关于其民主思想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主张通过改良救亡图强
B.严厉抨击君主立宪制
C.民权是天赋的
D.倡导平等
5.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了完善。下列关于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B.凝聚着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
C.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基本前提
D.旨在确保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6.就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权思想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是(
)。
A.完全一致
B.相互否定
C.互相矛盾
D.继承发展
7.孙中山先生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8.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两大派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
A.对民众运动的态度
B.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是否变革封建土地制度
二、非选择题
9.(2011·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10.阅读下列材料:
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而欣赏革命家孙中山的书法作品,我们能领略到的更在书法之外。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他是如何设计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
参考答案
1.
答案:C
为了限制专制君主滥用权力,黄宗羲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体现出民主与法治思想。B项与民主无关,A、D两项是康梁维新派提出的。
2.
答案:D
从题干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等信息判断,D项正确。
3.
答案:C
兴民权,实行民主共和显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
4.
答案:B
谭嗣同认为君主专制制度是万恶之源,严厉抨击了为君主专制辩护的传统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一员,他赞同君主立宪制。
5.
答案:C
孙中山认为,推翻帝制是国民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基本前提。
6.
答案:D
孙中山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核心,故D项符合题意。
7.
答案:D
从孙中山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可知,他是为民生谋划。正确答案选D项。
8.
答案:C
同为资产阶级,他们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且都主张在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文明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他们对待民众运动的态度大同小异,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明显不同的是他们理想的具体目标和实现方式。
9.
参考答案:(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主张提高君权,以此强力推进改革,这与19世纪末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有关。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和谭嗣同都主张宪政改革,但在具体实施上存在分歧,一个主张渐进实施,一个主张激进实行。
10.
参考答案:(1)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2)思想:三民主义。作用: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增加了“考试权”“监察权”,形成“五权分立”的方案;采用“五权宪法”原则维护共和政体。
解析:第(1)问要结合孙中山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回答“世界潮流”的含义。第(2)问,孙中山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它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旗帜。它在新时期又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第(3)问,孙中山设计的新中国政治制度为五权分立的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