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10-11 15:00:1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六单元
·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学习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4、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猜想,并会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
5、培养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爱护环境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课程导入
这是CO2的固体形态——干冰。干冰在常温常压下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致冷剂。如果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水蒸气迅速冷凝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奥秘。
这是CO2灭火器,思考一下这利用了CO2
的哪些性质?
二氧化碳
观察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并完成烧灭蜡烛的实验,通过观赛现象并猜想可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下:
操作/现象
结论
用途
观察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并让一个学生来闻一下。
无色、无味、的气体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
向大烧杯中倾倒,底层蜡烛先灭,然后是上层蜡烛熄灭。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使用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制取CO2,并将制取出的CO2通入塑料瓶中,约充满1/3体积,向塑料瓶中加入少量水,拧紧盖子,摇晃塑料瓶:
操作/现象
结论
用途
塑料瓶变扁了
二氧化碳1:1体积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
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
二氧化碳溶于水:
二氧化碳
将塑料瓶中水倒入烧杯,向烧杯中滴加石蕊溶液,观察现象并记录,然后加热烧杯,再次观察现象:
操作/现象
结论
滴加石蕊后烧杯中的水变红
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加热烧杯后,红色变淡消失
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
CO2+H2O=H2CO3
H2CO3=
H2O+
CO2↑
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
使用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制取CO2,并将制取出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操作/现象
结论
用途
石灰水通入CO2后,逐渐变浑浊。
CO2与石灰水生成了难溶的白色物质。
用于实验室检验CO2
CO2+Ca(OH)2=CaCO3↓+H2O
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二氧化碳
1、做灭火剂: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
2、做致冷剂:人工降雨。
3、工业原料。
4、促进植物的光和作用。
二氧化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小结:
由CO2分子
由C、O元素
构成
组成
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2不能供给呼吸
3、CO2与水的反应
CO2+H2O
=H2CO3
(使石蕊变红)
H2CO3=H2O+CO2
(碳酸不稳定)
4、CO2与石灰水的反应(用来鉴定CO2)
CO2+Ca(OH)2=CaCO3
+H2O
CO2
1、无色、无味气体
2、能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ρ=1.977g/l)
4、干冰—固态CO2易升华
“CO2的功与过”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用途
二氧化碳
课程导入
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比较:
对比项目
通常状态下的气.味.态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克/升)
同温同压下与空气相比
溶解性
一氧化碳
无色
无味
气态
1.977
比空气大
,
约是空气的1.5倍
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
无色
无味
气态
1.25
比空气略小
,
与空气接近
难溶于水
现象:安静的燃烧;
放出大量的热;
发出蓝色的火焰;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CO
+
O2
2CO2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反应方程式:
一氧化碳
煤炉中的化学反应:
2CO
+
O2
2CO2
CO2
+
C
2CO
C
+
O2
CO2
(蓝色火焰)

下层:
中层:
上层:
(吸热)
1、实验发现碳在高温下可以跟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此反应吸收热量。
C
+
H2O
CO
+
H2
2、向一盆燃烧旺盛的炭火中洒少量的水,火焰更旺且为蓝色;但洒入较多的水,炭火熄灭,为什么?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俗称煤气。一氧化碳有毒,而且有剧毒。其原因是一氧化碳吸进肺里很容易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大约是氧气的200多倍),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就会造成人体的组织和细胞缺少氧气。严重者甚至使人死亡。
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简单方法是:
就是注意室内通风,如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轻度的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
Hb
Hb
CO
O
2
O
2
O2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O可将金属氧化物中金属的金属还原出来,可以用于冶金工业。
CO
+
CuO
Cu
+
CO2
3CO
+
Fe2O3
2Fe
+
3CO2
实验前:先通氢(CO)后点灯,防爆炸。
实验后:先撤灯后撤氢(CO)点,防氧化。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现象:红色粉末变成黑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1、H2和CO都是可燃性气体,在与氧化铜发生反应之前必须先检验其纯度;
2、为防止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发生爆炸。在加热之前,H2(或CO)应先通一会儿气体后加热;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产生的尾气是CO有剧毒,并且会污染空气,必须将它用气球收集起来或燃烧掉;
4、完全反应后,为防止灼热的铜又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成氧化铜,必须先停止加热,还要持续通入气体,直到试管完全冷却。
注意: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
不利的一面
可以做燃料
使用不当会煤气中毒
可以用于冶炼金属
尾气不处理排放会污染空气
一氧化碳
比较归纳
对比项目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可燃性
不能燃烧
,
一般也不能支持燃烧
,也不能供给呼吸
有可燃性
跟水反应
跟水反应
一般不能跟水反应
跟石灰水反应
跟澄清石灰水反应
不跟澄清石灰水反应
还原性或氧化性
没有还原性
在一定条件下
具有氧化性
有还原性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比较:
课堂小结
1、如何鉴别CO和CO2?
2、如何将CO中混有的CO2除去?
3、如何将CO2中混有的CO除去?
4、如何证明CO2中混有CO?
先通过澄清石灰水除去CO2,再通过灼热的CuO,
最后再将此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1、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通过澄清石灰水
通过灼热的
CuO
3、燃烧的木条去点燃
2、通过灼热的CuO
4、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练习巩固
1、下列CO和CO2的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

A、均是有氧化性、还原性、毒性
B、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通常均为无色、无味的气味
D、均能溶于水
C
2、CO和CO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A、分子排列不同
B、分子构成不同
C、组成元素种类不同
D、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B
练习巩固
3、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可将该混合气体通过(

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可将该混合气体通过


A、灼热的氧化铜
B、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C、紫色的石蕊试液
D、水
A
B
练习巩固
4、将一束亮红色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插入充满CO的集气瓶内,整个过程观察到铜丝颜色的情况是:铜丝表面先由红色
变为
______

,接着又由
____
色变为____色。



练习巩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本课题属于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它是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后继续深入的一课,侧重介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从知识结构来说:在了解氧气的基础上学习本内容,是对气体性质实验探究过程的一种巩固和加深;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能力培养来说:注重培养学生的简单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2、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引导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猜想,并会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相关信息及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3、培养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爱护环境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性质与用途。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仪器:大烧杯、锥形瓶(或选用启普发生器以更方便的控制实验)、长颈漏斗、导管、橡皮塞、酒精灯、集气瓶、塑料瓶、试管架、火柴。
药品:石灰石、稀盐酸、集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蜡烛。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以干冰和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图片开场,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张图片都与什么物质有关吗?。
(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科学的教学理念。)
【学生活动】观看,猜想,讨论交流,踊跃发言。
【教师讲解】是的,这两张图都与我们今天将要讲的物质CO2有关,第一张图是CO2的固体形态——干冰。气体的C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固体,固体CO2叫“干冰”。干冰在常温常压下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致冷剂。如果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水蒸气迅速冷凝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奥秘。同时干冰还有其它很多秒用,课后同学们可以看下我准备的干冰的应用flash视频。第二张图反应了CO2的另一个性质,到底是什么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观察一下。
【演示实验】使用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制取CO2,并及时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用制取出的CO2倾倒大烧杯中阶梯上的蜡烛: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猜想。(教师引导学生从现象猜想、推导原因)
【教师讲解】
操作/现象
结论
用途
观察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并让一个学生来闻一下。
无色、无味、的气体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
向大烧杯中倾倒,底层蜡烛先灭,然后是上层蜡烛熄灭。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
【演示实验】使用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制取CO2,并将制取出的CO2通入塑料瓶中,约充满1/3体积,向塑料瓶中加入少量水,拧紧盖子,摇晃塑料瓶: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猜想。(教师引导学生从现象猜想、推导原因)
【教师讲解】
操作/现象
结论
用途
塑料瓶变扁了
二氧化碳1:1体积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
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
【演示实验】将塑料瓶中水倒入烧杯,向烧杯中滴加石蕊溶液,观察现象后加热烧杯,再次观察:
操作/现象
结论
滴加石蕊后烧杯中的水变红
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加热烧杯后,红色变淡消失
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
【教师讲解】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CO2+H2O=H2CO3
H2CO3=
H2O+
CO2↑
【演示实验】使用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制取CO2,并将制取出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操作/现象
结论
用途
石灰水通入CO2后,逐渐变浑浊。
CO2与石灰水生成了难溶的白色物质。
实验室检验
CO2气体
【教师讲解】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这个反应的原理是实验室检验
CO2气体的方法。同时装过石灰水的玻璃瓶,放在空气中,内壁会变白。石灰水在空气中会有一层白膜也都是这一原因。
【提问】为了使抹石灰浆的墙壁尽快干,人们常常在室内生个火盆,这是为什么呢?那为何在刚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教师讲解】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当生炭火盆时,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Ca(OH)2接触,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水,刚开始时由于有水的生成,而且来不及蒸发,所以看上去墙壁反而潮湿,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掉,墙壁就干了。
【教师讲解】
二氧化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做灭火剂: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
2、做致冷剂:人工降雨。
3、工业原料。
4、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
5、促进植物的光和作用。
【小结】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气态;
2、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法收集;
3、可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第二课时
【导入】
鲍威尔湖位于美国亚利桑州北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许多游人驾艇湖上度假。但是每年都会发生神秘的死亡事故,事故发生时,一般都是天气晴好,风和日丽,游人尽兴忘情快乐之时。失事者大都在船边或船尾附近,突然惊厥,失去知觉。事发前小孩们大都是在父母的严密注视中毫无征兆。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菲尼克斯的急诊医生罗伯特 巴伦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终于找到了杀人“凶手”,那就是游艇发动机排放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中毒身亡。为了更多的了解一氧化碳这种危险气体,让我们继续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
【设置问题】
问题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问题2:一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问题3: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生活中如何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经过上节课二氧化碳的学习,本节课内容通过设置问题,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对比二氧化碳,自主学习,可以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难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略小。
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CO
+
O22CO2
蓝色火焰
2、毒性: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教师补充:
(1)如果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
(2)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CO难溶于水。
(3)首先室里应装烟囱,其次应注意睡觉时头不要靠墙边,因为CO的密度略小于空气,它会沿着墙壁慢慢地向上飘。
(4)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煤气泄露不易被察觉,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
3、还原性:
CO
+
CuO
Cu
+
CO2
用于冶金工业
【教师讲解】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
2CO
+
O2
2CO2
CO2
+
C
2CO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你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用途吗?其中哪些有利于人类,哪些不利于人类?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1、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2、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练习
1、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于水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都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浓度大时都可以使人致死因此都有毒
D.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CO中毒
2、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灭火
B.制干冰
C.制化肥
D.温室肥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温室里施用二氧化碳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和制冷剂,是利用它的化学性质
C.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也属于化合物和纯净物
D.将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在含适当调味品的水里可制成汽水
4、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B.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
C.刷过石灰浆的墙壁日久变硬
D.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5、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吸烟对人体有害,吸烟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A.CO2
B.SO2
C.CO
D.H2O(g)
6、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
A.通入澄清石灰水
B.观察颜色
C.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D.点燃
1、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所得溶液分成两份。取一份加入木炭粉振荡,可观察到
,另一份加热一段时间,可观察到
。这两个变化从实质上分析,不同点在于

2、燃着的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黑色的炭和白色的氧化镁,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是

3、等质量的碳和一氧化碳分别与足量的氧气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需要的氧气多
B.碳需要的氧气多
C.一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多
D.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某矿石主要成分为一种化合物,取该矿石加入稀盐酸中,生成氯化镁、水和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气味气体,则该矿石中含有的元素为(

A.碳元素、氧元素
B.镁元素、碳元素
C.氯元素、碳元素
D.镁元素、碳元素、氧元素
1、一种无色气体X与炽热的木炭反应,得到另一种无色气体Y,Y在加热条件下与一种黑色固体反应又得到X和一种亮红色固体,则气体X和Y是(

A.
X是CO,Y是CO2
B.
X是CO2,Y是CO
C.
X是O2,Y是CO2
D.
X是O2,Y是CO
2、木炭粉、一氧化碳分别还原相同质量的氧化铜,则所需木炭粉、一氧化碳二者的质量比是
(
)
A.1:1
B.3:7
C.3:14
D.3:1
3、现将N2、CO和CO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①澄清石灰水;②灼热的氧化铜;③澄清的石灰水;④浓硫酸(干燥剂).则第一次通过石灰水后,剩余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经过浓硫酸后,剩余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氧64%,将该混合气体10g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使其充分反应。求:(1)共得到多少克二氧化碳?(2)有多少克氧化铜被还原?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B
2、C
3、B
4、D
5、C
6、B
知识巩固:
1、红色逐渐褪去变成无色
有气泡出现,溶液由红色变回紫色
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2、2Mg+CO2==2MgO+C
Mg
CO2
3、C
4、B
能力提升:
1、B
2、B
3、N2和CO
N2
4、(1)13.2
g
(2)16
g
基础达标
知识巩固
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