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第二节
《海洋环境污染及主要对策》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种类。
2.理解海洋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理解海洋生态破坏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4.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学生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二、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海洋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 2、海洋生态破坏的成因和危害
(二)难点: 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三、 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对策》的第二节,基于学生了解了海洋的资源及海洋的开发情况下,在利用海洋空间、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海洋环境问题展开讨论。本课应在明确地理概念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或几个海洋环境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从问题的分布、原因、危害几个方面做资料的收集整理,同时收集世界各国针对该问题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成效,最后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四、 教学环节与活动:
环节一、导入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海洋面积广阔,体积巨大,自净能力强,可以容纳人们排入的废弃物,然而,如果海洋中的污染物还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就会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我们来看看这个探索案例:
【案例探索】太平洋公海上的“垃圾场”
材料: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已达30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印度的国土面积。从废弃渔网到塑料袋,香烟过滤嘴,危害全球海洋和海岸海洋垃圾问题正在愈演愈烈。
1990年,装运耐克鞋的货轮发生事故,8万双耐克鞋散落太平洋
2000年,美国快餐店从亚洲进口的塑料岛运输途中发生意外,600万个塑料袋落入太平洋
2002年,垃圾倾倒事件发生
【问题探究】:
1.太平洋 “垃圾旋涡”旋转的方向 (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太平洋公海上的垃圾为什么在该处集聚?(进入北太平洋海域的塑料垃圾,随洋流进入北太平洋中低纬环流系统中,由于该系统处于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中部海域风力微弱,因此,海洋塑料垃圾大多被卷入洋流系统内部,汇聚并缓慢地旋转。) 【转承】像太平洋上的大型垃圾场这种海洋垃圾属于海洋固体废弃物污染,是海洋环境污染的其中一个表现,而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还有很多,这些问题有哪些危害,又有哪些防治的措施呢?我们这节课来探讨——海洋环境污染及主要对策.
环节二、课题任务展示(提前一周布置,小组合作完成)
课题背景: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然而随着经济
发展和人口增多,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海洋环境保护显得极为迫切!
课题目标:以某种海洋环境问题作为课题,收集事件资料,收集世界各国防治此种
问题成或败的例子,整理并提出你的保护措施
【课题案例一】日本核泄漏事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1、介绍事件背景:日本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发生9.0级特大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故。2017年2月新进展报道称,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依然极度危险,2号机组反应堆安全壳内的辐射量是事故以来的最高值。报道称,机组反应堆的熔融物可能熔穿压力容器底部,并有可能熔穿下层混凝土而进入地下水。
2、核泄漏的危害:污染海洋环境、威胁食品安全、危害人类健康(生物链顶端) 3、措施:目前没有有效的措施
【新课推进】海洋污染的定义: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 读图思考:海洋污染物质来源有哪些?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石油污染:石油工业和油轮泄漏
有机质和营养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农药化肥废水 热污染:工业热废水——水温升高——水中的溶解氧减少、影响生物新陈代谢——破坏海域生态平衡和影响海洋生物生存
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垃圾——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课题案例二】海洋石油污染
1、海洋石油污染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洋石油污染常发生于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
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2、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海洋石油污染。
如:油轮事故——1967年 3月“托利卡尼翁”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触礁失事
如:海上石油平台、或海底石油管道破裂,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2010 年 4 月,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2011年6月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于发生溢油事故
海洋石油污染的影响:海洋环境、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渔业、人类健康
4、海洋石油污染的治理措施:
改进油轮、改进运输方式、回收利用减少排放、清理海上油污
【问题讨论】海洋石油污染危害
(17深二)一滴石油在海面扩展开来后可以形成0.25平方米的油膜。人类每年有意或无意地向海洋排放数以万吨计的石油,在海洋面上形成大面积的油膜区。油膜使大气与水面隔绝,从而对海洋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试分析大范围海洋油膜对海洋环境的影响。(10分)
解析:海-气相互作用包括海洋和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水分(大气降水和海洋水蒸发),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热量(海水反射率小,吸热多,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油膜影响以上环节。加上油膜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课题案例三】海洋污染引起的生物灾害——赤潮
什么是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2、赤潮的成因: 自然原因:风(弱)、水温(20—30℃)、光照(降水较少光照充足)
人为原因:排放的污水中含有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使海水富营养化,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3、赤潮的危害
①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赤潮生物
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②损害海洋环境。pH值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其它生物减少。 ③危害人体健康。水产品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威胁身体健康。
④影响海洋旅游业。破坏旅游区的秀丽风光,因赤潮有毒,应避免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做水上活动。
4、赤潮的预防
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合理开发海洋,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宣传教育
【问题探究】赤潮的时空分布
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 为什么?
1、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这些人类排放污染多和海产养殖发达
2、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南海海区以3月至5月份及8~11月最为多见,东海海区则主要发生在5月至7月份,与水温有关)
【新课推进】海洋生态破坏
定义: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表现: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2、过度捕捞
3、人为破坏海岸带
4、外来物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课题案例四】海洋生物入侵
1、案例:
①丹麦生蚝
②德国大闸蟹:早在1900年,中国大闸蟹通过商船压舱水从中国“移民”欧洲,毁坏渔网,伤害鱼类,破坏堤坝……来自中国的大闸蟹如今在德国河流泛滥成灾,损失被爆高达8000万欧元。
③美国斑马贝:斑马贝最初通过船只的压舱水溜入美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它们已经堵塞了管道。修理这些堵塞的管道总计耗费了数十亿美元。
2、原因:生物入侵,绝大部分指的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物种从原分布地扩散到它们从未分布过的新的区域,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天敌,环境适宜,食物丰富,就很容易造成生物入侵事件。
3、危害:被侵入地区的生态环境来不及做出相应的变化,容易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 以太平洋生蚝为例:
太平洋生蚝扩散蔓延会跟利姆水道地区的本土欧洲生蚝和贻贝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而贻贝
的大量消失则会影响以其为食的海鸟,例如,蛎鹬的数量就变得越来越少,从而大大挑战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生蚝的可能含有重金属及其他致病风险,它还有可能传播寄生虫和疾病,因而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太平洋生蚝坚硬锋利的外壳带危险性,极易割伤光脚在海滩上行走的游客。 4、措施:
海洋生物入侵,往往被掩藏在波涛之下不易察觉,由于海洋环境开放,入侵物种的扩散速度往往非常快、覆盖区域往往非常大,不经意间的爆发,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一旦入侵物种大面积扩散,则物理铲除效率低下,化学灭杀污染环境,引入天敌又会导致天敌的大量繁殖造成新的入侵。所以目前阶段的海洋生物入侵,还只能在防御阶段做文章。如制定了一些轮船限制、更换压载水的规定;水产养殖的管控;种苗引进的检疫等,但总的来说,都不能从根本上防范新的物种入侵,而已经造成的入侵现状,更是没有一个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环节三、小结与提升
【小结】海洋环境问题分为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两大方面,海洋污染种类多,分解慢、易扩散,治理难度大,海洋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所以我们要深刻反省,并紧急行动起来,保护海洋——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保护海洋环境呢?
①各国制定和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国际捕鲸协议),防治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如禁止向海洋倾倒废弃物)
②采用多种手段降低海洋污染的危害程度(如使用双层油船运输石油、配备除污船) 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海洋污染和生态变化监测网(如遥感)
【实战演练】(江苏高考)帕劳是美丽的西太平洋岛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交界处,由一个大堡礁和许多小岛礁构成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帕劳可重点发展的产业是 ▲ 和 ▲ 。(旅游业、渔业)
(4)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帕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 。(控制旅游规模;适度捕捞;严控污染产业的发展)
环节四、课题结题
检查进度:检查你的课题进度,整理你收集到的某种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资料,世
界各国防治此种问题成或败的例子,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提出你的治理方案。
课题结题:以电子文档或其他的形式提交,准备出一期墙报展示大家提出的方案。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以课题研究带动学习的方法,提前一周让学生分组选择本章课题研究的主题,海洋灾害或者海洋环境问题,在追踪小组活动情况时,挑出选择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收集的研究资料。在课程设计时,把这些课题案例安排在教学环节中,这样一方面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案例的开发,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总体来说,本节课安排合理,内容紧凑,学生互动良好,参与程度高,能够学以致用。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呈现的课题案例有点过多,以至于每个案例无法详细深入地分析,以后在案例的取舍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共35张PPT)
海洋环境污染及主要对策
太平洋公海上的“垃圾场”
思考问题:
太平洋
“垃圾旋涡”旋转的方向
太平洋公海上的垃圾为什么在该处集聚?
太平洋上的海洋塑料垃圾已达30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印度的国土面积。从废弃渔网到塑料袋,鞋子,香烟过滤嘴,危害全球的海洋垃圾问题正在愈演愈烈。
30°N
课题任务
课题背景: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多,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海洋环境保护显得极为迫切!
课题目标:以某种海洋环境问题作为课题,收集事件资料,收集世界各国防治此种问题成或败的例子,整理并提出你的保护措施
【课题案例一】
日本核泄漏事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011年
日本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
日本太平洋海域
9.0级特大地震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提高至7级。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相同。
21万人紧急撤离,12万人受到核辐射
2017年2月新进展报道
2017年2月新进展报道称,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依然极度危险,2号机组反应堆安全壳内的辐射量是事故以来的最高值。报道称,机组反应堆的熔融物可能熔穿压力容器底部,并有可能熔穿下层混凝土而进入地下水。
食品安全
人类健康
海洋环境
一、海洋环境问题
(一)、海洋污染
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
海洋污染物质来源有哪些?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冷却水
工业废水
生活废水
农药化肥
核泄漏
石油污染
【课题案例二】
海洋石油泄漏造成海洋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的分布和原因
分布:常发生于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原因:与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有关
油轮失事
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
1967年
3月“托利卡尼翁”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触礁失事,所载的11.8万吨原油除一小部分在轰炸沉船时燃烧掉外,其余全部流入海中,近140公里的海岸受到严重污染。受污海域有
25000多只海鸟死亡,50~90%的鲱鱼卵不能孵化,幼鱼也濒于绝迹。
海上石油平台、或海底石油管道破裂,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
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
2010年中石油大连新港输油管爆炸,制造覆盖渤海海域近50平方公里的巨大油污带
2010年
4
月,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事故造成的原油泄漏形成了一条长达
100多公里的污染带,造成严重污染。
2011年6月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于发生溢油事故,污染海洋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超过800平方公里海水恶化成劣四类,渔民损失惨重。
石油污染造成的影响
污染前
污染后
海洋环境
旅游业
海洋生物
渔业
人类健康
石油污染的治理
治理石油污染的方法有: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燃烧、放任
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
用围栏圈住回收
用草垫吸收油污
(17深二)一滴石油在海面扩展开来后可以形成0.25平方米的油膜。人类每年有意或无意地向海洋排放数以万吨计的石油,在海洋面上形成大面积的油膜区。油膜使大气与水面隔绝,从而对海洋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试分析大范围海洋油膜对海洋环境的影响。(10分)
石油污染造成的影响
问题讨论
油膜
海水
大气
光照
O2
热量
水汽
(1)海洋污染的来源: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响海洋生物。
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海洋。多集中于河口附近
④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
【课题案例三】
海洋污染引起的生物灾害——赤潮
2017.4月
山东日照海域再次出现赤潮现象
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生物
赤
潮
富营养化
水产养殖、工农业污水
赤潮发生的原因
风
温度
光照
自然因素
有机物
营养盐
人为因素
赤潮造成的危害
①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②损害海洋环境。pH值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其它生物减少。
③危害人体健康。水产品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威胁身体健康。
④影响海洋旅游业。破坏旅游区的秀丽风光,因赤潮有毒,应避免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做水上活动。
预防赤潮的发生?
一、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节能减排
三、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开展赤潮的预报服务
四、搞好社会教育和宣传
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原因:人类排放污染多和海产养殖发达
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 为什么?
沿海赤潮分布图
2010年各月赤潮发生次数
问题讨论
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原因:夏季水温较高
一、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海洋生态破坏
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1)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
(
2)过度捕捞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
3)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加剧洪涝、引发土壤盐渍化、海水入侵、淡水资源遭受污染;影响沿海湿地生态环境
(
4)外来物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课题案例四】
海洋的物种入侵
2017.4月
山东日照海域再次出现赤潮现象
早在1900年,中国大闸蟹通过商船压舱水从中国“移民”欧洲,毁坏渔网,伤害鱼类,破坏堤坝……来自中国的大闸蟹如今在德国河流泛滥成灾,损失被爆高达8000万欧元。
斑马贝最初通过船只的压舱水溜入美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它们已经堵塞了管道。修理这些堵塞的管道总计耗费了数十亿美元。
怎么办?
防御为主消灭为辅
二、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①各国制定和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国际捕鲸协议),防治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如禁止向海洋倾倒废弃物)
②采用多种手段降低海洋污染的危害程度(如使用双层油船运输石油、配备除污船)
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海洋污染和生态变化监测网(如遥感)
课题结题
检查进度:检查你的课题进度,整理你收集到的某种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资料,进一步收集世界各国防治此种问题成或败的例子,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提出你的治理方案。
课题结题:以电子文档或其他的形式提交,准备出一期墙报展示大家提出的方案。
(江苏高考)帕劳是美丽的西太平洋岛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交界处,由一个大堡礁和许多小岛礁构成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帕劳可重点发展的产业是 ▲ 和 ▲ 。
(4)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帕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 。
旅游业
渔业
控制旅游规模;适度捕捞;严控污染产业的发展
实战演练
珍惜和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污染及对策
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问题
分布
危害
对策
成因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