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五 4.18郑伯克段于鄢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五 4.18郑伯克段于鄢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1 18: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5张PPT。第18课 郑伯克段于鄢第四单元 文言文(3)左丘明与鲁定公论用人
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进行商议,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说:“孔子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第四单元 文言文(3)鲁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结果皮衣没做成,祭祀也没做成。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现在的事情和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第四单元 文言文(3)◆ 作者卡片 ◆◆ 背景呈现 ◆
本文选自《春秋左传注》第一册,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知识链接 ◆
 《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全书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寤”通“牾”,倒着“辟”通“避”,躲避“佗”通“他”,别的“大”通“太”,对人的尊称“参”通“三”,数词“厌”通“餍”,满足“无”通“毋”,不要“庸”通“用”“寘”通“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阙”通“掘”,挖掘“弟”通“悌”,敬爱,顺从兄弟“锡”通“赐”,赐给动词,请求表敬副词,请允许我地名,一名虎牢,一名成皋,今河南荥(xínɡ)阳汜水名词,制度动词,统帅动词,统治名词,规模、规格动词,图谋名词,图画名词,地图名词,图像疑问代词,怎么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作用,译为“在那里”疑问语气词,呢介词,给,替动词,当作,作为动词,担任动词,恢复挖地道赋诗取名使……生使……受到惊吓两属。不对,不正确。城邑的墙,为两个词。把……当作。不超过。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颍考叔,纯孝也。
②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郑伯克段于鄢。(郑伯[于鄢]克段)
②郑武公娶于申。(郑武公[于申]娶)
③亟请于武公。(亟[于武公]请)
④有献于公。([于公]有献)(2)宾语前置句
①敢问何谓也。(敢问谓何也)
②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何厌!)
③君何患焉。(君患何焉)
④其是之谓乎!(其是谓之乎!)
3.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4.省略句
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七、成语积累
多行不义必自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姑待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将若之何?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相见也!
(4)诗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是之谓乎! 不义,违反正义的事。毙,死。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多行不义必自毙国不堪贰不及黄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1.《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请按故事情节的发展简要分析其结构层次。
[名师指津]概括每一情节的意思即可。
我的理解: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开始了对君位的争夺。
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发展:共叔段扩张势力,一直到廪延。
高潮: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为内应。
结局:大叔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颍。
尾声: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2.第1段写庄公“寤生”,又写姜氏对共叔段“欲立之”,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交代母子、兄弟不和的原因。
我的理解:第1段写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交代了庄公母子不和、兄弟争斗的原因。从情节结构上看,本段揭示了庄公母子、兄弟矛盾斗争的起因,标志着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的开端。
3.文章中写共叔段为叛乱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名师指津]从军事的角度分类总结即可。我的理解:4.从第3段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祭仲是怎样一个人?庄公对待共叔段的扩张行为持怎样的策略?
[名师指津]忠诚,有远见。欲擒故纵。
我的理解:面对共叔段得到京地作为封邑,城墙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祭仲觉察到共叔段的阴谋,对郑庄公明确指出“君将不堪”。可见祭仲忠诚,有远见。郑庄公面对共叔段有恃无恐,逐步扩张势力,准备夺权,则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展现了兄弟间明争暗斗、矛盾逐渐激化的情景。
5.郑庄公对共叔段扩张和祭仲劝告置之不理背后隐藏着什么用心?这体现了庄公什么性格?
[名师指津]故意纵欲养恶。狡诈狠毒。我的理解:庄公的用心是知其欲而纵其欲,知其恶而养其恶故意放纵共叔段的野心,使其最终走上叛逆的道路,然后一举除之,永绝后患。体现了庄公狡诈险恶、内心狠毒的性格.
6.庄公纵母、囚母、隧中相见的情节,反映了什么问题?
[名师指津]政治需要。
我的理解:与开头相仇进行对比,庄公这样做并不是对姜氏的“纯孝”,而是为了政治稳定的需要。姜氏大势已去,“其乐也泄泄”的感慨也并不是出自内心,他们为各自目的互相欺骗,文章这样写其实是一种嘲讽。7.郑庄公母子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名师指津]注意庄公自出生到母子和好之间的主要事件。
我的理解:郑庄公母子之间的感情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①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姜氏厌恶他,偏爱共叔段。②姜氏为共叔段争得京邑,又怂恿他扩充势力,庄公设下了圈套,欲擒故纵,母子关系恶化。③姜氏阴谋里应外合帮共叔段篡位,庄公一举击败共叔段,将姜氏流放,矛盾公开激化。④经颍考叔教化,庄公母子隧道相见,重归于好.8.文中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的消极备战策略,但为什么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
[名师指津]从政治策略和军事措施两方面作答即可。
我的理解:郑庄公之所以会取得平叛的胜利,主要是他具有正确的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郑庄公的政治策略是基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认识。郑庄公的军事策略表现在他对共叔段军事情报的收集。共叔段大张旗鼓地准备,郑庄公则密切注意共叔段的动态。在共叔段确定好叛乱日期,并和母亲约定共同举事的阴谋刚一出台还来不及行动的时候,郑庄公即已“闻其期”,采取了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一、写法归纳
1.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
以共叔段的贪婪狂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聩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以祭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之高明;以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2.记叙方法得当
此文并不平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二、技法指导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写作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以下几种:1.动静对比,富有生机
动与静,是艺术辩证技法之一。指写作中巧妙处理动态和静态的关系,达到以动显静、以静显动的目的。动与静是相对的,是事物的两种主要存在方式。二者的对立统一又衍生出多种形态。如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相间,动静错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等。
2.色彩对比,画面鲜明
各种色彩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情感价值,色彩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作家如同一个高明的画家,他们有时借助色彩来表达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从而使作品色彩鲜明,情趣盎然。3.声音对比映衬,境界新颖别致
声音的种类很多,像风声、雨声、雷声、水声等皆是自然天象之声,虎啸、猿啼、鸟鸣、犬吠属于动物发出的声音,而话声、歌声、乐器声则是人为之声。恰当地描写各种不同的声音,使各种声音对比映衬,产生美妙和谐的音响效果,使人听来悦耳动听,心旷神怡,形成别具一格的意境。4.以景托情,情趣盎然
所谓“以景托情”,就是借助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曲折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景物描写,不只是单纯实录景物,而总是或浓或淡地写情。不同的人对同一景物又会有不同的感情。一切喜、怒、哀、乐都可以借助景物反映出来。画家依据各种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的色彩和线条描绘各种景物,作家则用丰富多彩的文字写景,抒发各种感情。写景,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主要的是作者心灵的外现。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情由景生,景是情产生的基础,无景便无情,情是景的产物。5.“物”“人”对照映衬,突出人物精神
“物”“人”对照,即将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某些方面与人的某些特点互相对照,从而突出人物的某些精神,表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6.人物对比,突出主旨
“人物对比”属对比中的两体对比,即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人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两个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处,其间相去很远,便多成对比。”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将两种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表彰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主旨。三、随堂练笔
深圳一个家庭自1993年始,资助1名井冈山贫困小学生,直到他初三毕业。后来孩子到广东打工,见面聊天时,孩子说“谢谢阿姨每学期提供的40元生活费”,捐助人顿感惊讶,寄给孩子的至少是10倍!而且写给孩子的信也从未被收到。
(2013年3月11日《光明论坛》)
请你运用“衬托”手法中“人物对比,突出主旨”的写作方法,以“400元变40元,捐款被缩水,爱心遭亵渎”为题,写一篇“抨击贪念、歌颂善行”的议论短文。四、他山之石
400元变40元,捐款被缩水,爱心遭亵渎
捐助400元,最终到被捐助学生的手里,缩水到只剩40元,如此大的差距,其中的360元竟然被无形的消耗在了并不遥远的路上。看到这样的结果,相信不仅仅是奉献爱心的捐助者感到了心寒,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会感到心寒。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解决他们基本生活问题的钱,都有人从中克扣还让我们用什么来相信中国所谓的“慈善事业”?
慈善是人性最美一面的表现,慈善是一种爱心的传递,慈善是一种纯洁不带任何杂质的行为。可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慈善渐渐地变了味道,纯洁高尚的行为被某些可耻龌龊的行径所玷污。善款被截留挪用的事件,屡次发生,每一次都深深触痛公众的神经,让公众看到了某些人丑恶的一面。
郭美美、卢美美等等,以及被广大公众所诟病的名种不公开不透明现象,使得公众的爱心一次次被亵渎,使得中国的慈善事业蒙上了阴影,慈善机构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不管发展到怎样的阶段,慈善都将会是永恒的主题,这是人性之体现,是社会发展进步之必需。
大家都认为陈光标所做的一些事情是为了作秀,但是比起那些向善款伸出罪恶之手的人们,他还是在付出真金白银为别人办实事。在当今社会,只有出现更多的“陈光标”,中国慈善事业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本文记叙了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的一件骨肉相残的事件,这件事可以给我们许多思考: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可见偏见是造成这次骨肉相残灾祸的原因;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共叔段贪得无厌,最终流亡国外。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舍与得”“偏爱的危害”“利益与亲情”等相关话题的作文中。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 洁
“咔叭”一声,我突然停了下来。
我才明白,为什么唐棣一走妈就垮了。
如今,我已一无所有,妈这一走,这
个世界和我就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女儿已
经独立,她不再需要我的庇护。在待人处事方面,我有时还得仰仗她的点拨,何况她还很有出息。只有年迈的、不能自立的妈才是最需要我的。需要我为之劳累、为之争气、为之出息……如今这个最需要我的人已经远去。
真是万念俱灰,情缘已了。
现在我已知道,死是这样的近……
直到现在,我还不习惯一转身已经寻不见妈的身影,一回家已经不能先叫一声“妈”,一进家门已经没有妈颤巍巍地扶着门框在等我的生活。
看到报纸上不管是谁的讣告,我仍情不自禁地先看故人的享年,比一比妈的享年孰多孰少。有一次在和平里商场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为女儿购买被褥我偷偷地滞留在那女孩的一旁,希望重温一下我像她一样小的时候,妈带我上街时的情景。多年来妈已不能带着我上街给我买一个什么,就是她活着也不能了。我也不再带唐棣上街给她买一个什么。我不但长大,并已渐入老境,唐棣也已长大。每一个人都会渐渐地离开母亲的翅膀。
看到一位和妈年龄相仿、身体又很硬朗的老人,总想走上前去,问人家一句:“您老人家高寿?”心里不知问谁地问道:为什么人家还活着而妈却不在了?听到有人叫“妈”,我仍然会驻足伫立,回味着我也能这样叫“妈”的时光,忍咽下已然不能这样叫“妈”的悲凉。 在商店里看见适合妈穿的衣服,还会情不自禁地张望很久涌起给妈买一件的冲动。
见到满大街出租的迷你“巴士”,就会埋怨地想,为什么这种车在妈去世后才泛滥起来,要是早就如此兴旺,妈就会享有很多的方便。
每每见到唐棣出息或出落得不同凡响的模样,一刹那间还会想:我要告诉妈,妈一定高兴得不得了,但是这一刹那过去,便知道其实已无人可以和我分享这份满足。
我常常真切地感到,她就在我身边走来走去,好像我一回头就能看见她趴在我电脑桌旁的窗户上,对着前门大街的霓虹灯火说道:“真好看呐。”可我一伸出手去,却触摸不到一个实在的她。 我也觉得随时就会听见她低低地叫我一声“小洁!”可我旋即知道,小洁这个称呼跟着妈一起永远地从世界上消失了。谁还能再低低地叫一声我的小名呢?就是有人再叫我一声“小洁”,那也不是妈的呼唤了。
谁还能来跟我一起念叨那五味俱全的往事……
我终于明白:爱人是可以更换的,而母亲却是唯一的。
[赏评]这是对母亲去世的最沉重的悼念,这是对母爱凄婉、深长的颂歌,它讲述的是生命、爱和灵魂的故事。“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地失去他所爱的人的过程,而且是永远地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最大的伤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多么残忍的事,无怪乎作者始终在一幕幕相似的生活场景中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评]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思考]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题是什么?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