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3张PPT。第16课 段太尉逸事状第四单元 文言文(3)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故事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在政治上也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因革新运动失败多次被贬。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第四单元 文言文(3)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
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网开一面,让他改去条件较好的连州上任。第四单元 文言文(3)◆ 作者卡片 ◆◆ 背景呈现 ◆
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官至司农卿。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节度使朱泚作乱称帝。当时段在朝廷,怒斥朱泚为狂贼,并以朝笏击朱泚的面额,被朱泚杀害,追赠太尉。到了贞元、元和年间,柳宗元有感于“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于是元和九年(814)在永州贬所写了此文来辩驳人们对段太尉的曲解,同时送给当时任史馆修撰的友人韩愈,以供修史时参考。◆ 知识链接 ◆
状
“状”,又称“行状”,一种文体,古代人死后,在写“墓志铭”或“传”之前,先写一篇总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材料,以供给编写死者传记或墓志铭时参考。“逸事状”是“行状”的变体,只记录逸事。二者的不同在于:“行状”全面介绍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逸事状”则只记录逸事(即正史未载之事)。“嗛”通“慊”,满足,快意“椎”通“槌”,打“巽”通“逊”,谦恭三、一词多义名词,陈述事实的一种文书名词,判决书名词,逸事状名词,情形名词,体态名词,情况动词,致辞动词,辞却名词,言辞动词,离开动词,拒绝,推辞动词,告别名词,说辞,借口名词,一种文体疑问副词,难道副词,坚决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形势副词,牢固地副词,本来动词,使……牢固副词,本来介词,凭借……身份介词,凭借介词,用介词,拿介词,用介词,用介词,用介词,用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连词,就连词,那么连词,就连词,那么连词,就连词,却副词,就是。辅助判断披上铠甲用衣服包裹抬买向北亲手每天亲自使……处于困境险地使……表达出来作乱使……坏使……败坏卑微的地位横暴。百姓。您治理。杀人,害人。两次。钱财和货物。财物礼品。手和脚。羞愧。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段公,仁信大人也。
②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请辞于军(请[于军]辞)
②公幸教晞以道(公幸[以道]教晞)
(2)定语后置句
邠人偷嗜暴恶者([偷嗜暴恶]邠人,“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3)宾语前置句
①欲谁归罪?(欲归罪谁?)
②汝将何以视天地。(汝将以何视天地)
3.被动句
公见人被暴害。
4.省略句
①(太尉)至则曰
②且大乱,(汝)若何?
③植(之)市门外
④愿奉军以从(之)
⑤王子晞为尚书,(其)领行营节度使,寓军(于)邠州,(其)纵士卒无赖。七、成语积累
(1)戴头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寇暴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名句默写
(1)今尚书恣卒为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谁归罪?
(2) ___________ ,必达其志,_______________。 戴。头顶着。戴着脑袋前来。形容无所畏惧的样子。在没有变乱的情况下就死于非命。暴且乱,乱天子边遇不可决非偶然者1.本文作者是怎样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描写段太尉这个人物形象的?
[名师指津]简述文中反面形象白孝德、焦令谌、朱泚的行为,说出段太尉的高尚品格特点即可。
我的理解:第一件事:邠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白孝德明哲保身、胆小怕事,这与段秀实主动请职、勇于任事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段太尉的刚正沉勇、见义勇为的品格。第二件事:用焦令谌恣意盘剥百姓反衬段太尉的仁惠、爱民的品格。
第三件事:用朱泚的奸诈反衬段太尉清正廉洁的品格。
2.作者写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这样写的寓意是什么?
[名师指津]不怕死。
我的理解:段秀实知道要制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本文描写的事件不同,文字特征也不同。反复斟酌三件逸事,体会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字特征。
[名师指津]三件逸事,性质不同,场面各异,文字风格不同.
我的理解:①“勇服郭晞”一段写激烈的矛盾冲突,渲染剑拔弩张的气氛,文字锋芒毕露,力度很强。②“仁愧焦令谌”一段采用对比手法,将焦令谌的骄横无理残暴与段太尉宽厚仁慈形成对比,将段秀实的同情百姓和仁爱之心,写得神气内敛,温婉周详。而尹少荣怒斥焦令谌,则疾言厉色,淋漓痛快,语言恣肆迸泻。③“节显治事堂”则显得简洁明朗.4.本文结尾一段是否有损人物形象而有狗尾续貂之嫌?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名师指津]从突出段太尉形象和作者透露的补记意图角度作答即可。
我的理解:去掉不好。最后一段作者点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一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段太尉形象以及宁死不附叛贼的误解,二是怕逸事遗失不能还人物以真实面目。另外,最后补写太尉的外貌及习惯姿态等非常生动、形象,使段太尉从外形气质到品德胸怀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人物的典型。因此尾段对于整篇文章是很重要的补笔,并非是狗尾续貂。5.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件事来塑造段太尉形象呢?
[名师指津]①提供史料需要;②刻画人物需要;③批驳谬误需要。
我的理解:①这是散落在民间的逸事,暂未被正史记载,柳写这些事情给韩愈,如实地提供史料。②这三件事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③批驳当时说太尉搏以死“取名天下”的说法。一、写法归纳
1.精心选材
全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了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件逸事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铠甲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词,抓住要害说服郭晞,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慑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第二件事表现了段秀实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第三件事表现了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正廉洁。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勾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2.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行状,也就是一篇记叙文。文中主要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如:见到含冤挨打的农民,“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仅寥寥数笔,却写得丝丝入扣,一个个性鲜明、正直、仁义、满腔义愤却又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3.使用倒叙手法
文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文中写了段秀实三件逸事,如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结构,那么“仁愧焦令谌”一事在先,“勇服郭晞”在后,但作者叙事时有意将先后顺序颠倒,作者在最后一段点出他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反驳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段秀实的污蔑。这些人编造“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贬低段秀实宁死不附叛贼的英勇行为,而作者为了突出强调段秀实临死不屈的行为绝非一时冲动,称他“遇不可,必达其志,绝非偶然者”。另外将精彩事例先行叙述,也能更吸引读者。二、技法指导
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怎样刻画人物呢?方法是多样的,有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的间接展示,有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直接揭示,还有以动作描写来折射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写法。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下面几种描写手法。
1.动作描写
文中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动作描写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2.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3.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要集中笔墨,要面面俱到,还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4.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人物的语言既要有个性,即什么人说什么话,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
三、随堂练笔
运用上面指导中的一种或多种描写技法,写一人物描写的片段,300字左右。
四、他山之石
星期五一上船,我就叫星期五跟他讲话,告诉他已经遇救了。同时,我又把酒瓶掏出来,叫星期五给这可怜的野人喝两口。那野人喝了酒,又听见自己已经获救,不觉精神为之一振,居然马上坐了起来。不料,星期五一听见他说话,把他的脸一看,立刻又是吻他,又是拥抱他,又是大哭大笑,又是大喊大叫;接着又是一个劲儿地乱跳狂舞,大声唱歌;然后又是大哭大嚎,又是扭自己的两手,打自己的脸和头,继而又是高声大唱,又是乱跳狂舞,活像个疯子。他那样子,任何人看了都要感动得流泪。他这样发疯似的闹了好半天,我才使得他开口,让他告诉我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稍稍镇静了一会,才告诉我,这是他父亲。《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特别是文中勇服郭晞的精神,在提倡见义勇为、保民爱民的今天,更值得学习发扬。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勇敢”“见义勇为”“责任”“智与勇”等相关话题的作文中。总书记开的为官“良方”
2013年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
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江苏代
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谆谆
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提升自我境界,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情操。他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这无疑给领导干部们开了一剂为官“良方”。常怀敬畏心是守住底线的良方。习近平总书记提“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相信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受提拔时是想为人民服务的,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但时间久了,手中的权力使自己飘飘然,忘记了对权力的敬畏,利欲熏心,抵御不住“糖衣炮弹”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只有常怀敬畏心,“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才能把持好自己,“面壁成佛”,提升自我境界。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为官善终的良方。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着不慎毁于一旦。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罪不可相抵”,正如一个人,你平时再注意锻炼身体,但关键时刻酒后驾驶,车祸夺走的仍然将是你的整个生命……到了那时,一切已没法重新选择了,关键的一步容不得大意,不容许走错。因此,该正视领导干部这个“高危职业”,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于争斗,做好反腐工作。
慎独慎行是驶得万年船的良方。“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培养干部比培养飞行员的花费还要多得多,听上去有点夸大其词,细想,我们党和国家已经倾注了这么多的精神和精力来培养我们的干部,但再看今日之中国仍有不少贪官落马。各级领导干部虽然权力责任不同,但都执掌并行使一定的政治权力,官员执政一方不正如驾驶一架飞机,其运用权力的方向和水平决定着机上乘客的安危和幸福,怎不该慎之又慎?甚至该比驾驶飞机更要谨慎!
习近平总书记已为当官这个高危职业开了“良方”,为官者唯有谨遵医嘱,按时“服药”,时时警诫自己,方能“面壁成佛”。
[赏评] 这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开始提出了鲜明的论点“‘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为后面的议论确定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一观点,从三个方面,有力地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性。最后联系实际,回扣中心论点。整篇文章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有很强的论辩力。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赏评]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诗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形象地描写了洞庭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情。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至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思考] 第三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