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
教学设计
【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体验中国画的题材分类及审美特征。
2.学习中国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法,体会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风貌。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动手临摹或写生,体验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貌。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根据每课的内容,准备必要的演示用具。
2.学生准备:购置必备的中国画工具和材料,根据每一课的具体内容做好相关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的工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中国画的物质基础,中国画独特艺术面貌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工具材料的与众不同。
中国画的基本工具有哪些?笔、墨、纸、砚、颜料
a.笔
硬毫笔、软毫笔、兼毫笔(结合实物介绍)
b.墨
松烟墨、油烟墨、漆烟墨、书画墨汁的不同效果
c.纸
宣纸的来历
宣纸的种类:根据厚薄分:单宣、夹宣;根据所含原料比例不同分:净皮、特净皮、棉料等;因纸的大小分:三尺、四尺、六尺、八尺、丈二匹等;根据纸的性能分:生宣、熟宣、皮纸、高丽纸、元书纸(结合采用不同宣纸创作的国画作品介绍)。
d.砚
石质、陶质、瓷质
安徽的歙砚
e.颜料
传统中国画颜料: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
现代:中国画颜料
2、中国画的用笔和用墨的方法:
中锋用笔:笔管与纸垂直,笔锋在笔画的中间,勾出的线条柔韧有力,有立体感。
侧锋用笔:笔管倾斜,能画出大片的墨迹,墨色变化丰富。
逆锋用笔:笔管倾斜,逆着笔锋行笔,线条显得枯涩而苍劲。
积墨法:
当第一遍墨色干了之后再添加墨色称为积墨法,积墨法可使画面层次丰富。
破墨法:是指第一遍墨色未干时,再在墨色上勾画,用洇的效
果表现出意想不到的美感。
泼墨法:用大笔饱蘸墨水,铺写到纸上,如泼出状,如画写意荷叶多用此法。
教师示范后写生练习
三、学生练习
让学感受各种用笔和用墨的乐趣,并掌握其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本课
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课后加强练习。
第二课时2cnjy.com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学会观察,积极参与讨论与实践。
作山水技法──树法演示,学生跟进临摹;
①树法:树杆:画杆之法无论中锋。侧锋四笔即成。
②树杆穿插法:画两株以上之树于一从者,切忌平行须分形而或交叉而生。根顶亦须前后参差以免呆板。第一株为主树。较第二株(客树即稍远树而言)略低。以显宾主揖让之势。如图二)www.21-cn-jy.com
③露根法:平坡臾土多不露根。但悬崖、临水则露根。分简式、繁式两种。(如图三)
④树枝法:由杆生枝。枝须顺杆安(分配)。枝须相互穿插。分鹿角、蟹爪二种(如图四)
务须清晰。不可为叶所掩。2·1·c·n·j·y
⑤画叶之法分两大种:一曰“点叶”,另一为“夹叶”。(如图
五、图六)
⑥小树法:小树用处最多。或画于较远之山坡,或辅大树之姿势亦由填空补白、助山皱法者。其画法与大树同(如图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分小组推荐展示、分析、评价作品;
教师点评;山水口诀:“树为山之衣,石为山之骨;云为山之气,水为山之血。” www-2-1-cnjy-com
第3节:
1.复习上节内容,作山水技法──山石法演示,学生跟进临摹;
石法:山为石之积。故学画山先学画石。石以轮廓为先。以下圆不方为宜,向阳处笔宜轻,背阴处笔宜重。轮廓之法曰“勾”(如图八)石面之分全赖皱法。由披麻、斧劈、折带、泼墨等等。(如图九)2-1-c-n-j-y
2.山之轮廓及皱法:山、石之异乃轮廓。形状稍不同。(如图十)
坡:土坡:水滨画坡,或生树木或筑亭榭亦可为人坐立之所,画法约同山石。(如图十一)石坡:也是平坡。有高低之分:高者环山低者(临)水(如图十二)。
路径:山水无程径则无生气。路径之意其形式均顺自然之势。曲折掩映不可全露。(如图十三)
分小组推荐展示、分析、评价作品;教师点评21
cnjy
com
第4节
云水法
云烟法:山水苍茫、深远全赖云烟。
①遮盖法:先确定所需云烟大小
②勾勒法:先拟定大势,以淡墨勾之,用笔须圆,后辅以远树
水法:
①泉水法:坡或岸近旁之空白处即为水也
②瀑布:两山中间泻出泉水者曰瀑布
③水口:同瀑布之法一样,长窄为瀑布之水线,宽短为水口之水线
芦苇、水草法
①芦苇:水滨作芦苇,先以墨画杆参差交叉、再淡墨由杆画叶(每株之叶不可混乱),最后画浓墨叶几片于淡墨叶上,其根因近水故要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水草:水洼坡侧画水草先以淡墨再以浓墨数茎提之。
分小组推荐展示、分析、评价作品;教师点评。
第5节
独立作业(创作)
接前几节内容复习
讲授新课
取名为《山行》的范画(诗意画)展示给大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国画展示:深秋的石山中,蜿蜒的石玑。火红的枫林,祥云环绕着山林,几间茅屋在云中时隐时现……杜牧坐在一块小山石上赏秋,一旁站着端者酒具的书童。教师说:“诗意画的创作主要根据诗中说的内容来进行,尽量贴近诗意。用我们的绘画语言,将诗中的描绘的记录下来。
【来源:21cnj
y.co
m】
作业: 1.清
王士贞(题画)
一斗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2.元
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辅导,学生作画
优秀作品展示,评价。
【课后反思】
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曾经接触过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但是,初中的学
生始终是没有系统的接触过中国画,没有掌握中国画的创作技法。因此,我把这堂课作为初中中国画学习的第一堂课,带领学生走进中国画这座艺术的宝塔,接触和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欣赏中国画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为以后的中国画教学做好铺垫。21·世纪
教育网
上课伊始,我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引入。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很熟悉,但是他们没有思考这种艺术形式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他们大都没有把它和中国画联系起来,我的导入刚好让学生思考了这个问题,把他们的思维从动画片中带入到中国画的体验之中,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时,我用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创作材料和工具。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接着我趁热打铁,给学生简单讲解用墨的技法,并让学生在用笔的时候体验笔墨的简单运用,然后让学生自己运用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笔墨的用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参入到学习中来,达到在运用中学习和创作的目的。【出处:21教育名师】
最后,在学生对笔墨有所掌握的时候,我挂出四幅由我画上的符号,要求学生根据我画上的符号展开想象,一个同学接着一个同学上去补充,最后由一大组同学共同完成这幅画。这种接龙式的画法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团体的创作能力,同时也巩固了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并且让学生对中国画充满兴趣,达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人对以往经验的建构,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因此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画的笔墨运用,从自己的运用中了解到笔墨地运用方法,比直接给学生讲授要好得多。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直接参入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体验、建构今天所传授的新知识,体验创作的乐趣,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