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 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10-11 17: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课
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体会画家对生活的态度及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欣赏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并能对作品进行简要评述,理解似与不似之间的含义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会观察、体验、讨论、阐述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似与不似的绘画理念,并能对作品作出简要评述
难点:对作品中情感的体味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件启动:由漫画家何君华先生为齐白石画的像导入,引起学
生兴趣)
齐白石是大家所熟悉的画家,大家知道他最擅长画什么?对,虾,不过白石老人不光能画虾,许多寻常之物在他笔下都散发出不寻常的趣味和活力。漫画家何君华先生结合了白石老人的绘画特点给他画了这样的漫画像,大家看看是不是很符合呢!思考:漫画家何君华先生为齐白石画了这样一张像,大家看看有什么特点?
欣赏齐白石绘画作品,比较齐白石绘画与传统绘画的题材有什么不同?
2015年泰兴市高中美术鉴赏公开课
结论:我们都知道梅兰竹菊是明清文人画中的重要题材,而齐齐白石则画了许多前人从未画过的题材,如白菜、葫芦、虾、老鼠、蚊子、苍蝇等等,其造诣令后人却步。那么,齐白石为什么绘画这些东西?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没有关系,下面让我们走近齐白石,了解大师的世界。
二、教学过程:
(一)齐白石生平简介(PPT播放齐白石三枚印章)
齐白石(1864-1957),名璜,字渭清,号白石,湖南湘潭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等。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毕加索曾评价“齐白石真是中国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呀!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齐白石是大器晚成的代表,27岁以后才开始走上艺术之路,60岁以后才真正为世人所知。三枚印章概括了他的艺术生涯,齐白石的印章也是其一绝。
齐白石的艺术生涯(三枚印章)
鲁班门下:齐白石27岁之前为木匠
寂寞之道:齐白石用这几个字来陈述自己的成长,拜胡沁园为师,后来又五出五归,
1949年之前未参加过任何组织,坚守自己的绘画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
大匠之门,知己有恩:是说自己遇到这几位恩人:胡沁园、陈师曾等人,才有了
后来的艺术成就。陈师曾过世,齐白石曾写诗
“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在齐白石的朋友中,陈师曾是第一个真正读懂齐白石画的人,也是第一个诚心诚意推介齐白石画的人,还是第一个让世人看重齐白石的画并改变了他的命运的人。
(二)赏析齐白石经典作品,理解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
齐白石的虾是出名的,但他求真的艺术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张大千《秋蝉鸣
柳图》为例)他一直到老都在探索如何将虾画得更传神。下面我们将他的早期作品与晚期作品比较一下,看看白石老人作了哪些调整。(展示齐白石艺术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一代书画大师齐白石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似与不似,这是中国艺术的一条美学原则,尤其是绘画作品,意思是说绘画作品不能不逼真,画什么东西
不像什么东西,这是对观者的欺骗。但又不能拘泥于物象外在的形象,而应该抓住物象特有的内在本质,发挥艺术想象,或突出或夸张,融入作者的情趣思考,体现于不同其它特象的独有特点。在“是这一物象又不完全只是这一物象”之间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
1、《虾》
①作者画虾三变背景简介(图片对比)
欣赏代表其三变的绘画作品
在他看来,太似则媚俗,写生不是绘“标本”,如果这样艺术家就成为了自然的奴隶,放弃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概括提炼,是对艺术创作的不负责任。太不似则欺世,艺术也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反映,太不似则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歪曲,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失去了艺术“真”的根本,是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观赏者共鸣的。齐白石的成功之处就是找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巧妙连接,为中国画的创造与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②作品赏析
思考:观察半分钟,齐白石的虾跟真实的虾有没有区别?或者说,他的虾有什么特点?(像在哪里?不像在哪里)
乍一看觉得相似,仔细看又不那么相似,再看又觉得有点相似 就在那似与不似之间最值得玩味!就象“花未全开是最美”的感觉。个中境界还要你慢慢品味 他画的虾有一种通体透明的质感,从虾体的屈伸还能看出游水的动作过程。和真虾相比,不完全相同,是经过了提炼、夸张,给人的感觉比真虾更为生动,齐白石对此称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分析:齐白石的虾作了哪些调整,调整后有了哪些变化?变化后感觉怎样?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虾的数量、姿态、墨色、结构四个方面来说说三个阶段的变化 数量:由单只虾变成群虾 姿态:由僵直变成弯曲,更加生动
墨色:从但一的浓墨表现变为有浓淡之分,使画面更为丰富
结构:眼睛从与虾头齐平的墨点变成了突出的两横笔;腹肢逐渐减少;虾钳前段变粗,更为有力。
构图
有聚有散,左上角的虾只画半个身子,让人感觉似从画外游进,大片空白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1、
有聚有散
2、
景藏:左上角的虾只画半个身子,让人感觉似从画外游进
3、
虚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中无水,而又使人感到虾在水中游动的感觉,水是虚的,但又是实的。
留空白,反使意境扩大,留空白是中国画在艺术表现上特别聪明的办法。
为什么中国画多留空白,其原因有三,一是与民族性相吻合,中国人讲究宽余、大方,有宽宏大量的品行
二是使画面形式感上大气、不会局促,三是大空用来提写诗文,文人以此来满足自己情谊的充分表达,这也成为中国画的一个特色。
4、轻重均衡;用墨的轻重均衡。左上角半只虾头用色重与右下角虾的重色形成均衡。
用墨用笔:
画家是如何表现虾的动感和远近的?
虾头上的三笔,有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左右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三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触
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虾之生命自出;画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
虾身形象变化
虾身由6节变为5节,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而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简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齐白石生动的表现了虾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的形态。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在齐白石笔下,
“虾”这个极平凡的小动物就变成了极不平凡的珍贵艺术品了。齐白石画虾的整个过程,其实就经历了一个由“不似”到“似”的过程。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画中的虾越来越不似真实的虾,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恰恰是越来越似的过程。一群普通的虾子,通过齐白石的笔墨处理,一个个变得晶莹透亮,生动可人。通过齐白石巧妙的空白处理,不着一笔而将虾群置于水中。以至他的虾子成为以后任何一个中国画研习者的经典和必修课,也成为普通老百姓认识中国画认识齐白石的着眼点。
2、《青蛙》
从构图、墨色的变化、青蛙的神态进行赏析
观看画面,想象、讨论、思考:你觉得这几只青蛙在说些什么?
这件作品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体现了画家什么样的情感?
一只青蛙被人将腿栓在水草上,正在挣扎,另外三只端坐着,舞动着爪,仿佛为了同伴的遭难而焦灼,作者把青蛙拟人化了。这样的情景也许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