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由于该作品中不是按传统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来完成的,学生一时会很难理解。因此围绕《格尔尼卡》可以展开诸多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学生深入探讨。如:毕加索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立体主义风格对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我们从毕加索的创造性思维中得到了什么,毕加索的高尚人格给我们有什么启示等。围绕新课程标准,本课以关注全体学生,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为理念,确定适宜目标。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突破学科本位,以信息技术为后盾扩展课程资源。
二:学生分析
作为高一的新生,直观、感性的内容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格尔尼卡》作品所呈现的痛苦、阴暗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格尔尼卡》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及象征性手法。
2:情感目标
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
3:能力目标
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五:教学难点
理解认识毕加索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
六:教学方法手段
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七:教学过程安排
1:创设情境,认识作者。
a:出示画家的自画像由学生讨论其给人的第一印象,导出本课的主人翁毕加索。b:欣赏毕加索的系列照片,体会艺术家的鲜明个性。由西班牙的传统体育项目斗牛导入毕加索的版画《斗牛》图、素描《牛》系列、雕塑《牛头》等作品来探讨毕加索的爱国思想及广泛的艺术素质。利用插图《和平鸽》系列作品来理解作者爱好和平的主题思想。
c:通过以上内容为学生欣赏《格尔尼卡》创设好人物背景。
2:欣赏作品,提出问题。
a:提示学生速览作品,寻找作品中不能理解的内容。
b:概括本课的主要问题,提出学生探究的方向。如:作品中造型的怪异,形象的多样性等。
3:实践探究,了解立体主义风格。
a:以口杯为道具由学生尝试不同角度的表现方法并在黑板上画出观察到的形象,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b:学生在作业纸上对黑板上各个不同的形象进行任意的组合尝试来体会创造的快乐。
c:挑选部分作业由学生在投影仪上进行填色来展示自己的创意。
d:将学生的创作与《格尔尼卡》作品进行对比给学生以鼓励与信心。
e:教师小结:同学实践出来的结果与《格尔尼卡》的风格完全一致,这种风格就是立体主义。
4:欣赏评述作品中象征性手法的运用,深化情感体验。
a:由学生讨论立体主义风格对《格尔尼卡》创作的积极意义,导入作品内容的象征性。
b:例举讨论《格尔尼卡》中象征性内容的含义,深入理解作品包含的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5:突破学科本位,扩展认知。
a:欣赏不同的毕加索网页封面,讨论最优秀的作品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学的能力。
b:再次显示毕加索的自画像,由学生讨论经过本课的学习所认识的毕加索。
c:显示毕加索的漫画像,深入探讨毕加索高尚的人格魅力。
八:教学检测
结合本节的教学过程安排,本课的各教学环节基本能体现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对毕加索自画像及照片、牛系列作品、鸽子系列作品的讨论可使学生认识毕加索是一个个性鲜明、爱国、爱和平的人。通过学生对《格尔尼卡》作品中立体主义风格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课制定的认知目标内容。通过对作品象征性内容的讨论使学生深切感受了本课所确定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对毕加索创造性地应用立体主义风格这一形式来解决艺术创作中全方位表现战争这一内容的认识,间接实现了本课的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毕加索是一个充满个性和创意的人,学习毕加索并不是要大家都掌握他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他的高尚情操和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我对新教材理念的一次实践,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许多教学情境。如《格尔尼卡》作品的欣赏,学生最大的难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怪异形象,而这种风格正是毕加索最主要的创造——立体主义。不能理解立体主义风格也就不能体会作品所包涵的深层意义。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本课的难点是立体主义,那么教师就会围绕立体主义进行构图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其原理就算成功了,但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进行涂抹式练习,感受涂抹的放松与乐趣。
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谈一下自己的教学感受。
(一)在“欣赏·评述”课中融入“造型·表现”
课的内容的重大作用
通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在“欣赏·评述”课中融入“造型·表现”课的内容的作用,它一改以前欣赏课上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场面,学生用自己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相对比,直观性强,学生感触深,有利于激发兴趣,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兴趣得以延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学环境的正确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保障教与学质量的主要条件之一。
(二)以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尝试性地将造型表现课的绘画内容融入欣赏
《美术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欣赏课怎样上 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具体到教学中怎么改变 教师就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了。我选择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尝试性地将造型表现课的绘画内容融入欣赏课,又设计了观看短片、讨论、欣赏《毕加索与公牛》等活动,改变了以往欣赏课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得欣赏课出现了气氛热烈的场面。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不排除教师的指导作用。但这里的指导不是命令式的,而是服务性的。教师通过创造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氛围,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个人认为,欣赏《格尔尼卡》这幅画,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画家毕加索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基础上,没有对这两点的了解,就不可能对这幅作品有真正的认识。所以,在欣赏《格尔尼卡》之前,我就为学生布置了有关毕加索的作品和相关的艺术品,为欣赏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从张贴黑人面具艺术品,并突出了《亚威农少女》,教师对毕加索艺术风格的形成要有深切的了解,这也正是一个教师上好欣赏课的应该具备的知识底蕴。一个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美术史知识,否则,他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作为“切入点”,将探究性学习引向何方。教师的美术史知识越是丰富,教学上的“切入点”越多,创设的学习情境就越容易使学生感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老师为学生出了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画想一想、说一说。这些问题都很具体,学生在回答时,必须先要仔细地观摩作品。应当看到,许多学生不知道认真地观摩作品,也不知道探讨作品中的什么问题。但是,欣赏活动的第一步骤就是对作品的看,没有看,也就没有说。看是吸收,是感性的活动;说,是付出,是理性分析的结果。这一进一出就构成了欣赏的活动,它绝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而是两种活动的综合。把作品中的一些形象和艺术手法进行分解,一个一个地提出问题,这也是促进学生认真欣赏、积极表达的好办法。
(四)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此次课改的目标之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现这一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这节课中,使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加强了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学习的普遍兴趣。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名教师恰如一位导演,教材、教参好似剧本,学生就是演员和观众。”这句话是否值得考虑呢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一名演员。我认为这种比喻更为恰当,更适合当前的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因为教师以导演自居,势必会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使课堂教学失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自由、尊重、和谐、信任等关系。把自己看成是导演,也看成是一名演员,就意味着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相互建构,只有这样做,才能创设出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