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师说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师说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1 17: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 师 说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的主张,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韩愈作《师说》时的社会情境和他的斗争精神。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2.识通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3.解多义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4.辨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疑惑、问题)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
(5)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5.分古今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6.明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给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句式特点: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句式特点:判断句
(3)而耻学于师。
翻译: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翻译:不知句子的停顿,解决不了疑惑。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5)师不必贤于弟子。
翻译:老师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不拘于时。
翻译:不受时俗的限制。
句式特点:被动句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7.积名句
(1)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014·大纲全国高考)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013·北京高考)
(3)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012·课标全国高考)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2012·广东高考)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012·江苏高考)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012·浙江高考)
(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012·福建高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目标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2.第一段共7句话,如果分为三个层次,应该如何划分,各层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第一层(第1、2句),阐述教师的作用。第二层(第3、4句),阐述从师的必要。第三层(第5~7句),阐述择师的“标准”,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3.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提示:本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4.第三段举孔子从师的实例和言行,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以孔子从师为范例,既照应“古之学者必有师”,又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5.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段文字与文章的中心观点有联系吗?
提示:这段文字说明了作《师说》的原因。是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对后辈李蟠的勉励,也是对当时求学之人的号召。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目标二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可圈可点之处,统观全文,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的?
提示: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请根据提示补写完整下面的表格。
提示:①耻学于师 ②从师而问 ③圣益圣,愚益愚 ④择师而教之 ⑤耻学于师 ⑥小学而大遗 ⑦不耻相师 ⑧群聚而笑之 ⑨君子之智乃反不能及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3.第二段在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后,用三层对比展开论证,这三层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还是逐层深入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逐层深入的关系。这三层对比,一层深于一层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作者抓住这三层文字内在的本质联系,步步展开,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1.这篇以《师说》为题的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对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的赞扬,又一次强调了文章的观点。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2.本文虽然是一篇鼓励人们从师学习的文章,却体现了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深刻认识,这种深刻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师说》在写作上有其独特之处: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环环相套,紧扣中心,布局谋篇,颇具匠心。在论证的过程中,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一个意思,多种句式。有综合有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极有说服力。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的大量运用,正反两面的反复论证,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壮盛,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
学以致用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是《师说》语言的一大特点,请从课文中选取一个段落,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来议论抒情的,并仿用这种手法,写一段文字,阐述某个观点。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写作示例:为师者,必有大情怀,必能有担当之心,必能明其根本之务。须有虚怀若谷之心,讷于言而敏于行,方能悟透师道,故其所传之道必能不囿于琐碎之事,予人以大气之道;须精于所受之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非囿于句读之业,而能因材施教,使之各有所学,学有所用;须了惑之根本,须明解惑之症结,以譬喻之法解其惑,使之学会解惑之法,以应生活之需。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美文阅读素材开发读韩愈
梁 衡
韩愈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美文阅读素材开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凭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美文阅读素材开发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美文阅读素材开发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美文阅读素材开发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美文阅读素材开发品读提示梁衡的文化散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除了正面叙述有关史实之外,还用文学笔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身处逆境、不怨天尤人、爱民如子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善于从不同角度烘托这一形象:一是与同处逆境的屈原、李白作对比,凸显韩愈的坦然;二是从人对逆境的心态赞美韩愈的精神。美文阅读素材开发●“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下》,原文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用来批评那些喜欢当别人的老师,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的人。但是韩愈却不顾流俗,“抗颜为师”,招后进,办学校,排佛老,兴师道,不仅开一代学风、文风,更教育了一代新人,传承了千年文化。联想当今时代,面对传统文化的弱化、庸俗风气的泛滥,你问了吗?你说了吗?你挺身而出捍卫或反对了吗?你敢对潮流说“不”吗?今天,我们是不是缺少“好为人师”的风气?是不是缺少敢于向流俗说“不”的“韩愈”?
运用方向
这则材料可以用在“要敢为人师,向流俗说‘不’”“可敬畏的勇气”等立意的作文中。美文阅读素材开发●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也批评唐王朝后期“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时代,请不要认为自己暗自发力,留一手,就可以一枝独秀、脱颖而出,其实那样只能封闭自己,最终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也能促进自己;不要看轻自己,也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请牢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运用方向
这则材料可以用在“相互学习”“不耻相师”“世上很少有人能独自成功”等立意的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