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第一讲《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玉器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髓部分,它不但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同时,具有民族精神内涵和寄托。本课通过对玉器艺术的历史介绍,使学生对玉石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积淀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玉器的鉴赏和玉石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玉器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在各种不同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冲击下,高中学生已经很少关注我国的玉石文化。再加上玉器艺术最繁荣的时期距离现在的年代很遥远,学生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很生疏,由此,我会在授课过程当中对古代社会的礼制、民俗做一些初步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玉器的艺术性和文化蕴含。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围绕本课标题"玉石之分"设置一个小活动,将同样形状的
玉饰品和石头一起放在讲桌上,让学生上来触摸(闭着眼睛),并感受两者的不同之处,即玉和石头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出本课标题"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
二、新授课:我们都见过玉器,但对其未必了解。可能许多同学身上还佩戴着玉坠、玉手镯之类的饰物。玉器,顾名思义,也就是由玉石做成的器物了,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理解玉石的概念呢?它究竟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早在东汉时期,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当中就提到过"玉,石之美者"的解释,而且在原始社会,人们也的确从石头中发现了材质细腻、纯净的这一类,称之为玉。据此,我们也可以得到一句话,那就是"把玉从石头中区分出来是人类审美认识的重要发展"。
正因为玉有了区别于石头的这种美,人们才用它来装饰生活,美化生活,并对它情有独钟。
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呢?我们就不能不提到玉器发展的历史。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不同时代的"玉"在人们生活中其价值和功能的演变,看书P5---P7。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种文化必然有其历史渊源,了解了玉石的发展历史,对玉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进行列表归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2′)
1.玉的概念 2.中国四大玉石
学生观赏画面,产生悬念,
通过“解涨”一词
引出玉石
艺术。板书:玉石之分——古
代玉器艺术
一、识玉(3)
激发对玉石艺术的兴趣。
中国四大玉石
什么是“玉”?
玉、石的关系如何?总
结:玉主要分软玉、硬玉两种。
软玉是由透闪石和阳起石组成的材料。
硬玉专指翡翠。
中国四大玉石: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和湖北绿松石。
了解玉器小知识,对玉器有
初步认识。
二、赏玉(重点)
1. 旧石器时代:
玉的起源:玉石并存
2.新石器时代:
玉器时代
凌家滩文化良渚、红山文化(第一高峰)
3.商:繁荣时期
4.春秋战国
结合课件展示每一时期代表玉器的图片
并做相关信息的介绍。
从造型上对比分析红山文化与良
渚
文
化?良渚玉
器造型呆板,红山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比等方法,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1讨论各时期玉器都有那样艺术风格?
玉器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重在传神。
新石器时代 朴素稚拙
商代
形象单纯、神态突出
春秋战国
精雕细刻
艺术风格:
玉器类别:礼器、仪仗器、佩戴器、丧葬器、
陈设玩赏器、实用器
其他用途:治病、美容
审美追求:
1.玲珑剔透的华丽之美。
2.天然材质,追求至大之高的朴素之美。
汉代
雄浑豪放
清朝
加工粗放和碾琢繁琐
2.连连看所欣赏图片属于下面那种用途?展示图片
3.玉器在制作上体现的两种不同审美追求?
展示图片
质疑
积极参与
三、品玉(难点)(11′) 玉器的文化内涵 1.玉器是财富和权力
的代表 2.玉器是宗教神明的
使者 3.玉器是古代伦理道
德的标识
四、鉴玉
鉴别玉器真假的小方法
1.水鉴别法
师生互动,通过玉字接龙,
学生各抒己见、一一列举
(可能出现)
完璧归赵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玉石俱焚 玉树临风
金口玉言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通达、豁
然、君子坦荡荡、品性高尚
对自己手上的小玉器作个鉴别,也可同学互换进行。
找出“玉”
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金口玉言”“金科玉
律”、“金振玉声”“玉玺”代表权力
财富:凡古代玉璧皆
价值连城,为了占有不惜发动战争,如“完璧归赵”。
“堆金积玉
金玉满堂”
金缕玉衣
玉琮
玉璧
玉佩饰
“君子比德如玉焉”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