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教学设计 (7)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教学设计 (7)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10-11 21:0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教学设计
课题: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
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欣赏中国古代的玉器,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其工艺的悠久历史和创造的艺术成就,进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2)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玉器的鉴赏,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培养感觉感知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玉器小知识和鉴赏方法,能够对自己身边的玉器及相关工艺品进行一定的欣赏、交流、评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古代玉石文化,感受玉石精品所体现的中华智慧与创造才能、所承载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内容结构
1、从石器制造的发展,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发展,其中包括对物质材料的形体、质感、色彩,以及对称、秩序感等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掌握。将玉从石头中区分开来,是人类审美认识上的一个重要发展。
2、古代对玉的材料之美的欣赏和对材料的加工,前后体现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在原始社会后期和夏商周时代,玉器被赋予特殊的社会意义,成为贵族社会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对玉的审美被比附于社会
道德规范,而在汉代以后,特别为人们所看重的是它的珍宝性。
3、“大圭不琢”,突出玉自身的材质之美,不为过多的雕琢加工所损害,在传统美学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玉器是珍贵的工艺品,学生平时不易直接接触到。而玉器艺术最繁荣的时期,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生活环境,难于理解玉器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教学中需要对古代社会的礼制作一些初步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第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在生活中或者市面上,同学们经常都能见到玉,所以玉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语文词汇中也有很多关于玉的词语,比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岁,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口玉言;金玉良缘;锦衣玉食;抛砖引玉等等。
这些词语中,那个玉字都是代表着美好的、高尚的字眼,那么玉为什么能够如此运用呢?它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玉器。
2、教授新课:
一、玉石之分。问题1:玉和石头有什么区别?
问题2:你能区分出玉质的好坏吗?
问题3: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玉器
二、玉器的种类
三、玉器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可见玉在中国很早之前就已经诞生。为什么一说起与就会很自然的想到中国,其实其他国家也有玉石的,但是在中国却特别著名,这是尤玉在中国历史中特殊的地位造成的。早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材质地坚韧,具有美丽的色彩与光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便将其珍重地区别开来,用以制作装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他们将这类石材称作“玉”。至此以后,便有了无比灿烂的玉雕艺术和玉器文明,他们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和中原的龙山文化为代表,构成了一个环东南沿海的月牙带。大量的物质遗存足以证明玉器在当时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不但渗透到当时的各个领域而且存世长达千年之久,其制作工艺之精良,制作水平之高超,早已超越了新石器时代的定义。此后,玉在整个中国的文明史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豪不夸张的说,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这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千年来,人们对玉的崇敬和热情始终不变,她以自己无穷的魅力,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收。
1、新石器时期将玉文化推上了第一个高峰
欣赏:凌家滩文物代表《玉人》、《玉鹰》
玉人:先让同学来叙述下玉人的外部特征。总结:第一次展示出了原始人类完整的形体风采:长方脸、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耳、大嘴,它的体型和五官表现出蒙古人种所持有的特征,头上的玉冠和腰间的腰带表明当时已有很发达的纺织技术,玉人上唇留有八字须,说明当时已有剃须工具;佩戴玉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审美观念,知道用首饰来装饰自己。玉人的出现表明社会观念已出现了转变—由原先对动物和自己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崇拜。
玉鹰:鸟是东夷人的图腾,玉鹰在凌家滩的出现,表明凌家滩先民可能与东夷文化有某些直接关系,玉鹰双翅作猪首形展开,是想让白鸟之王的雄鹰飞上天把祭品带给太阳神,反映了凌家滩先民的原始宇宙观和对宗教崇拜的虔诚。
良渚文化代表:《兽面纹玉琮》、《玉璧》、《玉钺》
军事武器玉钺,是统治者拥有权力的象征。代表祭祀礼仪的玉璧、玉琮,他们是伴随武术盛行而产生的伴生物,是通神的工具,也是祈求上天保护的精神寄托。
红山文化代表:《猪龙玉雕》、《玉龙》
猪龙玉雕:又名玉兽玦,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但由于形象特殊,考古界对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还有人认为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宗教礼器;与其他动物形象的玉器一起出现,被认为是各种动物的最早期的胚胎,并不是某种特定动物。
玉龙:有四种动物的特征:鹿眼、蛇身、猪鼻、马鬃,体态蜷曲,
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重心位置有一孔,用绳吊起首尾水平,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总结: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多是用来祭祀,因为当时的先人们认为玉可以通神,可以和神灵沟通,所以当时是一种神玉文化。
2、夏商周时期,尊贵的玉礼器成为贵族统治权利和神权的象征物。
欣赏:《玉鳖》、《玉象》、《玉人》
拓展:《翠玉白菜》、《肉形石》
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到了夏商周时期,玉器又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很尊贵的礼器。——礼玉文化
第二课时
教学
3、东周到两汉时期,玉器又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形制。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德玉文化。
欣赏:《组佩》,为什么人们会认为玉有着与君子相通的品质呢?
玉的材质温和柔润有光泽——仁
玉体缜密坚刚——勇
具有很好的透明度——忠
玉的重量感“垂之如坠”——礼
玉的声音之美——乐
4、两汉之后,对玉的审美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特别看重的是玉作为财富的意义,并把它视为可以养生、殓葬尸体防腐之物。
欣赏:《金缕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