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课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10-11 21:1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课
独树一帜——古代…&刘晓女曼201705240714配套教学设计
(看幻灯片,放《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在座的同学都非常熟悉《水浒传》,那些性格鲜明、爱打抱不平的108个好汉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江、李逵、武松、林冲等人的传奇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这次农民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叶宋徽宗(约公元1111年——1125年)年间,与我们今天欣赏的《清明上河图》年代相近。下面我将从多方面讲解该作品。
【深入阶段】
一、
题意新解
提问:谁知道《清明上河图》的题意是什么
学生答: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回答,对于那些富有想象力的回答教师要加以鼓励。)
教师答:题意往往是全画的灵魂,理解题意就相当于找到了深入作品的钥匙。
1、清明
解释①
清明节
解释②
清明盛事,有歌功颂德之意;
解释③
揭示远离故土,既不能返乡扫墓,也不能参与汴京清明游乐的船工与纤夫,仍在汴河上像往日一样要逆水行舟、冒险抢渡的真实情景。其实,就是这些被视卑贱的劳动者为汴京庶众运来了赖以生存的食粮给用,他们是维系京师繁荣的基本动力。正是普通民众的劳动,共同铸就了京都的繁华。
答案没有唯一,这三种解释丰富了题意的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上河——汴河,汴梁的代称

3、《清明上河图》即指北宋都城汴梁繁华昌盛的景象。
二、
作者介绍
张择端:北宋宋徽宗(公元1111年——1125年)时画家,字正道,山东人,自幼好读书,又工绘画,擅长“界画”,尤善画车马、市井、桥梁、城郭,自成一家。
三、古都汴梁
人口稠密(约150万),商业发达,并出现了夜市,汴梁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如此丰富的现实生活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
总结:艺术源于生活。
四、全图内容
1、绢本:绢是一种用于绘画的丝织品。
2、形式:勾线淡墨色。全图人物众多,场景丰富,画家采用简练的线条塑形,淡墨赋色,达到了简而有形,繁而不乱的效果。
3、大小:长528cm ,宽24.8cm。
4、内容:三部分
京郊春光
田园舍宅 恬静安详
虹桥往来 水上运输 繁华发达
城门内外 车水马龙 井然有序
(看幻灯片,分三部分展示讲解) 五、精彩赏评
1、高潮留悬
学生看第二部分“虹桥往来”,并回答分析船与桥的矛盾冲突。
教师赏评 :第二部分“虹桥往来”是本图的高潮。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水流湍急,有一满载货物的船只即将通过,可是由于船只上桅杆太高,无法通过桥洞,有的船工急忙去卸桅杆,有的使劲撑槁,有的用长杆抵住桥洞;而岸上和桥上的人们也指指点点出谋划策 每当观者看到这里,都会捏一把汗,到底会是一个什么结果,画家把全图的高潮设计成一个悬念,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留悬念是很多艺术作品采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可以拓展作品的想象空间。
知识点:从此图桥与船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体会到画家大胆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堪称杰作的精彩之笔! 2、
骆驼队
学生看第三部分“城门内外”,并回答分析。
教师赏评 : 在第三部分“城门内外”中有一支骆驼队穿城而过,看似自然,实则“别有用意”。骆驼是遥远沙漠上必须的交通工具,骆驼队的出现把观者的思绪引向遥远的丝绸之路,说明宋朝时中原与边远地区的商贸往来频繁,两地的货物在此地交易,进一步渲染了汴梁的繁华。切合了本画的主题思想。
知识点:从中我们学到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意义的形象以丰富主题。
3、(教学难点)散点透视:即多视点移动透视。
提问:假如画家站在一个视点能否看到如此丰富的场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赏评:散点透视是国画中常用到的一种构图方法,作者不拘于一个观察点,而是在不同的视点观察景物,然后把不同视点的景物加以组织。此法灵活性强,内容丰富,画家犹如拿着一架摄像机在移动前行中把汴梁的繁华景象给“拍”了下来。
知识点:从中我们体会到中国画独特的构图方法。
4、人物百态
、真实贴切。
《清明上河图》是长卷风俗人物画,画中有八百一十五人,脚夫、船工、修理工、农民、货郎、店家、仕大夫、妇女儿童 展示了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深入作品细看每一个人物,他们的动作情态真实贴切,符合各自的身份特点,正是这每一个小人物共同铸就了汴梁的繁华。
知识点:从中我们体会到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技艺! 六、
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分析总结该画的艺术特色 可从内容、结构、节奏和表现手法四个方面进行。
学生答:略。
教师答:艺术特色包括四方面
1、内容丰富
气势恢弘
2、段落分明
结构严谨
3、变化统一
富有节奏
4、细致入微
手法精细
(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一个整体,仕、农、工、商等人物有序的行进在大街小巷之中,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丰富的情节。画中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令观者回味无穷。《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
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第二、段落分明、结构严谨
。三部分内容主次分明,过渡自然,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变化统一
、富有节奏。全图像一首乐曲从安静柔和的调子起,逐渐进入激昂的高潮,并最终转入一种井然有序的中调戛然而止,犹如一曲优美而宏大的乐章。
第四、细致入微
、手法精细。
画家十分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精心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总结:艺术高于生活。
【归纳阶段】
总结如下:

作者张择端依据敏锐的观察力,运用高超的绘画技法,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集艺术性和历史文献价值于一体,成为美术史上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
结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辉煌灿烂,独树一帜,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屹立于世界之林。
举一反三
如何欣赏古代绘画作品 学生答:略。
教师答:大观整体
、小赏细节、了解时代、认识作者。
课堂练习
学生动手体验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国画的基本工具,让学生亲自研墨
、勾线,体验画画的乐趣。
布置作业
收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作品进行欣赏。
有一幅画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大家对这幅图很熟悉,可是如果单从艺术角度和绘画方法等去讲解,学生会听的无聊,甚至有些会觉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么专业。所以我换了方法,在讲解的时候我先大概说了一下画作背景,然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此画的题目是什么
意思,这样学生的兴趣点便被激起了,他们开始讨论,有说可能是地名吧,在某处赶集这样,也有所是清明节上坟,同时参加一些商贸活动之类。最后我说了一些现在很多专家学者对画名的异议,比如有专家说看见商贩前有西瓜,在宋代,那不应该是春天有的,再有光着身体玩耍的孩童,还有聚在一起的人扇扇子 再加上此图是献给皇上的,所以应该是清明盛世下人们参加集会的情景。可是有有人异议,画中有乞丐行乞,跟清明盛世又是相悖的等一些说法后,学生开始积极研究画作,此时再说画的艺术处理等,学生更好去接受和理解。
4.1.2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