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浩瀚的人类绘画史中,中国人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体系和艺术传统,占有一席之地。上可追溯到远古的岩画和彩绘,下则一直发展到今天。
从表现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
在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中,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按表现形式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
二、讲授新课
(一)人物画的滥觞——战国
1949年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是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独幅人物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帛画是画在丝织物上的画。此帛画是当时的一种葬具,作用是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画面中一女子宽袖长裙,双手合十,体态婀娜。上方的龙与凤,据说是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神奇力量。而另一幅同时期的《人物驭龙图》正中画一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升天,神情潇洒自若。在今天看来,这两幅作品无法与艺术手法成熟的人物画同日耳语,但已可看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战国时期的人物画主要运用的造型手段。
问: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战国时期的人物画主要运用了哪种造型手段?
可以看出墨笔线条是我国古代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
(二)人物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如果说战国时期的线描只是表现了物象的轮廓,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画家的出现,线描在体现造型功能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大的表现性,并且渗透出画家自身的审美追求。比如东晋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无锡人,出身士族,任官职。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女史箴图》是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为题材画制的。所谓女史,是指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当时,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耍阴谋,专朝政,引起宗室诸王不满。张华作《女史箴》,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应遵循封建道德规范。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顾恺之就以这篇文章为题,展现了他的绘画艺术。画面描绘了封建时代的宫廷妇女的生活,中间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发髻。圆形铜镜放在一特制的镜架上,镜子旁还有长、圆不同的梳妆盒。整个画面生动形象,再现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真实生活,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吴语,这,指眼睛。)
《洛神赋图》则以曹魏大诗人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曹植
2
是曹操的次子,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跟随曹操大破袁绍时,得到一甄氏女子,曹植喜爱甄氏,曹操却把甄氏许配给曹丕。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见,得知甄氏已抑郁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更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怀恋之情,遂作《感甄赋》一文,后被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顾恺之就以这篇我国古典文学中极为有名的韵文为题材,画成《洛神赋图》。
问:作品抒发了何种情绪?
赋中抒发曹植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情绪。洛神也多次出现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
通过作品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人物画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更加强对人物神情的刻画,即所谓“传神”也。画家顾恺之的用笔细腻均匀如春蚕吐丝,后人称之为高古游丝描,并有“三绝先生”之称。“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多才多艺;“画绝”是说顾恺之擅长绘画;“痴绝”就是顾恺之对艺术研究专心致志而忘我的精神。
(三)人物画的成熟——唐代
问:《步辇图》讲述了那段历史?
《步辇图》描绘贞观年间,唐太宗接见前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使节禄东赞的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要求统一团结的愿望。
问:观察两位主要人物,通过动作、神态怎样刻画出各自不同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
画面中的唐太宗伟丽仪范,显现王者气度:禄东赞则谨慎谦恭,恭敬有礼。
《历代帝王图》描绘了西汉至隋朝的十三位皇帝,阎立本通过对各个帝王
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开朝见代之君在画家笔下体现出了王者气度,而昏庸和亡国之君则呈现猥琐之态,人物造型准确,用笔舒缓,色彩凝重。
可以看到,唐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已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以形写神。
再如唐代的两位仕女画家张萱与周昉。
张萱,盛唐画家,擅画妇女,他突破汉魏以来主要画烈女孝子的传统,转向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妇女。《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是其代表作。一为杨贵妃姐虢国夫人外出游玩的情景,一为宫女捣练加工丝织品的劳动场景。
周昉,初学张萱,后加以变化和发展,创造出“丰厚为体”、“衣纹劲简,彩色柔丽”的风格。
《簪花仕女图》用笔朴实,气韵古雅,描绘了仕女们的闲适生活。或戏犬,或徐行,或拈花,或拍蝶,个个曲眉高髻,丰颐健体,衣着华贵,仪容典雅。用线工细劲健,设色富丽匀净,浓丽而不俗艳,工整而不繁琐。不仅展示了大唐妇女的绰约风姿,也使人领略到唐代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
(四)人物画的承前启后——五代
人物画发展到五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画家和一些流芳百世的名作。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当数《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了。
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3
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南唐后主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韩熙载夜宴图》可分成听乐,赏舞,休息,清吹,散宴五个场面
(1)
第一段听乐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问:作者如何在画面中通过宾客的动作、神情把握“听”字?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
第二段赏舞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问:韩熙载亲自击鼓助兴,为何脸上没有笑意?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问:表现何种内心活动?
(3)
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韩熙载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
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问:此姿态体现韩熙载何种性格?
豪爽豁达,随意坦荡。
问:合奏管乐在空间处理上的巧妙如何表现?(布局)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各得其所,聚散顾盼,形散神聚。)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在空间处理上,人物看似有些松散,这种较多的空间正好使人感觉到集体演奏所发出的宏亮而悦耳的声音有一个回旋的余地,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细节上,乐伎的手指指法一致,真实感强。)
(5)
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散宴,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
问: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
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夜宴
4
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设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总结
问:南宋陈郁讲“写形不难,写心惟难”。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的欣赏,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传神写照
四、再次欣赏部分人物画作品,体味丰富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