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时代风采 —— 现代中国画、油画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课 时代风采 —— 现代中国画、油画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10-11 21:2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课
时代风采
——
现代中国画、油画
课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高中中阶段进行美术鉴赏的第六课,属于“古代中国画鉴赏”章节。该章节由古代人物画、山水画、风俗画、花鸟画几课组成,本课介绍的是中国花鸟画。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如何分析美术作品,他们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教师应利用多方面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并评述相关作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一、教学路径
在中国画中,花鸟画是与人物、山水画鼎足而立的画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在世界美术领域亦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花鸟画千年不衰,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从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崔白的《双喜图》、《寒雀图》到文同的《墨竹图》、朱耷的《荷花水鸟图》徐渭的《墨葡萄》、《石榴图》,再到齐白石的《虾》 中国花鸟画的画家们在看似寻常的花鸟虫鱼中发现自然之美,运用笔墨色彩的技巧去表现大自然中的丰富和生动。他们通过富于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反映社会现实。在画家的笔下,花鸟画不仅仅表现花鸟之美,更是把花鸟作为表达特殊情感的重要媒介,这远远超出了花鸟本身。
本课以名家画作为切入口,围绕花鸟画家如何描绘自然,又如何表达情意而展开。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评析,逐步理解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二、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名家名作的欣赏,让学生们了解花鸟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和花鸟画家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让学生们学习多角度欣赏花鸟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作品赏析,让学生们体味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美,感受花鸟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花鸟画家怎样写形,如何表意。
教学难点:理解花鸟画抒情写意的独特表现形式。
三、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赏析要点
本课知识点、结构
教学内容与方法

典雅中的寓意
示例作品:《芙蓉锦鸡图》
基本信息:《芙蓉锦鸡图》轴,北宋徽宗赵佶绘,绢本,设色,81.5厘米×53.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内容: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眸。
构图:画幅左侧安排了芙蓉、锦鸡,与右上轻盈飞舞的蝴蝶遥相呼应,使得错综的布局显得密中见疏,揖让有度。
用笔:全图所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也能如实体现。
用色: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含端庄典雅的气质。
绘画特色:“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借物寓意,书写情怀。
宋徽宗赵佶描绘五彩斑斓的锦鸡,目的是借锦鸡的5种自然天性颂扬儒家的5种伦理道德。
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和“天下一人”的签名花押。花押:也就是现代所谓的个人签名,徽宗的花押可谓别出心裁:写得既像结构松散的“天”字,又像一个简写的“开”字,而实际是由“天下一人”四个字组成,四笔连成。今天我们欣赏徽宗个性十足签名的同时,似乎能感受到这位皇帝可爱率真的气质。他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搞了个文字游戏,在捉弄那些不明就里的人们。
鸡在中国向有“德禽”之称,《韩诗外传》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可见其文武兼备、仁勇俱存、信守专一的性格为世人所欣赏,难怪才艺绝代的一代帝王也会留下“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的诗句,流露出对安逸高贵之品格的赞许,由此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寓意。
背景:赵佶作为皇帝,实在是一个很大的失败者,但作为“天下一人”的艺术家,却是个很大的成功者。作为一个热爱艺术的皇帝,他是个奢君,他为了修建华阳宫,滥增捐税,激起了民变,就连小说《水浒传》,也以他的执政期为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具有皇帝身份的艺术家,他是个“功莫大焉”之人,他扩充翰林图画院,网罗画家,兴办画学,广收古物书画,让文臣编撰《宣和书语》《宣和画语》《宣和博古图》等书,除此之外,他本人还擅长书法,独创“瘦金体”。

精微与逼真
示例作品:《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
基本信息:《写生珍禽图》卷,绢本设色,41.5厘米×70.8厘米,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绘画内容: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匀分布,它们之间并无关联,亦无一个统一的主题。
创作背景:画面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绘画特色:这些动物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展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
教法建议: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主要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而黄筌和徐熙分别是两种技法的代表人物。课本中的作品可以用比较分析法进行赏析,使学生理解“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含义。

瞬间的气氛
示例作品:《双喜图》
基本信息:193.7厘米×103.4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崔白,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东)人。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笔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
绘画内容:此图写秋野景物,草树坡石:秋风飒飒,竹树摇撼,山草皆靡,风势甚烈。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居枝俯向鸣叫,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故伫足回首张望。
绘画特色:喜鹊、野兔和树木,三者动态呼应,呈现“S”型之律动感;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泼生动的神韵。这种自然生态中的景象,是画家时常到郊野观察,偶然中见得,遂以精练的技法忆写稍纵即逝的景象。整幅画面诗意浓郁,大得自然野趣。
教法建议:《双喜图》描绘的是生动有趣、稍纵即逝的自然景象。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带领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研究:崔白没有前人的画稿可临摹或参考,更没有现代人的照相机可协助,他是怎样将自然界的生态景象,通过画笔表现出来的?

胸有成竹
示例作品:《墨竹图》
基本信息:文同(1018~1079),宋代,绢本,墨笔,145.3厘米×124.6厘米。
绘画内容:《墨竹图》的画面清淡空灵,斜垂下来的一株秀竹正随风摇曳,生机盎然。
用色:文同的创意在于他以没有色彩的墨色,取代了五彩缤纷的颜色;以一种如书法般自由挥洒点画的技法,取代了传统的双钩敷色的画法;以一种抒情达意的创作方法,取代了如实描摹自然的创作方法,独创了一种图式语言。
用墨:从《墨竹图》中可见,文同是运用墨的浓淡,笔的轻重变化来作画的。他以水墨在绢上渗透的偶然性造成墨色的层次,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使得画面浓淡参差、轻重错落,枝叶的向背、折旋各具姿态。
文同的墨竹画,不仅被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奉为经典,而且影响了元、明、清几代的文人画家。
绘画特色:文同是以文人的风格来画竹的,迥异于北宋时期盛行的工笔重彩的写实绘画风格。文同把画竹作为一种寄托,一种表现,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他“凡于翰墨之间,托物寄兴,则见于水墨之戏”。画面中的竹子,极尽“虚心有节”、“洒然清风”和“飘逸淡泊”之气韵——在那清逸的墨竹之中,蕴含着文人的情思,寄托着文人的理想品格。以《墨竹图》的画面,对照苏轼为文同撰写的《墨君堂记》,更可以感悟文同墨竹的内涵。
教法建议:“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文同常常流连于竹林修篁之间,熟谙竹子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点,他画竹时所见之竹,已不是自然生长之竹,而是文人的“胸中之竹”。教师可借用苏轼的题诗“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来引导学生理解“胸有成竹”的含义。

画如其人
示例作品1:《墨葡萄图》,明代,徐渭。
基本信息:纸本,墨笔,165.7厘米×64.5厘米。
绘画内容: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
绘画特色:画作风格疏放,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
教法建议:徐渭为这幅《墨葡萄图》自题一首七绝:“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把葡萄比作明珠,又把明珠比作自己,用充满激情的水墨葡萄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身世坎坷的悲凉。该作品的赏析中,题款是亮点,注意让学生仔细体会。
示例作品2:《游鱼》,清代,朱耷。
绘画特色:“墨点无多泪点多”。
教法建议:作品《游鱼》中,除了一条鱼,再无多余的内容,空白的画面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如何理解艺术的“虚实相生”、“有无相生”的意境?可以结合朱耷的其他作品,如《荷花怪鸟图》、《孔雀竹石图》、《孤禽图》和《眠鸭图》,让学生展开分析与讨论,了解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墨点无多泪点多”——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去欣赏和理解这位画家的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赏析朱耷的落款,来了解画家其人。

以花鸟传情
示例作品1:《花卉册》,清代,恽寿平。
基本信息:《花卉册》为恽寿平43岁时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绘画特色:恽寿平善于用色渲染,点染并用,他以明丽淡雅代替了浓艳富丽,很快成为清代院体花鸟的正宗,为清代统治阶层所欣赏。
示例作品2:《蟹篓图》,现代,齐白石。
基本信息:33厘米×39厘米。
绘画特色:《蟹篓图》是齐白石随兴而作的小品,笔墨的趣味与生活的趣味在画面里融为一体。
教法建议:如何理解“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示例作品3:《松龄鹤寿图》,现代,陈之佛。
基本信息:148厘米×29厘米
《松龄鹤寿图》是陈之佛1959年夏为建国十周年献礼而创作的,是陈之佛绘画作品中最大的一幅。
绘画内容:画中10只丹顶鹤,一字形排开,有停立,有漫步,有凝视,有回盼,各尽其态。每只鹤都被刻画得精妙入微,身上每一丝羽毛,腿上每一片鳞甲都栩栩如生。丹顶鹤身后是寿历千年的青松,根深叶茂。
用色:灰黄的背景、青翠的松针、洁白的羽毛,殷红的鹤顶,艳丽中透着古朴。
笔墨:以图案配色方法融入笔墨之中,采用不同底色的色纸表现主题;造型则勾染并施,或用水渍法作古干虬枝,益显作品的丰满大气。
绘画特色:风格清新,造型优美,形象逼真,章法谨严,独树一帜。
教法建议:《松龄鹤寿图》艳而不俗、工而不匠,是因为画家在作品中贯注了看到历尽沧桑的祖国焕发青春后激动喜悦的心情,没有这种真挚的感情就无法画出这样一幅工笔极品。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情感在绘画作品中的表达。
一、教师示范导入
教师示范:教师画一幅扇形的墨葡萄(硕果图与班级同学共勉)
比较与讨论:不一样的葡萄,不一样的画法。
“画如其人”,让我们走进中国花鸟画的世界,去了解画家们的内心世界吧!让我们从这里开始,踏上感悟中国花鸟画家的心灵之旅吧!
二、作品赏析
1. 徐渭作品赏析
观察与发现:看徐渭的《墨葡萄》画作品,寻找葡萄的不相同点。
知识点介绍:徐渭的生平
看徐渭葡萄的葡萄有点像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有点像紫藤花、眼泪等)
思考与探究:画家为何要这样画?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作品中的题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天池。石榴图中的题款:)
交流与探讨: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其笔法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画派”。画家的心境:怀才不遇
2、朱耷的作品赏析
观察与发现:朱耷的《荷花水鸟图》等作品来感受作者通过绘画来抒发作者的抗争、孤寂、冷落之意。
归纳与总结: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绘画。
3. 赵佶作品赏析
赵佶《芙蓉锦鸡图》
观察与发现:作品的基本信息、绘画内容、构图、用笔、用色。
思考与探究:作品的绘画特色。
归纳与总结: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绘画。宋朝花鸟画开始注重写生,画家严谨写实的画风值得我们学习
5. 文人士大夫花鸟画
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松、竹、梅
牡丹、桃子、萱草、仙鹤、蝙蝠、灵芝、石榴
观察与发现:作品的创作背景,绘画内容,用笔。
讨论与交流:学生将生活的记录,如真实禽类的照片与作品中的相应禽类进行对比赏析。
归纳与总结:黄筌作品的绘画特色。
三、课堂总结
回顾本课欣赏的名家名作,师生共同归纳赏析的要点,总结赏析的方法。以表格方式呈现。
资料库
一、名词解释
1. 《六法论》
由南宋谢赫提出。“六法”,是我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在汉、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著中,已陆续出现。到了南齐,由于绘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艺思想的活跃,这样一种系统化形态的绘画理论终于形成。“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气韵生动”——指画一张画的总体感觉生动与否,系画之魂;
“骨法用笔”——指中国画的用笔必须有骨力,所谓笔力遒劲;
“应物象形”——写形、造形;
“随类赋彩”——着色要分类别甚至要分季节及气候条件;
“经营位置”——构图;
“传移模写”——写真。
2. 宫廷画院
中国古代由统治阶级直接领导的,主要为宫廷服务的绘画机构。因官制上属于翰林院,所以史称“翰林图画院”。汉、唐时已有宫廷画家。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西蜀首创“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