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时代风采
——
现代中国画、油画
课件
教学设计
【关键词】美术鉴赏
《父亲》
超级写实主义
时代背景
社会思潮
价值
【教材课题】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时代风采”;
【背景分析】
1981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当时还是四川美院学生的罗中立,以巨幅肖像油画《父亲》一举夺魁。在十年文革浩劫结束不久,在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社会变革初期,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饱经沧桑的“父亲”形象震惊了整个中国,深深的刺痛着每个中国人的神经!产生出了“八亿人民同看一张画”的奇特文化现象!《父亲》深刻的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毫无疑问,这是一幅有着重大思想价值和巨大社会价值的艺术作品。然而,30年来,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对于该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层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我们挖掘的很不够,这件撼人心魄的优秀作品的育人功能还发挥得不够。而今,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美术教育界的精英们及时而正确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在各种版本的高中《美术鉴赏》教科书中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这幅作品,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设计理念】
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不少学生具有“独生的一代”的共同特征:自私、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之心、责任意识淡漠等错误思想。初中的美术学习中,有过美术欣赏的经验,基本懂得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比较全面的了解、理解油画《父亲》,包括其创作动机、创作手法,理解画家经历与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技能目标:基本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感恩父爱,关注社会,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作品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艺术特色,由于学生对作品创作的年代及背景不甚了解,有一定的时代距离。
【重难点突破】
利用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和社会思潮的图片或视频,结合讲解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一、课前唤醒、情景导入
以当地实际情况(班上农村学生比重较多),以身边的关于农民的故事唤起课题。
这让我想起了在1981年出现的一幅巨大的油画肖像,它曾经让很多人在它面前驻足流连、热泪盈眶,甚至失声痛哭。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为什么能如此打动读者的心灵?
师:告诉我这幅画的名字。
生答:《父亲》
师:它的作者是——
生答:罗中立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鉴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屏幕上展示课题——品析《父亲》
【设计意图】通过我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初步了解农民生活的艰辛,农民的善良和朴实,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设问引起悬念,巨幅画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新课讲授
(一)解剖画内之形——整体形象到局部细节
1.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
师结:在烈日下,头戴白色头巾、满脸皱纹的干瘦的老农用粗大的手捧着一个破旧的茶碗准备喝水,他正抬眼向你看过来。身后是在强烈阳光照射下泛着金黄色的晒谷场。(这场上的粮食养育了我们,养育了这个庞大的国家),这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设计意图】用语言描述作品的基本内容是课标的要求,鉴赏,首先从把握整体形象开始。
2.你还看到了什么?
细节与局部展示
(1)额头上布满了刀刻般的皱纹,细细的汗珠从皱纹的缝隙间渗出来;两条明显的青筋。
(2)两鬓稀疏的白发。
(3)干裂、焦灼的嘴唇。
(4)鼻子旁一颗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
(5)粗大干瘦的手捧着一个破旧的茶碗,拇指的血泡破了,食指缠着简单的纱布,殷红的血渗出来。
师结:由这些逼真的细节和局部组成了这位饱经沧桑的苦涩的农民父亲形象,这些无声的图像语言,述说着农民父亲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命运。
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屏显)
【设计意图】令人震撼的逼真的细节描画是《父亲》的表现手法,为下面的“超级写实主义”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农民的辛劳与艰苦。
3《父亲》的眼神——你感受到什么?
生答:慈祥、善良、麻木、凄楚
(视频片段)呆滞、迷茫、期待、悲悯
师问:为什么会“让人感受到逼人的灼烧感”?
生答:年迈的父亲还在辛苦劳作,自己没有好好孝敬父亲,觉得惭愧、内疚。
画家怀着真诚的对父爱般的感恩,用满怀深情的细腻的笔触,真实客观的描绘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典型的老农形象——真诚、真实——彰显艺术的生命(屏显)
那么,仅有情感上的真诚、描画上的真实,作品就一定能成为经典吗?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去思考。(课堂延伸)
【设计意图】逐渐过渡到作品表达的情感。
有评论家这样写道:(屏显,学生齐读)
谁都无法忘却——
这张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脸,
这张被疲劳所摧残、被太阳所炎晒而变得干瘦黝黑的脸;
这张刻满劳苦、默然奉献与承担的脸……
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
(二)倾听画外之音
任何作品或多或少的会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感悟,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时代印迹。
1.画家罗中立
1965年冬——1966年5月住在邓开选老人家里,深切体验了农民的善良与本分。他对农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段经历影响着他的一生。
1977——1981年就读四川美术学院,创作了油画《父亲》。
2.创作动因——我要为他们叫喊
(1)我要为他们叫喊
1979年四川美院的同学们接到了可以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的通知,罗中立希望找到重大题材,希望展示自己的才华。转眼到了1979年除夕,一个尽职守粪的农民打动了作者。产生了创作冲动——“我要为他们叫喊”。
创作稿《守粪农民》、《晒场》、《粒粒皆辛苦》、《衣食父母》、《生产队长》,内容始终以农民的辛苦、奉献为主题,他要为农民叫喊!但他不满意。10年后再次看到年迈的邓开选还在劳作的时候,被老人打动,善良、本分、勤劳的邓开选老人,罗中立以他为原型满怀深情创作《我的父亲》。。——农民养育了我们,支撑了这个国家。
(2)我要画得跟主席像一样大
师:在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构思和对象后,罗中立兴奋地说:“我要画得跟主席像一样大!”
问:为什么要画大?还要画得跟主席像一样大?这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屏显毛主席像)
生思考回答:让农民父亲跟主席平等,父亲与主席一样伟大。
师结:罗中立为了表达对农民的关注,为生活在社会底层而又默默奉献的农民叫喊,他就要用画主席像的形式来画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民,在当时不可想象。
问:从绘画的角度看,画大还有什么好处?
生答:大画面才有视觉冲击力、震撼力,才能引起注意和重视;才能清楚地描画细节。
【设计意图】画家的个人经历和对生活感悟、思想决定着他的创作方向。
3.所受影响和启发
(1)照相写实主义(Photographic Realism),或超级写实主义(Hyperrealism)——超级写实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于美国的艺术流派。其独特之处在于利用摄影成果做客观、逼真的描绘。往往先制作平面的照片形象,再将其移植到画布上。
以最细致笔触,表现出照片般甚至超越照片的细腻、逼真感的人物形象。
屏显查洛斯(Chuck Close)作品:《苏珊像》、《自画像》。
(2)现实主义美术——库尔贝,《打石工》,与真人一样大的冲击力。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恩格斯说:“除了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库尔贝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伟大艺术家,被称作“写实之父”。他主张艺术应“为生活,为民众”。描绘当时不太被重视的农民和劳动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
【设计意图】解决了创作中表现技法和创作方法的问题。
(3)伤痕文学与伤痕美术——反思的社会思潮
师: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拨乱反正,社会思想逐渐解放。
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揭示文革给人们心灵造成的伤害,反思历史。
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高小华的《为什么》在1979年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在四川美院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每个学生参加全国画展的激情被点燃,每个人都希望在全国的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大奖,罗中立也不例外。
(简要解读油画《为什么》)
师述:文革时期,不同观点的人们,都打着保卫毛主席的旗号,形成不同派别,都把对方看成阶级敌人,从文斗的口诛笔伐到武斗的刀枪相见,昔日的同学和朋友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人,许多美丽而年轻的生命在这场充满愚昧、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文革浩劫中消失了。
(屏显)这是重庆沙坪公园中的、全国唯一现存的文革时期的墓群,在这片杂草丛生、荒芜寂寞的墓地下,埋葬近500个历史的冤魂。
(屏显:作品《为什么》局部放大)年轻的红卫兵眼神迷茫、托腮思考,他们在问:为什么?
高小华的油画《为什么》,发出了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最强音!
揭示伤痕、反思历史、寻求变革,成为当时涌动的社会思潮。
【设计意图】文革刚刚结束,社会思潮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充满感情的情景描述加深学生对文革浩劫的印象。
归纳小结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归纳整理一下:哪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我的父亲》?
学生探讨回答:
创作冲动——我要为他们叫喊。
超级写实主义——逼真、酷似。
现实主义美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
改革初的社会变革思潮——伤痕美术,反思文学。
师结:创作冲动、照相主义、现实主义、改革初的社会思潮促成了《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