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10-11 21:2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教学设计
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一)、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考、感悟的喜悦、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体验的喜悦、交往的乐趣、彰显个性化回答。《宛自天开--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是一节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它以浓厚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形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获得健康的心理品质、生活方式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重视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的联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拓展发展空间,规划人生,尊重与接纳民族文化特色和世界多元文化。
(二)、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学习已初步形成学生的艺术感受及理解能力,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将在更高层面上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艺术
2
感知、艺术创造及艺术表现的能力,使学生学会鉴赏、分析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并借助艺术语言进行有效地交流与探讨,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与创新意识。通过提供的艺术作品和学习情景唤起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培养丰富、敏锐的感受能力。学生通过课前的探索、研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并在课堂教学中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对话式教学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学习目标:
1、兴趣培养:能关注园林艺术,进一步学会鉴赏园林艺术。
2、想像、创造能力:能在老师引导下积极想像,回答问题时有创
造性的答案或能主动提出问题。
3、综合能力:能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探寻园林与民居艺术中蕴
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的美学思想与艺术创作对园林艺术特色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发学生对园林艺术产生兴趣。
解决措施:课前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探究。课堂上利用各种媒体引
发学生兴趣。并利用比赛形式(如下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
各组得分一览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全班分成七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
二、分组展示上个星期布置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投影显示
(上周作业:请各组同学搜集广州地区的园林艺术资料。)各个小组长通过实物投影仪把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小组成员自评等级,各组互评,表扬奖励表现突出的小组。最后教师总评:同学们讲解很精彩,观察很仔细,想像力也很强,评价也很专业。可以说欣赏这么美的艺术真是一种享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另一种园林吧。
三、切入课题《宛自天开--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1.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简史
2. 中国古代园林分类
3. 中国古代国林的艺术特色
①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②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③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④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4.
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
4
①筑山
②理池
③植物
④动物
⑤建筑
5.
中国古代园林的常见构景手段
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
四、通过视频欣赏颐和园风光
五、《颐和园园林艺术》
(一)、颐和园园林艺术特色
1.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
2.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
3.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
4.颐和园的第三个特色是后湖景区
5.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
6.园中之园--谐趣园
(二)、颐和园园林艺术特点
通过教师问学生抢答的方式总结皇家园林的特点。
①、利用自然的山景与水景,体现帝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规模大,尺度大。巧于借景。
②、重视园林建筑的主体和控制作用。建筑数量多,宏伟浑厚,色彩凝重丰富,装饰豪华富丽。园中有园。
5
③、功能多。可居、可行、可游、可观、可猎、可烧香拜佛、可购物。
④、注意景点的题名,运用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来美化园林
。(园中的"知春亭"就是源自苏东坡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
(三)、教师小结其特点(请学生填字):
春山淡冶入笑――宜游,
夏山青翠欲滴――宜观,
秋山明净如妆――宜登,
冬山惨淡如睡――宜居。
这座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园林至今仍以其独有的古老而年轻的姿颜吸引着中外的游客。
六、课外拓展知识:
1、你知道中国道教的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有多大?它对现代环保意识有何影响?
2、风水学有没有其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