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紫禁城的整体布局,及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宫和天坛的学习,了解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明清修建的故宫是对中国历代宫殿建筑设计思想、体制、建筑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是由多种建筑物组成的多重庭院、广场,以及色彩的组合构成完整的建筑体系,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予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天坛祈年殿的多种寓意。
2、难点:古代礼制中的皇权。
教具准备:
电教设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中学基本教学课堂常规进行(师生互相问候)
二.导入:
提问:1、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最基本的区别是什么?(第一节课美术的分类曾经讲过)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以石材为主的建筑。(幻灯)
2、世界五大宫殿是指那些,分别在那个国家?
中国故宫、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和美国的白宫。
三、授新课:
1、中国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在那里,什么称谓?
北京故宫,被称为“紫禁城”。
2、故宫为什么又叫紫禁城?
紫禁城即明清时代的宫城。名称源自紫微宫,位于天空上的中宫中央,在北斗星的东北。有15星环列,古人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天帝之所居的地方。内宫殿屋顶用黄色也是由于黄色在五色(青、白、黄、朱、黑)之中为中央之色。
3、故宫修建的背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都应天(今南京,金陵),建皇城,最高规格的大殿命名“奉天殿”,朱棣曾经被封为燕王,驻守燕京(今北京),即位后迁都燕京,实际是朱棣在北京仿制了一个规模更宏大的宫殿建筑。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朱棣)委派剻祥(1397-1481,字廷瑞,苏州人)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历时14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直到1912年赙仪被逐出皇宫,总共有24位皇帝在紫禁城执政500年。
4、故宫的基本结构:中轴线布臵分为外朝和内廷,外面用宫墙(紫禁城)围绕。宫城的正门──午门不仅是宫门还是献俘和颁布诏令的殿宇。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在明朝是帝后居住的地方。这组宫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最后御花园。宫城正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御路两侧有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利用平矮连续的回廊衬托高大的主体建筑,造成开朗而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手法。
⑴、午门:又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有1组建筑。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这组城上的建筑,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 2 -
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⑵、东华门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
⑶、
神武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⑷、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错,是结构奇丽的建筑。从外面进入角楼。故宫两道防线,一为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二为周长3公里,12米高,厚度达到8.62米的宫墙。
⑸、金水河、桥:河上正对太和门有5座桥梁,装有白色汉白玉栏杆,随河宛转,形似玉带。
⑹、太和门:在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明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现名为清朝时名称)。这3座大殿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它们高矮造型不同,屋顶形式也不同,显得丰富多样而不呆板。
⑺、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檐角有11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大约从14世纪明代起,重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最高规格的七扇雕龙屏风。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春节等都在这里庆祝。
⑻、中和殿:(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⑼、保和殿:(明朝称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皇建有极,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叠,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叠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 3 -
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千龙喷水,蔚为壮观。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
⑽、御路:保和殿后面通往乾清门的方向。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九龙戏珠,下面刻五座山形,象征五岳。石料取自距北京400里的河北曲阳,沿途掘井140口,冬季泼水成冰,旱船载石,动用民工2万多人拖运至京。
⑾、乾清门:是外廷和内廷的分界。
⑿、乾清宫:明代至清代康熙年间,此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这里就成为举行内廷典礼活动和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自雍正以后采取秘密建储的方式,即将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名封存在建储匣内,臵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清朝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待皇帝死后,取下匣子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
现为清代原状陈列。
⒀、交泰殿: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约为明代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节日,皇后在这里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遂为储印场所。现殿内宝座前两侧分别排列着用来储放皇帝宝玺的宝盝。宝座上方高悬康熙帝御笔“无为”匾,宝座后板屏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殿内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这座自鸣钟已经历过200个年头,却仍能正常准确地走动,打点报刻时,声音清脆洪亮。由此可见它的制造工艺非常精良。清世祖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于此。
⒁、坤宁宫:明代属皇后的寝宫。坤宁宫宫名字出自《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皇后的寝宫取自道德经中的,坤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寝宫名乾清宫。坤宁宫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面,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西端四间辟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极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⒂、御花园: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5、故宫——皇权的象征:
⑴、人文方面: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礼制布臵。
“左祖右社”制度;太和、中和、保和三殿附会“三朝”制度;大清门到太和门间五座门附会“五门”制度;前三殿后三宫关系则体现了“前朝后寝”制度。龙的世界:到处是龙的形象,尤其是,宁寿宫前的九龙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分隔四合院内外的不是大门,而是影壁。影壁有一个文雅的叫法——萧墙,所以成语祸起萧墙常用来形容窝里斗。影壁还有一个叫法——照壁。古人迷信,怕孤魂野鬼潜入私宅。他们相信,有这个照壁立在那里,野鬼前来,首先就会看到自己的鬼样子,然后就会被吓跑,当然这只对胆小鬼才管用。其实,影壁真正的作用还是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里面偷看。九龙壁的龙共有九条。是九条而不是八条或者十条,这也是有原因的。九在《周易》中表示“阳”,因为古人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中最高最大的一个,是“道之纲纪也”。所以,九龙壁上的龙,必定是九条。这九龙壁上面的九龙,正中的为正龙,两侧的分别为升龙和降龙。正龙黄色,黄色是最高贵的颜色,所以帝王的龙袍都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 4 -
是黄色的。正龙位于正中,不管是从右至左还是从左至右数,都是第五条。这条黄色的正龙象征的就是天子。因为在阳数中,五居正中,所以有“九五至尊”的说法。实际上,九龙壁上并不止九龙,除了正面的九龙以外,正脊和戗脊上的图案也是龙,但在数目上都不脱九五之数。不仅是饰物龙的数目,所有建筑九龙壁的材料,数目上也不脱九五之数。正面九龙,也合理地分布在五个不同的区域,同样也暗合九五
之数。九龙壁上大大小小的龙,个个色彩分明,姿态万千,灵活飞动,不是笔墨所能描述的。)
⑵
、思想方面: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要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等级制度,明清故宫得到典型表现。太和殿是当时最高等级建筑,用重檐庑殿的屋顶、三层白石台基、面阔11间;屋顶的走兽和斗拱出跳的数目也最多;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彩画与藻井图案使用龙、凤等题材;色彩用了大量金色;月台上日晷、嘉量、铜龟、铜鹤等只有这里可以陈设。除太和殿其他建筑的屋顶制度与开间等都依次递减,装饰题材也不同。至于红色的墙、柱和装修,黄色琉璃瓦是皇宫建筑专有色彩。
⑶、形式方面:
统一性:形式类似而比较简单的个体建筑和大面积相同的色彩。
整个故宫建筑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但精致的室内装修和家具发挥了不少作用。
鉴于此,北京故宫充分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等级制度森严。
6、天
坛:
明清两朝皇帝祭天与祈祷丰年的地方。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皇天上帝)、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1)、结构:为明确地突出主体,丹陛桥构成轴线直贯南北,两端建筑成为全部的重心,姿态挺拔和色调沉静的常绿树体现庄严肃穆的性格,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冬至祭天的圜丘。
(2)、人文:宗法礼制,反映了封建阶级、阶层的等级关系和宗法家族思想,迷信,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
“天”的意志做事,不可反抗。崇尚祖先,修建了祭祀建筑,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风神庙、雷神庙……和宗庙建筑(太庙)、陵寝等,并制订建筑制度。如,隔墙作弧形
“天圆”的宇宙观。石块与栏板数目为“阳”的奇数或其倍数,符合“周天”360度的天象数。而祈年殿的内外三层柱子的数目,也和农业有关的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四季等天时相联系。蓝色琉璃瓦顶象征着“青天”。
(3)、形式:附会
“天圆地方”。礼制上天坛位大街东侧,主要入口在西。
备:使用材料:明朝初建时,全部建筑用西南诸省运来的优质楠木,殿内铺地的方砖来自苏州,制瓦的陶土取自安徽太平,彩画颜料自西南诸省征调,自天安门起全部故宫的地面铺砖五至七层,阴沟用铜管,屋顶苫背下铺锡板。
四、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北京故宫和天坛,了解了中国古代在建筑方面体现的古代中国的礼制,以及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五、课后作业:由皇权引发的思考: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哪些生活做法已经“侵犯”了封建社会
中的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