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
1、本课的内容为古代陵墓雕塑艺术,离现代学生的生活较远,即使是通过旅游等方式,也只有少数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因此这种陵墓文化,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具体的作品为代表进行知识的讲授和渗透。比如在授课中我主要以秦始皇兵马俑这一伟大的地下陵墓雕塑为切入点,进行有关于俑的知识、中国的厚葬习俗、秦俑的种类、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价值、艺术特点及秦俑与汉俑、唐俑和古希腊雕塑的比较,完成了我国古代陵墓雕塑从朝代的纵向比较和从国度的横向分析。我试图通过我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从具体的美术作品鉴赏中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比如,让学生对秦始皇兵马俑的分析就是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教会学生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从形状、色彩、比例、空间、材质等角度对作品进行鉴赏,并能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形成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陵墓艺术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应对它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但在美术鉴赏中,这不是重点。重点还是雕塑作品的艺术成就。对经典的三星堆青铜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及唐代陵墓雕刻要认真阅读课文图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3、情感体验目标: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与学习重点、难点
1、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内容结构
1、原始社会红山文化女神像──四川广汉古蜀人青铜人像、人头像──秦始皇陵兵马俑所显示的中国古代大型雕塑传统。
2、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
3、以霍去病墓为代表的汉代石刻,以乾陵为代表的唐代陵墓雕刻群的设计构思和艺术成就。
4、汉唐俑类作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成就。
教法与学法
讲解、比较、讨论等方法
教具
PPT、黑板、教科书、粉笔、图片等
教学互动过程
一、课前组织
安排学生就坐,稳定学生情绪,作好上课准备。
二、情境导入
(一)、出示生活环境中的雕塑作品图片,提问:雕塑是用来干什么的?
学生回答:装饰环境、辟邪等。
(二)、中国古代雕塑的用途
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三)、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关于中国古代雕塑有三件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原始社会晚期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女神塑像,女神庙,祭坛遗址。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古蜀人文化遗址发现青铜头像和大批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面具。
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陵发现八千多兵马俑。
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有过大型雕塑创作活动,也有创作硬质材料大型雕塑的经验。而这是过去没人知道的。
这样的雕塑外国有吗?学生回答:狮身人面像。
中国古代的陵墓雕塑有那些特点呢?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陵墓雕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三、讲授新课
(一)、古代陵墓的形制
厚葬之风——天国景象、生前威仪、子孙孝道
上陵下墓:地面雕塑、和地下雕塑。
(二)、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特征(结合秦、汉作品进行分析)
1、请学生说说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庞大、风格最写实、艺术成就最突出的陪葬俑。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于陕西临潼西杨村南边,先后有三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马俑的从葬坑。其中呈长方形的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达13000平米,整齐有序地埋葬着6000余件兵马俑,人俑身高都在1.80—1.90米之间,雄壮威武,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从各坑的结构形制及所藏兵马俑的装备情况来看,一号坑象征以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是统领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他们是秦代
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职能,又是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的纪念。
说明皇陵和秦始皇身前是很相似的。
气势的产生:个体数量的重复、布局排列
兵马俑的不同:个性、身份、地域、年龄等,说明——写实
秦陵出土的铜车马
2、秦汉陵墓雕塑的不同特点
比较它们的材料、做工等,学生觉得汉代的作品不好,请学生说说为什么?
学生:技艺不精湛。
3、西汉霍去病墓
赫赫军功,很有分量感。如何体现?是用陶吗?
霍去病墓起冢像祁连山,冢上立石,置石人石兽,以表示其生前的武功,这在陪葬墓中是一种特例。霍去病墓的石刻有象、牛、马、鱼、猪、虎、羊、“怪兽食羊”、“人与熊斗”和“马踏匈奴”等16件,作风浑厚朴素,雕刻手法极为简练传神,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而又保存完整的成组石刻,堪称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
汉代保存了厚重,整体感与表达相一致。
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
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写意夸张。
(三)、经典赏析
1、西汉霍去病墓的伏虎
2、说唱佣(为什么墓主人将他放在墓里呢?)——娱乐
3、昭陵六骏——爱国主义。加强民族情感的培养
4、唐代女佣——体现了唐代的什么审美观念?泱泱大国,端庄,仪态大方的一种修养。
5、唐三彩骆驼载乐佣
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多数专家认为,三彩用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常带模印、刻画、堆贴、绘画等装饰,而更有特色的是釉面的彩色斑纹。按器物形态,可分为驼、马、俑等雕塑和盘、壶、罐等容器两大类,前者多造型准确生动,后者每器形规整周正。唐俑中出现了色彩绚丽的三彩俑,常见黄、褐、绿、白等彩,也有蓝彩或黑彩。
反馈秦——汉——唐的陵墓雕刻的特点
(四)、教师总结本课要点: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艺术特色及表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