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器和青铜器艺术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什么是彩陶???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在省博物馆里的彩陶。陶的制作场景模拟!最原始的制作
一件古物它所蕴含的不仅仅只是形状、土质和色彩。
更重要的是它内在的社会现象,文化背景,生产力情况等等。彩陶文化 仰 韶文化彩陶马 家 窑 文化彩陶半坡类型:动物纹,以鱼、蛙为主,形象生动鲜明 庙底沟类型:植物纹居多,动物纹少见。有编制纹,几何纹等马家窑类型:人物纹为主,有动物纹,以漩涡纹和波浪纹见多,有运动感 半山类型:器型饱满,旋涡纹、锯齿纹、三角纹,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鹳鱼石斧彩陶瓮彩陶翁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舞蹈纹彩陶盆旋涡纹彩陶翁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彩陶翁 彩陶的艺术特点: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
装饰内容:几何纹、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植物纹、人物纹。
彩陶装饰纹样的装饰手法:线描、平涂、综合型
瓷器的发展商代 原始瓷
东汉 真正意义上的青瓷
唐代 南青北白
南—越窑青瓷
北—刑窑白瓷
宋代 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定、哥、官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
元代 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青花瓷自此兴起。
明清 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青白釉和釉里红)及釉上彩异常丰富(青花、斗彩、五彩、粉彩)。陶瓷的脚步原始瓷 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它无论胎体还是釉的烧制工艺都尚有些粗糙,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之为原始瓷。
原始瓷作为由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和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优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工艺水平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后来逐渐取代陶器,而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 左边的这件旋纹尊是原始瓷器的一个典型代表。器呈喇叭口,无肩,深腹束腰,近底微鼓,圈足外撇。胎体坚硬,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好似仰放的钟。器内外施青黄色釉,胎釉结合十分紧密。外壁 划有几组旋纹,排列整齐,纹饰简洁而清晰,朴素 雅致。 样品展示陶瓷的脚步陶瓷的脚步白釉瓷器 白釉瓷器是我国古瓷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类瓷器,它萌发于南北朝,到隋朝时就已经发展成熟。到了唐代,白釉瓷器又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了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宋代,制瓷工匠们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此时烧制的青白釉瓷器,白而不莹,白中闪灰,清淡高雅,形秀色润。 这件白釉缠枝莲花纹罐,口小、腹圆,腹部刻满了缠枝的莲纹,肩部以及腹部的下端有仰覆蕉叶纹。整个罐子白中带灰,无莹色,显示出它的高雅气质与古朴风韵。远看古朴,近看细腻,堪称为一佳品。样品展示陶瓷的脚步陶瓷的脚步黑瓷 宋、金时期南北方都有黑瓷生产,产量比较大,器型主要是碗、盘、罐、坛、枕等,以碗的产量最大,这与宋朝的“斗茶”司俗有关。这些黑釉碗虽都以黑色釉为基本装饰,但经过特殊加工或窑变,形成了很多种类:1、兔毫釉,即在黑色碗的里外壁上都有细长如丝毛状的斑纹,呈 黄色或银白色,很像兔毛,故称兔毫釉。2、剪纸贴花,即在黑釉碗的内壁有对称排列的剪纸图案,剪纸图案部位与周围颜色不同,系两次施釉而成。 这件黑釉定窑葵口盏托,口沿呈葵花状,釉面滋润有光泽度。据记载,宋人把饮茶看做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上至朝廷皇室,下至文人学士都讲究饮茶,并有一套繁琐的规程礼节,因黑釉盏最便于衬托和观察茶色,因而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同时,皇室的青睐也促进了黑釉茶盏的生产。 样品展示陶瓷的脚步 精品陶瓷展示青花瓷器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青花瓷展示鬼谷子下山图罐精品陶瓷展示中国红 多少年来,中外陶瓷专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试图烧制出人们梦寐以求的大红色瓷器,但都没有成功。为了解决这一国际难题,我国陶瓷专家们通过十余年的努力,采用高科技手段,经过上千次实验,在高温下烧制出了颜色鲜艳,发色均匀,光泽度高,色相与国徽、国旗一致的大红色瓷器,填补了国际陶瓷史上的空白,把国内外陶瓷专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大红色,这一中国人民最喜爱的颜色,它高贵、华丽、热烈、吉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古往今来,人们对它倾注了无限的爱恋。因此,我国陶瓷专家们特将研制出的高温陶瓷大红色命名为“中国红”。 精品陶瓷展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陶瓷——中国的象征 中国历来就有悠久的陶瓷历史,从远古时期的彩陶、黑陶,到悠久的白釉瓷、原始瓷,再到美丽的唐三彩、粉彩。陶瓷的历史遍布几乎整个中国史,在时间的一点点推移中,陶瓷的魅力也在一点点增加着,可以说,陶瓷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也就是从“陶瓷”的英文单词“china”中演化而来的。可以看出,不仅仅是中国人,就连外国的朋友们也认识到了陶瓷对于中国的重要地位,看作是中国的象征,不然怎么会偏偏挑选“陶瓷”作为中国的英文国名呢?再看看陶瓷的本身吧,不仅是人们的生活用具,更是一种艺术品。不同的色泽,不同的手感,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韵美。不论是朴素典雅的青花瓷,还是雍容华贵的唐三彩,或是激情跳跃的中国红,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美而著称的国家,那么陶瓷又何尝不是美的象征﹑中国的象征呢?
陶瓷,也正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它是中国的象征,它是亿万中华儿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