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导航】
1.以河流、风、洋流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2.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重·难点】
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
【知识梳理】
四、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
1、偏转规律
。
2、北半球河流
岸侵蚀严重
【重难点解析】
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判断方法:顺物体运动方向看
可运用手势辅助判断:伸开手掌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拇指的指向就是物体偏转的方向。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典型例题】
例1:南北半球分别有一物体自西向东运动,下列有关其偏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向高纬偏转
B.都向低纬偏转
C.都向南偏转
D.都向北偏转
答案:B
解析:由地转偏向规律可知,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这样北半球自西向东运动的物体会向低纬(即南方)偏转,南半球自西向东运动的物体会向低纬(即北方)偏转(如下图所示,虚线表示偏转后的方向)。
例2: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的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的哪岸相连( )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考查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图中获取信息:左图位于南半球,河流自西向东流,左岸即北岸冲刷严重,图中小岛最终与甲岸相连;右图位于北半球,河流自北向南流,右岸即西岸冲刷严重,小岛最终与丁岸相连。
【融会贯通】
1、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很小,所以对气流、水流的影响不明显
B.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长江北岸较南岸侵蚀严重
C.在极点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任何偏移
D.自赤道向两极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都向东偏转
2、(2000上海地理)下列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球上不同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同
B.地球上任何地点每24小时昼夜都更替一次
C.受惯性离心力影响,地球成为两极稍鼓的旋转椭球体
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自西向东流的河段,南岸受河水冲刷作用较强
3、下列地点中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左偏转,且偏向最大的是
A.上海
B.香港
C.开普敦
D.长城站
4、南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河流两岸侵蚀较大的是:
A.都在北岸
B.都在南岸
C.靠近低纬的河岸
D.靠近高纬的河岸5、一条河流沿北纬35度自西向东流,河中有一沙坝(图2),下列叙述及关联正确的是:
A、南岸沉积作用强烈
B、北岸受冲刷严重
C、沙坝将与南岸相连
D、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6.在160°E、31°N的地方沿经线向赤道上发射炮弹,炮弹射程150km,炮弹落在:
A.东半球、中纬度
B.东半球、低纬度
C.西半球、中纬度
D.西半球、低纬度
答案:DDDCDB
图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运用景观图片和地理分布图等,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主要表现:地理环境
及其
上的差异
2.自然带的形成:
纬度位置→
差异
→
水热组合
→代表性
植被
→自然带
海陆位置→
差异
土壤
3.
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表现
分布
例子
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沿
方向延伸,沿
方向更替
在
和
地区表现明显
非洲沿东经20度南北方向自然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沿
方向延伸,沿
方向更替
在
表现明显
我国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
垂直地域
分异
沿与
平
行的方向伸展,沿垂直方向
更替
的高山地区
喜马拉雅山地自然带
非地带性分布
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自然带的分布不呈带状
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的地区
沙漠中的
南半球缺失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自然带与自然带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
②每个自然带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
③自然带的分布~般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垂直分布的自然带,纬度越高,自然带类型越多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2008年2月份,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使湖南、贵州等19个省份受损森林面积达2.79亿亩,相当于全国森林面积的1/lO。本次遭受雨雪冰冻灾害最严重的植被类型是
(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3.下列地域差异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
)
A.沿京九铁路坐火车途中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的不同
C.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的变化
D.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明显更替
唐代诗人自居易游览庐山香炉峰大林寺时题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据此回答4、5题。
4.自然条件对植物生长影响明显,产生诗中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
A.光照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5.诗句反映了自然带存在
(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的分异
图2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7、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8、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
(
)
A.喜马拉雅山
B.乞力马扎罗山
C.阿尔泰山
D.落基山
9、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
A.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B.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C.
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D.
沿经线方向的分异课题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特征。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并掌握其主要特征.3.理解三大类岩石的转换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重点
目标1,2
难点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循环
教法及教具
谈话法
读图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
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的新岩石
不填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
②改变地表的
,塑造千姿百态的
。
③实现
之间、
之间的物质交换和
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
。三.小结四.做当堂训练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集霍界面
9900Q
登量界
大气的上界
A
莫霍
软流层
登堡界面《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第一课时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
自主探究
列表分析
比较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图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因此,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
提问:
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
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其他组点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象、实际的示意图)
4、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这说明三大岩石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活动1。
5、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完成P31活动2。
承转:读图2-1-6试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学生对图中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并归纳总结)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试解释下列现象: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
填表
地质构造
形成
基本单元
岩层形态
地貌形态
褶皱
断层
2、
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
3、
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
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第二课时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作用形式
地貌类型
典型地貌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2、
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
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
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
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
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观察法、绘制示意图法、列表对比法、讨论法等地理
学习方法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重点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流水与风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课堂练习:
一、
选择题
1、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2、占地壳表面积最大的岩石(
)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3、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4、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大理岩、板岩
D、砂岩、花岗岩
5、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6、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的变迁
B、升降运动可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C、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7、关于地质构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B、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
C、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是地形形态上的差异
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
8、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
)
A、内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
9、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崎岖,是由于(
)
A、流水的搬运和侵蚀
B、风力的搬运和侵蚀
C、风力的沉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
D、流水的搬运、风力的侵蚀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数字代表外力作用的风力、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列组合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①②
D、④⑤①②③
11、形成太湖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12、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回答
(1)物质
甲代表
,乙代表
,
丙代表
,丁代表
,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A
B
C
D
E与
含义相同。
(3)从能量来源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
和地球外部的
。
13、读某地址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表示的褶皱类型:A
B
,A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
(2)褶皱构造上的覆盖岩层是
形成的。这个地方的地壳运动状况是
。
受过的外力作用有:
(3)如果要寻找油气,应在
中找,要寻找地下水,应在
中找。
(4)如果要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在A还是B?
。
原因是:
14、读图3-2-3回答:
(1)河流两岸的峭壁是河流
作用的结果,按力的来源属
作用。
(2)河流将从山上冲下的泥沙带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区,营造出
和
地貌,此作用过程叫
。
(3)图示河段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4)此河段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应采取的首要治理措施是
。
图3-2-3《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即原来解析后的目标)
1、目标:(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原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好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3)通过分析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重点揭示了洪水致灾的机制和发生规律,这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洪灾发生的原因。
二、
预习导学
(一)
知识梳理
1、自然灾害是指在
中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
的事件。
2、洪水是河流水位
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
,就形成洪灾。
3、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
。
(二)洪水成因
1、洪水形成的原因:1、强降雨、大量冰雪快速
、
堵塞河道;2滑坡、泥石流
河道;3、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
溃决。
2、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
速度和河道的
速度有关。当流域的汇水速度
河道的
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反之,就不容易形成洪水。
3、地面坡度
,突土壤含水率
,植被覆盖率
,则流域的汇水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河谷越
,越通畅,纵向坡度
,河道的排水速度越快。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主干问题)
1、洪灾形成的原因
流域和河道状况对洪水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项目
因素
影
响
流域汇水速度
河道排水速度
2、洪灾的防治措施
四、目标检测
1、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4-2-1填空并回答: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
A
洪水
B
风暴潮
C
干旱
D
水土流失
E
泥石流
F
台风
(1)图示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图(四)中,地区I与II与地区III共有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多项选择);在地区II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IV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___________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___________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_____________。
(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3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分层配餐
一、基础题(A组题)
1.
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滑坡
D.泥石流
2.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3.
有关气象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B.短时间的大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C.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D.干旱是造成我国农田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4.
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是(
)
A.北美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
5.
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地发生的滑坡、泥石流,一定与地震有关
B.一种原发性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
C.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D.某地土地荒漠化,可能与降雨有关
二、巩固题(B组题)
6.
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
)
A.北旱南涝
B.北涝南旱
C.南北皆旱
D.南北皆涝
7.
主要由外力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和滑坡
B.火山和泥石流
C.火山和滑坡
D.滑坡和泥石流
8.
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
A.修建分洪区
B.洪泛区土地管理
C.实行防洪保险
D.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9.
人们通过植树造林可以预防或减少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火山爆发
C.泥石流
D.暴雨洪涝
10.
对台风、暴雨洪涝的最主要的监测手段是(
)
A.气象台的人工监测
B.利用气象雷达
C.利用探测气球
D.利用气象卫星
三、提高题(C组题)
滞洪区是为了抵御洪水而划定的地区,在洪水期来临时蓄水以保证下游河堤的安全。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式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_____流域,C是______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__________地区。
(2)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D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课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理解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学会利用二分二至光照图,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的变化规律。
重点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法及教具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地球公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回忆初中内容,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并联系地球的自转,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转移,说明分别从南北极上空俯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呈现什么时针。二.新授
看课本图1-3-2观察地球公转的轨道的形状,思考这种形状会对地球有什么影响。1.轨道形状:2.对于地球的影响:
月初,位于近日点月初,位于远日点
3.周期
日
时
分
秒
,称为一个
年。4.速度近日点附近:速度较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思考:公转的速度是有快有慢的,近日点的速度快,远日点的速度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5.黄赤交角1)概念
:
平面与
平面的夹角.2)大小3)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见课本P16①
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光线与地球上某点的地平线垂直,那么该点即为太阳直射点。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示意图(即课本P16活动)③在下图四个点上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说出地球处于该点的日期。并表示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现顺时针。会出现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在1月初运行到近日点,在7月初运行到远日点。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近日点附近时,要使面积相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需较大,弧长需较长,即此时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较快,远日点时,则较慢。看课本图1-3-3观察地球在公转的时候地轴的状况,这样会有什么影响?思考:黄道面与地轴的夹角是多少?这个夹角的度数与地球上哪些纬线的度数相同?黄赤交角的度数又和哪些纬线的度数相同?是66度34分,与地球上的南、北极圈的度数相同;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地球上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同。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B
A
赤
道
面
66034/
23026/
地轴
黄道面
B
C
A
D
地球公转示意图课题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2.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重点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2.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难点
1.影响气候的因素2.气候类型的判断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引入)同学们,世界各地的气候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就拿我国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云贵高原四季如春,海南岛则终年如夏。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点。那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演变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板书: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一、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气候特征的探索请大家看图2-4-1,看一看十三种主要的气候类型个分布在什么地方,然后找出你们各自想去的地方,说一说那里是什么气候类型。2、气候成因的探索(板书)(1)举例让学生分析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图2-4-1中A到B再到D最冷月气温降低主要是什么原因?(太阳辐射影响)。F、D最热月为什么D高?(下垫面影响)。B、C两地为什么降水的季节分配差异那么大?(大气环流影响)。三峡建成对该地区气候有影响吗?(人类活动影响)。(2)总结某地气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其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南北纬10°之间主要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南北纬10°-20°主要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北纬10°-25°大陆内部、大陆东岸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全年高温,干湿季节交替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全年高温干旱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主要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北纬35°-50°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夏热冬寒,干旱少雨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图1
大气
气候
人类活动
太阳辐射
下垫面
气候因子关联示意图课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和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法及教具
地球仪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复习旧课]:复习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公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讲授新课]:板书:
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读图分析】: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二至日呢?赤道上呢?【讲述】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长于夜;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不在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小结】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四、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讲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提问】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以下问题:
1、季节的划分有哪几种划分?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比较】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相同之处是都立足于天文辐射,同为天文四季;不同之处是我国的四季以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数值大小本身为标准;而欧美的四季更接近实际气候的变化【讲述】五带的划分(1)划分方法(2)划分依据:有无太阳直射或有无极昼极夜现象(3)五带划分的意义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多复习记忆。
生读图: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来(学生答:四季);(学生答:五带)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掌握自然带的概念;
掌握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探究气候与自然带的相关性;
观察主要自然带景观图,熟悉其特征;
分析热量、水分和高度的变化引起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探讨自然带的分异和成因。
教学难点
地带性规律的成因
【学法指导】
1、从常见的自然景观差异入手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各大洲以及主要经纬线所穿过的自然带,熟悉自然带的分布,理解在南北和东西方向自然带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还可以借助气候分布图,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2、比较图3-1-3至图3-1-5三幅景观图在景观、纬度、热量上的差异,掌握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的特点及成因。使用同样的办法掌握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参照珠峰垂直自然带图认识垂直抵御分异规律的更替方向、延伸方向及其与水平地域分异的关系。联系实例了解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结构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你曾经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或者从上海到乌鲁木齐长途旅游过,你是否注意到各地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学生讨论交流。
【景观图】图3-1-1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
【提问过渡】你能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分布的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吗?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为什么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又有什么规律可循?这些就是我们这节内容需要解答的问题。首先我们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投影片】学生自学回答
项目
内容
概念
表现
成因
【介绍概念】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
自然植被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过渡】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非常明显而且普遍存在,这种地域差异是有其变化的规律,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索。
【投影片】图3-1-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提问】从非洲南端沿东经20度经线向北走,一直到非洲北端,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
【景观图】图3-1-5三幅景观图、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提问】分析景观的差异原因。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归纳:由于纬度位置不同→气候的水热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的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教师强调】这种陆地景观的差异是沿纬度变化而产生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全球尺度上的分异。
【投影片】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提问】在亚欧大陆中部,沿北纬45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方向,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
【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景观。
【提问】分析这两种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然后归纳:由于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的水分状况不同→植被和土壤产生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显著。
【教师强调】这种陆地景观的差异是从沿海向内陆变化而产生的地域差异是以水分为基础,区域尺度上的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投影片】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提问】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然后归纳:从山麓山顶,海拔增高→气候的水热组合变化→植被和土壤变化→自然景观发生垂直变化。
【过渡】由于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水分、洋流等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陆地环境还有局部尺度的分异,物品们称之为非地带性分布。
例如:山地的坡向也会导致地域差异,阳坡和阴坡的热量状况不同,因而植被类型不同;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状况不同。因而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教师归纳】各地由于热量状况、水分条件、海拔以及局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现实中复杂的陆地环境,甚至于地球表面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
【过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就是上述各种地域分异的综合体现。
【投影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
【读图提问】
(1)图中都有哪些主要陆地自然带?
(2)哪些自然带的分布符合沿纬度变化的地域差异?
(3)哪些自然带的分布符合从沿海向内陆变化的地域差异?
(4)找出高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地区。
(5)找出哪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受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通过读图进一步加深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的认识。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准确回答我们在一开始向大家提出的问题,也就是P58:图3-1-1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评价指导)
参考:不同地区由于热量、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相同气候区还有土壤、光照等条件的差异。而不同的植物都有自己适宜生长的环境,因而在不同的自然要素组合形成的地理环境中就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
植物的生长、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植物的种类分布、个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反推环境特征。
植
物
地理环境
主要特点
干枯的胡杨林
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网稀疏,植物贫乏,土壤发育程度低、有机质少
椰子树
热带雨林区
热带榆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网稠密,森林茂密,植物种类多,动物多样,土壤淋溶强且呈酸性
雪莲
高寒荒漠
高山气候,冰雪广布,植物稀疏,土壤发育程度低
荷花
水湿环境
湖沼、池塘等内陆水域
[经典例题1]
读图3-8-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两题。
1、
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A、
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沙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2、
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
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了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这一内容。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是热带沙漠带,故而①处的自然带为热带沙漠带。②地受来自海洋西风带的影响,降水丰富,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地由于受高山的阻挡作用,地处西风带的背风一侧,降水稀少,为温带草原带。在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
答案:1、C
2、A
[经典例题2]下列四个自然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
)
A、南美洲的热带草原带
B、亚欧大陆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洲的温带草原带
D、非洲的热带雨林带
解析:这道高考题迷惑性较大,一般选择题只要求选出1—2个答案,但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选出4个答案,实在出乎考生意料。在解题时只要在看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有理有据,就可以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要被常规定势所左右。
答案:ABCD
[经典例题3]
读图3-8-6解释天山地区的地理现象。
1、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
地带性规律。据图判别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
(高或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
农业。
2、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
3、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
A、三河牛
B、伊犁马
C、滩羊
D、阿拉善骆驼
解析:本题考查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于受气温的影响,南坡气温比北坡高,因此,南坡的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高。由于天山南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严重缺水,而天山冰雪融水正好为该地区发展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是夏季,接近冰雪的地方水分较为充足,牧草生长较为旺盛,所以,在北坡的牧民夏季应该将牲畜赶往接近冰雪的高山草甸地区。第3题考察的是初中地理内容,天山南北坡是牧场,不可能放牧沙漠地区的骆驼,三河牛是内蒙古的特有牲畜,滩养是宁夏的特有畜种。
答案:1、垂直
高
绿洲(或灌溉)
2、A
3、B
【评估检测】
一、选择题(第1-7题为单项选择题,第8-10题为双项选择题)
图3-1-1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该树生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读图回答1-3题。
1.植物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图3-1-2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2.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
)
A.30°S,118°E
B.23.5°N,130°E
C.44°S,173°E
D.30°N,118°E
3.该树生长地区自然带可能为(
)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
4.位于大陆东、西岸,纬度在40 -60 之间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苔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沿北回归线分布的世界陆地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是(
)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荒漠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图3-1-3为甲、乙两地植被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
6.影响甲、乙两地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光照和热量
B.地形和光照
C.地形和热量
D.降水和光照
7.甲地的阔叶林主要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8.下列自然带中,植被景观季节变化明显的是
(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极地冰原带
9.关于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B.陆地上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C.各陆地自然带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
D.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物质和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10.关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D.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二、综合题
11.图3-1-4表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
基础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
12.读图3-1-5,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用斜线标出的区域属于___ ___(自然带)。试分析该自然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2)图中两斜线区域面积不同,试从地形、洋流两方面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环境要素差异
要素组合差异
物质能量分布差异
自然带差异
地域差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沿海到内陆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非地带性分异
从赤道到两极分异
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
地
带
性
分
布
图3-8-7
图3-8-6
图3-1-2
图3-1-1
图3-1-3
图3-1-4
图3-1-5《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调查访问
课堂讨论
总结归纳
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接着请大家看看下面一组图文: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后同时展示一幅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图片和一幅在有人类居住的地区的火山图片,这两幅图片都是自然灾害吗?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
1.含义(概念)
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
(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
(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海冰等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
(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
(6
)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
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
二.教材案例————洪灾
(板书)
1.什么是洪灾?
洪水——洪灾
2.
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
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人身危害、财产(经济)危害
3.
洪灾形成的原因
天气、气象
自然原因
地质作用堵塞河道
(1)洪水形成的原因:
堤坝决口
人为原因
汇水速度
>
排水速度
=
洪水
(2)影响洪水的其它因素:
地面坡度
河谷的顺直、通畅
土壤植被
程度、纵向坡度
洪水大小
(3)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
灾区人口、经济状况
过渡:
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
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治水英雄和工程,以及我国现在修建了哪些治水工程?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江都也有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呢?<引江水利枢纽工程>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1)工程措施:措施==>效益
(2)非工程措施:
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
2.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3.3万人之多?
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作业:
大家可以回家去问一些老人,我们镇江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课题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在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2.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等基本概念。3.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
重点
昼夜交替的成因
难点
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法及教具
地球仪
综合分析、归纳推导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三课内容我们简单地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请你用简短的语言归纳、概括一下?板书:一.地球自转1、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地球的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南北极,地轴。2、请同学们再结合课文,认真分析来填出下表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度(两极点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用地球仪做演示,边演示边解释)(补充)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但若从极地上空看,情况就不同了除南北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处处相等,即360°/天
(24小时)
15°/小时1°/4分15′/分1′/4秒但线速度就不同了。因为地球表面的纬线圈长短不同,所以在单位时间内,地球自转在不同纬度上所转过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可从课文中图1-2-2上可看出。(过渡)地球昼夜不停地自转,这种运动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现在我们假设地球不运动(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同学们思考一下:会不会形成昼夜呢?A.
探究问题: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的区别?B.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C.
晨线和昏线有何不同?D.
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板书)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刚学过“恒星日”,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运动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日期呢?请大家思考、讨论一下。[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地球仪共同认识了地球的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地轴、南北极等知识,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又共同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第一部分,希望同学们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目标解析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2.让学生据图掌握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等基本概念。3.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4.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日照图判断昼夜长短
知识回顾
请同学们回忆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我们学过的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基本特点?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速度有何特点?
学习知识
1.地球的自转方向
思考:日常我们为什么看到的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的?
小结:以上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为
的运动的结果。
自我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请你分别从北极、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运动方向。
小结: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
时针运动;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
时针运动。
2.地球自转周期
经科学测定,地球自转一周360°需要
小时
分
秒。
3.地球的自转速度
计算:
(1)地球自转一周360°需要23小时56分4秒,那么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
。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那么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
。
读教材P11图1-2-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观察分析:
(1)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
(2)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
运用知识
1.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绕地轴逆时针旋转
B.地球自转360°,需时间23时56分4秒
C.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均为15°/秒
D.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30千米/秒
2.当地球自转时,地表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零的地点是(
)
A.
赤道
B.极点
C.回归线
D.极圈
3.下列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慢的是(
)
A.济南
B.海口
C.武汉
D.北京
◆自主探究二: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
学习知识
1.昼夜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讨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自身能够发光吗?
;地球透明吗?
。那么,地球上的光亮主要是来自于
。被阳光照射到的一面是
,背向太阳不能被阳光照射到的一面是
。这样就产生了昼和夜。
2.昼和夜是如何更替的?
(1)读教材P12图1-2-3“昼半球和夜半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
,即
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
,也就是
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中间的大圆圈),叫做
线或
圈。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昼夜不断地
,其更替周期是
小时。晨昏线在地球表面上运动的方向是(结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方向)
,所以昼夜就在不断地交替。
(2)读教材P17图1-3-9“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观察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回答:晨昏线是否与经线重合?
。在什么时间重合?
。
(3)读教材P12图1-2-3“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把每条纬线分成了
部分,其中在昼半球的纬线叫
,在夜半球的纬线叫
。
3.如何计算昼、夜长短?
结合日出或日落时间计算昼夜长短
运用知识
1.
假设地球不自转,那么(
)
A.无昼夜现象
B.有昼夜现象
C.有昼夜现象,周期为24小时
D.以上都不对
2.
假设地球不公转,那么(
)
A.
无昼夜现象
B.
有昼夜现象,周期为24小时
C.
有昼夜现象,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D.以上都不对
我的收获:
1.知识联网:
(1)
内容项目
自转运动
定义
旋转中心
运动方向
北极上空俯视
南极上空俯视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变化规律
线速度
变化规律
(2)
1.
自测自评:
一、
选择题
1.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B.在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C.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现象D.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与“坐地日行八万里”最相吻合的地点是(
)
A.赤道
B.回归线
C.极圈
D.极点
3.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晨昏线一定与经线重合
B.晨昏线一定与经线相交
C.晨昏线垂直赤道时,也过极点
D.晨昏线有可能与赤道平行
4.在晨昏线上(
)
A.都是日出
B.都是日落
C.太阳的高度为0°
D.一定月出
5.已知我国某地(纬度为45°N),那么该地自转的线速度是(
)
A.1447千米/时
B.1670千米/时
C.707千米/时
D.837千米/时
二、
综合题
已知B地位于赤道与东经15 的交点上,D地位于北纬30 与东经
15 的交点上,读右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AC的长度等BD的长度
B
AB的长度等于CD的长度
C
本初子午线与地球上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
D
赤道的长度等于本初子午线的长度
2、试计算D地地球自转线速度。
第2课时
课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目标解析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2.让学生掌握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3.使学生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知识回顾
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上晨昏线是如何运动的?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地方时的产生是怎样产生的?
学习知识
1.地方时的产生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思考推导下列过程:地球自转方向自
向
→太阳
升
落→时间
早
晚→各地
不同→地方时→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
。
结论:什么叫地方时?
2.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
演绎推理:昼夜更替的周期是
小时→每小时约
度→每度
分钟。
结论: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东“+”、西“—”);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
3.时区和区时
回顾初中地球部分有关时区划分的知识,结合下图总结时区的划分。
(1)
什么叫中央经线?什么是时区?什么是区时?什么是中时区(零时区)?全球共划分多少个时区?
(2)
结合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3)什么是北京时间?它与北京地方时有何区别?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的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
(4)区时的计算法则:①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②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注意“±号的选用”: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否则用减。
(3)
读教材P12图1-2-4“理论时区图”完成下列城市所在的时区
①北京
、②东京
、③悉尼
、④新加坡
、⑤卡拉奇
、⑥伦敦
、⑦开罗
、⑧开普敦
、⑨里约热内卢
、⑩纽约
。
运用知识
1.同一经度的各地(
)
A.区时相同
B.每天日出的时刻相同
C.
每天日落的时刻相同
D.气温相同
2.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时,位于东经48°的某地的区时是(
)
A.10月1日17点
B.9月30日22点
C.10月1日7点
D.10月2日4点
◆自主探究二: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为什么会偏向?有何规律?
学习知识
1.读教材P11图1-2-1“台风卫星影响”,从卫星影响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学习完以下两个内容后回答)
(1)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偏转规律
观察教材P13图1-2-5“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示意图”回答:
①
水平运动的物体实际运动方向与初始运动方向是否一致?
②
仔细观察该图,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特点:
在北半球向
偏转;在南半球向
偏转;赤道上
偏转。
③仔细观察该图,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大小的特点:
纬度越高其偏转方向就越
。
(2)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偏转的原因
阅读教材P13第三段有关内容,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有发生偏移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一种能使其水平运动方向改变的力,称为
。
2.地理环境中的一些案例
(1)分析长江三角洲在南岸发育广泛的原因
(2)分析北半球河流的右岸为什么比左岸冲刷的强烈
运用知识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北半球物体运动方向向右偏
B.长江的南岸要比北岸冲刷的厉害
C.亚马孙河的河岸受河水偏向冲刷较重
D.空气的运动不会偏向
2.理论上看,在同样情况下,以下四点火车对车轨磨损较大的是(
)
A.北京
B.哈尔滨
C.广州
D.武汉
我的收获:
1、
知识联网:
(1)产生时差
(2)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移
2、
自测自评:
1.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
)
A、东经1200
B、西经600
C、西经1200
D、东经600
2.某地北侧是中纬度,南侧是低纬度,使用的是“北京时间”,该地的地理坐标有可能是(
)
A、23026′N,1200E
B、300N,1150E
C、23026′S,1160E
D、300N,1400E
3.当北京时间为10点时,在下面A、B、C、D四幅图中,哪一幅图中P点的位置符合:①东半球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
③低纬度
④地方时为10点40分
四个条件的是(
)
A
B
C
D
二、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图所示的半球是
半球。
2、
A地的地方时是
点钟,昼长达
小时;B地是
点钟,昼长达
小时;C地是
点钟,夜长达
小时;D地是
点钟,昼长达
小时。
3、
A地位于B地的
方向,C地位于B地的
方向,D地位于A地的
方向。
4、四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自转运动
太阳
地球
半球
晨昏线
自
向
移动
昼夜交替
半球
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经度不同所在的位置不同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
经线
地转偏向力
水平物体偏向
北半球向
赤道上
南半球向
1200
1300
1400
110
100
90
30
20
10
100
110
120
10
10
10
10
20
20
20
20
30
30
30
30
·
P
P
P
P
·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目标解析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2.通过绘图分析,能说明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知识回顾
简述澳大利亚悉尼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在太阳光照图上如何判别昼夜长短?
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学习知识
1、读图1-3-8“昼弧和夜弧”,用铅笔标出晨昏线。明确每条纬线在昼半球和夜半球的范围。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
,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
。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地区昼和夜的长短。若昼弧大于夜弧,则
长
短;若夜弧大于昼弧,则
短
长。
2、P12图1-2-3“昼半球和夜半球”,明确晨昏线、地轴、太阳光线、赤道之间的关系。
地轴和赤道
,太阳光线和晨昏线
。
1、
读P15图1-3-4“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标出各个节气的晨昏线,探讨分析晨昏线在地球公转运动中的位置变化规律与原因。
由于
的存在,导致
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
来回移动,晨昏线随之来回摆动。
小结: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晨昏圈在地球仪上摆动(摆动幅度23026’×2)→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割成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不断变化→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运用知识
1、
昼夜长短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黄赤交角
D.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
同一纬度地区不可能(
)
A.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B.昼夜长短相同
C.自转线速度相同
D.地方时相同
◆自主探究二:同一时刻昼夜长短如何随纬度变化?
学习知识
1、读教材P17
1-3-9“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明确每个时期晨昏线的位置,进而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直射
,晨昏线与经线圈
。全球各地昼夜
。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
,晨昏线与极圈
。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现象,昼长由
向
递减,夜长由
向
递增,
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现象。
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
,晨昏线与极圈
。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现象,昼长由
向
递减,夜长由
向
递增,
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现象。
小结:直射半球昼
夜
,纬度越高昼越
,在(90度-直射纬度值)以上出现
;
非直射半球昼
夜
,纬度越高昼越
,在(90度-直射纬度值)以上出现
;
运用知识
1、北半球的冬至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北半球昼短,夜长
B.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D.太阳运行至近日点上
2、12月22日,下列地点昼夜长短差异最小的是哪个
A.哈尔滨
B.北京
C.上海
D.海口
◆自主探究三:同一地点昼夜长短如何随季节变化?
学习知识
1、读教材P17
1-3-9“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讨论分析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由于赤道与晨昏线始终相互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
。
北半球各地在春分日时,由于晨昏线与纬线垂直,昼夜
;春分日过后,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晨昏线发生摆动,各地昼渐
,夜渐
,北极附近出现
现象其范围不断
;至夏至日时,
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北界线
,晨昏线也摆动到最大幅度,至此各地昼达到一年中最
,夜达到一年中最
,北极圈上出现
现象。
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类似分析。
小结: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
,夜变
,北极圈内出现
的纬度范围减少(12月22日-3月21日)或北极圈内出现
的纬度范围增大(3月21日-6月22日);
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变
,夜变
,北极圈内出现
的纬度范围减少(6月22日-9月23日)或北极圈内出现
的纬度范围增大(9月23日-12月22日);
南半球则反之。
赤道上终年昼夜
。
运用知识
1、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
A.不存在
B.秋分日
C.冬至日
D.夏至日
2、从5月1日到7月1日,北极地区极昼或极夜范围变化为(
)
A.极昼区越来越大
B.极昼区先变大后变小
C.极昼区先变小后变大
D.极夜区越来越大
我的收获:
1、知识联网:
2、自测自评:
一、选择题:(本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1、夏至日时,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
A.北京
B.哈尔滨
C.南昌
D.广州
2、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的时期是(
)
A.春分至夏至
B.秋分到冬至
C.夏至到秋分
D.冬至到春分
3、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
A.南极和北极
B.南、北极圈
C.南、北回归线上
D.赤道上
4、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的速度最慢→快→慢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小→大→小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小→大→小
D.南半球昼长的变化是短→长→短
5、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一年中升旗时间最早的是(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国庆节
二、综合题
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1―5),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画出地球公转方向(用箭头表示)。
(2)地球运行到①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
(填快或慢)。
(3)地球运行到②点时的日期是在
月
日前后。
(4)地球运行到③点时,南极圈上昼长为
小时。
(5)地球运行到④点时,太阳直射在
上。
2、读下图,回答:
(1)此时北半球昼长开始小于夜长,则这一天的节气是_______;再过3个月左右的节气是_______。
(2)这一天,北京、南京二地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
(3)此时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是_______,与纬线的关系是_______。
(4)此时,A点时刻是_______点,北京时间为_______点。
(5)此时,赤道中白昼的范围是从_______至_______。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课题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1.说出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特征。2.指出太阳系的组成,例举出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重点
天体系统的层次
难点
天体的概念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教法及教具
综合运用导学法、讲解法、图示法及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潮涨潮落、季节转换、昼夜更替等,所以,要研究地球,必须先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新授:一、宇宙:设问:在我们的脑海中什么是宇宙呢?浩瀚的宇宙有有哪些特点?1.什么是宇宙:讲述:战国《淮南子·原道训》:“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可见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它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即宇宙是无限的。2.宇宙的特征(宇宙是什么样子?):1)宇宙的物质性特征——宇宙是由各种天天组成的物质世界结合课本图1-1-2~5及知识窗,对各种天体作简要介绍。或指导学生读“知识窗”及图片后,进行比较,如恒星与星云的比较、流行体与彗星的比较等。提问:a.天体间的星际物质是天体吗?地球大气层中飞行的飞机是天体吗?航天飞机呢?b.为什么说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2)宇宙的运动性特征——天体系统①天体系统的概念:各种天体受彼此间的引力作用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②天体系统的层次:目前人类认识的天体系统,从低级到高级共有几个层次?师生讨论行成下表:宇宙无限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课本P4的“知识窗”向我们介绍了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和成就。至今人们还处在不断的宇宙探索过程中,希望在同学们当中有人能对宇宙探索作出新的贡献。二
太阳系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读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思考回答:①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此外还包括哪些天体?②太阳为什么能成为中心天体?1.太阳系示意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⑧______、c地球、d⑨_____、e木星、f⑩______、g天王星、h ________。2.太阳辐射(1)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物质的 ________反应。(2)影响a.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 _________,为生物繁衍生长、 ________________等提供能量。b.人类的新能源。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目标解析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2.通过绘图分析,能说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知识回顾
为什么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北半球反而是冬季,而位于远日点时北半球是冬季?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为什么会变化?
学习知识
1、阅读教材P16
内容,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并图示说明。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叫做
。
2、读如下表格,你能否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北极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南极
夏至日
23026
46052
900
66034
43008
00
冬至日
00
43008
66034
900
46052
23026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如下关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0-|当地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1、
结合前面所学,借助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讨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由于
的存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作
运动,所以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也不断在随之变化。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运用知识
1、下列现象不属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
A.昼夜交替
B.地方时
C.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某南极科学考察队于冬至日测得一天中的太阳高度如下图,且太阳高度最大时,北京时间为0点,则该地的地理坐标为(
)
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
A.
(43°26 N,60°E)
B.
(63°26 S,60°W)
C.
(43°26 S,60°E)
D.
(63°26 N,60°W)
◆自主探究二: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如何变化?
学习知识
1、阅读教材P16
1-3-6“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分析这两天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
递减。
2、阅读探究一所给表格,讨论分析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
递减。
冬至日,太阳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
递减。
小结: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
。
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运用知识
1、
6月22日,有关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叙述正确的:
A.
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均达最大值
B.
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C.
赤道以北至北回归线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均达最大值
D.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2、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海口
B.汕头
C.上海
D.北京
◆
自主探究三: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如何变化?
学习知识
1、认真读P161-3-6图与P
171-3-9图,讨论分析全球在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特点。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
,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2、认真读P
171-3-9后两幅图,讨论分析全球在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特点。
夏至日,太阳直射
,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
,
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认真读P171-3-7图,结合我们泰安实际,分析泰安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随季节变化?
泰安位于
半球
纬度地带。
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此后由于
不断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
。
直到
时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此后由于
不断向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又逐渐变
。
运用知识
地球上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的地区是:(
)
A.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的地区
B.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的地区
C.南回归线以南,南极圈以北的地区
D.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地区
我的收获:
1、
知识联网:
2、自测自评:
一、选择题:
1、6月1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方位于(
)
A.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B.北回归线与北极之间
C.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D.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2、当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下列四个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高值的有(
)
A.华盛顿
B.新加坡
C.悉尼
D.巴西利亚
3、太原市一幢窗口朝南的楼房,在下列日期中房间内得到的太阳光面积最大的是(
)
A.1月1日
B.3月23日
C.6月1日
D.8月1日
4、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隔,理论上应该比南方更宽,理由是(
)
A.北方平原多土地宽
B.北方冬季白昼时间更长
C.北方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比南方小
D.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比南方更需要阳光图中数字为甲、乙、丙、丁四地
5、6月22日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就纬度位置而言(
)
A.甲地可能在北半球也有可能在南半球
B.丙地纬度肯定高于乙地
C.乙地地球自转线速度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甲地
D.丁地肯定在寒带范围内
二、读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状况示意图(图1―4),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数字①的虚线是
。
2、
图中标有数字②和③的两条线(面)所形成的夹角,叫做
。
3、图中④⑤⑥⑦四个地点中,在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低值的地点有
。
4、图中④⑤⑥⑦四个地点中,此时正处在黑夜中的地点有
。
5、从这一天到次年的1月初,地球运行到了一年中公转速度较
的时期。
纬
度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节
气
0o
20o
40o
6
18
12
24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阅读归纳)
喀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研究(阅读知识窗)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最早纪录。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点分析)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其溶蚀与淀积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碳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4)生物圈: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第二课时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结合前面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因素与中国地理知识,要求学生从岩石图、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大图层去探究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具体过程为:首先,学生个人根据课本、地图册及资料,探究原因、其次分组讨论,寻求小组一致意见并委派一名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课后请每位同学写一篇小论文。
评估检测
一、选择题(第1-12题为单项选择题,第13-18题为双项选择题)
图3-3-1表示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表示喀斯特地貌的是(
)
A.a
B.b
C.c
D.d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褶皱隆起
B.流水搬运与沉积作用
C.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D.可溶性岩石构成地表
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流水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C.风力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D.冰川对山体的侵蚀作用
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5.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
B.二氧化碳和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
C.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
D.二氧化氮、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
6.对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流动性影响最小的是(
)
A.大气降水
B.地面坡度
C.太阳辐射
D.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性
7.与桂林山水形成和发育关系不密切的是(
)
A.岩石条件
B.土壤条件
C.气候条件
D.生物条件
8.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属于(
)
A.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岩浆岩
B.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
C.岩浆活动形成的沉积岩
D.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9.有关桂林地区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与气候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积
B.漓江谷地自东向西横贯全境
C.流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强烈
D.地势南高北低
10.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
)
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B.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C.平地虽小、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
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图3-3-4表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1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12.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会当岭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D.一片孤城万仞山
1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有(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白云岩
D.石英砂岩
14.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
)
A.岩石的硬度
B.岩石的结构与区域构造
C.岩石的酸碱度
D.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15.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
)
A.峰林
B.石笋
C.石柱
D.落水洞
16下列自然景观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是(
)
A.壶口瀑布
B.桂林山水
C.路南石林
D.黄山群峰
17.有利于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
A.桂林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富
B.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
C.桂林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桂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18.桂林山水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桂林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生长,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
B.桂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C.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D.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不利于水的下渗
二、综合题
19.读图3-3-2,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的溶洞是由于石灰岩受到含有
的流
水的
作用而形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中a是
,
b是
,c是
。它们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图中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
、
(省或自治区)分布非常普遍。
(4)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名称两个:
、
。
20.图3-3-3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形分布在我国
(地形区),该地形区属于
气候,气候特点是
。
(2)图中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是
类岩石。
(3)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是
、
、
、
相互作用的结果。
2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缨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雍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选自《徐霞客游记导读》
(1)徐霞客为
代人,著名的
学家。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书于战国年间的《
》和北魏郦道元的《
》等。
(3)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4)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
;“流多浑浊”的原因是
;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
22.读图3-3-5回答下列各题。
(1)黄果树瀑布位于A的位置,此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气候特点是
。
(2)从成因看,黄果树瀑布主要由
(内力或外力)作用形成,具体表现为受
作用的结果。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瀑布景观,请举2个例子
。
(3)“桂林山水”位于图中
处(填字母),属于
(省区)。它是
地貌的典型景观。唐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概括其特色。应如何欣赏“桂林山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你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桂林山水”的石灰岩的“岩溶”原因吗?(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图3-3-1
图3-3-4
图3-3-2
图3-3-3
图3-3-5课题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
2: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
3:通过对高考真题的体验,提高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
重点
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及能力提高
难点
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及能力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
由“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导入本课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要素主要为气温和降水,因此,我们可以从气温和降水入手来分析气候类型。1.
太阳辐射是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2.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能够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分布,显著影响各地气候3.
下垫面性质。包括海陆位置、地形、植被、洋流等都会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4.
人类活动
。在生产、生活中的人类活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依据因素变化结论最热月均6.7.8月气温最高北半球12.1.2月气温最高南半球三、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⑴根据平均气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在半球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温带气候最热月均温<10℃寒带气候⑵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热量带---以温定带⑶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以水定型雨型特征可能气候类型年雨型全年降水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夏雨型降水集中在夏季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800mm温带大陆性气候<300mm冬雨型降水集中在冬季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全年降水少热带沙漠气候<200mm极地气候<250mm⑶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以水定型4)综合考虑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判断气候类型。四.小结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气候类型的判断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
体验高考真题
大气环流
下垫面
人类活动
判断南北半球
以温定带
以水定型
确定名称
太阳辐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1、
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
黄赤交角的形成。2、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读图“阳光花园”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思考问题:“阳光花园”一楼在六月份阳光充足,到了一月份阳光怎么就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呢?
第一课时
[讲授新课]:
一
、地球的公转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南北回归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总结】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讲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正午12点种的太阳高度。
【提问】请大家看书,并结合地图,思考下列问题: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讲述】1、随纬度变化: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提问】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随纬度分布而发生变化?
【讲述】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南北回归线之上,每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太阳直射或近于直射;
北回归线以北,每年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12月22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每年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6月22日达最小值。
【讲述】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所以:(1)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2)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计算】
【公式】H=90°-|θ±δ|(θ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同半球用“—”,异半球用“+”)
【举例】夏至日,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分析】夏至日:δ=23°26′N;θ为南京的纬度=31°N;此时南京和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
,H=90°-|32°—23°26′|=82°26′
【练习】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H=90°-|40°+23°26′|=26°34′
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分析】:
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二至日呢?赤道上呢?
【多媒体】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讲述】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长于夜;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不在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小结】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
【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学生答: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学生答:五带)课题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能区别背斜,向斜,断层,以及其对工程,找矿,找水等的意义。
重点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难点
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教法及教具
读图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组织教学二.新授自主探究一一、内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
它使
,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太阳能及
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阅读课本P31填表。1、地质构造类型概念联系区别构造地貌地质构造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岩层未丧失连续性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岩层已丧失连续性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判断依据)地表形态早期(受内力作用)晚期(受外力作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向斜形成谷地或盆地自学效果检测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断层是
。2.图中A处的地形是
,成因是
;B处的地形是
,成因是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实际应用找石油、天然气找地下水工程建设钻隧道隧道、水库地质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背斜岩层上拱,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富集。①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②断层处常有地下水出露。一般选择背斜构造核心部位。(原因:背斜岩层上拱,开凿隧道不易破坏岩层的层理构造,且不易渗水。)避开断层。(原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崩塌、渗水等地质灾害。)自学效果检测2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回答下题。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从顶部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
A.天然气
水
石油
B.水
石油
天然气
C.石油
天然气
水
D.天然气
石油
水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课题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说出洋流的分类和成因。(2)说出洋流的分布规律(3)说出洋流的地理意义。
重点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教法及教具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首先提问:
海水的运动有无规律可循呢?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海水的运动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判断暖流、寒流观察A、B两幅海平面等温线图回答1.A、B所示海洋分别位于哪个半球?如何判断?2.等温线弯曲处的海水温度和同纬度海水温度相比是高还是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自学效果检测1下图是某海区海水表层等温线示意图。图中曲线表示海水等温线(单位:℃),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说出其所在半球及洋流性质。(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探究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读图2-3-7
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1、
绘制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大洋环流简图,总结世界洋流分布三大规律。
海区模式环流方向洋流性质分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
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印度洋除外)。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赤道附近为暖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逆时针流动环流东部为暖流环流西部为寒流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不填南半球中纬度(40°--60°)海区形成环球性的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大陆,寒流自学效果检测2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的是(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三)洋流的地理意义
阅读教材P51-52及“知识窗”完成下列内容。1、对气候影响:从全球看,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的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从沿海看,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
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
的作用。2、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 一般在大陆架浅海:
海域和
海域易形成大的渔场。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4、对海水污染的影响:一方面扩大了污染范围,另一方面加速海洋污染物净化速度。自学效果检测3读“某区域洋流图”,分析回答1~3题。该洋流所在的海域位于
(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无法判断2、图中A、B、C、D四支洋流中,其成因与西风密切相关的是
(
)
A.A
B.B
C.
C
D.D
3、若此图环流方向为北印度洋,那么下列现象在此季节有可能出现的是
(
)A.亚洲高压强盛
B.我国江南一带多伏旱天气
C.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
D.我国塔里木河处于枯水期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探讨转折:
恒星有2000多亿颗,为什么介绍太阳,而不是牛郎星、织女星、比邻星、北斗星……呢?
(学生讨论交流,会说出很多太阳对于地球的特殊、重要之处,教师加以梳理)
二、太阳
媒体展示:
既然这样,我们应该对太阳有一个基本认识。你想了解太阳的哪些知识呢?(让你编书的话,你首先会介绍太阳的什么知识?)在学生回答、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梳理。
媒体展示: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醒学生了解现象,不必深究其物理机制)。以太阳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为例来说明:
指导学生读图1-1-15得出结论:1、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存在相关性;
2、
两者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3、不同地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第一幅图上二者为正相关,第二幅图上二者为负相关;第三幅图若干时段内是正相关,若干时段内是负相关。
小结:
太阳活动类型
概念
意义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11年
1.
引起电离层扰动2.
产生磁暴现象3.
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大气状况
耀斑
色球层上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转折 :
虽说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但我们了解它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地球,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如果没有生命,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三、地球
仔细读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
设计教学活动:将“太阳系模式图”转换成简单的示意图,交流学生设计成果。
媒体展示:
仔细读表1-1-1“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
转折:
这一个假设“如果地球上没有生命”显示了地球的普通性,去掉假设,就显示了地球的特殊性。那么,为什么太阳系其他行星上没有生命,而地球上有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梳理,媒体展示:
学生总结感受收获:
1.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板书或用媒体呈现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1、《地理填充地图册》
2、知识窗——“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的观察活动:
布置月相观察任务,并设计简洁的表格,便于让学生记录,便于老师检查。再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月相知识学习。
地理活动——月相观察记录表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序号
日期
地点
时刻
月相示意
序号
日期
地点
时刻
月相示意
公历
阴历
公历
阴历
1
9月4日
8月初一
16
9月19日
8月十六
2
9月5日
8月初二
17
9月20日
8月十七
3
9月6日
8月初三
18
9月21日
8月十八
4
9月7日
8月初四(白露)
19
9月22日
8月十九
5
9月8日
8月初五
20
9月23日
8月二十(秋分)
6
9月9日
8月初六
21
9月24日
8月二一
7
9月10日
8月初七
22
9月25日
8月二二
8
9月11日
8月初八
23
9月26日
8月二三
9
9月12日
8月初九
24
9月27日
8月二四
10
9月13日
8月初十
25
9月28日
8月二五
11
9月14日
8月十一
26
9月29日
8月二六
12
9月15日
8月十二
27
9月30日
8月二七
13
9月16日
8月十三
28
10月1日
8月二八
14
9月17日
8月十四
29
10月2日
8月二九
15
9月18日
8月十五
注:观察时间从农历8月1日开始,以一个月为周期。
建议观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一定,这样更具有可比性。
画月相示意图时遵循左东右西原则,如东侧亮则为:
地球位于太阳系,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太阳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光、热)。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太阳密切相关。
(大气运动、海水大规模运动、万物生长)
地位特殊
作用巨大
太阳
太阳的结构怎样?
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巨大的能量哪儿来的?
中心
高温、高压条件下
核聚变反应
太阳活动?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土星
土星
木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质量、体积适中——有大气层(且适合生命呼吸)
地球
普通————
运动特征、结构特征
特殊————
有生命
外因
内因
安全——行星际空间(九大行星饶日公转特性决定)
稳定——恒星际空间(太阳特点决定)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其他——有液态水、温差小《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目标解析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能说出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3.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原因及规律。
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北半球的人们发现小汽车的右车轮胎总比左车轮胎磨损得快,火车的铁轨总是右轨略高于左轨。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2、简述地球自转的运动特征。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的公转,地球公转中表现出哪些特点?
学习知识
1、阅读教材P14
内容,结合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和P8表“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的比较”,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由
向
公转。
地球公转周期为
年。
2、P141-3-2“地球的公转”示意图,讨论分析地球的轨道特征及速度变化。
地球公转轨道为接近正圆的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
附近,公转速度较
;
7月初地球位于
附近,公转速度较
。
运用知识
1、与地球公转近日点最接近的节气(北半球)是( )
A.春分 B.冬至 C.夏至 D.秋分
2、下列属于地球公转特点的是
(
)
A.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B.从西向东绕着太阳旋转
C.公转方向从北向南,再从南向北
D.
公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
◆自主探究二: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习知识
1、画出地球自转示意图,理解赤道平面的概念。
赤道平面是指通过地心与
垂直的平面。
2、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理解黄道平面的概念。
黄道平面是指地球绕太阳
的轨道平面。
3、读1-3-3“黄赤交角”图,完成:
(1)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有何关系?
。
(2)地轴与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间的交角各为多少?
。
4、读图1-3-3和图1-3-4,理解地球运动时的特征。完成: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
和
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即地轴北端始终指向
附近,且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5、讨论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关系
运用知识
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是
(
)
A.66°34ˊ
B.23°26ˊ
C.90°
D.22.5°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相同
B.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4小时
C.地球自转的中心是地轴,公转的中心是太阳
D.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黄赤交角来表示
◆自主探究三:一年之中我们会感受到周围许多物体的影长会发生明显变化,你知道其中原因吗?
学习知识
1、读图1-3-4思考:地球在公转中,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线与黄道平面的关系如何?
由于黄道平面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因此黄道平面可看作是太阳光线直射地球的一束光线。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称作
。
2、
在图1-3-4中标出各个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太阳直射点就是日地中心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分析完成下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趋势
太阳直射点移动图示
运用知识
1、
从12月22日至第二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方向变化是:(
)
A.向北移动
B.向南移动
C.先向南后向北移动
D.不变
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当中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景象的次数是
(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一次也没有
我的收获:
1、
知识联网:
2、
自测自评:
一、选择题
1、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
A、0度
B、23度26分
C、66度34分
D、90度
2、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
A、43度08分
B、46度52分
C、23度26分
D、26度23分
3、当地球公转运行到近日点附近时:
A、公转速度较快
B、公转速度较慢
C、北半球正值春季
D、南半球正值秋季
4、我国某地有一口井,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可直射井底,该地位于:
A、赤道上
B、北回归线上
C、北极圈上
D、南回归线上
二、综合题
1、读图A1-3,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处在B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
(快或慢),北半球是
季节。
(2)地球处在D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
(快或慢),南半球是
季节,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往
移动。
2、读图A1-4,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正确标注出北极、南极、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
(2)图中a角叫
角,目前度数是
。
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
的回归运动
规律《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了解水循环的途径、规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理解洋流的成因;解释、应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地理图表,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现状的描述,增强学生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并逐渐形成科学发展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图。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同学们,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是什么颜色?(蓝色)为什么会是这种颜色呢?
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水所覆盖,地球又有“水球”之称。水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水以固、液、气三态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及生物体中,它相互转化,不断循环运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圈层——水圈。
本节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水圈的组成及水的循环、运动。
第一课时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板书课题]
一、水圈的组成。
[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①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式?每组一位代表发言,比一比哪一组说出的形式多。
[多媒体课作展示:地球水体的主要形式]
大气水
0.001%
冰川
水圈
海洋水
96.54%
湖泊水
地表水
土壤水
江、河水
陆地水
沼泽水
生物水
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
②在各种水体中,哪一种占的比重最多?哪些水体形式人类可以直接利用?
③要求学生按各种水体所占的比重画一幅扇形百分比图。
[展示课件:各种水体所占比重图]
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有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这些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很小一部分,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我们必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承转]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地运动,这一过程称水循环。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多媒体展示课件]:水循环示意图。
[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①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哪几种?
②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
③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④在海陆间水循环的各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吗?试举例。
(学生回答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并加以总结)
[活动]学生自学教材P49页4-6段内容,概括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师总结]①水循环不仅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连续统一的水圈,同时也将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联系在一起。
②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得到缓解。
③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水资源才能周而复始地补充更新,成为可再生资源。
④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学生对下述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总结]
既然水是可循环再生的资源,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
[继续活动]比较P50页图2-3-4、2-3-5中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度化有何异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A图中的河流主要靠而水补给,河流径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基本一致,B图中的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河流径流量变化过大往往不利于水资源的利用,径流量太大会造成洪涝灾害,径流量过小又会造成河流断流,造成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严重缺水,甚至饮水发生困难。那么,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调节河流径流呢?你能举出我国对河流径流调节的一些重大工程吗?——三峡工程——主要目的是防洪;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缺水。)
[承转]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为中国人,我们为先辈的光辉业绩而自豪,但同学们是否想过,600年前,在远洋航海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郑和先后率领庞大元伦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他究竟靠什么作为动力呢?同时每次船队为什么总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主要利用洋流和季风)
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洋流概念及分类: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回答:①什么叫洋流?②洋流的主要动力是什么?③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可分为几类?根据洋流的成因,可分为哪几类?
(洋流是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运动的现象。洋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洋流的成因分类:①风海流:近地面风带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运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世界上大多数洋流都是风海流。②密度流:因相邻海区海水向密度大的海区流动称为密度流。③补偿流: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前来补充所形成的洋流补偿流。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提下,教师使用《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4、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5、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
6、阅读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
海洋水
一、水圈的组成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大气水
淡水
二、水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大循环):环节最全,
和
陆地水
1、空间类型
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陆上内循环
2、主要环节:蒸发、
、降水、
、下渗、
联系了四大圈层
3、作用
促进地球上水体的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促进了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迁移
塑造了
三、洋流
1.
是海洋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暖流:水温比
水温高
2.分类
寒流:
水温比
水温高
中低纬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特点:
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特点:
3.分布规律
南纬40度附近形成
时针方向流动的
。性质为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
洋流
夏季
时针
冬季
时针
对气候影响:暖流起到
的作用,寒流起到
的作用
北海道渔场:
和
寒暖流交汇
纽芬兰渔场:
和
对渔业的影响
北海渔场:
和
4.地理意义
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
寒流形成
渔场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净化速度,
污染范围
对航海的影响:
航行速度快,
巩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淡水中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
)
A.河流水
B.淡水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水
2.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水循环是
(
)
A.海陆间大循环
B.陆地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3.根据目前科技水平,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
)
A.海水蒸发
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
D.凝结降水
4.下列人类活动违反水循环和水平衡规律的
(
)
A.跨流域调水
B.引水灌溉
C.大面积地排干湖泊和沼泽
D.修建水库
读图,回答5~6题:
5、若a点所在的线是大陆西岸,b点所在的线是大洋西部,且都
在低纬度,则
(
)
A.
a点附近有暖流流经
B.b点附近有寒流流经
C.a点附近有寒流流经
D.b点附近有西风漂流
6、若a、b点同在南半球,且分别位于l月份的海洋和陆地
上,则不正确的是
(
)
a点附近的等温线向较低纬凸出
B.b点附近的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
C.a点附近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D.b点附近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洋流L1和L2的流向可能是
(
)
①L1向东流,L2向东流
②L1向西流,L2向西流
③L1向东流,L2向西流
④L1向西流,L2向东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假若L1和L2流向相同
(
)
①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
②北京昼长夜短
③夏威夷高压强盛
④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四幅洋流示意图,属于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是
(
)
10.在如下图所示的海洋图,哪一幅是北半球大洋东岸寒流分布示意图
(
)
我国某河流源于山麓地带,其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最后消失。回答11~13题:
11.该河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
①下渗
②蒸发
③降水减少
④灌溉等引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该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
(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13.该河流可能位于我国
(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课题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2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3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重点
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难点
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教法及教具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
导入新课二.
新授自主探究一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区产生地貌流水作用湿润、半湿润地区侵蚀作用沉积作用风力作用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魔鬼城)等沉积作用沙丘、沙垄等冰川作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冰碛垄等海浪作用侵蚀作用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沉积作用海滩、沙嘴、沙坝等
自学效果检测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1趣。1、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位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列其中的广东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读图3完成2~3题。2.构成丹霞山地貌的岩石属于
(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3.塑造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三
小结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图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感和态度——树立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式:引导探究
课时:
2课时
图表解读:
图4-3-1《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地理位置》
从图中可看出图瓦卢位于茫茫太平洋中,地处赤道附近,它是个群岛国家,而且这些岛屿是面积较小的、地势低平的珊瑚环礁和珊瑚岛,平均海拔在1—2米之间。
图2《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横坐标是时间,单位是万年;纵坐标是全球平均气温,总的看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上下.节立幅图反映的巧万年来的气候变化可以说明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从图中看出巧万年来全球的平均气温呈现出起伏不定的变化.在距今12万年左右的约1万年的时间里气温在15℃多以上,这段时间,地球上冰川后退,称为间冰期;在距今7万年到距套1万年之间气温低于15°,接近切7°,这时地球上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从高山向平原推进,种为冰期;现在地球正处于气温偏高的现代间冰期,且以后的几千年还处于间冰期气温的上升阶段.冰期的延续时间较长,间冰期的持续时间较短.
图4-3-3《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全球气温变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二氧化碳的含量呈上升状态,且70年代以来,上升的速度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都高于平均值,且高的幅度越来越大,这说明全球在变暖。
图4-3-4《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海平面的上升对世界沿海地带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会淹没地势低的滩涂、湿地;海水入侵内河,使内河水质变咸,甚至不能饮用;使河流的排水不畅,一方面使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影响了河水的净化速度,一方面还会延长内涝时间,从而使洪涝灾害加剧;风暴潮作用加剧;海岸侵蚀加强;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的盐度变大,容易发生盐碱化;此外,还会使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学生活动:
1、根据图4-3-1说明图瓦卢的海陆位置及其地形特点,你认为岛国被淹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运用有关资料和理论分析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
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从地理思维角度去推测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圈、水圈、岩石圈、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4、探究缓解全球变暖的途径。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复习“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气温与蒸发量、降水量的关系,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上网查询将来可能被海水淹没的其它地区。
——预习全球变暖的影响。注意哪些影响你能理解?哪些影响你难以理解?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4-3-1《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地理位置》及珊瑚岛屿风景图)
1、
学生读课本资料,
2、
此外,学生们通过其他手段还了解到哪些国家和地区将与图瓦卢有类似的遭遇,
你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被海水淹没自身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完成学生活动1)
[引发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将导致这些岛屿和地区完全被海水淹没吗?
[学习新课]:
一、
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学生粗略看书形成提纲,教师略讲]
自然因素:-------------、----------------、-------------------
1、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人为因素:------------------------------气候变化
(从距今22万年到1万年)
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
2、气候变化按时期划分
--------------气候变化
(最近几千年来)
500年来我国气候有比较寒冷的时期,也有比较温暖的时期---------------气候变化
(最近百余年来)
气候也有增暖和变冷的时期
[复习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形成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阐述]一个地区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和大气环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天气来说,全球的气候在较长时期内是较稳定的。然而,从长时期看,经有关资料证明过去全球的气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后也不会。当太阳辐射变化、海陆分布发生巨大的变化、地形发生巨大的变化时以及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影响全球气候。
[学生学习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资料,教师进行图表解读]一、(见新教材P92);二、(旧教材第二单元《北半球气温5年平均值的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
1、
全球气候变暖
根据全球观测资料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学生活动]你用哪一资料证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学习资料]课本图4-3-3;
旧教材第二单元《北半球气温5年平均值的变化》;
表2-2
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
气体
大气中浓度
(ppm)
年增长
(%)
生存期
(年)
温室效应
(CO2=1)
现有贡献率
(%)
主要来源
CO2
355
0.4
50-200
1
55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砍伐
CFC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发泡剂、气溶胶、制冷剂、清冼剂
甲烷
1.714
0.8
12-17
11
15
湿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0.31
0.25
120
270
6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引自全球环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教师解图4-3-3]从上面我们已得知,尽管近百余年来,全球气温也有变化,然而进入20世纪全球已处于比较温暖的时期,特别是从80年代直到现在,全球平均气温都在平均值以上,且变化的幅度在逐年升高,这说明全球在变暖。
2、
全球变暖主要的人为原因
[讲述]科学家研究认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加剧有关。
[学生活动](1)、用有关资料证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多,
(2)、说明温室气体的增多与工业革命有何关系?(大量燃烧矿物质燃料、大量砍伐森林)
(3)、说明温室效应的原理和全球变暖的原因。
3、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
[阐述]对于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科学家也进行了预测。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
三、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如何表现的?
[阐述]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之一是,当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因而成为目前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教学方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要求从理论的角度去理解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每个小组挑一个最能理解的“影响”在全班交流。教师讲解学生提出的困惑。
[思考]全球变暖为什么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全球的变暖,气温的升高会引起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海水的膨胀,从而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你最能理解的“影响”
“影响”的理论基础及“影响”表现
你最难理解的“影响”
[小结]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学生进行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的收获
还存在的困惑
[课后活动]
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见书第25页“活动”)
缓解全球变暖你同意的观点
原因
你还能提出的措施《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
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l。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间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一一“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晋通又待殊的行星,确二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晋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
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
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
(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
[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
◆
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
◆
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
◆
航天器发射路径
◆
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
◆
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
◆
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
◆
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
◆
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
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
二.新知学习
1、宇宙
客观、准确的说宇宙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直想知道,也一直在探索。阅读P4“知识窗——‘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探索无止境”,我们来看看目前最简洁最经典的结论: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知识点说明:
这句话表明:宇宙是时空的总和。宇宙有三大特点:物质性、运动性、发展性。
教法说明:
在物质性特点学习部分即天体知识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内容然后相互交流,也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静态、动态图片,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星云、恒星、行星、彗星、流行体、卫星、星际物质,认识物质性特点,还可以通过理论、学说介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说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在运动性特点学习部分即天体系统知识学习中,可以引入物理学知识,从万有引力引入到天体系统概念。而天体系统层次性学习则一定要读图1-1-6“天体系统示意图”,并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将天体系统示意图转换、设计成框图。然后进行成果交流。
媒体展示:(两幅)
探讨转折:
恒星有2000多亿颗,为什么介绍太阳,而不是牛郎星、织女星、比邻星、北斗星……呢?
(学生讨论交流,会说出很多太阳对于地球的特殊、重要之处,教师加以梳理)
二、太阳
媒体展示:
既然这样,我们应该对太阳有一个基本认识。你想了解太阳的哪些知识呢?(让你编书的话,你首先会介绍太阳的什么知识?)在学生回答、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梳理。
媒体展示: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醒学生了解现象,不必深究其物理机制)。以太阳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为例来说明:
指导学生读图1-1-15得出结论:1、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存在相关性;
2、
两者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3、不同地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第一幅图上二者为正相关,第二幅图上二者为负相关;第三幅图若干时段内是正相关,若干时段内是负相关。
小结:
太阳活动类型
概念
意义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11年
1.
引起电离层扰动2.
产生磁暴现象3.
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大气状况
耀斑
色球层上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转折 :
虽说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但我们了解它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地球,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如果没有生命,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三、地球
仔细读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
设计教学活动:将“太阳系模式图”转换成简单的示意图,交流学生设计成果。
媒体展示:
仔细读表1-1-1“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
转折:
这一个假设“如果地球上没有生命”显示了地球的普通性,去掉假设,就显示了地球的特殊性。那么,为什么太阳系其他行星上没有生命,而地球上有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梳理,媒体展示:
学生总结感受收获:
1.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板书或用媒体呈现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1、《地理填充地图册》
2、知识窗——“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的观察活动:
布置月相观察任务,并设计简洁的表格,便于让学生记录,便于老师检查。再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月相知识学习。
地理活动——月相观察记录表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序号
日期
地点
时刻
月相示意
序号
日期
地点
时刻
月相示意
公历
阴历
公历
阴历
1
9月4日
8月初一
16
9月19日
8月十六
2
9月5日
8月初二
17
9月20日
8月十七
3
9月6日
8月初三
18
9月21日
8月十八
4
9月7日
8月初四(白露)
19
9月22日
8月十九
5
9月8日
8月初五
20
9月23日
8月二十(秋分)
6
9月9日
8月初六
21
9月24日
8月二一
7
9月10日
8月初七
22
9月25日
8月二二
8
9月11日
8月初八
23
9月26日
8月二三
9
9月12日
8月初九
24
9月27日
8月二四
10
9月13日
8月初十
25
9月28日
8月二五
11
9月14日
8月十一
26
9月29日
8月二六
12
9月15日
8月十二
27
9月30日
8月二七
13
9月16日
8月十三
28
10月1日
8月二八
14
9月17日
8月十四
29
10月2日
8月二九
15
9月18日
8月十五
注:观察时间从农历8月1日开始,以一个月为周期。
建议观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一定,这样更具有可比性。
画月相示意图时遵循左东右西原则,如东侧亮则为: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标准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活动建议
课标要求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宙是时空的总和————
物质性————知识窗“认识多种多样的天体”
运动性————认识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发展性————认识“宇宙大爆炸学说”
三大特点
(可见宇宙)
总
星
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统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统
地球
月球
半径约为1.41010光年,约有1.251011个星系。
半径直径约为8104光年,约有21011颗恒星。
太阳与冥王星平均距离约为6109千米,目前已发现有9大行星。
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105千米,一颗卫星
。
地球位于太阳系,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太阳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光、热)。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太阳密切相关。
(大气运动、海水大规模运动、万物生长)
地位特殊
作用巨大
太阳
太阳的结构怎样?
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巨大的能量哪儿来的?
中心
高温、高压条件下
核聚变反应
太阳活动?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土星
土星
木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质量、体积适中——有大气层(且适合生命呼吸)
地球
普通————
运动特征、结构特征
特殊————
有生命
外因
内因
安全——行星际空间(九大行星饶日公转特性决定)
稳定——恒星际空间(太阳特点决定)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其他——有液态水、温差小《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四、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讲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提问】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以下问题:
1、季节的划分有哪几种划分?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比较】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相同之处是都立足于天文辐射,同为天文四季;不同之处是我国的四季以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数值大小本身(即: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度季节。)为标准;而欧美的四季更接近实际气候的变化,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分别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时候,但很多地方的实际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发生于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左右。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介绍】24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黄河流域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的节气告诉人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开始;有的节气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表示夏至以后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有的节气则对安排农事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惊蛰表示雨水过后将有春雷轰鸣,大地万物复苏,此时是春耕大忙的时节;再如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
【讲述】五带的划分
(1)划分方法
(2)划分依据:有无太阳直射或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3)五带划分的意义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多复习记忆。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
、地球的公转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课后练习]:
一、
选择题
1.关于地球公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B.公转轨道为正圆形
C.公转周期为365天或366天
D.公转速度是均匀的
2.关于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正确的是( )
A.秋分日后逐渐变大
B.春分日后逐渐变大
C.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D.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3.从“五一”劳动节到“十一”国庆节,太阳直射点
(
)
A.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B.先向南移,再向北移
C.一直向北移
D.一直向南移
4.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正午物体的日影朝北的地区是( )
A.赤道以南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赤道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地区
D.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5.若黄赤交角从23026/变为300时,则地表各温度带面积( )
A.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扩大
B.温带增大,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C.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D.温带、热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缩小
6.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图1-3-1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7.太阳直射点由a→e的周期为(
)
A.1个回归年
B.1个恒星年
C.365日5时48分46秒
D.365日6时9分10秒
8.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正确的叙述是(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日递增
B.南极洲的极夜范围逐日递减
C.扬州市的昼长逐日递增
D.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递减
9.当晨昏线所在平面与赤道平面成66°34′的交角时,太阳直射在(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不固定
10.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
)
A.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
B.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C.黄赤交角的存在
D.太阳光线的直线传播
二、综合题
1.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1-3-3)(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此图所示日期为
,北半球的节气为
。
(2)此时全球昼、夜长短如何?
(3)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
(4)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此刻的太阳高度为
,
b点的昼长为
。
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1-3-5),回答:
(1)图中四点所示日期:A
B
C
D
(2)图中
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因为
。
(3)由A到B点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
(4)由B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
。
(5)当地球处于A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区域为:
。
(6)当地球处于C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是:
。
(7)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图1-3-3
图六
S
N
a
b
图1-3-5
B
C
A
D
图1-3-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1、
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
黄赤交角的形成。
2、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读图“阳光花园”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思考问题:“阳光花园”一楼在六月份阳光充足,到了一月份阳光怎么就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呢?
[讲授新课]:
一
、地球的公转
【提间】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l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
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南北回归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总结】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讲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正午12点种的太阳高度。
【提问】请大家看书,并结合地图,思考下列问题: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讲述】1、随纬度变化: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提问】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随纬度分布而发生变化?
【讲述】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南北回归线之上,每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太阳直射或近于直射;
北回归线以北,每年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12月22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每年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6月22日达最小值。
【讲述】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所以:(1)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2)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计算】
【公式】H=90°-|θ±δ|(θ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同半球用“—”,异半球用“+”)
【举例】夏至日,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分析】夏至日:δ=23°26′N;θ为南京的纬度=31°N;此时南京和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
,H=90°-|32°—23°26′|=82°26′
【练习】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H=90°-|40°+23°26′|=26°34′
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分析】:
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二至日呢?赤道上呢?
【多媒体】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讲述】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长于夜;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不在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小结】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
【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学生答: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学生答:五带)
四、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讲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提问】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以下问题:
1、季节的划分有哪几种划分?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比较】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相同之处是都立足于天文辐射,同为天文四季;不同之处是我国的四季以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数值大小本身(即: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度季节。)为标准;而欧美的四季更接近实际气候的变化,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分别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时候,但很多地方的实际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发生于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左右。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介绍】24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黄河流域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的节气告诉人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开始;有的节气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表示夏至以后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有的节气则对安排农事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惊蛰表示雨水过后将有春雷轰鸣,大地万物复苏,此时是春耕大忙的时节;再如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
【讲述】五带的划分
(1)划分方法
(2)划分依据:有无太阳直射或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3)五带划分的意义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多复习记忆。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
、地球的公转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课后练习]:
一、
选择题
1.关于地球公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B.公转轨道为正圆形
C.公转周期为365天或366天
D.公转速度是均匀的
2.关于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正确的是( )
A.秋分日后逐渐变大
B.春分日后逐渐变大
C.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D.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3.从“五一”劳动节到“十一”国庆节,太阳直射点
(
)
A.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B.先向南移,再向北移
C.一直向北移
D.一直向南移
4.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正午物体的日影朝北的地区是( )
A.赤道以南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赤道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地区
D.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5.若黄赤交角从23026/变为300时,则地表各温度带面积( )
A.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扩大
B.温带增大,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C.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D.温带、热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缩小
6.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图1-3-1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7.太阳直射点由a→e的周期为(
)
A.1个回归年
B.1个恒星年
C.365日5时48分46秒
D.365日6时9分10秒
8.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正确的叙述是(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日递增
B.南极洲的极夜范围逐日递减
C.扬州市的昼长逐日递增
D.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递减
9.当晨昏线所在平面与赤道平面成66°34′的交角时,太阳直射在(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不固定
10.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
)
A.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
B.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C.黄赤交角的存在
D.太阳光线的直线传播
二、综合题
1.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1-3-3)(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此图所示日期为
,北半球的节气为
。
(2)此时全球昼、夜长短如何?
(3)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
(4)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此刻的太阳高度为
,
b点的昼长为
。
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1-3-5),回答:
(1)图中四点所示日期:A
B
C
D
(2)图中
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因为
。
(3)由A到B点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
(4)由B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
。
(5)当地球处于A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区域为:
。
(6)当地球处于C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是:
。
(7)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图1-3-3
图六
S
N
a
b
图1-3-5
B
C
A
D
图1-3-6《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4、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学习重难点:大气的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
、
、
。
2.
大气成分
作
用
氧
氮
二氧化碳
臭
氧
水汽和杂质
3.大气垂直分布
(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空气
显著,天气现象复杂
(2)平流层:大气主要靠
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大气以
为主。
(3)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吸收:具有
太阳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意义: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升高了晚上的最低气温;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
三、大气的运动
原因:地面
1、热力环流:
过程:
大气运动
的形式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风、
风、
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
,并指向低压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太阳辐射
2.下列说法真确的是
(
)
A.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
B.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
C.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
D.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3.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
)
A.紫外线区
B.可见光区
C.红外线区
D.X射线区
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
A.海拔高低差异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太阳辐射能纬度差异
D.各地的气压差异
5.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
A.低纬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
6.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地心引力
D.冷热不均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平行
C.水平气压梯度力愈大,风速就愈大
D.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8.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
9.读“热力环流等压线剖面图”,其中画法正确的有
(
)
有关大气各层特点的叙述有
(
)
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并反射无线电波
C.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D.对流层厚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
大气削弱
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课题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2.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重点
1.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2.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难点
1.影响气候的因素2.气候类型的判断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世界气候多种多样,各有特色,我们怎么能从有限的资料中正确判断气候类型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板书:
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判断气候类型关键是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气候特征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全年各月平均气温气温
最热月、最冷月的月份
气温的季节变化气候特征
最热月均温和最冷月均温
全年降水量
年雨型降水
冬雨型
降水的季节变化
夏雨型
少雨型1、步骤和方法:(板书)根据上述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可按一下步骤进行:1)根据所给的位置判定气候类型:先从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哪个温度带;然后从海陆位置看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2)根据所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其方法和步骤如下:第一步: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判定所处半球:若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可判定是北半球;若最高温出现在1月,最低温出现在7月,可判定是南半球;第二步:根据最冷月与最热月的平均气温指标确定大致的气候类型。操作步骤分解:A型: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的为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中的一种,即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萨瓦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B型:最冷月均温在0℃—15℃间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的一种。C型:最冷月均温在O℃以下、-30℃以上的可能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或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其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最暖月均温在20℃以上,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最暖月均温小于20℃。D型: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判别时要注意:苔原气候夏季均温在O℃以上,冰原气候所谓“暖月”均温仍在O℃以下,依据此法,即可判定具体气候类型。第二步: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①首先根据降水量多少划分降水类型:多雨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②根据降水季节分配划分降水类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操作步骤分解:若判定为上述A型气候,若为年雨型的是热带雨林气候;若为夏雨型则是热带草原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但两者也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年降水量在750毫米—1000毫米之间,后者在1500毫米—2000毫米,且后者雨季降水更集中;少雨型的则为热带沙漠气候。若判定为B型气候,则年雨型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型的为地中海气候;夏雨型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如判别地区在亚洲的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其他地区则为后者。若判定为C型气候,为明显夏雨型的是温带季风气候;少雨型的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包括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课堂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的分布,还知道了影响这些气候类型的形成的原因,并且学着分析一地的气候类型。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课题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2.理解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们应采取那些措施。
重点
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
难点
1、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2、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措施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情景导入过展示图4—3—1,说明图卢瓦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该国将要被海水淹没?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了这个国家。合作探究探究一: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什么情况?教师:大家自己独立完成探究一的内容和问题。(1)你认为哪些因素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2)研究过去气候变化通常划分哪几个时期?(3)读图4-3-2,你能总结出15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吗?(4)从教材P92页第3、4段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尝试把他们总结下来?探究二思考题:(1)
你知道全球变暖的原因有哪些吗?(2)通过图4-3-3,你对未来全球气温变化有怎样的认识?探究三: 探究三全球变暖的影响?(1)你能找出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生态系统哪些调整吗?(2)你认为全球海平面上升有哪些影响?(3)列举全球变暖还有哪些影响?(4)面对全球变暖,你认为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构建本节知识网络。并进行当堂检测。(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在下一节课我们学习遥感技术。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课题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掌握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明确自然带分异规律。知道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异案例。
重点
明确自然带分异规律
难点
明确自然带分异规律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
复习导入二
新授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一)水平和垂直地域分异:1、填表2、垂直自然带的一般规律:①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且随纬度的升高其海拔降低。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海拔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雪线与降水自学效果检测2图12阴影示意的是北非五国正在建设的“绿色坝工程”。读图回答1~2题。1.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2
.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遵循了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阅读教材P6完成下列内容。1、某些地区因受
、
和
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上述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2、举例: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分布规律
概念及特点
成因
举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
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
非洲沿东经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带的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沿平行于
方向延伸,
于海岸方向更替。
这种分异在
地区表现得比较明显。
主要受
条件控制,
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沿海向内陆方向自然带的更替
垂直地域分异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
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
、
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N
S
基带
S
N
基带
迎风坡
迎风坡
案
例
成
因
①南半球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
受海陆分布影响
②东非高原赤道附近为为热带草原带
受地形起伏影响
③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向北一直延伸到3°S附近
受寒流影响
④荒漠中的绿洲
水分条件异常课题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示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
三圈环流
难点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引入)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
新授
(板书)四、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板书)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阅读教材P40完成下列内容。大气环流的概念:地球上大范围、
的大气运动叫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作用:大气环流能够调节
之间、
之间的热量和
分布,并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自主探究一(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理论条件:假设大气是在
地球表面上运2、形成:阅读教材P30,说一说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三圈环流。(1)在上图左侧绘出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度环流;(2)在上图中绘出近地面各风带的风向。3、分布:全球近地面共
个气压带,
个风带(1)气压带:A为
,B为
,C为
,D为
。(2)风带:低纬地区为
,a1为
信风带,a2为
信风带。中纬地区为
,b1为
风,b2为
风。高纬地区为
,c1为
风,c2为
风。(3)、填写下表:气压带成因特征气流属性极地高气压带冷高压下沉气流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气流冷湿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原因热高压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原因湿热风带气流流向属性信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
气压带,由相对温度低处流向温度高处。
干燥西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
气压带,由相对温度高处流向温度低处。湿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流向
气压带,由相对温度低处流向温度高处。干燥4.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由于
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
移,冬季
移)。小结
当堂练习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目标解析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2.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3、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知识回顾
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四季和五带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知识
阅读P18教材第一自然段内容,结合上两节所学分析完成:
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
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
变化
昼夜长短的
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
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
变化
四季
五带
小结: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地因时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体现。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带。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运用知识
1、
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黄赤交角的存在
B.地球自转
C.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
地球表面某地点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少一般利用()来衡量。
①正午太阳高度②当地地理纬度③当地地理经度④太阳高度⑤海拔高度⑥昼夜长短
A.
①③④⑥
B.
①⑥
C.
①④⑤⑥
D.
①②③⑥
◆自主探究二: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学习知识
阅读P18-19“知识窗”内容,结合图1-3-11“四季的划分”,思考:1、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
、太阳高度最
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
、太阳高度最
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
、
、
、
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2、气候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气候四季:春
,夏
,秋
,冬
。
运用知识
1、以24节气中的“四立”为起点划分的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
)
A、白昼最长、正午太阳最低的季节
B、白昼最短、正午太阳最高的季节
C、白昼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季节
D、白昼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季节
2、气候四季的夏季是(
)
A.
3、4、5
B.
4、5、6
C
6、7、8
D.
7、8、9
◆自主探究三:各纬度地区的四季变化是否相同?
学习知识
阅读P18教材第二自然段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完成: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四季状况
赤道两侧
中纬度
高纬度
运用知识
1、
下列哪些纬度地区四季变化不明显(
)
A.0°-10°
B.
20°-30°
C.
40°-50°
D.
70°-80°
2、
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最明显不是因为(
)
A纬度适当.
B.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大
及昼夜长短变化最大
C.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同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
◆自主探究四:地球上的五带是如何划分的?五带之间有何不同?
学习知识
读图1-3-12“五带的划分”,结合前面所学完成:
项目五带
分布范围
阳光直射情况
极昼极夜情况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1、
填充下表:
2、
讨论分析:五带的划分与黄赤交角有什么关系呢?
归纳五带的划分范围以黄赤交角的大小为依据。目前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是
的,而南、北极圈的度数正好是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
。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五带的范围也会随之变化。若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寒带均会变
,温带会增
;反之,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寒带都将变
,温带就变
了。
运用知识
五带划分的直接依据是(
)
A.
不同纬度地区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
B.
太阳光热在地表分布状况
C.纬度的高低
D.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我的收获:
知识联网:
2.自测自评:
一、
选择题
1、关于地球上五带的正确叙述是(
)
A.凡是在一年中有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地方一定是热带
B.北温带的太阳高度总是大于南寒带
C.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上,是赤道上的昼最长的两天
D.假如地轴与黄道面相交成90°,寒带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2、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5°时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
)
A.热带范围增大,极圈范围缩小 B.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增大
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会增加
D.
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会增加
3、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
A.北寒带
B.北温带
C.热带
D.南温带
4、寒带之所以寒冷,主要原因是由于(
)
A.阳光不易到
B.一天中阳光照射时间最短
C.到处是冰雪
D.阳光倾斜的角度大。
5、南纬66.50以南的地区属于的热量带是(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北寒带
D.南寒带
二、读五带的划分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图内注出五个热量带
2、五带反映了(
)(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括号内)
A.地球各地气温由高到低逐渐变化的规律
B.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的规律
C.地球各地降水量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的规律
D.一年中各地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3、a,b,c,d,j五条线分别表示一定的纬度范围,把它们分别送入下列括号内
①(
)范围内无极昼极夜
②(
)范围内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
③(
)范围内均无阳光直射
④夏至日(
)范围内出现极昼,(
)范围内出现极夜;半年后,(
)为极夜,(
)为极昼。
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
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
纬度变化
变化课题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
重点
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难点
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
教法及教具
绘图法
对比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
复习导入二
讲授新课板书
: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阅读课本P41—42完成下列内容:1.气压带分布特点:(1)南半球基本上呈
状分布,因为南半球
面积占优势,海陆热力差异不显著。(2)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
状分布,因为北半球
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海陆
显著。2.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1)夏季(7月):____
_
_
___高气压带被大陆上_____
__低压所切断。(2)冬季(1月):____
__
__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____
_高压所切断季节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原因纬度30°N
附近60°N
附近由于____________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______(快/慢)于海洋。所处气压带副热带气压带副极地气压带气压中心亚欧大陆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阿留申低压(三)季风环流阅读课本P43完成下列内容:读季风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北半球
季(或
月)图
北半球
季(或
2.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另一原因是
。3.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分布在
,原因是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课题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分析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2.掌握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明确自然带分异规律。3.知道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异案例。
重点
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明确自然带分异规律
难点
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明确自然带分异规律
教法及教具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图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
导入①
板书课题
②
出示目标
③自学指导
二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阅读教材P57-58三段内容,完成下列内容。1、自然带:2、由于自然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
类型命名。
3、结合课本图3-1-2,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北半球)。自学效果检测13、填出下面“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剩余区域的自然带
名称。
三
小结四
当堂
练习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地
理
位
置
_____位置
_____位置
气候
水文
动物
自然带
66°34′N
40°N
30°N
23°26′N
0°N课题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
重点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难点
分析高空飞和近地面分的形成及特点。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引入)《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上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就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他不知道这火是他放的,这雨也是他自己下的。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水蒸汽凝结成雨。新授三、大气的运动我们刚才所说的空气上升和下沉是大气的垂直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大气还有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我们首先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入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热力环流。板书:
1、热力环流 例
读热力环流模式图,比较ABCD四点气压的高低。注意:①高低压只能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②在垂直方向上永远是底部气压高。2.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陆风;热力环流形式如下图所示。(2)山谷风:(2)城市风:思考:歌曲《军港之夜》里海风你轻轻的吹,科学不科学?三
小结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了解水循环的途径、规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理解洋流的成因;解释、应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地理图表,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现状的描述,增强学生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并逐渐形成科学发展观。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同学们,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是什么颜色?(蓝色)为什么会是这种颜色呢?
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水所覆盖,地球又有“水球”之称。水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水以固、液、气三态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及生物体中,它相互转化,不断循环运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圈层——水圈。
本节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水圈的组成及水的循环、运动。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板书课题]
一、水圈的组成。
[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①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式?每组一位代表发言,比一比哪一组说出的形式多。
[多媒体课作展示:地球水体的主要形式]
②在各种水体中,哪一种占的比重最多?哪些水体形式人类可以直接利用?
③要求学生按各种水体所占的比重画一幅扇形百分比图。
[展示课件:各种水体所占比重图]
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有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这些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很小一部分,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我们必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承转]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地运动,这一过程称水循环。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多媒体展示课件]:水循环示意图。
[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①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哪几种?
②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
③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④在海陆间水循环的各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吗?试举例。
(学生回答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并加以总结)
[活动]学生自学教材P49页4-6段内容,概括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师总结]①水循环不仅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连续统一的水圈,同时也将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联系在一起。
②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得到缓解。
③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水资源才能周而复始地补充更新,成为可再生资源。
④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学生对下述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总结]
既然水是可循环再生的资源,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
[继续活动]比较P50页图2-3-4、2-3-5中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度化有何异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A图中的河流主要靠而水补给,河流径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基本一致,B图中的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河流径流量变化过大往往不利于水资源的利用,径流量太大会造成洪涝灾害,径流量过小又会造成河流断流,造成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严重缺水,甚至饮水发生困难。那么,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调节河流径流呢?你能举出我国对河流径流调节的一些重大工程吗?——三峡工程——主要目的是防洪;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缺水。)
[承转]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为中国人,我们为先辈的光辉业绩而自豪,但同学们是否想过,600年前,在远洋航海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郑和先后率领庞大元伦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他究竟靠什么作为动力呢?同时每次船队为什么总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主要利用洋流和季风)
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洋流概念及分类: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回答:①什么叫洋流?②洋流的主要动力是什么?③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可分为几类?根据洋流的成因,可分为哪几类?
(洋流是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运动的现象。洋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洋流的成因分类:①风海流:近地面风带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运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世界上大多数洋流都是风海流。②密度流:因相邻海区海水向密度大的海区流动称为密度流。③补偿流: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前来补充所形成的洋流补偿流。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提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
2、洋流的分布
[学生活动]读下列全球风带与大洋环流相关模式图,找出风带与大洋洋流的关系以及主要的洋流类型。
(解析:在赤道两侧的信风作用之下,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在中纬度盛行西风的作用下,海水自西向东流动从而形成中纬度西风漂流,大洋东西两侧的海水由于地转偏向力和补偿流动的共作用,形成由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暖流或由高纬流向低纬度的寒流。)
[承转]世界洋流分布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具体的分布受盛行风,陆地轮廓,海陆分布等影响还是很复杂的。
[活动]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示意图。
1)说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
2)分析南纬40 附近海区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相比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南纬40 附近各大洋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其性质是寒流,这是因为①南极是冰雪大陆,气温极低,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水温。②南极大陆周围漂浮着许多冰山,浮水融化吸热降低了海水温度。③南极大陆干冷的极地东风加剧了海水降温。而在北半球,40 N附近的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这两股暖流从低纬度流来,故属暖洋流。)
3)观察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差异,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讨论]假如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瓶应在哪里投放?其可能的路径有哪些?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继续活动]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后,填下表归纳。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
响
举
例
气候
1、
、
纬间
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2、洋流性质:暖流
温
湿、寒流
温
湿。
1、欧洲西部
气候的形成。2、澳大利亚西海岸
环境的形成。
海洋生物
1、寒暖流交汇
丰富。2、上升流将深层
物质带到表层。
1、加拿大
渔场,日本
渔场,英国
渔场的形成。2、秘鲁渔场的形成。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
速,逆流
速。
海洋污染
1、加速污染
。2、扩大污染
。
油轮发生泄露。
[归纳小结]
1、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都具有的主要环节(
)
A.下渗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腾
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
)
A.海陆间大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洋循环
D.水汽输送
3、有关陆地水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主要补给源
B.陆地各水体呈固、液、汽三相状态
C.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沼及冰川水
D.冰川与其他水体间也可以转化和补给
4、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有(
)
A.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
B.大气降水和湖泊水
C.冰川融水
D.大气降水
5、成因与上升流有关的世界著名大渔场是(
)
A.北海渔场
B.秘鲁渔场
C.纽劳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
6、可能将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区受严重污染的海水带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是(
)
A.季风洋流
B.北赤道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千岛寒流
7、读下面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
(1)此海区属于
半球,此大洋环流以
中心,呈
时针方向流动。
(2)如果此大洋为太平洋,则a是
流,b是
流。
(3)如果此大洋为印度洋,则此时为
(季节),在此季节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受
影响,出现暴雨。《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目标解析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理解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普通性。2.能简要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从而理解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特殊性。
知识回顾
简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太阳系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吗?
学习知识
阅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主要有哪几类?
、
、
、
等。太阳是
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
%。
运用知识
下列天体中不属于太阳系成员的是(
)
A.哈雷慧星
B.木星
C.北极星
D.月球
◆自主探究二: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学习知识
1.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完成:
(1)九大行星的运动方向有何共同特征?
。
(2)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有何共同特征?
。
(3)读材料: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各大行星的轨道面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面之间的夹角为水星:7°00′,金星:3°24′,地球:0°00′,火星:1°51′,木星:1°18′,土星:2°29′,天王星:0°46′,海王星:1°46′,冥王星:17°12′。我们可以判断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基本在
上。
小结: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行星十分相似,即绕日公转轨道都近似
,轨道面几乎在
,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
。并没有十分特别的。
2.读P8
表1-1-1“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完成下表:
太阳
近
远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小结: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
、
和
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
的行星。
运用知识
1、
在太阳系中,地球公转轨道位于(
)轨道与(
)轨道之间。
A、水星、金星
B、火星、木星
C、木星、土星
D、金星、火星
2、距离太阳最近的巨行星是( )
A?火星 B?木星 C?天王星 D?水星
◆自主探究三:地球为什么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学习知识
1.
讨论地球对于人类的意义。
小结:目前,我们人类的生存还离不开
。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1)外部条件
①通过探究二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在与其它行星绕日公转时,轨道近似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
上,绕日公转方向都是
,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处于一种比较
的宇宙环境中。
②讨论:如果太阳光照时强时弱,变化明显,对地球上生命有何影响?
小结:自生命诞生以来,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相对
,使地球上的生物
。
(2)自身条件
讨论: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有那些?
、
、
等。
①
阅读教材P9第二段,理解地球大气层的形成与演化。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
,其
可以使某些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
。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必须的、以
和
为主的大气,而其它行星都缺乏
。
②阅读P8
表1-1-1“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讨论分析地球与其他行星表面平均温度差异的原因。
读表可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使地球表面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
,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③阅读教材P9第一段,分析:
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地球表面的水多以
存在,形成了辽阔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及地下水,而海洋又是孕育地球上早期生命的摇篮。
小结:正是由于地球上有着适宜的
,形成了液态
,产生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同时大气层的存在使得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过多的
伤害,减少了
对地面的撞击,还使地表昼夜温差不至于
,从而使得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再加上
的宇宙环境、
的太阳光照等条件,从而使得地球成为了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特殊天体。
运用知识
1、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A.
形成了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B.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C.
日地距离适中
D.
地球只有一颗卫星
2、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的自身条件是
A.
太阳光照条件一直很稳定
B.
日地距离适中
C.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主探究三:月球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学习知识
阅读P9-10
“知识窗”内容,完成:
1、结合图1-1-16“月相变化原理”,理解月相变化的原理。
日、地、月三者间的不断变化,使地球上的观察者所看到的月亮被照亮部分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
。
试具体分析在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时日地月三者间的位置关系。
2、结合图1-1-17“大潮和小潮成因示意图”,了解月球对潮水的影响。
每逢
和
时,形成大潮。每逢
和
时,形成小潮。
3、了解月球对人类航天事业的影响。
运用知识
1、当地球、月球、太阳位于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中间位置时,人们能看到的月相是(
)
A.上弦月B.下弦月C.新月D.满月
2、下列关于月球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影响人们的时间计量
B.海水潮汐运动
C.产生昼夜交替
D.农历月的制定依据
我的收获:
1、知识联网:
2、
自测自评:
一、
选择题:
1、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
A、水星
B、土星
C、天王星
D、冥王星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天体
B、小行星带位于类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间
C、九大行星中地球公转周期最短
D、火星、木星、土星都属于巨行星
3、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是:
A、地球
B、木星
C、土星
D、天王星
4、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下列哪一组行星的轨道之间:
A、地球与金星
B、金星与火星
C、火星与木星
D、木星与土星
二、综合题
读“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地球的是_______;与其相邻的两颗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__,它们都属于_______行星。
(2)图中字母表示的行星中,质量和体积都很大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它们都属于_______行星。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___,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_________。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部条件
地球上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
液态
适合呼吸的
适宜的
运行轨道
稳定课题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2)
认识、区别洪水和洪灾,并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学会分析诱发洪水灾害的种种因素,寻求洪灾防治措施。(3)
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重点
(1)
洪灾形成原因(2)
洪灾的防治措施
难点
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新课,展现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吗?
(板书)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1.
含义(概念):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基本属性:(1)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2)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2.分类:
(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沙尘暴等(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等(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4)生物灾害:病、虫害、生物入侵等(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6)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
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3.危害: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渡:自然灾害种类多、危害大,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们来看一下:
(板书)
二.洪水与洪灾1.洪水: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2.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洪灾。教师:洪水就是洪灾吗?学生:教师:是吗?根据自然灾害的基本属性,我们想想,洪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洪灾?学生:教师:对人类财产,生命造成了损失的才成为“灾”。过渡:那洪灾的成因是什么呢?
(板书)
三.洪灾的成因1.洪水致灾的基本环节:①洪水的形成
②对人类造成损害:
灾情大小取决于:①洪水大小(一般洪水越大,灾情越严重)
②灾区人口(人口越密集,灾情发生的可能性越大)③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损失可能越严重)教师:洪水是洪灾发生的先决条件,洪灾不是洪水的必然结果.教师:(联系基本环节一)既然洪水的形成是洪灾的先决条件,那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洪水是怎样形成的。自然原因:①
汇水速度
>
排水速度
=
洪水
②地面坡度
③河谷的顺直、2.洪水成因:
通畅
④土壤植被
⑤程度、纵向坡度(简图)人为原因:(1)流域内植被的破坏:流域汇水速度加快且水土流失加剧,淤赛河道;(2)大规模围湖造田:蓄洪、滞洪能力下降;(3)建筑物占据河道分洪区:降低河道的排水速度影响洪水的分流速度。。过渡:洪水对人类社会除了会造成这些直接影响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影响吗?(导入知识窗:泥石流。)教师:(展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88知识窗及P89内容注意思考以下问题,且标注在课本上。1.
什么是泥石流?其特点是什么?2.泥石流的危害主要有哪些?3.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过渡:我们看到,洪水是很多自然灾害的帮凶,而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板书)
四.洪灾的防治措施①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洪、减灾具有巨大作用。②工程措施:③非工程措施: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能力拓展:教师:同学们请看87页“知识窗”,洪水,让我们承受了如此的伤痛,那为何我国会洪灾频发?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除洪灾外,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还有那些?1.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板书)(一)自然原因:(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二)人为原因:(1)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河道淤塞,排水能力减弱。(2)围湖造田,湖泊面积萎缩,蓄洪、滞洪能力下降。(3)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3)
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2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寒潮、台风、干旱、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过渡:我们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同学们翻到89页,认真读图,看看我们楚雄主要的自然灾害又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该如何应对?学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地形、气候、人为因素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及其季风的形成,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2、
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机器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的特点
3、
通过合作学习、实验、集体讨论,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地理探究、学科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水、水杯、酒精灯、铁架等
教学重点、难点:
1、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
2、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间题:你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29日,“卡特里娜”飓风带着暴风雨席卷墨西哥湾,以超过两百公里的时速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海岸登陆,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在内的南部4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新奥尔几乎变成一座废城,重建工作将难以展开.据所知,飓风目前已造成数千少死亡.那么这种飓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老师相信: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背景设置:1、回忆初中化学学科中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还有哪些对地球生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对生命有什么影响?
2、宇航员进入太空所穿的宇航服有哪些功能?为什么需要这些功能?
3、飞机为什么常常在1万米左右的高空飞行?
学生广泛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出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表(1)
大气的成分
作用
主要成分
氮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臭氧
能吸收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表(2)
大气分层
高度(KM)
气温垂直变化(高度增加)
空气运动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2000—3000
密度小,气压低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对流层-50—55
递增
以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地球生物
对流层
低纬:17-18高纬:8-9
递减
对流运动强烈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影响人类一系列生产活动
活动:见图2-2-5,寒冷季节,室外万木凋零,而温室内却春意盎然,你能说出温室保温的原理吗?
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集体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
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
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
三、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实验展示:把半杯水放在酒精灯下加热,让学生观察水开的时候,水体是怎样流动的。
学生认真观察,讨论结论。
教师:假如是大气,也会产生如此运动,我们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让一位学生上黑板绘制大气热力环流图。
冷
热
冷
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活动”中海风和陆风的形成。你还能说出哪些现象与此相关吗?
根据热力环流图,大气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大气水平运动——风
(让学生回忆物理学中的力的合成知识,培养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影响:大气运动的原动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如何?(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保持一致,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
方向:与风向垂直
影响: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如何?(课件展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高空大气存在)
(3)摩檫力
方向:与方向相反
影响: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
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檫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如何?(课件展示)(风向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在近地面大气存在)
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他的右后方还是左前方?(右后方)
[背景知识]:风向是怎样命名的?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即风从哪个方向来,就以此来命名风向。例如,我国东部地区夏季从东南方向吹来,因此说夏季吹东南风,冬季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所以冬季吹西北风。
四、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1、
介绍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
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图
课件展示:假如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分小组让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同座位的同学之间相互指认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问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后就静止的分布在相应的位置吗?(否)
3、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集体讨论:1、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飞行时间需要3。5个小时,但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京,只要3小时,原因是什么?
3、
在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升起的旗子向什么方向飘扬?
上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没有考虑近地面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是理想的模式。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学生感悟: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在夏季或冬季到海滨度假?
学生讨论
结论:海陆具有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同纬度的海洋增温慢,形成高气压;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气压,同纬度的海洋降温慢,形成低气压。
指导学生观察1、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指导学生从图上分析1、7月北半球陆上和海洋气压中心分布。
问题:为何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不明显?
结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冬、夏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情景设置:1、同学们,我们这个地区夏季经常吹什么风?冬季经常吹什么风?
2、印度这个国家,6-9月份经常暴雨成灾,其他月份又经常发生严重的干旱,为什么?
指导学生读图2-2-15,完成【活动】内容
,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不同,海陆之间的盛行风向不同。
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分析后回答。
(主要是海陆的热力差异;还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的移动的影响。)
集体讨论:1、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最典型?
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情景设置: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同学们能看懂天气图吗?能听懂天气形势预报吗?
要看懂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必须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锋面?锋面的特征是什么?
(
一)、锋面系统
1、什么是锋面?
(1).定义
(2).特征
a、锋面上侧为暖气团,下侧为冷气团。
b、锋面附近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了解了什么是锋面,下面我们再看看锋面的分类及其与天气的关系。什么是冷锋、暖锋?
学生思考后回答: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和代表符号。
2、主要锋面类型及其与天气关系
(1)分类
a冷锋
b暖锋
问题:冷锋和暖锋中暖气团的抬升速度哪一个快?
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和思考讨论后得出:冷锋的暖气团是被迫抬升,速度较快;暖锋的暖气团是主动爬升,速度较慢。
问题:暖气团抬升速度的快慢对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和思考讨论后得出:暖气团快速提升,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故而冷锋过境时常出现暴雨、大风天气;暖锋过境时暖气团徐徐爬升,不断凝结,产生云、雨,成为连续性降水。
问题;观察冷锋、暖锋结构图判断降水发生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冷锋降水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发生在锋前。
学生活动:启发学生用简图来表示降水位置。(图略)
(2).锋面过境时的天气
a、冷锋
过境时有大风、暴雨、雨雪天气
b、暖锋过境时有连续性天气
问题:锋面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呢?天气又怎样呢?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都由主动运动过来的气团控制该地;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暖气团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增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取代冷气团位置,气温增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问题: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与哪种锋面有关?
教师总结:列表总结冷锋和暖锋的异同。
气流运动
过境时的天气
过境后的天气
降水位置
冷锋
暖锋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高压?什么叫低压?
学生读书后回答。
问题;从气压分布状况来看,有低压、高压,那么从气流状况来看又可分为什么呢?
读投影图,然后让学生边总结边填表:
气压
气流
中心气流
气流特点
天气状况
低气压
气旋
上升气流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上升
阴雨
高气压
反气旋
下沉气流
北半球顺时针向四周辐散
晴
问题:让同学们分析课本44页图2.22。锋面常常与什么天气系统结合在一起?学生观察分析出:低压系统与气旋结合在一起。
问题: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什么?对锋面有何影响?
学生分析回忆得出:由于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因而也推动锋面逆时针运动。
总结
前面我们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飓风是怎样产生了吧?所学知识去解释天气现象的成因,要培养自己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生完成“活动”。
巩固练习:《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巩固迁移,综合分析
2、洋流的分布
[学生活动]读下列全球风带与大洋环流相关模式图,找出风带与大洋洋流的关系以及主要的洋流类型。
(解析:在赤道两侧的信风作用之下,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在中纬度盛行西风的作用下,海水自西向东流动从而形成中纬度西风漂流,大洋东西两侧的海水由于地转偏向力和补偿流动的共作用,形成由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暖流或由高纬流向低纬度的寒流。)
[承转]世界洋流分布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具体的分布受盛行风,陆地轮廓,海陆分布等影响还是很复杂的。
[活动]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示意图。
1)说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
2)分析南纬40 附近海区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相比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南纬40 附近各大洋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其性质是寒流,这是因为①南极是冰雪大陆,气温极低,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水温。②南极大陆周围漂浮着许多冰山,浮水融化吸热降低了海水温度。③南极大陆干冷的极地东风加剧了海水降温。而在北半球,40 N附近的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这两股暖流从低纬度流来,故属暖洋流。)
3)观察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差异,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讨论]假如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瓶应在哪里投放?其可能的路径有哪些?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继续活动]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后,填下表归纳。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
响
举
例
气候
1、
、
纬间
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2、洋流性质:暖流
温
湿、寒流
温
湿。
1、欧洲西部
气候的形成。2、澳大利亚西海岸
环境的形成。
海洋生物
1、寒暖流交汇
丰富。2、上升流将深层
物质带到表层。
1、加拿大
渔场,日本
渔场,英国
渔场的形成。2、秘鲁渔场的形成。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
速,逆流
速。
海洋污染
1、加速污染
。2、扩大污染
。
油轮发生泄露。
[归纳小结]
1、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都具有的主要环节(
)
A.下渗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腾
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
)
A.海陆间大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洋循环
D.水汽输送
3、有关陆地水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主要补给源
B.陆地各水体呈固、液、汽三相状态
C.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沼及冰川水
D.冰川与其他水体间也可以转化和补给
4、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有(
)
A.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
B.大气降水和湖泊水
C.冰川融水
D.大气降水
5、成因与上升流有关的世界著名大渔场是(
)
A.北海渔场
B.秘鲁渔场
C.纽劳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
6、可能将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区受严重污染的海水带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是(
)
A.季风洋流
B.北赤道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千岛寒流
7、读下面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
(1)此海区属于
半球,此大洋环流以
中心,呈
时针方向流动。
(2)如果此大洋为太平洋,则a是
流,b是
流。
(3)如果此大洋为印度洋,则此时为
(季节),在此季节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受
影响,出现暴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你知道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夭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 为什么2004年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杆,我们要看比塞为什么都在下半夜?
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怠是呈逆时针方向?
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自评:用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求知的兴趣)
一、
地球的自转
合作学习,动手动脑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
(自评: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①
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自评: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
(自转轴称为地轴,过地心,是人们假想的轴;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自西向东,且地轴北端指向始终不变)
[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转动]
②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
(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③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和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意义、大小及分布规律。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角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而线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弧长,它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④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
(自转速度均匀,地球大,地心强大的吸引力及无明显对比的参照物等)
(自评: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
[展示课件]: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做反馈练习1-5题,8(1)]
二、产生昼夜交替
[继续活动]在小组内用地球仪演示,集体讨论学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自评:课堂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
⑤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假如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如果有,昼夜更替的周期又如何?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⑥用手电筒照地球仪,手电筒光线表示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用地球仪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在地球仪上找出正午、子夜、由黑夜转为白天和由白天转为黑夜的地方。
(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正午12点,子夜的经线与之正相对,相差1800)
⑦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移动方向。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0。晨昏线应当是静止的,根据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做反馈练习9(1)]
⑧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三、产生时差
自主感悟,讨论探究
[学生分组活动,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述和总结]
(1)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
(2)
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
一样?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东早西晚,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地点)
(3)时区和区时有何不同?不同时区间的区时如何换算?
(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
5 到东经7
.5 ,经度间隔为15 为零时区,由零时区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 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区时是特殊的地方时,是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中央经线的经度是“时区号×150”,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时区间时区相差几个,区时即相差几小时;计算时要东“+”西“-”:计算东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计算西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
(4)
为什么要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如何规定的?它和1800线为何不重合?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将180o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总比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早24小时(1天),
即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如图,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偏离1800经线,主要是为了照顾180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而尽量避免通过陆地)
(5)“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对吗?为什么?
(北京的地方时是116 E经线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首都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120oE经线的地方时,也是我国实际统一使用的记时方法。所以各国不一定用区时记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人为规定以便利生活)
(6)当我国最东端(约135 E)早晨6点时,最西端(约73 E)的地方时是多少?
[做完除7题以外的反馈练习]
(自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演示问题和知识,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思考和集体讨论之中,探究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联系实际,思维拓展
阅读教材自学,回答什么是地转偏向力?说出偏转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试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并解释以下地理现象。
(由于地球的自转,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方向发生偏转。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主要是牛顿惯性定律和地球自转共同作用形成,地转偏向力深刻地影响地球上水流和气流的运动
。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活动前提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
①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长江三角洲河道右偏,北岸淤塞说明了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
(地理学家主要告知沿水平方向运行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半球向左偏。所以炮手瞄准时注意向目标右侧留一个矫正角度)
③有人说在我国新疆有条河流,它上游两岸的土质相同,但左岸比右岸陡,下游右侧沙滩中有丰富的沙金。你认为他的说法可信吗?
④单向行驶的火车铁轨右侧和小汽车右边的轮胎容易被磨损。
(自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里的设计即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实验验证地转偏向力]
①拿一个地球仪,在它静止的时候,从高纬度地区滴一滴红色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转动地球仪,在同样的地点滴一滴红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与刚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
②用一把撑开的雨伞代表北半球,伞的顶端表示北极,伞的支架杆表示经线,分别在雨伞静止时和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两种情况下水珠流动的轨迹与经线的相对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③拔掉厨房水池中的塞子,观察水池中的水是怎样流走的,如是旋转流下,仔细看其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推断如果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情况又会是怎样?
[做反馈练习7题]
归纳小结。
反馈练习,巩固讲评,
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纬度愈高,线速度愈快
B.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C,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D.地球自转过程中,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地球自转3600所需要的时间为
(
)
A.23小时56分4秒
B.24小时
C.一个昼夜交替的周期
D.23小时4分56秒
3、我国发射的定点于1250E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
(
)
A.卫星轨道平面与地轴成66034/的夹角
B.绕地球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C.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与地球上任何一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
D.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比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线速度都大
4、与毛泽东主席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度
(
)
A、900W,890S
B、800E,400N
C、100E,100S
D、1800W,700N
5、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角速度处处相等
B、地球表面线速度处处不等
C、北纬45度地点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D、北京的线速度比香港小,而角速度与香港完全相同
6、当伦敦为中午12时时
(
)
A.美国处于黑夜,中、印、日三国都处于白天
B.美国处于白天,中、印、日三国都处于黑夜
C.中、印、日三国的日期比美国早一天
D.中、印、日、美四国的日期相同
7、南北半球分别有一物体自西向东运动,下列有关其偏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向高纬偏转
B.都向低纬偏转
C.都向南偏转
D.北半球向向南偏转
8、读右图回答:
(1)图中表示的是
半球。
(2)A、B、C地,地方时较早的是
,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快的是
。
(3)当A地为18点时,C点为
点,北京时间为
点。
(4)地球上由高纬度向低纬度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均向
(方向)偏移。
9、读右上图回答:
(1)面对我们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还是昏线?说明判断理由。
(2)如果现在是北京时间10点整,请在图中注明1200E线和00经线。
10、某军舰在1200E,590S的海面上,沿1600E经线的方向向南发射炮弹,射程为90千米,落弹点将在
A.东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B.东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C.西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D.西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11、假定世界各地金融市场均在当地时间上午9时开市,下午5时闭市。
(1)如果某投资者上午9时在法兰克福(8
.5 E)市场买进欧元,12个小时后欧元上涨,投资者想尽快卖出欧元,选择的金融市场应位于
A.东京(139
.5 E)
B.香港(114 E)
C.伦敦
D.纽约(74 W)
(2)在上述假定的营业时间内,下列金融中心能保证24小时营业的是
A.法兰克福
新加坡(104 E)伦敦
B.伦敦
香港
旧金山(122。5 W)
C.伦敦
东京
纽约
D.东京
洛杉矶(119 W)
纽约《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目标
(1)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含义,并能够加以区分。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原理,分析自然资源在形成和分布上的共性特征,从人类开发利用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以土地资源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2.解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这一要求旨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已知图表所给数据,分析某种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二、
预习导学
(一)
知识梳理
1、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从
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
。
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
、
、
、
和气候资源。
3、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
。
(二)自然资源特征
1、自然资源的特征有:1、分布的
;2、资源间的
;3、数量的
;4、利用的
。
2、根据人类社会文明的特征,可以把人类为么发展的过程,划分为
阶段,
阶段和
阶段
3、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主干问题)
1、自然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2、自然资源的分类有哪些?
3、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时期
标志
人类活动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人类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
人类常常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
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
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
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食物增加,人口数量增长快,土地肥沃地区成为世界的发源地,土的贫瘠区,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工业文明阶段
蒸汽机的使用
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的机器及其新技术的应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四、目标检测
1.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天然气
B.稻谷
C.土地
D.液化气
2.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是建立在
(
)
A.资源的再生性的基础上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上
C.物质运动的循环的基础上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的基础上
3.陆地自然资源的共同特点
(
)
A.数量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C.没有分布规律
D.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间没有共同联系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矿产资源的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
B.矿产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C.矿产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D.矿产资源的分布是均匀的
五、分层配餐
一.
基础题(A组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煤炭
B.水泥
C.钢材
D.蔗糖
2.
下列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土地
B.水
C.鱼
D.金矿
3.
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
A.水力资源
B.森林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
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5、下图中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
①a村落b林地c耕地
②
a林地b果园c耕地
③a耕地b林地c村落
④
a林地b村落c耕地
A
.①④
B.②③
C.③④
D
.②④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相关内容,对其作同等水平或降低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对基本概念理解的不足。
二.
巩固题(B组题)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回答6-8题。
6.
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7.
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地
D.发展工业,不管排放
8.
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产出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9.
读右图,与阴影部分含义相符的一项是(
)
A.核能
B.地热能
C.水能
D.风能
10.关于自然资源数量有限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受资源分布规律限制,数量有限
B.受空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
C.受技术水平限制,数量有限
D.受时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
设计意图:主要对习题A组题中的难度进行提高选择,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中的概念及地理事实。
三.
提高题(C组题)
二、综合题
11.读“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分析下列问题。
(1)在右侧未被破坏的雨林中,物质可以_____不止,森林资源得到不断_______,注入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增加。
(2)森林破坏后,可能造成森林退化,____________侵蚀,_____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
(3)从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看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_________,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___________的,资源与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喀斯特地貌类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的地貌类型。2、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知识梳理
喀斯特地貌概念:是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来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地貌: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作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性和淀积作用。
形成条件:岩石具有可溶性―最基本条件,空隙和裂隙,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数量;水的流动包括大气降水,地面坡度,裂隙类型和连通性等因素共同早就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的成因
岩石条件{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强透水性好
气候条件{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地形条件{北部、东部、西部地势高,中部、南部地势低}漓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生物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旺盛的有机质活动,土壤中有机酸的积累}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岩石广布区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2、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高原是
(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部分),回答3~5题:
3、该版面景观是
(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4、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
A.冰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5、该景观地貌属于
(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赞美桂林周围喀斯特山水风光的一句名言。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区。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人们将其自然景观归结为“四绝”,即簪山、带水、幽洞、奇石。据此回答6~8题:
6、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砂岩
7、“簪山”地貌类型指的是
(
)
A.石钟乳
B.石笋
C.石芽
D.峰林
8、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
(
)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冲积作用
C.流水的溶蚀作用
D.冰川的刨蚀作用
我国一联合考察团对广西喀斯特地貌进行了一次联合考察。联系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桂林山水”这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种条件无关
(
)
A.岩石条件
B.气候条件
C.生物条件
D.土壤条件
10、下列组合描述正确的是
(
)
A.
“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黄河中游河段
B.“远看是山,近看成川”——云贵高原
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太行山区
D.“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桂林山水
11.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12.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课题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重点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难点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同学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做“桂林山水甲天下”。[读图]同学们看到的这些自然景观叫什么呢?(喀斯特地貌)[板书]一、认识喀斯特地貌[教师设问]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学生读图]P71图。[教师设问]由图A到图B发生什么变化?由图B到图C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师生共同归纳]所以喀斯特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具备哪几个基本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最基本)喀斯特作用的
岩石的透水性四个基本条件
水的溶蚀力
水的流动性[教师设问]这四个条件中哪个是最基本条件呢?[小结]岩石的可溶性。[教师设问]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可溶性岩石是什么岩石呢?[小结]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我们来看看碳酸盐类岩石发育成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原理,即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
CaCO3↓+CO2↑+H2O这两个方向是可逆的,反应的方向取决于水中的CO2的含量,即与CO2进入水中或从水中逸出。 [教师设问]喀斯特地貌按其形成的空间部位不同,可分为 __________喀斯特地貌和 喀斯特地貌。[教师设问]它们分别包括哪些地貌景观?
[小结]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知道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下面我们以桂林山水为例来介绍圈层相互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板书]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桂林山水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石灰岩广布,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思考]岩石条件(岩石圈),气候条件(大气圈),生物条件(生物圈)。[教师补充总结]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们来作具体分析:(1)从岩石条件看,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2)从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看,气候条件——桂林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地形条件——桂林地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高,中部、南部地势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所以桂林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3)从生物条件看,桂林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岩石本身状况
水动力条件课题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重点
大气垂直分层及与人类关系
难点
保温效应成因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问题探究)1、为什么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是长波辐射?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教材设置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教师说明天气和气候是复杂的大气变化,给学生一段这两天扬州的天气预报情况。明确本节研究的主题。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学生自学课本36—37页,了解大气组成并回答问题:1、低层大气有那些部分组成。2、干洁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3、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4、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在天气变化中扮演什么角色。问题探究:①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②低层大气就是干洁空气?③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大气成分?例题: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
)A空气中多水汽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C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
D空气中臭氧含量高(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自地面向上,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相差较大,据此此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即是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也是大气特征的主要方面。阅读图2-2-2,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坐标轴图,并注意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由学生阅读课本第37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垂直分布高度分布大气成分对辐射波长的选择吸收气温变化及原因空气运动特点天气现象及与与人类关系对流层平流层高层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回答)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读太阳光谱图,认识太阳光线,教师补充。1、太阳辐射光谱(波长介于0.15---4.0微米)紫外区:
波长小于0.4微米可见光:
波长介于0.4---0.76微米红外区:
波长大于0.76微米(提问)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是否能够全部到达地面?为什么?2、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什么叫大气逆辐射?(2)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流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温室效应。学生仔细阅读分析课本第38页图2-2-4,教师指导。大气的温室效应可分三个过程:(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能量返回给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自主探究一
一、内外力作用
阅读课本P29—30填空。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
阅读课本P31填表。
1、地质构造
类型
概念
联系
区别
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岩层未失连续性
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
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判断依据)
地表形态
早期(受内力作用)
晚期(受外力作用)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
形成谷地或盆地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图
自学效果检测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断层是
。
2.图中A处的地形是
,成因是
;
B处的地形是
,成因是
。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实际应用
找石油、天然气
找地下水
工程建设
钻隧道
隧道、水库
地质构造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背斜岩层上拱,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富集。
①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②断层处常有地下水出露。
一般选择背斜构造核心部位。(原因:背斜岩层上拱,开凿隧道不易破坏岩层的层理构造,且不易渗水。)
避开断层。(原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崩塌、渗水等地质灾害。)
自学效果检测2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回答下题。
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从顶部向下钻井,
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
探测到
(
)
A.天然气
水
石油
B.水
石油
天然气
C.石油
天然气
水
D.天然气
石油
水
读图1回答1~2题。
图1
1.
图中①②两处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①处是断层成谷
B.
②处是背斜成山
C.
①处是向斜成谷
D.
②处是向斜成山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处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B.
②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C.
①处构造核心适合开凿隧道
D.
②处断层发育
图2为我国北方某区与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题。
图2
3.图中I、II、III、IV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I、II
B.III、IV
C.I、III
D.II、IV
4.读(图17)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构造是:甲
;乙
;a、b
。
(2)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
(3)该地上覆岩层是
作用形成的。
(4)如果寻找油气,要在
中找,要找地下水应在
中找。(填图中代号)
(5)如果该地区岩层中有化石存在,则该地区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可能是
。
5.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M处的地质构造为
;M处成山的主要原因是
,图示区域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可能有
。
(2)如果在N处修建水库,是否合理?
,理由
。
(3)下列关于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指导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背斜处均可找到石油
B.断层对交通线路的建设影响小
C.隧道选址的理想场所是向斜处
D.在向斜处容易找到地下水
褶皱
断层课题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锋面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理解冷锋,暖锋的形成与天气的关系
重点
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
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
导入新课天气是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情。请同学们描述今天的天气状况。二
讲授新课自主探究一:板书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1)(一)
锋面系统1、
气团:是指大范围内
、
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2、
锋面的概念:
锋的分类:比较项目冷
锋暖
锋准静止锋锋面剖面示意图暖气团被动上升暖气团主动上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锋面符号冷气团
暖气团暖气团
冷气团冷气团
暖气团气团位置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因为冷空气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降水区的位置锋后为主锋前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天气特征过境时常出现
天气常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多形成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①北方夏季的暴雨;②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③冬季爆发的寒潮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①6月中旬~7月上旬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②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自学效果检测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是
锋
,乙是
锋。(2)甲锋过境时会出现
等天气;过境后,该地气温
,天气
。
(3)乙锋过境时会出现
等天气;过境后,该地气压
,气温
,天气
。三.小结四.当堂练习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课题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特点。知道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重点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难点
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
导入新课天气是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情。请同学们描述今天的天气状况。二
讲授新课自主探究一:五、常见的天气系统(2)(二)、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1、绘出北半球A.B
C
D四点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风向。2、就气压状况而言,甲图为
压,乙图为
压;就气流状况而言,甲图为
,乙图为
。
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压状况中心气压
,四周
中心气压
,四周
气压梯度力方向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从
垂直指向
气流流向北半球
时针流向中心
时针流向四周辐散南半球
时针流向中心辐合上升
时针流向四周辐散天气状况多
天气原因:气流辐合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产生云雨现象。多
天气原因:气流辐散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故以晴天为主。平面示意图(北半球)侧面示意图我国典型的天气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1000
.hpa
1008
hpa
1008
1004.5
A
B
D
C
10045
1000.
A
C
D
B课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二分二至光照图,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的变化规律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
重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方法、应用
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教法及教具
图例分析,自主归纳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是10°N,北京(
120°E
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亚马孙河口(50°W
0°)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呢?【注意:正午太阳高度只与纬度相关与经度无关】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考查上节课相关知识点课本14页材料: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二.新授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概念:一日之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而太阳高度则是指
线与
之间的夹角。2.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纬度差H表示太阳高度;纬度差是指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两地在同一半球,纬度相减,反之相加。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⑴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房屋大多坐南朝北。⑵确定楼距:【相关知识:一年中影子最长的时候,只有不遮光,则一年中均有阳光】尤其是回归线以外,北回归线以北,计算冬至(12月22日)的影长,南回归线以南,计算夏至(6月22日)的影长
,如图所示:H为正午太阳高度
L
为楼距
h
为楼高公式为:h/L
=tanH
。⑶热水器夹角的调整: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判断
α
+H=90°
H=90°-
两地的纬度差则α=|
地理纬度-
直射点|4.随维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冬)至日:由
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春秋分:
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5.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同一地点:直射点离得近时,太阳高度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
日最大,
日最小南回归线及以南的地区:
日最大,
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该地时,该地最大,为
度。每年有
次直射。三.小结四.当堂练习
一天当中太阳高度也是不断在变化的,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那同一天同一时刻不同纬度的点,他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什么样的规律?看课本P16图1-3-6总结。那么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的正午太阳高度都相同吗?看课本P17图1-3-7总结。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h
H
L
H
α
热水器板
正午太阳光线课题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分析指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重点
太阳及其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法及教具
综合运用导学法、讲解法、图示法及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潮涨潮落、季节转换、昼夜更替等,所以,要研究地球,必须先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新授:二、太阳: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读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思考回答:①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此外还包括哪些天体?②太阳为什么能成为中心天体?③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哪些共同的运动特征?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大气的层次:结合图1-1-12
“太阳结构”介绍:我们所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肉眼可见的是太阳表面最光亮的光球层。设问:我们肉眼看到的为什么是太阳最内的光球层?※②太阳活动:指导学生自学P6“知识窗——太阳活动”:a.什么是太阳活动?b.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和 ,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层次?c.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 年,一般以 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A.读图1-1-15,归纳:太阳活动与地球天气、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B.读地图册P8“太阳风与极光”示意图:太阳活动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并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C.简单介绍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对地球大气电离层的扰动,及对人类无线电短波通讯的影响。※D.补充:太阳活动产生的能量、粒子流也会对太空中的航天器或航天员产生损害作用。三、地球:设问: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展示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回忆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在绕日运动特征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1)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十分相似分析表格1-1-1“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从星体的物理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哪些共同之处?按这样的结构特征分类,九大行星可分为哪三类?(2)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近邻的其他行星有许多共同之处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目前探测到的宇宙环境中惟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存在?用讨论法、图示法教学,板图如图:※四、月球对地球的影响(选讲、略讲)课本P9~10“知识窗”,了解月球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有哪几方面?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进行小结,指出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课题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1)知道水圈的组成及特点。(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
重点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难点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教法及教具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水圈的组成1、水圈的概念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水的运动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圈层——水圈。地球水体的主要形式在各种水体中,哪一种占的比重最多?哪些水体形式人类可以直接利用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有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这些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很小一部分,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我们必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承转]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地运动,这一过程称水循环。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①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哪几种?②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③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④在海陆间水循环的各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吗?试举例。[活动]学生自学教材P49页4-6段内容,概括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师总结]①水循环不仅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连续统一的水圈,同时也将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联系在一起。②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得到缓解。③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水资源才能周而复始地补充更新,成为可再生资源。④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三.小结四.当堂练习
学生按各种水体所占的比重画一幅扇形百分比图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课题
《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2.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特别是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板书)一、自然资源1.
概念2.
分类(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分组讨论) 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板书)3.
(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84,并完成表格历史时期生产力状况土地资源经济主体人地关系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人们已开始警悟。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新关系。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存在问题2.
途径(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课堂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陆地以上的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2.下列物质和能量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水稻
B.钢铁C.雷电
D.地热3.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立足于(
)A.资源的再生性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C.物质运动的循环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4.下列资源中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A.石油资源
B.森林资源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共性特征
数量的有限性
利用的发展性
资源间的联系性
分布的不平衡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局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一、
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阴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
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特别是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
(板书)一、自然资源
1.
概念
2.
分类
(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
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
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分组讨论) 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板书)3.
(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84,并完成表格
历史时期
生产力状况
土地资源
经济主体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人们已开始警悟。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新关系。
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存在问题
2.
途径
(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自然资源
1.
概念
2.
分类
3.
共性特征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部分 学案
学习目标
1.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共性特征
2.
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导学
一、
认识自然资源
1.
阅读图4-1-1,哪些图片反映的内容属于自然资源?
2.
阅读表4-1-1,熟悉自然资源分类
3.思考:
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
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
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4.讨论: 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5.小结:完成下表
二、
土地资源与
完成下表
历史时期
生产力状况
土地资源
经济主体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三、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课堂练习(略)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调查访问
课堂讨论
总结归纳
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接着请大家看看下面一组图文: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后同时展示一幅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图片和一幅在有人类居住的地区的火山图片,这两幅图片都是自然灾害吗?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
1.含义(概念)
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
(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
(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海冰等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
(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
(6
)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
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
二.教材案例————洪灾
(板书)
1.什么是洪灾?
洪水——洪灾
2.
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
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人身危害、财产(经济)危害
3.洪灾形成的原因
天气、气象
自然原因
地质作用堵塞河道
(1)洪水形成的原因:
堤坝决口,汇水速度
>
排水速度
=
洪水
人为原因
(2)影响洪水的其它因素:洪水大小
地面坡度
河谷的顺直、通畅
土壤植被
程度、纵向坡度
(3)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
灾区人口、经济状况
过渡:
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
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治水英雄和工程,以及我国现在修建了哪些治水工程?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江都也有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呢?<引江水利枢纽工程>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1)工程措施:措施==>效益
(2)非工程措施:
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
2.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3.3万人之多?
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作业:
大家可以回家去问一些老人,我们镇江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共性特征
数量的有限性
利用的发展性
资源间的联系性
分布的不平衡性
自然资源
概念:
分类: 、
共性特征
存在问题:
途径课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理解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3〉
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重点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上述因果关系中,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上述因果关系中,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承转]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那些?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板书]
一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活动参与]
阅读厄尔尼诺现象(含两幅示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以及全球其它地区地理环境有何影响?[问题探究]
老师引导1、
秘鲁渔场的形成?(正常年份,由于东南信风吹拂,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向西流动,秘鲁沿岸海区上升流强烈,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归纳]
秘鲁渔场的形成反映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生物、水文、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它们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2、
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地理环境有何影响?(反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由西向东倒流,秘鲁附近海区上升流减弱,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失去食物而饿死。与此同时,秘鲁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归纳]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3、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何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如赤道西太平洋沿岸的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少雨等。我国的气候与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关系)[归纳]
地理环境整体性还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再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再如长江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都对长江流域的洪灾起到了加剧作用,以此论证地理环境的第三个表现。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板书]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⑴、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⑵、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⑶、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承转]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的桥梁和纽带。读图3-2-7并阅读相关内容,指出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并引导学生分析说明。(1)、大气圈与水圈(海洋)之间的热能传输与交换(2)大气圈与水圈(海洋)之间的势能传输与交换在引导学生举例生物圈与其他三个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来加深对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理解。[板书]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承转]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还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读图3-2-8并阅读相关内容,指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参与了物质运动。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⑴、光合作用与物质运动⑵、呼吸作用与物质运动
⑶、分解作用与物质运动在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对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理解。[归纳]
与水循环一样,碳循环、氧循环等都跨越了圈层线,它们既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体现。[板书]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指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形式,了解碳循环在维持地表系统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小结]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地貌、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即原来解析后的目标)
1.目标(1)通过了解不同时期全球气候的变化,认识自然条件是变化的。
(2)通过分析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的原因,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以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影响,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及科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教学重点:认识全球气候在不停的变化着;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认识冰期与间冰期,并能够通过图表进行分析。
二、
预习导学
(一)
知识梳理
1、通常将气候变化分为
的气候变化、
的气候变化和
的气候变化。
2、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气候总体状况表现为冰川广布的
和相对温暖的
的交替。
3、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工业革命依赖人类大量排放
导致的温室效应有关。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与地球表面
增加的趋势是
。
(二)全球变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1导致全球
上升,对世界
造成严重影响;2、可能导致
、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的
;3、导致
的调整。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植物光合作用将会增强,这叫二氧化碳的
。4、对人类健康的
增加。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主干问题)
1、全球气候不停的变化着。
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指万年以上的时间尺度
①冰期:气候变冷,冰川由高纬向低纬,从高山向平原推进
②间冰期:气候变暖,冰川后退。
(
2、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影响: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2)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3)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4)威胁人类的健康
措施:
(1)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燃料的使用
(2)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大大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从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3)大力发展水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4)不断扩大绿化面积
四、目标检测
1、气候变化史从时间尺度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尺度,其中历史时期是指
(
)
A.距今一万年以前
B.第四纪冰期后的近一万年来
C.近一两百年来
D.近几十年
2、有关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人为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大量砍伐森林,使植被吸收二氧化的量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增多
B.工农业等生产活动消耗大量能源是以矿物能源为主,燃烧后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
C.生活取暖、餐饮等以及汽车尾气也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D.火山喷发的气体中也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3、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有
(
)
①海水入侵
②海岸侵蚀加强
③沿海洪涝灾害加剧
④陆地污水排放受阻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有关全球气温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球气候变化即为全球气温变暖
B.全球气温变暖的唯一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C.全球气温变暖,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D.全球气温变暖,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当然,人类的活动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了加剧的作用
5、属于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是(
)
A.全球变暖、噪声污染
B.海洋污染、生态破坏
C.酸雨危害、臭氧层的破坏
D.电磁污染、白色污染
五、分层配餐
一.
基础题(A组题)
1.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效地缓解洪涝灾害
B.海水入侵,有利于土壤脱盐
C.对港口和航道的功能几乎没有影响
D.陆地污水排放受阻
2.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400年的气候变化应属于(
)的气候变化。
A.人类历史时期
B.推测时期
C.地质时期
D.仪器观测时期
3.500年来,我国气候的变化大约可分为
(
)
A.2个温暖时期和2个寒冷时期
B.
3个温暖时期和3个寒冷时期
C.4个温暖时期和2个寒冷时期
D.
2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4.引起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主要是
(
)
A.二氧化碳、甲烷
B.二氧化硫
、氟氯烃
C.
臭氧、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臭氧
5.对于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科学家进行了预测,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
)
A.1.4℃-5.8℃
B.0.4℃-0.8℃
C.2℃-10℃
D.0.09℃-0.88℃
6.目前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对此科学家最担心的是
(
)
A.会使空气中的氧含量下降,不足以供给人类呼吸
B.会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生态失衡
C.会使人体吸进大量二氧化碳,损害健康
D.会使石灰岩大量溶解,破坏自然风光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相关内容,对其作同等水平或降低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对基本概念理解的不足。
二.巩固题(B组题)
7.间冰期出现时的地理现象是
(
)
A.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
B.冰川从高山向平原推进
C.冰川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后退
D.冰川分布范围没有明显的变化
8.当冰期出现时
(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下降
B.台湾岛的面积将缩小
C.暖温带的范围将向北移
D.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加干燥
9.造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正确的说法是(
)
A.地理信息技术可精确解释所有原因
B.人为原因所致
C.既有自然资源,又有人为原因
D.自然原因所致
10.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剧增的原因是
(
)
①臭氧层破坏
②燃烧矿物燃料
③大量森林被毁坏
④太阳活动加强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设计意图:主要对习题A组题中的难度进行提高选择,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中的概念及地理事实。
三.
提高题(C组题)
11.下列有关“全球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全球陆地面积缩小②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③大部分干旱地区更加干旱④高纬度地区因变暖而蒸发强烈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12.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
B.物种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袭击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生产率降低
13.全球变暖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
)
A.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
B.北半球中纬度大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蒸发增强而变得更加干燥
C.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的生产率将会有一定的提高
D.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
14.读漫画“地球出汗了”,完成下列各题。
1.这幅漫画揭示的全球性气候问题是
。
2.产生上述全球性问题的原因是
寒冷:十五、十七、十九世纪
温暖:十六、十八、二十世纪
(2)人类历史时期气候
十九世纪末增暖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变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气温回升
((3)近代气候
(气象仪器能观察得到的)课题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
重点
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教法及教具
综合分析、归纳推导
地球仪
板图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例:当北京时间为8:
00时,求伦敦、东京、纽约的区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略。(导入新课)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昼夜在不断地交替,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各地的时间也显然是不一样的。(板书)2.地方时(1)地方时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仪,按照以下思路、线索边板书边讲解)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补充)因天空只有一个太阳,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即各地有各地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根据以上的分析、推导可得出: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下面我们来换算一下:地理经度(度、分、秒)地方时(时、分、秒)15°
1小时15′
1分钟15″
1秒钟(承转)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板书)(2)时区和区时区时的计算法则:(1)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2)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注意“±号的选用”: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否则用减。3.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度经线上,越过日界线向东日期要减一天,向西日期要加一天。(4)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板书)世界很大,各国有各国的具体情况,一些国家根据实际需要使用某个区的区时为标准时间,也有采用半区时,本国东部时区的时间。有的同学可能知道: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的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让学生稍作思考后再解答)这是由于我国的领土东西跨经度较广,从东到西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全国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目前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是我国使用的标准时间。新疆和西藏的大部分位于东六区,那里的时间一般要比北京晚2个小时,所以在当地就出现了上午10点才上学的现象。(教师强调)北京时间并非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是116°的地方时。[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即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的重点、难点是晨昏线的判断,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和区时的计算。重点难点较多,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假如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分小组让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同座位的同学之间相互指认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问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后就静止的分布在相应的位置吗?(否)
1、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集体讨论:1、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飞行时间需要3。5个小时,但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京,只要3小时,原因是什么?
1、
在我国北极科考站
“黄河站”升起的旗子向什么方向飘扬?
上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没有考虑近地面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是理想的模式。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学生感悟: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在夏季或冬季到海滨度假?
学生讨论
结论:海陆具有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同纬度的海洋增温慢,形成高气压;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气压,同纬度的海洋降温慢,形成低气压。
指导学生观察1、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指导学生从图上分析1、7月北半球陆上和海洋气压中心分布。
问题:为何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不明显?
结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冬、夏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情景设置:1、同学们,我们这个地区夏季经常吹什么风?冬季经常吹什么风?
2、印度这个国家,6-9月份经常暴雨成灾,其他月份又经常发生严重的干旱,为什么?
指导学生读图2-2-15,完成【活动】内容
,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不同,海陆之间的盛行风向不同。
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分析后回答。
(主要是海陆的热力差异;还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的移动的影响。)
集体讨论:1、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最典型?
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情景设置: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同学们能看懂天气图吗?能听懂天气形势预报吗?
要看懂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必须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锋面?锋面的特征是什么?
(
一)、锋面系统
1、什么是锋面?
(1).定义
(2).特征
a、锋面上侧为暖气团,下侧为冷气团。
b、锋面附近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了解了什么是锋面,下面我们再看看锋面的分类及其与天气的关系。什么是冷锋、暖锋?
学生思考后回答: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和代表符号。
2、主要锋面类型及其与天气关系
(1)分类
a冷锋
b暖锋
问题:冷锋和暖锋中暖气团的抬升速度哪一个快?
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和思考讨论后得出:冷锋的暖气团是被迫抬升,速度较快;暖锋的暖气团是主动爬升,速度较慢。
问题:暖气团抬升速度的快慢对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和思考讨论后得出:暖气团快速提升,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故而冷锋过境时常出现暴雨、大风天气;暖锋过境时暖气团徐徐爬升,不断凝结,产生云、雨,成为连续性降水。
问题;观察冷锋、暖锋结构图判断降水发生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冷锋降水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发生在锋前。
学生活动:启发学生用简图来表示降水位置。(图略)
(2).锋面过境时的天气
a、冷锋
过境时有大风、暴雨、雨雪天气
b、暖锋过境时有连续性天气
问题:锋面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呢?天气又怎样呢?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都由主动运动过来的气团控制该地;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暖气团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增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取代冷气团位置,气温增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问题: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与哪种锋面有关?
教师总结:列表总结冷锋和暖锋的异同。
气流运动
过境时的天气
过境后的天气
降水位置
冷锋
暖锋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高压?什么叫低压?
学生读书后回答。
问题;从气压分布状况来看,有低压、高压,那么从气流状况来看又可分为什么呢?
读投影图,然后让学生边总结边填表:
气压
气流
中心气流
气流特点
天气状况
低气压
气旋
上升气流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上升
阴雨
高气压
反气旋
下沉气流
北半球顺时针向四周辐散
晴
问题:让同学们分析课本44页图2.22。锋面常常与什么天气系统结合在一起?学生观察分析出:低压系统与气旋结合在一起。
问题: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什么?对锋面有何影响?
学生分析回忆得出:由于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因而也推动锋面逆时针运动。
总结
前面我们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飓风是怎样产生了吧?所学知识去解释天气现象的成因,要培养自己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生完成“活动”。
巩固练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
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
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
【结构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
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读图:P64图3-2-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可让学生展开讨论,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最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击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是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转承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不仅如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
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读图:图3-2-3“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
在正常年份下,太平洋东部秘鲁沿岸海区,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
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读图3-2-5“厄尔尼诺与全球天气异常(1982年)”这张图从整体上反映了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全球气候的恶劣影响与所能带来的灾难性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对于我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该图上我国处于高温区,那么就会出现干旱性的灾难性气候。
下面请同学们先相互讨论以下的三个问题,稍后我请同学回答。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
1、秘鲁西岸海域,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海水由东向西运动,从而形成了水平方向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流,这样就将深层营养物质(磷酸盐类)带到了海水表层,致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鱼类来此觅食,形成秘鲁渔场。
2、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饥饿而死亡。
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玛拉雅山降黑雪。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的联系性。
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通过厄尔尼诺大家可以发现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
借鉴我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分析,请同学们将[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看一看,然后回答青藏高原的隆升给亚洲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连锁反映?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和加强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南亚的荒漠环境、协助黄土高原形成等等。
承接
从“厄尔尼诺”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各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读图:图3-2-7“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例如:海洋是太阳能的巨大储藏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例如:赤道两侧,常年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当然,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结合我们刚才讨论过的“厄尔尼诺”现象,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如何相互作用的。
除此之外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降低;当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例如:当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往往导致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
讨论
请同学们想一想,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承接)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物质运动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三、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
分析、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表明,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中吸收某些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水从水圈迁移到生物圈。当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提问
(补充)书本上给我们扩充了一个知识点,把书本翻到P69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知识窗]—地球上的碳循环。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的地球上碳循环的基本流程,作为知识的扩充,同学们自己将这个知识点理解一下,并在看的同时将碳循环同水循环、氧循环等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
讨论
这些循环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有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小结
通过这堂课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准确回答我们在一开始向大家提出的问题,也就是P64:图3-2-1所要我们思考是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白云,其水汽的主要来源是大海,它存在于蓝天,随着水汽上升,云层增厚,形成降水,水,水降到山地,滋润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降到地表的雨水,或通过江河或通过地下又汇入海洋。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刻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形成了我们人类最美丽的家园。
[经典例题]
图3-8-4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该树生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回答下列三题。
1、植物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图3-8-5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2、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
)
A、
30°S,118°E
B、
23.5°N,130°E
C、
44°S,173°E
D、
30°N,118°E
3、该树生长地区自然带可能为:(
)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植物生长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当气温高,降水多时,树木生长速度快,年轮较宽;当降水量少时,树木生长速度慢,树木年轮较窄。仔细观察图中的年轮,找出与降水状况相对应的组合,回答第一小题:①组年轮最密,说明树木生长速度最慢,与乙图相对应;同理,甲图中的第五个年份降水最多,与②组年轮吻合、丙图中的第三个年份降水最多,正好③组中第三条年轮最宽。故第1题选C。回答第2
题首先要弄清给出的四个地点分别是什么地方。再进行判断。根据题干的意思,该树生长地点7月气温最低,可判断其位于南半球,根据其最冷月气温高于0℃,判断它应位于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看被选项,根据地理坐标A地点位于澳大利亚西南属于地中海气候区,B地点在台湾东南的太平洋上,C地点在新西兰东部的太平洋上,D地点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选A。第3小题只要知道与地中海气候相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就行了。
答案:1、C
2、A
3、B
【评估检测】
一、选择题(第1-12题为单项选择题,第13-18题为双项选择题)
2002年,全球海域又处在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多发期。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气候变冷使得秘鲁寒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B.“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的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现象
C.“厄尔尼诺”现象还将继续光临亚太地区,使该地区产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现象使印度洋西海岸的非洲东部发生水灾
2.“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导致秘鲁(
)
①洪水泛滥
②干旱
③使秘鲁渔业受损
④使森林火灾多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厄尔尼诺”发生时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的变化是(
)
A.大气环流变得更加稳定
B.秘鲁寒流的势力加强
C.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升高,使浮游生物的数量大增
D.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4.近年来,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此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复杂性
5.下列叙述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征的是(
)
A.大量使用煤、石油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
B.森林砍伐后,木材蓄积量减少
C.围海造田,使海洋面积缩小
D.工厂排放污水,使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增加
6.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海陆分布与亚欧大陆轮廓,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
B.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干旱核心”
C.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D.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生物种类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7.图3-2-3表示“一山之隔两重天”,关于该图原理的正确叙述是(
)
A.“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无关
C.在山地背风坡形成冷而干的天气
D.暖湿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形成丰富的对流雨
8.关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黄土土质松散,利于耕作,应该大面积开垦
B.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含沙量增加,在下游淤积,易造成水患
C.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后渤海的面积会逐渐缩小
9.关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在信风的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是海洋对大气作用的表现
B.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在不停地进行热量交换
C.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
D.台风经过海面时,常常使海面变得更低
10.关于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表明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
B.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使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
C.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表明水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
D.生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图3-2-4表示圈层间的主要水分循环,读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水分循环各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蒸发使水变成水蒸气,是水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进入大气圈的唯一途径
B.高纬度地区或高山、高原地区的降雪形成冰川或冰盖,成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C.降水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侵蚀和改造
D.如降水被生物吸收和利用,则不参与下一个水循环
12.有关水分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循环只是在水圈中进行的物质循环
B.水循环跨越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C.水循环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
D.水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其他物质运动与循环的传送带
13.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
)
A.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B.各要素常常单独存在和发展
C.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D.各要素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1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冰川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15.关于秘鲁渔场成因的正确叙述是(
)
A.秘鲁寒流和沿岸上升流作用强烈
B.冷海水将下层磷酸盐带到表层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鱼群
C.秘鲁寒流和沿岸暖流交会,导致海水扰动
D.秘鲁沿岸河流汇入,带来大量营养盐类
图3-2-5表示光合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6—18题。
16.图中字母代表的物质,正确的是(
)
A.a——矿质元素
b——水分
c——水汽
d——氧气
B.a——水分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水汽
C.a——矿质元素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水汽
D.a——水分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17.有关绿色植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促进了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B.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放出O2,改造了大气圈
C.植物对地面起保护作用,延缓了岩石圈的风化过程
D.绿色植物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然环境
18.关于地球上碳循环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上的碳绝大部分储存在大气圈中
B.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地球上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C.火山活动喷发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不参与碳循环
D.碳循环在维持地表系统的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综合题
19.图3-2-1表示的是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理环境的
性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
来实现。
(2)若a表示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通过输送大量的
来改变
;若b表示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通过大气与水面的
作用驱动水体流动。
(3)
我国黄土地貌的发育受制于以下几个条件:原始地形、黄土的堆积以及水的作用。所以黄土地貌是
、
和
(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4)图中a、b、c、d、e、f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是__________,
表示旗形树冠形成的是_________。
20.图3-2-2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21.图3-2-6是“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碳绝大部分储存在
圈中,它们或以
形式构成矿物的组成成分,或以
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图中B处
和
等化石燃料中。
(2)大气中的CO2通过
(填字母)
作用转化为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
传递。
(3)图中
(填字母)表示大地的呼吸作用,它和生物呼吸作用等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4)写出地球碳循环的重要意义:①
;
②
。
22.当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图3-2-7左图所示时,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布满着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亡之海”。分析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间的风向及成因。
(2)画出图3-2-7右图中A、B的水流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
(3)为什么秘鲁渔场成为一片“死海”?
(4)当出现上述现象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为什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地理圈层的物质运动
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
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势能交换
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化学能的传输与交换
引发加强亚洲季风
雨热同期、物种最丰富、产量最高、生态环境优越
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中亚、西亚形成“干旱核心”
沙漠戈壁连绵,草原黄土横亘,森林湿地限于沿海
阻挡西伯利亚南下气流
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黄土松散易冲蚀,黄河泥沙易淤积
青藏高原
隆升
图3-8-4
图3-8-5
图3-2-3
图3-2-4
图3-2-5
图3-2-1
图3-2-2
图3-2-6
图3-2-7《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5、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习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2、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球内部圈层
横波:只能通过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能通过
2、圈层结构:
、
、
二、岩石圈
1、结构组成:包括
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
部分
2、物质组成:
(1)岩浆岩
成因:
代表岩石:喷出岩:如玄武岩;侵入岩:如花岗岩
成因:
(2)沉积岩
特征:
、
代表岩石: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成因:
代表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3、物质循环
(1)过程:地球内部的
上升冷却
形成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
作用下,形成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
的条件下,发生
作用;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
,又形成新的
。
(2)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②改变地表的
,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
交换和
传输,改变地表的
三、内、外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表现为
、
、
等。
2.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表现为
、
、
、
等。
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
4.内力作用的足迹: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最常见的有
、
(2)褶皱:
①形态:
和
岩层形态
背斜岩层一般向
拱起
向斜岩层一般向
拱起
②判断方法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
,两翼岩层较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
,两翼岩层较
未侵蚀地貌:背斜常形成
;向斜常形成
或盆地
③构造地貌
背斜顶部受
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
侵蚀后地貌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
,常形成
(3)断层:
①含义:岩层受力
并沿
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大断层,常形成
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②构造地貌: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
或
,如渭河平原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
,有时有泉、湖泊
5、外力作用:
(1)主要表现:
作用、
作用、
作用、
作用等
(2)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常形成
、
、
流水堆积作用:常形成
、
、
(3)风力作用
风蚀作用:例如
、
风积作用:例如
、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岩石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B.岩石圈主要指土壤层以下的岩石部分
C.岩石圈不包含软流层
D.岩石圈是地球内部圈层之一
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08江苏)2、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风力位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秘
3.关于沉积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沉积物的来源是火山被风雨侵蚀下来的泥沙
B.只有在沿海低洼的地方才有沉积物
C.沉积岩区别其他岩石的主要特征是它具有岩层和化石
D.沉积岩中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但无法作为恢复地质环境的依据
(07上海)4.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
A.侵人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5.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
A.
B.
C.
D.
7.向斜成为山的主要原因是
(
)
A.岩层向上拱起
B.岩层向下弯曲
C.受张力作用,容易遭受侵蚀
D.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被侵蚀
8.关于地质构造与资源开采、工程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隧道工程应避开断层带
B.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C.石油、天然气常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D.断层地带有利于建设水库
9.下列地形区中,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
(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喜马拉雅山
D.四川盆地课题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沿地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2.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
重点
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难点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教法及教具
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复习上节课内容)略。导入: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生了地方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转偏向力。受这种力的影响,凡是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一定的偏转。新授: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引导)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说明:图中虚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表示偏转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如下图:手掌心朝上,中指朝向物体初始方向,拇指指向为偏转后方向。南半球左偏用左手,北半球右偏用右手。2、影响:在地理环境中,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实例很多。例如,北半球,河流
岸冲刷严重,河口
岸常常产生泥沙淤积;南半球反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图1-2-5分析并比较地球不同位置物体的偏移规律。(让学生思考分析,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归纳。)[教师]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随堂练习1.下图中,实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虚线表示运动物体的实际方向,正确的是(
)A.
1
B.
2
C.
3
D.
42.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对气流、水流的作用不明显B.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长江北岸较长江南岸侵蚀严重C.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任何偏移D.在赤道两侧,向两极运动的气流向西偏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