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华夏艺匠—建筑艺术 故宫,昔称紫禁城,是国内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撤出北京时,焚毁了大部分宫殿,清代初年按明代的布局重建。之后又经历无数沧桑完整地保存下来,做为中华文明和辉煌艺术创造的实证而照耀于当世。
明清修建的故宫是对中国历代宫殿建筑、设计思想、体制、建筑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是由多种建筑物组成的多重庭院、广场、以及色彩的组合,构成完整的建筑体系,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予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北京故宫占地7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要走完整个故宫大概要花费半天的时间。 午门:走进天安门以后,由南往北,看到的第一座建筑是午门,在红色城墙上,迎面正中是一座重檐庑殿顶九开间的大殿,两翼以长排殿堂连接四座方殿,俗称五凤楼。午门是皇帝颁诏,宣布出征命令和将士班师回朝献俘的地方,所以大殿应用的是最高等级的建筑规格。 进入午门后,面前是一个庞大的广场,金水河(玉带河)诱人的曲线加之上面的五座汉白玉石桥,让整个广场格外漂亮。迎面便是宫殿式的太和门,为重檐歇山顶、九开间,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它是皇帝平时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太和门 再往前就是故宫前朝区的主体,依次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矗立在工字形的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 太和殿是皇城全部建筑的核心,为皇帝登基、完婚、寿诞,重大节日受百官朝贺、赐宴的地方。建筑规格最高,也是全国最大的宫殿建筑。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通高35.05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殿内设御座,藻井上有蟠龙衔珠,建筑彩画全以龙纹为饰,一派金碧辉煌的皇家气象。脊兽,太和殿(金銮宝殿)檐角尖端上的装饰物。从左起第一为骑凤仙人,其次为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海马、天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装饰物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其它殿的檐角也有脊兽,但数量都不及太和殿中和殿:临朝前准备和休息之所保和殿:为婚庆和殿试之所 保和殿北面御路:为皇帝专用的御路。这块御路石刻是穿行在云水之中的九条巨龙和宝珠,下端刻五岳。尽显皇权的威严。
太和殿以北为内廷区,是帝后居住的地方,前后有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也以工字形白石台基相连。乾清宫与坤宁宫的建筑规格都很高,但不及前朝部分建筑环境庄严神圣,而更多了一些和谐的氛围。 透过乾清门看到的就是皇帝的寝宫乾清宫,后来皇帝改到养心殿居住,这里成为内廷典礼活动和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处所。也设置了御座。交泰殿坤宁宫:
为皇后的寝宫 御花园 :总面积为一万一千多平方米,尽管御苑依然不脱宫廷建筑的设计思路,但毕竟是与外朝内廷不同的环境氛围。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有钦安殿、万春亭、秋千亭等二十来座亭、榭、楼、台建筑。神武门 故宫外围是高大的砖砌城墙,四面开门,外绕护城河,城的四隅建有形象活泼生动的角楼。每座角楼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造型奇特多姿,十字形屋脊,重檐三层,多角交错,大木构架和斗拱是很复杂的,黄色琉璃瓦顶和鎏金宝顶在阳光下闪烁生光。
提问:
纵览故宫建筑的主要部分,得到的印象是什么?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是什么?故宫建筑群艺术特点:
首先,它继承并发展了历代首都和宫殿布局与建设的经验,利用各种建筑手段,通过故宫的设计建造,最充分地表达了封建时代皇权至上的大一统观念。
故宫建筑群是多重院落的组合,按使用功能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前者规模四倍于后者,建筑群内以严格的等级制度区别开每个单体建筑的形象、体量、开间、屋顶样式,又彼此配合、联系,在群体组合中形成节奏、韵律。
故宫建筑群以木质结构为主要特征,为“梁柱式建筑”,故宫内的立柱不仅起到构架的作用,也显示了皇权的威严。屋顶的样式各不相同,按不同级别和功能确定,如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翼展也各具特色,角梁、翼角、脊吻等的应用,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被视为神秘风格的特征。斗拱是结构的关键,它将屋顶的负荷转纳于下部的立柱之上。 外观是金、黄、红、白、灰等色彩的组合,金黄为其主色调,雕栏玉砌的汉白玉高台,基色调沉稳的暗红色围墙,金黄色琉璃瓦顶,充分显示着皇家的壮丽与尊严。
与建筑相配合,故宫各处有不同材质制作的雕塑作品,天安门前的石狮,太和门及乾清门、宁寿宫前的铜狮等是建筑物护卫的象征。太和殿前象征江山永固的铜龟、鹤等以及18个巨大的铜炉,共同形成金銮殿的壮丽与神圣感。 龙在故宫内是无所不在的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保和殿北面的御路上的“九龙戏珠”和宁寿宫琉璃九龙壁。古代工匠以非常成功的以变化无穷的龙的形象,表现帝王权势的无所不在。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中国的园林艺术有很悠久的历史,明清两代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时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强调要保留山水的天然状态,让精心的设计不露人工造作的痕迹,使人与自然处于相亲相融的关系中。中国古代园林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拙政园网师园四大名园 圆明园:建成于康熙至乾隆年间,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汇集多种园林形态及国内外建筑风格,然而却在1860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破坏,疯狂抢掠焚毁了这被西方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园林巨构。颐和园 是保留下来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原名清漪园。建成于乾隆二十九年,也曾两度遭到外国侵略军的抢掠焚烧,仅剩下砖石结构的建筑。到清末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挪用了建设海军的两千万两白银历时八年将其修复,改名颐和园。 颐和园占地290公顷,水域占了四分之三的面积,是以水为主,山水结合的园林景区。
宫殿区,位于东宫门内,由于属离宫性质,没有故宫那样巍峨的建筑形式,其主要宫殿为仁寿殿,内设宝座,为皇帝朝会、听政之所。其后有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三组大型四合院,以游廊相接,为帝后起居处,总体上也是“前朝后寝”的布局。
全园景观集中于万寿山和昆明湖,而以万寿山前为重心,面对水域辽阔的昆明湖,依山势建造了富丽堂皇的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建筑。山脚下是长廊。长廊一侧万寿山上有多个各具特色的建筑群和园林景点。
后山后湖部分山势陡峻,树木幽深,别具一番天然意趣。
中部的藏传寺庙建筑群和夹湖的买卖街丰富了后湖的景观。
昆明湖上以西部的长堤分隔成三个湖面,其中的龙王庙、治镜阁和藻鉴堂三个小岛是东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的象征。仁寿殿龙王庙 仁寿殿在清漪园时期成为勤政殿,乾隆之意是游览皇家御苑之时不忘政务。1860年勤政殿被焚毁,1886年慈禧重新修建,改名仁寿殿,意为仁者寿,慈禧在此垂帘听政。仁寿殿 佛香阁:高约四十米,八面形,外檐四层,黄琉璃瓦绿剪边,红色立柱与门窗,高耸于21米高的石台基上,成为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和园景构图的中心,与排云殿共同形成主轴线,在其两侧各有几组建筑群。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其中许多风景画仿自江南山水,是画师们根据乾隆意图绘制的地方。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清漪园中建造了一座长36米的大型石舫,船体是用大块青石雕砌而成,船头靠岸,船尾朝湖面,湖上修建了两层木结构中式舱楼。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要陪其生母孝圣宪皇太后来此放生,然后仿隐居之士在湖中垂钓。此习俗一直延续到咸丰朝。原意是仿江南文人私园中的石舫,但却不是展现田园生活,而是预示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勉励自己励精图治,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石舫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修颐和园时将其重修,石舫的船身是清漪园时的旧物,将船舱部分仿法国游艇翔凤号,建起两层西洋式舱楼。。重修后改名“清晏舫”,取“河清海晏”的吉语,兆示天下太平。 十七孔桥: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汉族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颐和园艺术特点:
颐和园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组景、借景等造园手法,将西侧的玉泉山、玉峰塔和田园景色皆尽纳入视野之中,扩大了景观范围。
颐和园的总体布局,模仿杭州西湖、许多重要景点也以江南名园为蓝本,例如,西堤仿杭州苏堤,景明楼仿湖南岳阳楼,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但其博大的山体水域环境、严谨的整体布局,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伶俐豪强的皇家气派所形成的大气象,则又非江南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承德避暑山庄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是清代的离宫,营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总面积564公顷(8400亩)。当地自然环境群山环抱,地势高峻,气候宜人,所以康熙至咸丰一个半世纪之内皇帝每年有一般时间居住于此,形成宫廷第二个政治中心。山庄由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构成。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同样也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山庄四周围绕20里长的宫墙,墙外东、北山麓建有蒙、藏建筑样式的“外八庙”。
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二马道普陀宗乘之庙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外八庙 苏州古典园林 江南园林的设计思路是以中国画的山水画作品为蓝本的,也以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为旨趣。园林主人多为退归林下的官吏或富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追求清雅、幽静、闲云野鹤般的乐趣。
江南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因此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园林取景可以不受园林地域限制,,而将园外的青峦秀山、凌空古寺,弃其庸俗者,取其精粹者,尽行纳入园林视野范围,由此而达到“巧而得体”。
楼阁、亭榭、回廊、小径、墙体、门窗等都是构成园林的重要因素。山石和泉流更是园林中造景的重点。对构成景观特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叠山技巧成为造园的重要学问。拙政园全景模型拙政园留园全景模型留 园问题:
欣赏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景色,了解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艺术特点,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都采用借景、组景的方法,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原则,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皇家园林布局上以江南私家园林为参照,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
私家园林则小巧精致,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