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2 15:2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或诗朗诵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新课讲授1.战略转移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呢? 红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失败,由于当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上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王 明博 古(秦邦宪)李 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1934年10月 长征初期,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只剩下三万多人。左倾领导人还想去湘西,而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这时毛泽东同志,提议进军贵州,得到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红军强渡乌江(油画)乌江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旧址内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毛泽东 周恩来 张闻天 王稼祥 朱德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前,由于红军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使党中央和红军能胜利完成长征,转到抗日的前线,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二、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飞夺泸定桥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爬雪山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过草地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雪山忠魂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苦不苦 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 看看革命老前辈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抵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陕北吴起镇1.会师陕甘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长征到达陕北后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秦邦宪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会宁会师楼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师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2、长征胜利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到达陕北的红1方面军一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到达陕北的红2方面军一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到达陕北的红4方面军一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宁渡过湘江后,红军由
出发前的8万多人,
减少至3万多人.
到达陕北后红军仅留下6000人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开始:1934年10月遵义会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时间:1935年1月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铸就了长征精神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意义:转折点、成熟的标志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