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白杨》(教案+课件+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白杨》(教案+课件+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2 17:05:16

文档简介

《白杨》习题
一、基础过关
1.看拼音写词语
  gé bì  jiè xiàn   qīng xī   jiè shào
  (  ) (   ) (   )  (   )
  xīn jiāng   fǔ mō  xiàn rù  biǎo bái
  (   )  (   ) (   )  (   )
2.组词
疆(  )  析(  )  浑(  )  介(  )  辩(  )
僵(  )  晰(  )  挥(  )  阶(  )  辨(  )
二、综合训练 
(一)先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写出反义词
清晰(  )(  )  坚强(  )(  )
(二)缩写句子
1.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
2.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三)读句子,给加点部分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
1.狂风卷着沙土袭来时,天和地都呈黄色,好像一个整体。
2.你不用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大家也会理解你。
3.老师在我的头上用手轻轻地按着并来回移动时,我总觉得那是妈妈的手。
4.戈壁滩上的一行白杨树高耸直立,清秀美丽,非常引人注意。

三、拓展应用  
(一)傍晚,小珍在后院瓜棚下做功课.凉风送爽,飘来一阵阵袭人的茉莉花香。
小玲起身到花坛边,见到满枝洁白的茉莉花儿.有的张着花瓣,有的打着苞蕾。她不由得凑近花儿闻了闻,可是不小心作业本被茉莉花枝戳破了。小珍忽然想起教语文的张老师:他身体不好,但经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批改作业。一次,他牙疼,连续三个晚上彻夜未眠,但每天还照常给学生上课,同学们真是又心疼又感激。想到这些,小珍不由自主地摘起茉莉花来。不一会儿,就摘了许多,她用心爱的花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茉莉花包好,决定送给张老师。
  到了学校,办公室亮着灯。张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小珍怕打搅老师,就轻手轻脚地走近窗台,踮起脚把茉莉花放在窗台上,让茉莉花香解除老师的疲劳。小珍退到一棵树底下。张老师似乎闻到花香,发现窗台上放着的茉莉花,便捧在手里,脸上露出了笑容。小珍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高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回到家,小珍浮想联翩:老师不正是辛勤的园丁吗?他们用汗水培育了祖国的花朵,一旦鲜花开放,造福人民,老师将感到多么欣慰啊!她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要做一个对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21cnjy.com
1.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标题。(须用上“茉莉花”一词)
2.把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小标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描写“小珍”的________。“‘辛勤的园丁”“祖国花朵”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21·cn·jy·com
4.说说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二)《白杨》一文最突出的表达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树展开了讨论的事。借白杨树的三个特点来赞扬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1)、白杨树 ______________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 ______________,长出_______________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_____________ ,它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③句话,讲了白杨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特点。作者借这三个特点歌颂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直上银河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看拼音写词语
  戈壁、界限、清晰、介绍、新疆、抚摸、陷入、表白。
 2.组词
  边疆  分析  浑然一体  毫不介意  辩解
  僵硬  清晰  发挥    阶层    辨认
二、综合训练
(一)先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写出反义词
  清楚,模糊;刚强、软弱。
( 二)缩写句子
  1.争论打断了思路。
  2.嘴角浮起微笑。
 (三)读句子,给画线部分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
  1.浑黄一体  2.表白  3.抚摸  4.高大挺秀
三、拓展应用
(一) 1.洁白的茉莉花。
   2.第一段(第1自然段):闻到花香。
   第二段(第2、3自然段):送给老师。
   第三段(第4自然段):浮想联翩。
   3.感想。比喻。
   4.学生们学好本领成为有用之才,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因此老师将感到非常高兴和安慰。
(二)《白杨》一文最突出的表达方法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树展开了讨论的事。
借白杨树的三个特点来赞扬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精神。
(1)、白杨树 从来就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21教育网
这段有(3)句话,讲了白杨树的 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三个特点。
作者借这三个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精神)。
(2)、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20课《白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难点: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1*cnjy*com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设计意图]以反问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2.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来源:21cnj*y.co*m】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21cnjy.com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21·cn·jy·com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出处:21教育名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版权所有:21教育】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2·1·c·n·j·y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2-1-c-n-j-y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21*cnjy*com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21·世纪*教育网
6.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www.21-cn-jy.com
7.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8.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9.学生交流讨论。
10.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设计意图]了解白杨的精神,让学生从心里发出向默默工作在边疆的人们学习,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2.思维拓展: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学完 《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 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 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 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带着两个在新疆 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 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
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第三次沉思》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主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基础上,三代人深思的是什么?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摘抄或背诵文中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画出你理想中的未来西部的美好蓝图。
3.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
   白杨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21教育网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www-2-1-cnjy-com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课件20张PPT。白 杨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导入新课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戈壁ɡē 清晰xī
介绍jiè 新疆jiānɡ 我会读: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思考: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戈壁荒山 飞沙走石铁路沿线的白杨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 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 壁,没有山,没有
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
是浑黄一体。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
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
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几天
汽车。结论总结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
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
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
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
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
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
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希望
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思维拓展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
次沉思。(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
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
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
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
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
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
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
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
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
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
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第三次沉思》作业布置1.摘抄或背诵文中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画出你理想中的未来西部的美好蓝图。
3.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
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板书设计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