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观察生物》复习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观察生物》复习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10-12 17:2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科学 第二章 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共15题)
1.在载玻片上面画一个“↗”符号,用低倍镜观察时,在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 )
A、↘ B、↖ C、↙ D、→
2.在使用显微镜过程中,常有压碎装片的现象发生,下表是对不同学习小组装片压碎情况及原因的调查统计结果。则通过此表归纳出的装片压碎原因应为(??? )
A、用低倍镜头、镜筒下落、粗准焦螺旋 B、用低倍镜头、镜筒上升、细准焦螺旋 C、用高倍镜头、镜筒下落、粗准焦螺旋 D、用高倍镜头、镜筒上升、细准焦螺旋
3.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不同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所观察到的效果不同.若要使视野最亮、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下列哪组镜头( )
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②和④
4.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线粒体 D、液泡
5.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时如果看不清纤毛,应该如何调节(??? )
A、减小光圈B、增大光圈C、移动装片 D、使用凹面反光镜
6.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的结果使细胞数目增多 B、细胞分裂一次形成两个子细胞,两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一样 C、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和细胞质都要平均分配到新细胞中去 D、细胞分裂开始时染色体位于细胞中央
7.如图是小红观察到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过程后绘制的示意图,其中分裂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甲→丙 D、甲→丙→乙→丁
8.麻雀曾被认定为主要害鸟,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曾开展过大规模的“剿灭麻雀”运动,现在又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声,对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在的麻雀被人们的“剿灭行动”吓怕了,变乖了,不啄食和糟蹋农作物 B、现在认识到麻雀只是在食物非常稀缺时或繁殖季节才危害农作物,平时也啄食害虫 C、现在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麻雀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大量捕杀麻雀,破坏了食物网的稳定,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
9.各种动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野鸭趾间有蹼是对(??? )生活的适应。
A、沙漠 B、水中 C、陆地 D、空中
10.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有几种生物(??? )
A、1 B、2 C、3 D、4
11.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飞蛾扑火 B、烟尘滚滚 C、蜻蜓点水 D、大汗淋漓
12.下列生物的归类正确的是(??? )
A、蟹、蟋蟀、西瓜为陆生生物 B、猪、狗、鸭为家禽 C、水稻、玉米、小麦为作物 D、海带、鸵鸟、虾为水生生物
13.(2017?绍兴)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为更清楚地观察a处的细胞结构,视野由甲变为乙,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A、将装片从上往下移 B、将凹面镜换成平面镜 C、调节粗准焦螺旋 D、换用高倍物镜
14.(2017?衢州)如图为近日在浙江丽水确认的一新物种,它的叫声听起来像鸟鸣,大约仔猪大小,有肺,受精和幼体发育都在水中进行。它属于(?? )
鸟类 B、爬行类 C、两栖类 D、鱼类
15.(2017?杭州)如图是一些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 )
A、都来自于同种生物B、都能分裂、生长形成器官??
C、都具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D、虽然形状不同,但都属于同一组织
二、填空题(共10题)
16.下图是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模式图,请填出植物细胞的各种结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17.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而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是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染色时都采用________进行染色,并用________在另一侧吸引。
18.下列图片中,放大倍数最大物镜的是________;放大倍数最小的目镜的是________,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19.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 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 (3)制定并实施探宄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静置两分钟,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在此实验中设置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的目的是________?. (4)分析结果,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5)做完实验后,怎样处理鼠妇?________?.
20.据图回答: 图中1表示的过程是细胞________的过程,其结果使得细胞________。 图中2表示细胞________的过程,其结果形成了________。
21.将写有“P”字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象是________.
22.下图列出了六种常见的植物,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上述植物中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是________(填标号)。
(2)上述植物中产生种子,但没有果实的是________(填标号)。
(3)上述植物中属于被子植物的是________(填标号)。
23.如果有A、B、C、D、E、F六种生物,其中A、C同属不同种,B、C同科不同属,C、D同目不同科,D、E同纲不同目,E、F同门不同纲。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C同科的生物有哪些?________。
(2)与A同目的生物有哪些?________。
(3)与A同纲的生物有哪些?________。
(4)与F同门的生物有哪些?________。
24.比较衣藻和植物细胞,如图所示:
(1)相同点:衣藻和植物细胞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 ①衣藻前端有________,能感知光线的强弱; ②衣藻有________,能帮助其在水中游动; ③我认为衣藻是________(选填“动物”或“植物”),理由是________。
25.如图为不同因素对哺乳动物和鸟类威胁大小的条形图。 根据上图回答:
(1)哺乳动物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
(2)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
(3)请你写出一条保护动物的措施。________。
三、探究题(共5题)
26.下面是某校学生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观察的实验,请回答: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
A、将盖玻片迅速盖在载玻片上 B、将盖玻片放在载玻片一端,推向中间 C、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液滴,然后慢慢盖上 D、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液滴,然后快速盖上
(2)制作临时装片时,用________?对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处理,这样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物像更清晰。
(3)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显微镜观察日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所见视野如图2—2—17所示。欲使A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__?方移动。转动转换器,换上40×物镜后可发现视野变暗且细胞数目________?。
(4)上述操作时,发现视野中有污物B存在。移动装片污物不动,换上40×物镜后,污物仍不动。但换上l6×目镜后,污物消失,说明污物在________?(填“装片”或“物镜”或“目镜”)上。
27.下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层次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________?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许多形态________?,结构、功能________?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
(2)图中代表组织的是________?,代表器官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人和动物的细胞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上皮组织、________?、________?、肌肉组织等基本组织。
(4)整个动物体由多种不同的系统构成,高等动物和人体除了有消化系统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等。这些系统是在________?和 ________?的调节下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
28.?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视野.请据图回答问题:
(1)要使视野从①变为②,应将装片向________?移动.
(2)本实验使用的物镜有10×和4×两种,要使视野从②变为③,应选用的物镜是________?.
(3)要使视野从③变为④,应调节________?准焦螺旋.
(4)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
(5)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9.小亮打开橱柜发现许多蟑螂。小亮想:蟑螂喜欢什么食物?于是他找来蟑螂可能喜欢的食物如米饭、巧克力、咖啡、话梅,并设计了一套透明实验装置。他将许多蟑螂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放进几个透明装置内,如图所示,然后观察对比得出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透明实验装置的好处是________。
(2)四组实验中用的蟑螂有何要求________。
(3)实验中应观察什么量________。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0.为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李明同学在两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再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含草履虫较多的液滴应从培养液的________(选填“表”或“底”)层吸取。
(2)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目的是?????? 。
A、刺激草履虫 B、给草履虫供氧 C、连通两个液滴 D、杀死草履虫
(3)用镊子夹取一点该物质,放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迅速观察两液滴中的草履虫的变化(1号载玻片起对照作用),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结论是: ①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__(选填“有利”或“有害”)刺激; ②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__(选填“有利”或“有害”)刺激。
四、解答题(共3题)
31.把草履虫的结构与相对应的功能用线连起来.
32.下面是关于珊瑚的介绍,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珊瑚虫身体很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们能形成外壳,以保护身体.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而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进而形成珊瑚礁.珊瑚虫与藻类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藻类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藻类植物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得越高,越有利于藻类植物的生存.由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和珊瑚岛,能够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能够加固海边堤岸,扩大陆地面积.因此,人们应当保护珊瑚.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2)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分析原因.
33.认真观察下面两幅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A、B、C、D、E分别是图1中的哪种动物?
(2)把上述动物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
(3)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动物分类要考虑哪些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解答】考查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因此,本题应该选C。 【分析】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可将试卷旋转180°,所看到的图像便是显微镜下所能看到的结构。
2、【答案】C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
【分析】此题主要是用了调查法做的统计表,再用比较法比较各组的情况,进而得出结论。
【解答】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比较法是通过系统的比较,推究异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规律。通过对表格中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高倍镜、低倍镜的情况是:五组中有四组是用高倍镜的原因;镜筒的状态的情况是:五组都是有镜筒下落中的原因;粗、细准焦螺旋的情况是:五组中有三组是用了粗准焦螺旋的原因。因此,可归纳出装片压碎的原因应为:用高倍镜头、镜筒下落中、用粗准焦螺旋。 故选:C
3、【答案】B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解答】:要想看到细胞的数目最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是最小,即最小目镜和物镜组合.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则图中的④放大倍数最小;目镜倍数越低,镜头越长,则图中的①放大倍数最小.故①和④组合才能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故选:B 【分析】1、物镜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有螺纹;目镜安放在镜筒上,没有螺纹.因此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就越多.
4、【答案】C 【考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控制中心;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将光能变成储存在植物体内的化学能;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液泡能够储存生物体合成的有机物。故答案选:C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细胞器的功能。
5、【答案】A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
【分析】此题可从显微镜的使用常识中获得解答:标本染色时我们使用较明亮的视野观察,标本不染色时我们用暗视野观察. 【解答】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为避免染液对草履虫的伤害,对制成的标本不进行染色;因此要观察草履虫的纤毛应用暗视野.选项中,减小光圈可以使视野变暗.故选:A.
6、【答案】B 【考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的分裂结构是是细胞的数目增加,A正确;细胞分裂一次产生两个子细胞,并且这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原细胞相同,B错误;分裂时,染色体与细胞质都要平均分配到新细胞中去,C正确;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D正确。故答案选:B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
7、【答案】B 【考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原细胞(甲)细胞染色体进行复制后,细胞核一分为二(丙),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丁),最后形成两个子细胞(乙)。因此本题选B。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
8、【答案】A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解答】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 麻雀是动物的一员,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麻雀还能捕食农业害虫。综上所述,选项A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9、【答案】B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或行为,它们的适应性特征是在长期的进化中逐渐形成的。如,骆驼有驼峰,足垫厚,能适应沙漠的生活环境;蚯蚓身体分节,体表分泌粘液有利于在土壤中钻行。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物适应性特征与环境的关系。鸭子能够在水里游泳,它的趾间有蹼,有利于它在水中更快地划动身体。
10、【答案】B 【考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解答】题目中,枯藤是死去的生物遗体,不符合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老树、昏鸦属于生物;小桥是建筑物,不属于生物;流水不属于生物;人家属于生物。因此有老树、昏鸦、人家三中生物。 【分析】本题在于考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能力。
11、【答案】B 【考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内容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分析】飞蛾扑火是指飞蛾的趋光性,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命现象;烟尘不属于生物现象;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将卵产在水面上,属于蜻蜓的繁殖现象;大汗淋漓是指生物排出体内的废物的途径,属于生命现象。
12、【答案】C 【考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察对生物的简单分类。按照生活环境归类,可以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归类可以分为作物、家禽、家畜。 【分析】本题关键在于掌握生物的简单分类。蟹为水生生物;鸡鸭鹅为家禽,猪、狗为家畜;鸵鸟为陆生生物
13、【答案】D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要弄清楚使用显微镜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视野变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减少,变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减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减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的数目增多,据此解答。 【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少、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多、越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窄,透光量变少,视野就会变暗,反之,越亮。综上所述,乙看到的细胞减少了,因此是从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故选D
14、【答案】C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在五大类脊椎动物中鱼类和两栖类受精和幼体发育都离不开水,其中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两栖类属完全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用肺兼用皮肤呼吸。 【解答】A、鸟类,幼体生活不在水中,A错误; B、爬行类,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开始幼体完全离开水,B错误; C、两栖类,受精和幼体发育都在水中进行成体有肺,C正确; D、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肺,D错误。
15、【答案】C 【考点】观察细胞,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解答】A、精子细胞来自动物,洋葱表皮细胞来自植物,因此不是来自同种生物,故A错误; B、图中洋葱表皮细胞,平滑肌细胞,都是分化完全的细胞了,不能分裂,故B错误; C、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故C正确; D、精子细胞来自动物,洋葱表皮细胞来自植物,不属于同一组织,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6、【答案】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 【考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最外面一层为细胞壁,紧贴着细胞壁的是细胞膜,中央是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的液体称为细胞质,细胞质中含有细胞器。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细胞结构与示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17、【答案】清水;保持实验材料的新鲜;生理盐水;使细胞的功能形态保持正常;碘液;吸水纸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动植物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其目的是保持实验材料的新鲜|。而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是生理盐水,目的是使细胞的功能形态保持正常。染色时都采用碘液进行染色,并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动植物临时装片的制作。
18、【答案】A;D;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对物镜与目镜的辨别及放大倍数与长度的关系。物镜上端有螺旋而目镜没有。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因此,本题应该选A|D。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图片识别物镜目镜的区别。
19、【答案】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光 ;形成对照实验 ;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2)提出问题后,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作出假设的依据是:在花盆、石块下等比较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没有看到.当把花盆、石块搬开后,看到鼠妇很快地爬走了. (3)制定实验方案:该实验设计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实验变量是光,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如果阴暗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如果明亮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就是形成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4)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计算平均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比阴暗环境中少,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5)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光;形成对照实验(或对照);? (4)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5)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20、【答案】分裂;数目增多;分化;组织 【考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解析】【分析】除病毒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识图、分析解答.这部分内容是中考的热点,注意掌握和灵活答题. 【解答】解:如图,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过程1由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细胞,表示的是细胞的分裂,其结果使得细胞数目增多.图中2是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形态、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群,我们把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可见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故答案为:分裂;数目增多;分化; 组织
21、【答案】d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显微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时可以从显微镜成倒立的像方面来切入,简便方法写纸上倒过来看. 【解答】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p”旋转180度后得到的是“d”,因此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d”. 故答案为:d
22、【答案】(1)⑤ (2)①⑥ (3)③④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六种植物图形及名称了解植物属于哪一类植物,再根据各类植物所具有的特征可解答问题。 【解答】(1)海带属于藻类,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所以上述植物中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是⑤;(2)裸子植物种子没有果皮包被,①银杏⑥雪松都属于裸子植物,所以上述植物中产生种子,但没有果实的是①⑥;(3)③玫瑰④槟榔,属被子植物,所以上述植物中属于被子植物的是③④。 故答案为:(1)⑤;(2)①⑥;(3)③④
23、【答案】(1)与C同科的生物有A、B (2)与A同目的生物有B、C、D (3)与A同纲的生物有B、C、D、E (4)与F同门的生物有A、B、C、D、E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图示中出示了A、B、C、D、E、F六种生物在分类中的地位,看明白图的内容可回答下面的问题。图形所示位于同一个框内的生物表示该等级这些生物是相同的。
24、【答案】(1)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叶绿体 (2)眼点;鞭毛;植物;它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衣藻是一种单细胞的藻类,能游动,在发绿的池水中常可以找到它。它呈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外面由细胞壁包围着,里面有一个大型杯状的叶绿体,有一个细胞核,鞭毛基部有两个伸缩泡,在细胞的近前端有一个红色眼点。植物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细胞核、叶绿体等。 【解答】(1)比较衣藻和植物细胞图可得,相同点:衣藻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叶绿体;(2)不同点:①衣藻前端有眼点,能感知光线的强弱;②衣藻有鞭毛,能帮助其在水中游动;③我认为衣藻是植物,理由是它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1)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细胞核、叶绿体;(2)①眼点? ②鞭毛? ③植物;它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5、【答案】(1)栖息地的丧失和偷猎 (2)栖息地的丧失 (3)建立自然保护区 【考点】多细胞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图中垂直条形图横坐标表示哺乳动物和鸟类威胁的因素,纵坐标表示受威胁的百分比。从条形图的高度可直观的比较各因素的威胁程度。 【解答】(1)哺乳动物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和偷猎;(2)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3)保护动物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1)栖息地的丧失和偷猎;(2)栖息地的丧失;(3)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探究题
26、【答案】(1)C (2)稀碘掖 (3)右上,;减少 (4)目镜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和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解答】(1)制作临时装片时,“盖”这一步的正确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2)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概括为;擦→滴→取→盖→染→吸等几步,为了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物像清晰,在染色时用碘液对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处理。 (3)显微镜呈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图中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时,A细胞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要A细胞移至视野中央,物像应向左下方移动,因此载玻片应向右上方移动。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少、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多、越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窄,透光量变少,视野就会变暗,反之,越亮。 综上所述,把低倍物镜转化成高倍物镜后,观察到的细胞减少,变大,变暗。 (4)我们视野中能看到污点的位置只有目镜、物镜、与玻片标本,移动装片污物不动,换上40×物镜后,污物仍不动.就排除了污点在物镜与玻片标本上的可能,只能是在目镜上了。 故答案为: (1)C。 (2)碘液。 (3)右上;减少。 (4)目镜。
27、【答案】(1)分裂;相似;相同 (2)A;B (3)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4)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神经;体液(激素) 【考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主要考察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解答】(1)、如图的细胞开始分化,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种细胞群叫做组织。 (2)、由(1)可知,A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形成的细胞群,属于组织.而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如图B中的胃,就是不同的组织构成的一个器官。 (3)、人等动物的组织主要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等,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4)、人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由细胞分化形 成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能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在一起构成系统.如口、 咽、食道、胃、肠、肛门以及肝、胰、唾液腺等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连在一起,共同完成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它们构成了消化系统.人体共有八 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 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8、【答案】(1)右下方 (2)10× (3)细 (4)B (5)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解答】(1)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而且左右相反,视野①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说明实物位于左上方,视野②中的物像位于中央,说明实物也位于中央;要使物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应将装片也向右下方移动,这样实物就移到了中央,物像自然也在中央了;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体积就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题中显微镜的物镜组合有两种:应选物镜的最大倍数即10×; (3)物像③不清晰,物像④清晰,要想使物像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的状态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4)制作临时装片时,“盖”这一步的正确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5)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故答案为:(1)右下方;(2)10×;(3)细;(4)B;(5)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分析】根据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放大的倍数、各部分的作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分析解答.
29、【答案】(1)有利于观察蟑螂的行为 (2)数量相等,生命活力相当 (3)相同时间内通过隧道进入食物盒的蟑螂数量 (4)四种食物中,蟑螂最喜欢吃巧克力,最不喜欢吃话梅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此题是对“蟑螂喜欢什么食物?”问题的探究,题中已有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可以通过观察,思考来回答以下问题。 【解答】(1)选用透明实验装置的好处是有利于观察蟑螂的行为;(2)根据控制变量法对变量的处理可知四组实验中用的蟑螂的要求是数量相等,生命活力相当;(3)蟑螂喜欢什么食物?是通过相同时间内通过隧道进入食物盒的蟑螂数量来体现的;(4)实验中可观察到放巧克力的装置里面蟑螂都跑到了巧克力盒里面,放话梅的装置里面蟑螂都远离放话梅的盒子,从这些现象中可以得出四种食物中,蟑螂最喜欢吃巧克力,最不喜欢吃话梅。 故答案为:(1)有利于观察蟑螂的行为;(2)数量相等,生命活力相当;(3)相同时间内通过隧道进入食物盒的蟑螂数量;(4)四种食物中,蟑螂最喜欢吃巧克力,最不喜欢吃话梅。
30、【答案】(1)表 (2)C (3)有利;有害 【考点】多细胞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动物,生活在淡水中,一般在池沼、小河沟中都可以采集到,草履虫进行生命活动时需要氧气。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此题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主要是从草履虫对物质的反应表现出来的。 【解答】 (1)草履虫在水中生活需要氧气所以在培养液的表层草履虫较多,应该从培养液的表层吸取;(2)第2小题的操作实际是为下一步作准备的,第三小题中草履虫要在左右两侧液滴之间运动,所以第2小题的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目的是连通两个液滴,C选项正确。(3)①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根据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可知,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利刺激;②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根据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可知,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害刺激。 故答案为:(1)表? (2)C? (3)有利;有害
四、解答题
31、【答案】如图: 【考点】多细胞生物 【解析】【解答】草履虫的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其呼吸靠表膜进行,运动由表膜上的纤毛完成;由口沟完成摄食活动,由食物泡消化食物,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位于前端和后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能收集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草履虫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32、【答案】(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不具备生物的特征. (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植物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充足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考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1)珊瑚是珊瑚虫的分泌物形成的外壳,随着珊瑚虫分泌物的逐渐增加珊瑚逐渐增大.但是珊瑚不具有生命现象,不是生物.(2)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它一般分布在浅水区,因为浅水区阳光充足,适合藻类植物生长,为珊瑚虫的生活提供氧气. 故答案为:(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不具备生物的特征.(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植物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充足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33、【答案】(1)A~E分别是鱼、蛙、蛇、鹰、狮。 (2) 鱼、蛙、蛇、鹰、狮。 (3) 动物分类除了要考虑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外,还要考虑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图1是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代表动物,鱼—鱼类,狮—哺乳类,蛇—爬行类,蛙—两栖类,鹰—鸟类。从生物的进化角度来看,生物进化是一个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图2是脊椎动物的分类检索表,通过此检索表可以找出每一种脊椎动物在此检索表中的位置。 【解答】(1)通过观察检索表可知A是鱼类,B是两栖类,C是爬行类,D是鸟类,E是哺乳类,所以与图1中的动物的对应关系是:鱼、蛙、蛇、鹰、狮。 (2)生物进化是一个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所以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应该是 鱼、蛙、蛇、鹰、狮。 (3)从图2检索表可以看出支物分类要考虑的特征有动物分类除了要考虑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外,还要考虑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故答案为:(1)A~E分别是鱼、蛙、蛇、鹰、狮。(2) 鱼、蛙、蛇、鹰、狮。(3) 动物分类除了要考虑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外,还要考虑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