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2 21:1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纪念白求恩》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大夫而作的。本文记叙了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大家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纪念文章,观点鲜明,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以及白求恩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关于白求恩同志的事迹及背景都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必须让学生做好充足的预习准备。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有关白求恩大夫的小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白求恩大夫》。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写作背景而且在头脑里会对白求恩大夫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白求恩,再来学习本文,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殉职、热忱、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等词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毛泽东、白求恩及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重点是从朗读文章入手,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以及白求恩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类型】
新授课,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1.小组竞读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形式多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情境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给学生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
配乐朗诵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多媒体出示诗歌)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同学们,有一种爱它可以超越国界而成为永恒;有一种情它可以超越生死而惊天地泣鬼神;有一种精神它可以流芳百世,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师生共同走进白求恩的美丽心灵,感受他那大爱无边的高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多媒体出示三幅白求恩的图像:一幅白求恩的头像,一幅白求恩纪念馆的塑像,一幅战场上白求恩为伤病员动手术的图像。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白求恩的小故事,教师多媒体出示白求恩的生平: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写下列词语:
热忱 纯粹 鄙薄 不远万里
殉职  
拈轻怕重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精益求精 微不足道 见异思迁
(2)学生齐读,并交流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②热忱:热情。忱,真实的情意。
③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④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
⑤鄙薄:轻视。
⑥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变动。
2.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标出段落序号,同时思考:白求恩是一位怎样的人?
(2)小组比读,要求:
①小组选择适合自己组的朗读方式,可一人朗读,也可以二人、三人朗读,也可以组内成员齐读。
②选择自己组比较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
③朗读时要读准字音,语句流畅,感情充沛。
④一组朗读时,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朗读点评。
比读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出优胜小组,全班同学齐读“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学生活动:
识记字词,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白求恩是一位怎样的人?请用“————的白求恩”这一句式作答。
2.思考:作者采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出白求恩的这些精神的?
3.重点研读二三段,填写下面的表格,并说明运用对比方法阐述观点的好处。
白求恩
不少人和一些人
对工作
对人民
对技术
4.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作手法,试从段落中找出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
明确:“叙”作为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征,其主要目的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而议论文中的“叙”则是为证明论点而提出的事实根据,“叙”需要简明概括,是为议论服务的。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抢答交流。】
四、拓展练习:
1、交流学习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提示可从不同角度谈:
(1)学习白求恩精神;(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无私奉献者的事迹来谈)
(2)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3)理解对比及其作用;(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不和谐的因素来对比谈谈,如:奥运火炬传递遭到藏独分子的干扰;英法美等少数西方国家以人权干涉我国的内政等)
2、多媒体展示事件:
5.12汶川大地震;
要求:请学生围绕汶川大地震中的人物来发表感想和议论。如:用自己身躯护住四个学生的谭千秋老师。
学生口头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学生活动:
交流展示。】
五、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白求恩这位伟大的英雄,让我们同样记住新时期的英雄们:我们不会忘记抗洪救灾的勇士;我们不会忘记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我们不会忘记为白血病患儿慷慨解囊的友人;我们更不会忘记汶川大地震中无私奉献的志愿者。“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大家从自身做起,用爱心构筑和谐班级,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六、作业设计:
A、积累重点词语和充满哲理的优美警句。(写在读书笔记上)
B、背诵“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并仿写这几句话。
【板书设计】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1)国际主义精神
共产主义精神
(2)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无私奉献
     (3)对技术精益求精
【教学反思】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叙议结合,叙而简约,议而精辟。教师明确这两点,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生平的了解。只有对其生平的感人事迹有充分的感知,才能更好的领悟此文事理统一这一特点。同时,这是一篇说理雄辩的议论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独台戏”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学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满堂灌,扼杀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及对文章独自的体验,抹杀学生积极思维这一重要过程。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上重点突显两个环节:查找并搜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感人的事例。“晓之愈深,理之愈明”,这是深入理解本文的情感基础之所在。学生在搜集整理白求恩事迹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整合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是心灵受浸染震撼的一个过程。其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鉴赏,这又是属于对文本的审美的范畴。
本节课思路清新,时间安排合理,教学目标明确,和谐高效,其中,以下两点比较突出:
1.本堂课从时间安排上,从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都比较合理,尤其是小组合作竞赛比较突出,有评价机制,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高,真正实现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2.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尤其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白求恩的小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白求恩大夫》,给学生视觉以极大的冲击。学生对白求恩大夫有一个形象的直观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进行了配乐诗朗诵,渲染了气氛,这对于理解其人格魅力,体味其共产主义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拓展提高环节只要求学生围绕汶川大地震中的人物来发表感想和议论,针对性不够强,应具体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或夹叙夹议的手法,这样拓展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