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2 21:1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课型课时】教读课
一课时
【过程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
教师在音乐声中谈自己阅读的初步感受,进而引出课题。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
采用默读方法,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画关键,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5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经过),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三、走进文本,发现种树之变
1、小组合作,感受种树前后的变化,探讨感受变化的原因。
研讨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合作研讨成果,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语段,分析探讨变化。在分析中,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为抓手,调动情感,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土地之变、人们生活之变及牧羊人生活之变,知晓所有变化源于牧羊人生活的变化,进而探寻变化的原因:即牧羊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渴盼,对希望幸福的追寻,引导学生明白幸福的真谛。
关键语段预设:第2段、第4段、第7段、第10段、第11段、第16段、第20段里的关键语句。
2、画面想象,知晓种植希望与幸福,便是收获希望与幸福。
情境创设:看35年后,荒村重获生机,欢声笑语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围绕在牧羊人的身边……
此时牧羊人的脸上会有怎样的神情,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一下牧羊人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四、链接作者,探寻种树之义
补充作者资料,探寻种树故事的意义。并请同学们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 乔诺
种树前
种树后

种植希望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