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全一册课堂10分钟达标(打包23套)新人教版选修4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3.2M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 ||
科目 | 化学 | ||
更新时间 | 2017-10-13 21:39:54 |
C.正反应是放热反应,且m+n>p+q
D.正反应是放热反应,且m+n
【解析】选A。此题是两个条件同时对化学平衡产生影响的图象。先固定一个条件不变,分析另一个条件变化对平衡的影响,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再固定这个条件不变,分析另一条件变化对平衡的影响。温度不变,压强越大,A的转化率越高,得出:m+n>p+q;压强不变,温度越高,A的转化率越大,得出:正反应吸热。 5.(2016·商洛高二检测)在水溶液中橙色的Cr2与黄色的Cr有下列平衡关系:Cr2+H2O2Cr+2H+,把重铬酸钾(K2Cr2O7)溶于水配成的稀溶液是橙色的。
5.(2016·大庆高二检测)某温度下气体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平衡常数K=,恒容时,若温度适当降低,F的浓度增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增大c(A)、c(B),
K增大
B.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
C.该反应的焓变为负值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E(g)+F(g)A(g)+2B(g)
【解析】选D。平衡常数K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与浓度变化无关,A错误;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B错误;降温时,F的浓度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焓变为正值,C错误;根据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A、B是生成物,E、F为反应物,且对应指数为其化学方程式中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D正确。
【补偿训练】
(双选)将BaO2放入密闭的真空容器中,反应2BaO2(s)2BaO(s)+O2(g)达到平衡。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容积,体系重新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平衡常数减小
B.BaO量不变
C.氧气压强不变
D.BaO2量增加
【解析】选C、D。A项,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就不变,错误。B项,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容积,即增大了压强,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BaO量减小,错误。C项,由于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就不变,其数值就等于氧气的浓度,浓度不变,因此氧气压强不变,正确。D项,缩小容器容积,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体系重新达到平衡,BaO2量增加,正确。
6.已知2X2(g)+Y2(g)2Z(g) ΔH=-akJ·mol-1(a>0),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容器中加入2
mol
X2和1
mol
Y2,在500℃充分反应达平衡后Z的浓度为Wmol·L-1,放出热量bkJ。
(1)此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若将温度降低到300℃,则反应平衡常数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若原来容器中只加入2
mol
Z,500℃充分反应达平衡后,吸收热量ckJ,则Z的平衡浓度______________(填“>”“<”或“=”)Wmol·L-1,a、b、c之间满足关系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3)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
a.浓度c(Z)=2c(Y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X2)=2v正(Y2)
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4)若将上述容器改为恒压容器(反应器开始体积相同),相同温度下起始加入
2
mol
X2和1
mol
Y2达到平衡后,Y2的转化率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1)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2)两种情况下为从不同的反应方向进行,可以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故Z的平衡浓度相等。由于两次的转化是从相反方向进行的,故a=b+c。(3)反应达到平衡时,Z与Y2浓度不一定符合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间的比例关系,a项错误;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故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项正确;将c项正、逆反应速率转化为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的速率后相等,正确;容器体积固定,反应混合物均为气体,故密度始终不变,d项错误。(4)因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若为恒压容器,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体积减小,平衡右移,Y2的转化率变大。
答案:(1)
K
= 增大
(2)= a=b+c (3)b、c (4)变大
7.【能力挑战题】(2016·洛阳高二检测)一定温度下,在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A(g)+B(g)2C(g),在反应过程中,C的物质的量n(C)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从t1时间开始对反应体系升高温度)。试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时,反应的v(正)____________(填“>”“<”或“=”)v(逆)。
(2)此反应的逆反应为______________(填“放”或“吸”)热反应。
(3)a、b两点的正反应速率:v(a)__________(填“>”“<”或“=”)v(b)。
【解析】(1)Op段C的物质的量增加,意味着反应正向进行,所以a点时,反应的v(正)>v(逆)。(2)从t1时间开始对反应体系升高温度,C的物质的量减少,意味着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此反应的逆反应为吸热反应。(3)a、b两点C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则A、B的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但是b点时温度高于a点时温度,正反应速率:v(a)
【补偿训练】
(2016·鹤壁高二检测)在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g)+2B(g)
C(g)+D(g),在不同温度下,D的物质的量n(D)和时间t的关系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判断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A)不变
C.v正(B)=2v逆(D)
D.c(A)=c(C)
(2)若最初加入1.0
mol
A和2.2
mol
B,利用图中数据计算800℃时的平衡常数K=________,该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解析】(1)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容器中压强不变,可以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A项正确;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c(A)不变,B项正确;当v正(B)=2v逆(D)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项正确;当c(A)=c(C)时,该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D项错误。
(2) A(g)+2B(g)C(g)+D(g)
开始/(mol·L-1)
1.0 2.2
0
0
转化/(mol·L-1)
0.6
1.2
0.6
0.6
平衡/(mol·)
0.4
1.0
0.6
0.6
K==0.9。
从图象可知,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1)A、B、C (2)0.9 吸热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2016·上饶高二检测)下列事实能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自身性质的是 ( )
A.Cu能与浓硝酸反应,但不能与浓盐酸反应
B.Cu与浓硝酸反应比与稀硝酸反应快
C.N2与O2在常温、常压下不反应,放电时可反应
D.Fe与浓盐酸反应比与稀盐酸反应快
【解析】选A。Cu与浓硝酸反应而与浓盐酸不反应,是因为浓硝酸有强氧化性,而浓盐酸只表现出H+的氧化性,即是由反应物自身性质决定的,B项、D项是因为浓度的改变,C项是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2.(2016·泉州高二检测)通过缩小反应容器体积而增大压强对下列反应的速率无影响的是 ( )
A.CO2(g)+Ca(OH)2CaCO3↓+H2O
B.H2(g)+I2(g)2HI(g)
C.NaCl+AgNO3AgCl↓+NaNO3
D.N2(g)+3H2(g)2NH3(g)
【解析】选C。只要反应中无气体物质参加或生成,改变压强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补偿训练】
下列体系加压后,对化学反应速率没有影响的是 ( )
A.2SO2+O22SO3
B.CO+H2O(g)CO2+H2
C.CO2+H2OH2CO3
D.OH-+H+H2O
【解析】选D。压强对没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速率没有影响。D项的反应是溶液中的反应,故选D。
3.(2016·抚顺高二检测)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100
mL
2
mol·L-1的盐酸与锌反应时,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生成氢气的速率不变
B.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铁片和浓硫酸可以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
C.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慢
D.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解析】选D。A项,加入氯化钠溶液,相当于对盐酸稀释,c(H+)降低,反应速率减慢;B项,改用铁片和浓硫酸反应时,如常温则发生钝化,如加热则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得不到氢气;C项,不论该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必然加快;D项,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减小压强,气体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补偿训练】
反应A(s)+2B(g)2C(g)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当改变下列条件之一时,一定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 )
A.增加A物质的量
B.降低温度
C.压缩反应容器体积
D.消耗掉部分B物质
【解析】选C。上述反应中,A是固体,不存在浓度的变化,所以增加A的量,不能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式中未标明放热或吸热,但是降低温度时,无论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其速率都会减小;压缩容器体积,相当于增大了气体物质的浓度,正、逆反应速率都会增大;消耗掉部分B物质时,B物质的浓度减小,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也随之减小。
4.亚氯酸盐(如NaClO2)可用作漂白剂,在常温下不见光时可保存一年,但在酸性溶液中因生成亚氯酸而发生分解:5HClO24ClO2↑+H++Cl-+2H2O。分解时,刚加入硫酸,反应缓慢,随后突然反应释放出大量ClO2,这是因为 ( )
A.酸使亚氯酸的氧化性增强
B.溶液中的H+起催化作用
C.溶液中的Cl-起催化作用
D.逸出的ClO2使反应生成物的浓度降低
【解析】选C。由题目信息可知,NaClO2在酸性溶液中生成亚氯酸,生成的亚氯酸在刚加入硫酸时反应缓慢,随后突然反应加快,这说明分解生成的产物中的某种物质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
5.下列四支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大的试管是 ( )
试管
温度
过氧化氢浓度
催化剂
A
室温(25℃)
12%
有
B
水浴加热(50℃)
4%
无
C
水浴加热(50℃)
12%
有
D
室温(25℃)
4%
无
【解析】选C。A和C加入催化剂,则反应速率应大于B和D,A和C相比较,C温度较高,浓度与A相同,则反应速率较大。
6.(2016·内江高二检测)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I2和1
mol
H2,压强为p(Pa),并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生反应:H2(g)+I2(g)2HI(g) ΔH<0。
(1)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
mol
H2,反应速率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
mol
CO2(不参加反应),反应速率__________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持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1
mol
CO2,反应速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容器体积不变,充入H2,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使反应速率增大。(2)容器体积不变,充入CO2,并没有改变H2、I2的浓度,故反应速率不变。(3)保持p不变,充入CO2,使容器体积增大,H2、I2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1)增大 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2)不变 反应物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3)减小 容器的体积变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7.【能力挑战题】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是工业上制取H2SO4的重要反应。
(1)在恒压条件下,该反应分组实验的有关条件如表:
反应条件
温度
容器体积
起始n(SO2)
起始n(O2)
其他条件
Ⅰ组
500℃
1
L
1
mol
2
mol
无
Ⅱ组
500℃
1
L
1
mol
2
mol
已知Ⅰ、Ⅱ两组实验过程中,SO3气体的体积分数φ(SO3)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Ⅱ组与Ⅰ组相比不同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Ⅰ组实验中温度变为800℃,则φ(SO3)达到a%所需的时间_______________
(填“小于”“大于”或“等于”)t1。
(2)若起始时向该容器中通入的是SO2和只有由18O原子组成的氧气18O2,则φ(SO3)大于a%时,18O原子存在于________(填序号)中。
A.O2
B.SO2
C.O2和SO2
D.O2、SO2和SO3
【解析】(1)由题意可知,两组实验的压强、温度和起始浓度均相同,而由曲线图可看出Ⅱ组实验的反应速率快,所以Ⅱ组具备的其他条件是使用了催化剂,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温度升高后,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所以φ(SO3)达到a%所需的时间比原来短。
(2)由于正、逆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18O原子会存在于各种反应物及生成物中。
答案:(1)①Ⅱ组使用了催化剂 ②小于
(2)D4.2
化学电源
1.(2016·太原高二检测)锌锰干电池的两极分别为碳棒和锌皮,在放电时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Zn+2MnO2+2NZn2++Mn2O3+2NH3+H2O。根据上述信息,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放电时正极发生反应的物质为N
B.Zn为负极,碳为正极
C.工作时,电子由碳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
D.长时间连续使用该电池时,内装糊状物不会流出
【解析】选B。在电池的正极上发生的是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是总反应中氧化剂发生反应的电极。由锌锰干电池的总反应式可知,MnO2与N发生的反应为正极反应。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可知,相对活泼(指金属性)的一极为负极,相对不活泼的一极为正极,B项正确;在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C项错误;长时间连续使用该电池,由于锌皮慢慢溶解而破损,糊状物很可能流出而腐蚀用电器,D项错误。
【补偿训练】(2016·聊城高二检测)某同学在超市看到一种电池外壳的纸层包装,印有如图所示的文字。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电池不是可充电干电池
B.该电池用过之后不可以随意丢弃,要集中回收处理
C.该电池含有重金属元素
D.该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每通过0.2mol
e-,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少3.25g
【解析】选D。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电极反应为Zn-2e-Zn2+,外电路每通过0.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应减少6.5g,所以D项错误。
2.(2016·济宁高二检测)关于铅蓄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s)+S(aq)PbSO4(s)+2e-
B.在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铅板
C.在充电时,电池中硫酸的浓度不断变小
D.在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是PbSO4(s)+2e-Pb(s)+S(aq)
【解析】选B。A项中电池放电时正极应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PbO2+4H++S+2e-PbSO4+2H2O;C项中电池充电时硫酸的浓度应不断增大;D项中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应为放电时正极反应的逆反应,即应发生氧化反应。
3.(2016·温州高二检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由美国西屋(Westinghouse)公司研制开发的。它以固体为电解质,这种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允许氧离子(O2-)在其间通过。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多孔电极a、b均不参与电极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由O2放电的a极为电池的负极
B.由H2放电的b极为电池的正极
C.a极对应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D.该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解析】选D。固体介质允许O2-通过,说明为非水体系,因此C项中a极反应式不正确,这种表达是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a极反应式应该是O2+2e-O2-,b极反应式:H2-2e-2H+,总反应方程式是H2+O2H2O。
4.(2016·长春高二检测)我国科学家报道了如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a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Mn2O4+xLi
C.放电时,a极锂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放电时,溶液中Li+从b向a迁移
【解析】选C。锂离子电池中,b电极为Li,放电时,Li失电子为负极,LiMn2O4得电子为正极,所以a为电池的正极,故A正确;充电时,Li+在阴极得电子,LiMn2O4在阳极失电子,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Mn2O4+xLi,故B正确;放电时,a为正极,正极上Li1-xMn2O4中锰元素得电子,所以锂的化合价不变,故C错误;放电时,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即溶液中Li+从b向a迁移,故D正确。
5.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3Zn+2K2FeO4+8H2O3Zn(OH)2+2Fe(OH)3
+4K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Zn-2e-+2OH-Zn(OH)2
B.充电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C.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
K2FeO4被氧化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解析】选C。该电池放电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2OH-Zn(OH)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Fe+3e-+4H2OFe(OH)3+5OH-,正极附近溶液碱性增强,D正确,C不正确;充电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B正确。
【方法规律】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1)先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列出正、负极上的反应物质,并标出相同数目电子的得失。
(2)正、负极反应式相加得到电池反应的总反应式。若已知电池反应的总反应式,可先写出较易书写的一极的电极反应式,然后在电子守恒的基础上,总反应式减去较易写出的一极的电极反应式,即得到较难写出的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
6.美国加州Miramar海军航空站安装了一台250kW的MCFC型燃料电池,该电池可同时供应电和水蒸气,其工作温度为600~700℃,所用燃料为H2,电解质为熔融的K2CO3。该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负极反应为H2+C-2e-H2O+
CO2。则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
A.正极反应:4OH--4e-2H2O+O2↑
B.当电池生成1mol
H2O时,转移4mol电子
C.放电时C向负极移动
D.放电时C向正极移动
【解析】选C。总反应减去负极反应求得正极反应为:O2+4e-+2CO22C,故A项错误;由总反应知每生成1mol水,转移2mol电子,故B项错误;放电时,C向负极移动,C项正确;D项错误。
7.(2016·厦门高二检测)微型纽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电极反应为Zn+2OH--2e-
Zn(OH)2,Ag2O+H2O+2e-2Ag+2OH-。
根据上述反应式,完成下列题目。
(1)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在使用过程中,电解质KOH被不断消耗
B.使用过程中,电子由Ag2O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
C.Zn是负极,Ag2O是正极
D.Zn电极发生还原反应,Ag2O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2)写出电池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时,负极区的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正极区的pH________,电解质溶液的pH________。
【解析】由正、负电极反应式可知:Zn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区pH减小,Ag2O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区pH增大;使用时电子由Zn极流向Ag2O极,正、负极反应式相加可得总反应式为Zn+Ag2O+H2OZn(OH)2+2Ag,故电解质KOH未被消耗,电解质溶液的pH不变。
答案:(1)C
(2)Zn+Ag2O+H2OZn(OH)2+2Ag
(3)减小 增大 不变
【补偿训练】(2016·大同高二检测)(1)Zn-MnO2干电池应用广泛,其电解质溶液是ZnCl2-NH4Cl混合溶液。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___。电池工作时,电子流向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若ZnCl2-NH4Cl混合溶液中含有杂质Cu2+,会加速某电极的腐蚀,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为钠硫高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池的工作温度为320℃左右,电池反应为2Na+xSNa2Sx,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由Na2O和Al2O3制得)的两个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铅蓄电池相比,当消耗相同质量的负极活性物质时,钠硫电池的理论放电量是铅蓄电池的________倍。
【解析】(1)负极是失电子的一极,Zn所失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锌与还原出来的铜构成铜锌原电池而加快锌的腐蚀。(2)正极上是S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xS+2e-;要形成闭合回路,M必须是能使离子在其中定向移动的,故M的两个作用是导电和隔膜;假设消耗的质量都是207g,则铅蓄电池能提供的电子为2mol,而钠硫电池提供的电子为mol,故钠硫电池的放电量是铅蓄电池的4.5倍。
答案:(1)Zn(或锌) 正极 锌与还原出来的铜构成铜锌原电池而加快锌的腐蚀
(2)xS+2e- 离子导电(导电或电解质)和隔离钠与硫 4.5
8.【能力挑战题】(2016·长沙高二检测)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活性物质呈循环流动液态的电池,目前钒电池技术已经趋近成熟。如图是钒电池基本工作原理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硫酸在电池技术和实验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铜锌原电池中,硫酸是________,实验室中配制硫酸亚铁时需要加入少量硫酸,硫酸的作用是_____。
(2)钒电池是以溶解于一定浓度硫酸溶液中的不同价态的钒离子(V2+、V3+、VO2+、V)为正极和负极电极反应的活性物质,电池总反应为VO2++V3++H2OV2++V
+2H+。放电时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电时的阴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pH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钒电池基本工作原理示意图中“正极电解质溶液”可能是________。
a.V、VO2+混合液 b.V3+、V2+混合液
c.V溶液
d.VO2+溶液
e.V3+溶液
f.V2+溶液
(4)能够通过钒电池基本工作原理示意图中“隔膜”的离子是________。
【解析】(1)传统的铜锌原电池中,锌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硫酸亚铁容易水解,且水解显酸性,加入少量硫酸,可以抑制其水解变质。
(2)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由电池总反应可知放电时的正极反应为V+2H++e-VO2++H2O;充电时,阴极反应为还原反应,故为V3+得电子生成V2+的反应。
(3)充电时阳极反应式为VO2++H2O-e-V+2H+,故充电完毕的正极电解质溶液为V溶液,而放电完毕的正极电解质溶液为VO2+溶液,故正极电解质溶液可能是选项acd。
(4)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正极电解质溶液与负极电解质溶液不能混合,起平衡电荷作用的是加入的酸,故H+可以通过隔膜。
答案:(1)电解质溶液 抑制硫酸亚铁的水解
(2)V+2H++e-VO2++H2O V3++e-V2+ 升高
(3)acd (4)H+
【补偿训练】(2016·鞍山高二检测)科学家预言,燃
料电池将是21世纪获得电能的重要途径,美国已计划将甲醇燃料电池用于军事。一种甲醇燃料电池采用铂或碳化钨作为电极催化剂,在稀硫酸电解液中直接加入纯化后的甲醇,同时向一个电极通入空气。
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电池放电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电池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液中的H+向________极移动,向外电路释放电子的电极是________。
(4)比起直接燃烧燃料产生电力,使用燃料电池有许多优点,其中主要有两点:首先是燃料电池能量转化效率高,其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甲醇燃料电池实质就是利用CH3OH燃料在氧气中反应来提供电能。CH3OH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2CH3OH+2H2O-12e-2CO2+12H+;氧气在正极的电极反应为3O2+12H++12e-6H2O,两反应相加得总反应式。在电池中,负极释放电子传到正极上,故H+向正极移动。甲醇反应产物为CO2和H2O,对环境无污染。
答案:(1)2CH3OH+3O22CO2+4H2O
(2)3O2+12H++12e-6H2O
2CH3OH+2H2O-12e-2CO2+12H+
(3)正 负极
(4)对环境无污染3.3.1
盐类的水解
1.(2016·聊城高二检测)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生活、生产中使用的化学品的溶液能够使pH试纸变蓝,且原因是水解的是 ( )
A.烧碱
B.食用醋
C.氯化铵
D.纯碱
【解析】选D。能够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呈碱性,纯碱水解使溶液呈碱性。
【补偿训练】常温下,下列离子能使纯水中H+数目增加的是 ( )
A.CH3COO-
B.N
C.HC
D.N
【解析】选B。CH3COO-和HC能结合水电离的H+,从而使溶液中的H+数目减少;N能结合水电离的OH-,从而使溶液中的H+数增加;N不影响水的电离,故选B。
2.(2016·三明高二检测)下列物质在常温下发生水解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①Na2CO3:C+2H2OH2O+CO2↑+2OH-
②NH4Cl:N+H2ONH3·H2O+H+
③CuSO4:Cu2++2H2OCu(OH)2+2H+
④NaF:F-+H2OHF+OH-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①应为C+H2OHC+OH-。④应用“”。
3.(2016·淄博高二检测)将0.1mol下列物质置于1L水中充分搅拌后,溶液中阴离子数最多的是 ( )
A.KCl
B.Mg(OH)2
C.Na2CO3
D.MgSO4
【解析】选C。由于碳酸钠的水解:C+H2OHC+OH-,会使溶液阴离子数增多,故C中阴离子数最多。
4.(2016·宿迁高二检测)在下列各微粒中,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且使溶液的pH>7的是 ( )
A.
B.HC
C.HS
D.26X3+
【解析】选B。首先判断A的微粒是Al3+,D的微粒是Fe3+,Al3+、Fe3+能结合水电离出的O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溶液呈酸性,pH<7,因而不符合题意;HS能完全电离,使溶液中c(H+)增大,抑制水的电离,溶液呈酸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对H2O的电离平衡不产生影响的粒子是 ( )
A.
B.26Fe3+
C.
D.CH3COO-
【解析】选C。HCl会抑制H2O的电离;26Fe3+、CH3COO-均水解,促进H2O的电离;C项Cl-不水解,不影响水的电离。
【方法规律】关于盐水解几个“不一定”
(1)显中性的溶液不一定不发生水解。
如:CH3COONH4溶液显中性,但CH3COO-与N均发生水解且水解能力几乎相同,因此其溶液呈中性。
(2)显酸性的溶液不一定为强酸弱碱盐。
如:NaHSO4水溶液显酸性,但NaHSO4为强酸强碱的酸式盐,它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使H+的浓度增大,溶液呈酸性。
(3)盐溶液的酸碱性不仅与盐中“弱离子”水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盐溶液的浓度有关。
如:NaHCO3比CH3COONa的水解能力强,但如果后者浓度远大于前者时,则后者水溶液的碱性强。
5.(2016·新乡高二检测)有关①100mL0.1mol·L-1NaHCO3、②100mL0.1mol·L-1Na2CO3两种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个数:②>①
B.溶液中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②>①
C.①溶液中:c(C)>c(H2CO3)
D.②溶液中:c(HC)>c(H2CO3)
【解析】选C。盐类水解促进水的电离,因Na2CO3的水解程度更大,碱性更强,故水中电离出的H+个数更多,A项正确;B项,②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1,而①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根据物料守恒及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②>①,正确;C项,NaHC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所以c(H2CO3)>c(C),错误;D项,Na2CO3溶液中C分步水解,且第一步水解占主要地位,正确。
【补偿训练】由一价离子组成的四种盐(AC、BD、AD、BC)溶液的浓度为1mol·,在室温下前两种溶液的pH=7,第三种溶液pH>7,最后一种溶液pH<7,则下表中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B
C
D
碱性
AOH>BOH
AOH
AOH
HC>HD
HC>HD
HC
6.欲使0.1mol·L-1K2CO3溶液中c(K+)=2c(C),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加少量盐酸
B.加适量KOH
C.加适量水
D.加适量NaOH
【解析】选D。在K2CO3溶液中存在C+H2OHC+OH-水解平衡,可以使该平衡左移以达到c(K+)=2c(C)。A项会消耗C;B项虽会使平衡左移,但也会增加K+;C项使平衡右移;只有D项符合题意。
【易错提醒】本题易误认为B、D两项均可,其实B项不仅可以增大c(C),而且使c(K+)增大更快。
7.在室温下,下列五种溶液:
①0.1mol·L-1NH4Cl
②0.1mol·L-1CH3COONH4
③0.1mol·L-1NH4HSO4
④0.1mol·L-1NH3·H2O和0.1mol·L-1NH4Cl混合液
⑤0.1mol·L-1NH3·H2O
请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1)溶液①呈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比较溶液②、③中c(N)的大小关系是②____③(填“>”“<”或“=”)。
(3)在溶液④中,________离子的浓度为0.1mol·L-1;NH3·H2O和______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为0.2mol·L-1。
(4)室温下,测得溶液②的pH=7,则说明CH3COO-的水解程度________(填“>”“<”或“=”)N的水解程度,CH3COO-与N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CH3COO-)________c(N)(填“>”“<”或“=”)。
【解析】(1)NH4Cl溶液中存在N的水解平衡,N+H2ONH3·H2O+H+,所以溶液呈酸性。
(2)②、③溶液中均存在N+H2ONH3·H2O+H+,而②中阴离子CH3COO-+H2O
CH3COOH+OH-,这样N与CH3COO-相互促进水解,而③溶液中NH4HSO4电离出的H+抑制了N的水解,所以c(N)大小为②<③。
(3)根据原子守恒知在④溶液中c(Cl-)=0.1mol·L-1,
c(NH3·H2O)+c(N)=0.1mol·L-1+0.1mol·L-1=0.2mol·L-1。
(4)由于CH3COO-水解生成OH-,N水解生成H+,而溶液的pH=7,说明CH3COO-与N的水解程度相同,溶液中二者浓度也相同。
答案:(1)酸 N+H2ONH3·H2O+H+
(2)< (3)Cl- N (4)= =
【延伸探究】(1)NH4Cl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提示:共有4种离子:Cl-、N、H+、OH-。
(2)NH4HSO4溶液显酸性,主要是水解造成的吗
提示:不是。主要是NH4HSO4电离出的H+造成的。
【补偿训练】向0.1mol·L-1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呈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将此溶液微热,红色________(填“加深”“变浅”或“不变”),0.1mol·L-1Na2CO3溶液和0.1mol·L-1NaHCO3溶液比较,①水的电离程度前者________后者(填“>”“=”或“<”,下同);②溶液的pH前者________后者。
【解析】Na2CO3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在溶液中存在C+H2OHC+OH-,水解过程为吸热过程,加热温度升高,使C水解平衡右移,c(OH-)增大,溶液碱性增强,所以红色加深;碳酸钠中碳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钠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程度,所以碳酸钠的碱性强,pH大,其中水的电离程度大。
答案:C+H2OHC+OH 加深 > >
8.【能力挑战题】(2016·大同高二检测)25℃时,如果取0.1mol·L-1HA溶液与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不计),测得混合溶液的pH=8,试回答以下问题:
(1)混合溶液的pH=8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________(填“<”“>”或“=”)0.1mol·L-1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
(3)已知NH4A溶液为中性,又知将HA溶液加到Na2CO3溶液中有气体放出,试推断(NH4)2CO3溶液的pH________(填“<”“>”或“=”)7;
(4)将相同温度下相同浓度的五种溶液:
①(NH4)2CO3 ②NH3·H2O ③(NH4)2SO4 ④NH4Cl ⑤CH3COONH4按c(N)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________(填序号)。
【解析】(1)等量的HA与NaOH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NaA,由于溶液显碱性,说明NaA是强碱弱酸盐,A-发生了水解。
(2)由于生成的盐能水解,所以促进了水的电离,而NaOH抑制水的电离,所以为“>”。
(3)由NH4A溶液为中性可知,HA的电离程度与NH3·H2O的电离程度相同,又由HA溶液加到Na2CO3溶液中有气体放出可知,HA的电离程度大于H2CO3的,所以NH3·H2O的电离程度大于H2CO3的,所以(NH4)2CO3溶液显碱性(谁强显谁性)。
(4)假设盐未水解,①=③>④=⑤>②;由于①的水解程度大于③,所以c(N):③>①;由于④的水解程度小于⑤,所以c(N):④>⑤。
答案:(1)A-+H2OHA+OH- (2)> (3)>
(4)③>①>④>⑤>②
【补偿训练】(1)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呈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下同),溶液中c(Na+)______c(CH3COO-)(填“>”“=”或“<”,下同)。
(2)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________,溶液中c(Na+)________c(CH3COO-)。
(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中醋酸根离子和钠离子浓度相等,则混合后溶液呈________,醋酸体积________氢氧化钠溶液体积。
(4)常温下将mmol·L-1的醋酸和n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则醋酸溶液中c(H+)________氢氧化钠溶液中c(OH-),m与n的大小关系是m________n。
【解析】(1)生成醋酸钠后,因CH3COO-水解使溶液显碱性,c(CH3COO-)小于c(Na+)。(2)醋酸过量,溶液显酸性。(3)因醋酸根离子和钠离子浓度相等,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溶液呈中性。(4)混合后溶液的pH=7,说明酸稍过量,所以m大于n但醋酸溶液中c(H+)要小于氢氧化钠溶液中c(OH-)。
答案:(1)碱性 > (2)酸性 <
(3)中性 > (4)< >1.3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2016·贵阳高二检测)根据以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
ΔH=-Q1kJ·mol-1
2H2S(g)+O2(g)2S(s)+2H2O(l)
ΔH=-Q2kJ·mol-1
2H2S(g)+O2(g)2S(s)+2H2O(g)
ΔH=-Q3kJ·mol-1
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
A.Q1>Q2>Q3
B.Q1>Q3>Q2
C.Q3>Q2>Q1
D.Q2>Q1>Q3
【解析】选A。H2S燃烧生成SO2和H2O(l)放出热量最多,生成S(s)和H2O(l)比生成S(s)和H2O(g)放出热量多,所以Q1>Q2>Q3。
2.已知:HCN(aq)与NaOH(aq)反应的ΔH=-12.1
kJ·mol-1;HCl(aq)与NaOH(aq)反应的ΔH=-55.6
kJ·mol-1。则HCN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等于 ( )
A.-67.7
kJ·mol-1
B.-43.5
kJ·mol-1
C.+43.5
kJ·mol-1
D.+67.7
kJ·mol-1
【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得如下热化学方程式:HCN(aq)+OH-(aq)CN-(aq)+
H2O(l) ΔH=-12.1
kJ·mol-1,H+(aq)+OH-(aq)H2O(l) ΔH=-55.6
kJ·mol-1,依据盖斯定律得到HCN(aq)H+(aq)+CN-(aq) ΔH=(-12.1
kJ·mol-1)-
(-55.6
kJ·mol-1)=+43.5
kJ·mol-1。
3.物质A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一系列转化,由图判断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 )
A.A→F,ΔH=-ΔH6
B.ΔH1+ΔH2+ΔH3+ΔH4+ΔH5+ΔH6=1
C.C→F,|ΔH|=|ΔH1+ΔH2+ΔH6|
D.|ΔH1+ΔH2+ΔH3|=|ΔH4+ΔH5+ΔH6|
【解析】选B。由盖斯定律可知:A→F,ΔH=ΔH1+ΔH2+ΔH3+ΔH4+ΔH5=-ΔH6,即ΔH1+ΔH2+ΔH3+ΔH4+ΔH5+ΔH6=0,故A项正确,B项错误;由C→F可以判断,ΔH=ΔH3+ΔH4+ΔH5=-(ΔH1+ΔH2+ΔH6),故C项正确;由A→D知:ΔH=ΔH1+ΔH2+ΔH3=-(ΔH4+ΔH5+ΔH6),故D项正确。
4.(2016·南平高二检测)已知1
mol白磷转化为红磷时放出18.39
kJ的热量。在下列两个反应中:
①4P(白磷,s)+5O2(g)2P2O5(s)
ΔH=-akJ·mol-1(a>0)
②4P(红磷,s)+5O2(g)2P2O5(s)
ΔH=-bkJ·mol-1(b>0)
a和b的关系为 ( )
A.a B.a=b
C.a>b
D.无法确定
【解析】选C。此题可利用盖斯定律法进行比较,由①-②整理得4P(白磷,s)4P(红磷,s) ΔH=(b-a)kJ·mol-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白磷转化为红磷时会放出热量,故b-a<0,即a>b。
【方法规律】
盖斯定律法比较ΔH大小,是指比较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减所得物质变化或新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是大于0还是小于0,可以用来判断原来两个反应的ΔH的大小。
5.【能力挑战题】已知拆开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需要消耗436
kJ能量,拆开
1
mol氧气中的化学键需要消耗498
kJ能量,根据下面的能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①、②的数值: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生成H2O(g)中的1
mol
H—O键放出________kJ的能量。
(3)已知:H2O(l)H2O(g) ΔH=+44
kJ·mol-1,试写出2
mol氢气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2)2
mol
H2和1
mol
O2断键吸收的热量为436
kJ×2+498
kJ=
1
370
kJ,即①表示的数值;对于反应2H2(g)+O2(g)2H2O(g)的反应热
ΔH=Q(吸)-Q(放),即有等式1
370
kJ-Q(放)=-482
kJ,解得Q(放)=1
852
kJ。因为生成2
mol
H2O(g),即4
mol
H—O键放出1
852
kJ热量,则生成1
mol
H—O键时放出kJ=463
kJ的热量。
(3)因为2H2(g)+O2(g)2H2O(g)
ΔH=-482
kJ·mol-1①,
H2O(l)H2O(g) ΔH=+44
kJ·mol-1②,
将①-②×2得:2H2(g)+O2(g)2H2O(l) ΔH=-482
kJ·mol-1-44
kJ·mol-1×2=-570
kJ·mol-1。
答案:(1)①1
370 ②1
852 (2)463
(3)2H2(g)+O2(g)2H2O(l) ΔH=-570
kJ·mol-13.2.3
pH的应用
1.(2016·衡阳高二检测)准确量取25.00mL
KMnO4溶液于锥形瓶中并用某无色未知浓度的还原性A溶液进行滴定,所选仪器和指示剂均正确的是 ( )
A.50mL酸式滴定管;甲基橙
B.50mL碱式滴定管;酚酞
C.50mL量筒;石蕊
D.50mL酸式滴定管;不用指示剂
【解析】选D。KMnO4溶液会腐蚀橡胶管,故要使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溶液,KMnO4本身呈紫红色,恰好完全反应时褪色,不用加指示剂,答案为D。
2.(双选)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某H2SO4溶液的浓度,参考图示仪器,从下表中选出正确选项 ( )
选项
锥形瓶中的溶液
滴定管中的溶液
指示剂
滴定管
A
碱
酸
石蕊
乙
B
酸
碱
酚酞
甲
C
碱
酸
甲基橙
甲
D
酸
碱
酚酞
乙
【解析】选C、D。甲为酸式滴定管,乙为碱式滴定管。酸性溶液、强氧化性溶液(如KMnO4溶液)一般装在酸式滴定管中,碱性溶液一般装在碱式滴定管中。指示剂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强碱滴定强酸用酚酞作指示剂,强酸滴定强碱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当指示剂可以有多种选择时,选择的指示剂最好是到达滴定终点时由浅变深发生变化。中和滴定时,一般情况下是把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入待测的未知浓度的溶液中,但把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滴入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只要操作正确,也可以求得待测溶液浓度。
【补偿训练】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解析】选B。洗净的容量瓶不能放进烘箱中烘干,会影响其准确度,A错误;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标准溶液润洗,B正确;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会使待滴定的溶液量变多,引起误差,C错误;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应重新配制,D错误。
3.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盐酸时,若配制标准溶液称取NaOH固体中含有下列杂质时,会引起结果偏低的是 ( )
A.NaCl
B.Na2O
C.Na2CO3
D.NaHCO3
【解析】选B。每消耗1mol
HCl需NaOH为40g,而需要Na2O、Na2CO3、NaHCO3时,则分别为31g、53g、84g。故混有Na2O使所配标准液中和能力增强,消耗标准溶液体积减少,待测溶液浓度偏低。若混有杂质Na2CO3或NaHCO3时,则与上述相反。
【方法规律】关于杂质对误差的影响
(1)杂质不会消耗被滴定的物质(如本题设问的NaCl)。由于杂质的存在使所配标准溶液的浓度变小,在滴定过程中必须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增大,导致待测溶液浓度偏高。
(2)杂质也会消耗被滴定的物质(如本题设问的Na2O、Na2CO3和NaHCO3均会与HCl反应),可具体分析对比其中和能力的大小。
【补偿训练】用标准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放锥形瓶中),选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原因可能是 ( )
A.配制标准溶液的NaOH中混有Na2CO3杂质
B.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其他操作正确
C.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未知液润洗
D.以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橙色为滴定终点
【解析】选A。相同质量的NaOH比Na2CO3消耗HCl要多,所以A项中的情况会使测定结果偏高;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会使读数比实际上所用的体积偏小,则会使测定结果偏低;锥形瓶用蒸馏水润洗后不用待测液润洗,不会引起误差;由红色变为橙色还没有达到滴定终点,若此时读数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4.(双选)常温下,向10mL
pH=12的NaOH溶液中加入10mL某酸,再滴入几滴甲基橙,溶液呈红色,则这种酸可能是 ( )
A.pH=2的硫酸
B.0.01mol·L-1H2SO4
C.pH=2的醋酸
D.0.01mol·L-1的硝酸
【解析】选B、C。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A项,恰好反应呈中性;B项,H+过量,呈酸性;C项,醋酸过量,呈酸性;D项,恰好反应,呈中性。
【补偿训练】(双选)室温下,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滴定
硫酸溶液,当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等于锥形瓶中硫酸溶液的体积,则说明 ( )
A.NaOH和H2SO4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B.NaOH和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C.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的两倍
D.氢氧化钠溶液的pH和硫酸溶液的pH之和等于14
【解析】选C、D。两溶液的体积相等,说明c(OH-)=c(H+),则两溶液pH之和等于14,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的两倍。
5.(2016·三明高二检测)两人用同一瓶盐酸滴定同一瓶NaOH溶液。甲将锥形瓶用NaOH待测液润洗后,使用水洗过的碱式滴定管取碱液于锥形瓶中;乙则用甲用过的滴定管取碱液于刚用蒸馏水洗过且存有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其他操作及读数均正确,你的判断是 ( )
A.甲操作正确
B.乙操作有错
C.甲测定数值一定比乙小
D.乙实际测得值较准确
【解析】选D。甲的锥形瓶不用润洗,滴定管应润洗,而乙用甲用过的滴定管,相当于已经润洗。
6.(2016·温州高二检测)用1.0mol·L-1NaOH溶液中和某浓度硫酸溶液时,其pH和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原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反应后溶液的总体积是 ( )
A.1mol·L-1,60mL
B.0.5mol·L-1, 80mL
C.0.5mol·L-1, 40mL
D.1mol·L-1, 80mL
【解析】选B。由图可知该硫酸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40mL,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则被中和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02mol,由图可知硫酸溶液的pH=0,即c(H+)=1
mol·L-1,则c(H2SO4)=0.5mol·L-1,V(H2SO4)=40
mL,总体积80
mL。
【延伸探究】(1)该题目中的滴定终点pH=7吗
提示:滴定终点的pH一般不等于7,而是在7附近,具体值是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决定的。
(2)滴定终点pH若不等于7,是否影响最终结果
提示:不影响。虽然滴定终点pH不为7,但误差特别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7.(2016·济宁高二检测)现用物质的量浓度为amol·L-1的标准NaOH溶液去滴定VmL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请填写下列空白:
(1)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2)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时,应将标准NaOH溶液注入________(填“甲”或“乙”)中。
(3)如图是碱式滴定管中液面在滴定前后的读数,c(HCl)________mol·L-1。
【解析】(1)碱式滴定管水洗后应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2~3次,每次润洗液都要从尖嘴处排出。
(2)NaOH为强碱,应将Na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中,故选乙。
(3)滴定过程中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为(V2-V1)mL,因此c(HCl)=mol·L-1。
答案:(1)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2~3次 (2)乙
(3)
【补偿训练】
1.用中和滴定法测定烧碱的纯度,若烧碱中含有与酸不反应的杂质,试根据实验回答:
(1)将准确称取的4.3g烧碱样品配成250mL待测液,需要的主要仪器除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
(2)取10.00mL待测液,用________式滴定管量取。
(3)用0.2000mol·L-1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烧碱溶液,滴定时左手旋转酸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右手不停地摇动锥形瓶,两眼注视_________,直到滴定终点。
(4)根据下列数据,烧碱的纯度为________。
滴定次数
待测液体积/mL
标准盐酸体积/mL
滴定前读数
滴定后读数
第一次
10.00
0.50
20.40
第二次
10.00
4.00
24.10
【解析】(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用一定规格的容量瓶、胶头滴管等。
(2)待测液为碱液,应用碱式滴定管量取。
(4)第一次V1(盐酸)=19.90
mL,第二次V2(盐酸)=20.10mL,两次平均V(盐酸)=20.00mL。
设烧碱的纯度为x,
×=0.02
L×0.200
0
mol·L-1,
x≈0.9302,即其纯度为93.02%。
答案:(1)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碱
(3)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4)93.02%
2.现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某烧碱溶液的浓度,有关数据记录如下:
滴定序号
待测液体积/mL
所消耗盐酸标准液的体积/mL
滴定前
滴定后
消耗的体积
1
25.00
0.50
26.80
26.30
2
25.00
3
25.00
5.00
31.34
26.34
(1)用________式滴定管盛装0.2500mol·L-1盐酸标准液。如图表示第二次滴定前后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
该次滴定所用标准盐酸体积为________mL。
(2)现实验室中有石蕊和酚酞两种指示剂,该实验应选用________作指示剂。
(3)根据所给数据,该烧碱样品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
(4)若操作过程中滴加盐酸速度过快,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就立刻停止滴定,则会造成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低”“偏高”或“无影响”)
【解析】(1)盐酸应用酸式滴定管盛放,据图可知初读数是0.30mL,末读数是24.90mL,故消耗盐酸的体积是24.90mL-0.30mL=24.60mL。
(2)石蕊变色不明显,中和滴定实验中不选作指示剂。
(3)因为三次实验中消耗的盐酸的体积分别是26.30mL、24.60mL、26.34mL,因此第2次实验误差较大,不能代入数据计算,应据第1次和第3次数据计算,得出消耗盐酸的平均值是26.32mL。烧碱与盐酸反应时物质的量之比是1∶1,故有c(HCl)·V(HCl)=c(NaOH)·V(NaOH),即0.250
0mol·L-1×26.32mL=25.00
mL×c(NaOH),则c(NaOH)=0.2632mol·L-1。
(4)操作过程中滴加盐酸速度过快,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就立刻停止滴定,此时滴加的盐酸不足,因此计算所得烧碱的浓度偏低。
答案:(1)酸 24.60
(2)酚酞
(3)0.2632mol·L-1
(4)偏低
8.【能力挑战题】(2016·大同高二检测)食醋分为酿造醋和配制醋两种,国家标准规定酿造食醋总酸度不得低于3.5g/100mL。常温下,某研究小组利用滴定分析法测定某品牌食醋中醋酸的酸度。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人员,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检测某食醋总酸度时,吸取食醋样品10mL于100mL容量瓶中并定容。移取定容后的溶液20mL于锥形瓶中,加入1~2滴指示剂,用浓度为0.1000mol·L-1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滴定次数
0.1000mol·L-1NaOH标准溶液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
0.00
20.04
2
0.12
20.08
3
0.05
20.05
(1)NaOH溶液应盛放在________中。
(2)测定食醋的总酸度实验中,配制NaOH溶液和稀释食醋所用的蒸馏水必须煮沸,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检查的食醋总酸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4)若盛放NaOH溶液的滴定管在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结束后俯视读数,所测醋酸的总酸度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解析】(1)NaOH属于腐蚀性的强碱溶液,应该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2)溶解于H2O中的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导致检测误差,加热煮沸蒸馏水能将溶解于H2O中的CO2赶出,避免了由于CO2引起的误差。(3)3次滴定消耗NaOH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为20.00mL,根据CH3COOH~NaOH,10mL食醋样品稀释为100mL后,c(CH3COOH)=c(NaOH)=0.1000mol·L-1,则原食醋样品中c(CH3COOH)=10×0.1000mol·L-1=1.000mol·L-1,总酸度=60g·mol-1×1.000mol·L-1=60g·L-1=
6.0g/100mL,故总酸度符合国家标准。(4)由于滴定管刻度下边大上边小,故滴定前仰视读数偏大,滴定后俯视读数偏小,使计算出的标准液的体积偏小,结果偏低。
答案:(1)碱式滴定管
(2)除去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
(3)符合 总酸度=6.0g/100mL>3.5g/100mL
(4)偏低2.3.化学平衡2
1.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
【解析】选B。p2>p1,则p2条件下的反应速率较大,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要短,且平衡逆向移动,Z的体积分数比p1的要低。
2.(2016·苏州高二检测)下列叙述及解释正确的是 ( )
A.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 ΔH<0,达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缩小容积、增大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B.H2(g)+I2(g)2HI(g) ΔH<0,达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增大容积、减小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不移动,故体系颜色不变
C.FeCl3+3KSCNFe(SCN)3(红色)+3KCl,达平衡后,加少量KCl,因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D.对于N2+3H22NH3,平衡后,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充入O2,平衡左移
【解析】选D。A项,缩小体积,平衡右移,但c(NO2)浓度仍增大,颜色变深,A错;B项,扩大容积,平衡不移动,但由于c(I2)减小,故体系颜色变浅,B错;C项,由于KCl没有参与反应,故对平衡无影响,C错;D项,压强不变,充入O2(注:O2不参与反应),体积扩大,平衡左移。
3.下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 ( )
A.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
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
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Ⅰ和平衡态Ⅱ时浓度不相等
【解析】选C。C项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瞬间不变,图象应为
4.温度一定时,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mA(g)+nB(g)pC(g),达到平衡后,若将混合气体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当再次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平衡时C的浓度的1.9倍,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C气体的体积分数增大
C.气体A的转化率增大
D.m+n>p
【解析】选A。假设压缩气体的体积时平衡不发生移动,则C的浓度为原平衡时C的浓度的2倍,现只有1.9倍,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得m+n
(1)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溶液呈________色。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已加入NaOH溶液的(1)溶液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则溶液呈________色,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已知BaCrO4为黄色沉淀),则平衡________(填“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溶液颜色将________。
【解析】加碱中和溶液中的H+,平衡右移,溶液中的c(Cr)增大;加酸使平衡左移,溶液中的c(Cr2)增大;加Ba(NO3)2,发生的反应为Ba2++Cr
BaCrO4↓(黄色),平衡向右移动,溶液颜色将由橙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答案:(1)黄 OH-与H+结合生成水,c(H+)减小,使平衡向右移动,Cr浓度增大,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
(2)橙 c(H+)增大,平衡左移,Cr2浓度增大,溶液又由黄色变为橙色
(3)向右移动 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6.【能力挑战题】对于A+2B(g)nC(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请回答:
(1)A量的增减,平衡不移动,则A的状态为________。
(2)增压,平衡不移动,当n=2时,A的状态为________;当n=3时,A的状态为_____
________。
(3)若A为固体,增大压强,C的组分含量减少,则________。
(4)若A为气体,其他条件不变,继续通入A气体,平衡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A的转化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1)增加或减少A的量,平衡不移动,则A为固态或液态。(2)增压平衡不移动,当n=2时,A的状态为固态或液态,n=3时A的状态为气态。(3)若A为固体,增大压强,C的组分含量减少,说明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则n≥3。(4)继续通入A气体,A的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但A的转化率减小,B的转化率增大。
答案:(1)固态或液态 (2)固态或液态 气态 (3)n≥3
(4)右 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