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3 09: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一课
孙中山
课标要求: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感受孙中山百折不饶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教学重点: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史实,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提出新三民主义学说
教学难点:理解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如何理解孙中山不断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学习导航:
“亚洲觉醒”
:列宁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称为亚洲觉醒
亚洲觉醒的原因:
1.19世纪末,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的的侵略扩张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加深了他们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
2.随着亚洲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
3.在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列强往往与当地封建势力相勾结,因此这一时期的革命运动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时说: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一、生平简介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有四次重要的转变:
从“医人”到“医国”(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式教育的影响,爱国心的驱使。
此时的孙中山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从“改良”到“革命”(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主要事迹:建立兴中会,发动武装起义,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原因: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主义为指导)寻求新道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的旗帜)
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早年: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如旧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中承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转变
: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如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
在他革命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弃医从政,走向共和——创立政党,构想共和——领导革命,建立共和——继续斗争,捍卫共和——晚年绝唱,国共合作
二、探索救国道路
(1)求学时期的孙中山
1.童年入本村读私塾——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2.海外求学经历:1897年:檀香山一基督教学校学习:开始接触西方政治学说;1883年,先后就读于香港中央书院、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学院;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医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行医
(2)救国思想的转变:从改良到革命:
1.改良: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革新政治,发展经济。结果:遭到冷遇
2.转向革命:
①原因:西式教育的影响,上书的失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
②转变的标志:成立兴中会
时间、地点:1894年11月,檀香山。
宗旨:“振兴中华”。
誓词:“驱逐达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性质: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意义: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三、领导革命,缔造民国
(1)建立革命的组织:兴中会
(2)开展反清斗争
1.筹划广州起义:
①时间:1895年
②结果:失败,陆皓东死难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第一人”
③意义:资产阶级革命者同清王朝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2.流亡海外
①概况:亡命日本;赴美、英考察,宣传革命,发展组织;伦敦蒙难,释放后成为最有名望的革命党人。
②影响:增强了革命信心,更积极开展反对清王朝的斗争;通过考察和研究,使他改造中国的思想趋于系统。
3.筹划广东起义:1900年10月广东惠州起义失败
(3)组建中国同盟会:
1.背景:
①《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②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新型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形成革命潮流
③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
④革命团体斗争分散,无力领导全国性的反清革命,斗争需要走向联合。
2.成立:
①时间、地点:1905年、东京
②机关报:《民报》
③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④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⑤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组织的发展:①国内支部: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
②海外支部: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
(4)创建革命的理论——三民主义
1.提出:在《民报》中,解释为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发展
3.评价:
进步性:①是孙中山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①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5)缔造民国
1.背景:
①武昌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②孙中山力图从外交上争取各国对反清势力的支持失败后,回国,受到欢迎
③对时局提出三点意见:
④由于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发表《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成立临时参政院
3.政策:
①颁布一系列法令: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文化教育。
②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内容:主权在民;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高涨。
四、继续斗争,捍卫共和
(1)背景:共和之危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以其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步骤:①掌握清政府的实权:任内阁总理大臣,享受政治和军事全权
②妄图从南方革命党人手中夺权:南北议和
③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
④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原因:①自身:拥兵自重,玩弄两面手法
②列强:对其的支持,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将袁世凯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革命阵营内部:存在问题:混进革命阵营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④孙中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提出两项条件达到,可以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袁世凯打着民主共和的旗号,走向专制独裁(破坏《临时约法》,建立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内阁;大举外债,镇压革命党人;公然复辟帝制)
3.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废弃约法,拒开国会,继续破坏共和制度。
(2)维护民主共和的举措
1.提出限制袁世凯权力三项条件: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新大总统到南京后,再辞去大总统职位
③新总统必须遵守即将制定的《临时约法》
2.合法的议会斗争:目的:组织国民党,通过国会大选,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结果: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宋教仁被刺案
3.武力反抗斗争
①发动二次革命:
背景:袁世凯的专制:宋教仁被刺案
经过:1913年7月,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结果: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
原因:袁世凯兵力的强大,国民党力量的涣散
②组建中华革命党:1914年,东京,订立《中华革命党总章》,宗旨: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
③参与护国运动
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经过: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
②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首举义旗,组织护国军。
③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结果:①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②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在绝望中死去
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④领导护法运动
第一次护法运动
①背景:段祺瑞拒绝恢复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国会和《临时约法》。
②时间:1917年秋至1918年5月
③过程:1917年秋,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领导护法运动。联合西南军阀:桂系、滇系。西南军阀和北洋军阀勾结。西南军阀改组军政府,实行七总裁制,排挤孙中山。
④结果:无果而终。
⑤影响:使孙中山认识到“南与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护法目标是不可依靠军阀来实现的。
认识到整理党务,先固实力的重要性: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第二次护法运动
①背景:策动粤军讨伐桂系军阀(1920年8月,粤军推进广州,桂系败逃广西。粤军将领敦促孙中山到广州主持政局)
②经过: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1921年4月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1922年5月,孙中山发布讨伐令。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
③结果: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护法运动再次失败。
④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
;重要原因:孙中山没有自己领导的武装
结论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救亡图存,不屈不挠地斗争,精神可嘉
②斗争失败的结局,说明资产阶级无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五、晚年绝唱,国共合作
(1)背景:
1.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战屡败,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出路
2.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思想发生重大转变(联俄: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联俄开始形成。联共:吸收新鲜血液,改组国民党。扶助农工:1923年1月,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标志孙中山从依靠军阀力量变为依靠民众力量)
(2)合作的过程:
1.中共三大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
②内容:决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③影响: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和保障;有利于国民党的改造,使国民党获得新生;有利于共产党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得到锻炼和发展。
2.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标志:国民党一大
①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②通过文件:《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③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④意义:标志国民党改组的完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促成黄埔军校的建立,建立革命的武装
(4)新三民主义
1.内容:
民族主义:①突出反帝内容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①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②节制资本: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由国家经营;制定劳工法,改善工人的生活
2.意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国民党三大政策的正式确立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①不反帝→反帝②反满→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②普遍平等比抽象提高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较为空洞)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①节制资本②扶助农工
认识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社会主义的好朋友)
(5)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和孙中山逝世
1.孙中山北上:
原因:①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②为谋求国家和平统一,抱病北上
概况:北上途中,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2.逝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六、孙中山评价
1.精神遗产
①毕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④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2.功绩: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走向高潮.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局限:在前期革命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4.总评: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国共合作之路。
孙中山先生一生努力,“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无人怀疑,他的名声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真诚能感动朋友,却不能打动那些阻碍中国走向自由平等的力量。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个毛泽东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孙中山所忽略的,或者说没有找到解答。他的弱点是过于不切实际,不切实际到要修建20万公里的铁路,获得了“孙大炮”的外号;不切实际到一味与虎谋皮,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帝国主义者身上。直至耗费一生,才在敌友之分的问题上接近了正确的认识,才将目光投向了民众,认识到“唤起民众”的必要。而这对于毛泽东而言乃是常识和认识的起点。尽管如此,孙中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真诚的爱国者,能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党派利益之上,而这恰是我们这个国家迫切需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