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第1课
孙中山
【学习目标】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生平简介】孙中山,名文,号逸仙,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有四次重要的转变:
从“医人”到“医国”(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式教育的影响,爱国心的驱使。
此时的孙中山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从“改良”到“革命”(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主要事迹:建立兴中会,发动武装起义,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原因: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主义为指导)寻求新道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的旗帜)
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早年: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如旧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中承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转变
: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如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
在他革命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弃医从政,走向共和——创立政党,构想共和——领导革命,建立共和——继续斗争,捍卫共和——晚年绝唱,国共合作
一、探索救国道路
1.走上革命道路
(1)求学时期的孙中山
1.童年入本村读私塾——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2.海外求学经历:1897年:
基督教学校学习:开始接触西方政治学说;1883年,先后就读于
中央书院、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学院;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医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
。
(2)上书李鸿章---改良转向革命
1894年上书
:主张:革新政治,发展经济。结果:遭到冷遇,
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使孙中山走上了
的道路。
2.建立革命团体
(1)第一个革命团体:1894年在
建立
。
(2)革命主张:“
”
3.筹划广州起义
(1)概况:1895年10月,由于计划泄露,起义没发动就
。
(2)意义:资产阶级革命者同
彻底决裂,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武装起义的
。
4.考察欧美
(1)先后到
英国等地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在华侨中积极宣传革命,发展组织。
(2)1896年10月孙中山在
被诱捕,后被释放。
二.组建革命大同盟
1.时间
,地点
,成员
2.纲领:
3.性质:
4.机关报:
5.指导思想:
6.意义:表达了
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成为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
三.缔造民国
1.准备
(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回国,力主实行
。
(2)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2.建立
(1)时间
,地点
,人物
,权力机构
3.措施
颁布法令和措施;主持制定《
》,确立
政体
制度
4.意义
(1)推翻了
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2)
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第三部分 课堂练习
1.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2.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土地纲领
D.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
3.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①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发;②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③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④反映了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
B.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
5.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6.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的“国内秩序”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B.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C.反对封建制度
D.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8.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C.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D.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为总统制
9.清政府统治的结束,意味着在中国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D.封建统治的结束
10.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临时约法》的颁布
D.清帝下诏退位
11.袁世凯得以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主要原因是:①帝国主义支持;②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③大耍两面派阴谋;④立宪派和旧官僚拥护;⑤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1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3.下列关于辛亥革命成功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14.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在于
A.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颁布了《临时约法》
1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6.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最主要理由是
A.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B.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
C.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D.没有彻底反对帝国主义
17.有人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天下岂有与暴民敌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
A.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B.必须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C.革命只会导致动乱
D.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
18.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A.是由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
B.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C.采用暴力手段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D.缺乏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勇气
第四部分
课后小记
第五部分
教学设计
孙中山
参考答案
6、(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1分),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1分)。
(2)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各1分)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各1分)。若能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正治发展的不平衡,则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超过18分。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各1分)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各1分)。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各1分)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各1分)。
1.A.
2.
D.
3.
C.
4.A.
5.C.
6.
D.7.
D.
8.D.
9.A.
10.D.
11.
B
12.A.
13.C.
14.
B.
15.A.
16.C.
17.C.
18.C.
装
订
线
装
订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