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亚洲的觉醒“觉醒”的含义是什么?
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亚洲觉醒”有何必然性?不再是本能的反抗(民族独立),
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2)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鲁迅 列举 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 列举 孙中山的主要事迹上书李鸿章 兴中会 广州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从医人走上医国的道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孙中山的经历(出生地、求学、行医等经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走上革命道路? 材料一 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对孙中山的上书,李鸿章态度极为冷淡。那时,中日甲午战争正在进行,李鸿章在芦台督师,收到他的上书,只是随便地说了一句:“等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山听了这句话,知道没有办法,闷闷不乐地回到上海。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三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结合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孙中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希望清政府革新政治,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①时代背景:列强侵略的加深、严重的民族危机;封建制度的落后 ③直接原因:上书李鸿章失败,幻想破灭;②早期经历:广东最早开埠通商;太平天国运动;在美国、香港求学;后到澳门、广州行医。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指什么?
(2)他领导的这场革命为什么说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公认领袖、领导阶级、组织形式、指导思想、斗争方式、斗争结果等)
(3)这场革命为中国社会哪些方面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4)指出这场革命的不足。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 ①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同盟会(《民报》为机关刊物);②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③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政治:建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
体,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短暂春天”的到来奠定了
基础。
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习俗: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等,推动了
社会习俗的变革。 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 革命党人纪律
涣散、行动不一陈炯明袁世凯复辟帝制《临时约法》 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结局如何?说明了什么?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败 说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国民党新三民主义联俄扶助农工联共黄埔军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 “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为何说中华民国“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2)孙中山曾把希望寄托在哪里?结果如何?
(3)在孙中山处境最为艰难的时候,得到了谁的帮助?之后民主革命斗争出现了怎样的新局面?(2)向欧美列强求救 拒绝答案:(1)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屡失败,中华民国名存实亡。(3)得到了苏联政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在新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反帝一般平民所共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更关注农民和工人填一填,记一记 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实现了民族和民权”是否正确? (1)实现了“民族主义”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辛亥革命仅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2)实现了“民权主义” 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因为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探究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中国国父
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6、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纵览孙中山一生的奋斗历程,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归纳“孙中山精神”)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遗嘱① 毕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 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 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④ 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每逢国庆节,总在天安门广场竖立孙中山画像,表示对他的怀念。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 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念念不忘)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孙中山先生为“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提出过哪些
主张?
(2)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做出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3)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事实,指
出“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是如何逐步实现的?课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