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4张PPT。 2000年群众向列宁墓敬献花圈一位老人在缅怀列宁 为什么说马克思与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们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创立科学共产主义,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开展革命斗争。
真正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理想变为现实,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革命家是——?第3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苏俄史线索一、国号演变
沙俄( —1917)—苏俄(1917—1922)—
苏联( —1991.12)—(独)俄罗斯(1991.12— )
二、阶段划分
(一)列宁时代(1917—1924)
(二)斯大林时代(1924—1953)
(三)赫鲁晓夫(1953—1964)改革,失败;争霸劣势
(四)勃烈日涅夫时期(1964—1982)军事大国。
(五)过渡(1983—1985)1、安德罗波夫。2、契尔年科(流星)
(六)“慧星”戈尔巴齐夫(1985—1991)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七)俄罗斯(1)叶利钦时代(1991—2001)
(2)普京时代(2001— )一、时代背景思考:从19—20世纪历史发展中分析俄国革命的原因?结论(一)(世界)客观:
1、根本: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2、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运动发展
3、世界大战激化矛盾,造成机遇
(二)(俄国)主观:
1、社会矛盾尖锐,沙皇统治薄弱
2、革命条件成熟(社会、阶级、政党、理论)
——列宁、俄国革命是时代、俄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绘)本画描绘的是19世纪70年代在伏尔加河上费力地为驳船拉纤的场景。二、俄国国情——革命前的俄国
1、农奴制、沙皇专制——落后、矛盾 彼得一世 尼古拉一世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前农奴的状况史料一: 19世纪初年,俄国政府的报纸出售和交换农奴的广告。如:“出售:家奴两名,一名为照看猎犬者,并会做鞋,现年30,已婚。其妻为洗衣妇,并会放养家畜,现年25。一名为音乐家兼歌手,现年17,能吹大笛,唱低音。关于价格,可至阿尔巴特街第一号公寓17号甲接洽。”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地圣彼得堡基督教堂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彻底 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仍然相对落后。20世纪初,俄国已经是号称世界第五的工业国家。但是,它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相比,都存在很大差别。按人均计算,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国民经济收入只有美国的1/7,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工业产值也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还存在着封建农奴制残余。1914年外债高达60亿卢布。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得领袖。致力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斗争,遭沙皇政府的长期流放,
在囚禁与流放中他毫不沮丧,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如《怎么办?》民粹派——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的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1856-1918)有创见和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882年,他所翻译并由马克思作序的《共产党宣言》出版,次年,他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反对民粹主义的长篇论文,并在日内瓦组建了劳动解放社。这个受普列汉诺夫才智支配的劳动解放社是19世纪晚期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中心。它的权威出版物有助于确立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观念,并对列宁1914年前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三、年轻的反叛者——中学时代的列宁
列宁年轻时生活的地方——辛比尔斯克.列宁的家.1879年,列宁一家在辛比尔斯克。
列宁兄弟姐妹有6人。最大的是安娜(1864~1935),然后是亚历山大(1866年4月12日~1887 年5月8日)和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列宁的妹妹奥里娅(1872~1891)死于天花,只活到19岁。列宁还有一个弟弟叫德米特里(1874~1943),最小的妹妹叫玛丽娅(1878~1937)。列宁的母亲、父亲列宁的姐姐奥尔嘉、哥哥亚历山大.妹妹玛利亚列宁的母亲.列宁的母亲.
列宁在认识上怎样超越了哥哥?
——列宁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1.形成:中学萌芽——
2.原因
①中学时代,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产生强烈的革命热情。
②受其哥哥英勇行为的影响,强化了其革命思想。
③阅读《资本论》,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3.比较 青年时代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异同
结论:伟大的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和革命理想的确立对人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走另一条路 列宁的妹妹病死了,哥哥因参与谋害沙皇而被杀。只有列宁在他母亲身边才能减轻她的悲伤 克鲁普斯卡娅 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苏联杰出的教育家,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革命导师列宁的夫人和亲密战友。她一生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科学,并担任苏维埃教育领导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四、伟大的一生——革命实践和理论成就列宁的贡献:
①一个政党:
②一个主义:
③一个国家:
④一大政策:
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③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
④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一) 创建布尔什维克党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出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哪些历史机遇?
——建党条件: (1) 社会:
(2) 阶级:
(3) 理论:
(4) 组织:
2、列宁是如何抓住机遇建党的? 矛盾尖锐,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无产阶级壮大. 工人运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小组-----
创建布尔什维克党:背景:
1) 阶级基础 :19世纪70年代,俄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需要政党领导
2) 思想基础: 19世纪80年代后,俄马克思主义传播,
3)组织基础: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
4)个人因素:19世纪末,列宁为建党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A、建党的组织准备:
1895年,创立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雏形;
B、建党的理论宣传:
1900年,创办《火星报》
——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
1)、标志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真正建立。C、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依据?2)、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
革命纲领阅读P91“历史纵横”,指出什么是“列宁主义”?1.有人说:“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种“新型”是指 ( )
A.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B.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
C.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D.有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3、为什么说列宁主义具有划时代意义?划时代意义? 列宁从俄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依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的新情况,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创新,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其根本原因是 ( )
A.坚决与修正主义作斗争 B.坚持捍卫马克思主义
C.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根本目标三、中年:(1)发展马克思主义:
a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b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理论指导)
(2)发表《四月提纲》(主要内容和意义?)
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3)写作《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思考探究:列宁是如何从理论上、实践上来
指导十月革命的?1、理论上:(1)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A、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动武装起义B、直接领导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材料: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
请回答:
材料中的“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它和四月提纲》的主张有什么不同?依据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世界大战,还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
不同:《四》希望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而此时主张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1)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2、实践上:(二)领导十月革命1、策略、理论指导
(1)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是在
最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才能取得革命胜利。(多国革命论)
(2)列宁认为: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在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了薄弱环节,使得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一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即一国革命论。 (二)领导十月革命1、策略、理论指导
2、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中年领导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诞生思考探究 列宁是如何从理论上、实践上来指导十月革命的?
理论上:
(1)发展马克思主义:
a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b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理论指导)
(2)发表《四月提纲》
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3)写作《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中外联系 十月革命走的是什么道路?中国共产党下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又是什么道路?为什么两国的革命道路会有所不同?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工作作风?实践上:
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动武装起义
直接领导十月革命3、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并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这表明他
A 正确分析到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B 认为俄国当时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C 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的过度指明了方向
D 认识到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四月提纲》的最后一句话可能是
A.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而奋斗
B.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C.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万岁
D.全苏俄人民团结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损失沙皇政府在一战中共征集了壮丁1490万,农村丧失劳动力达47.1%。大战造成俄国士兵死亡170万人,伤495万人,被俘200万,兵员损失占各交战国的第一位。1914年——1916年,工人工资只长86%,但物价上涨200%——300% ,生活必需品上涨4至5倍,经济也面临着崩溃。列宁说过:“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16.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这句话表明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性原因
B.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加剧了俄国各种矛盾,促进革命的发生
D.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前提是战争问题探究1:
俄国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这两场革命的性质是否相同?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参考:
①决定因素:俄国社会矛盾的尖锐
②革命性质:1917年的二月革命属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属社会主义革命
③判断依据:革命任务和革命成果问题探究2:
十月革命能够取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参考:
①俄国社会矛盾的极度复杂与尖锐
②列宁《四月提纲》给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首先夺取大城市(俄国革命道路)(二)领导十月革命1、策略、理论指导
2、二月革命、《四月提纲》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条件(根本、理论、阶级、政党、一战)
特点: 探究比较:
十月革命走的是什么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又是什么道路?为什么两国的革命道路会有所不同?探究一:理论创新发展的典范 启示:反映列宁革命思想的不断调整,能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革命具体问题,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三)巩固政权1、外交:
2、政治:
3、经济:
4、军事:2、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面临困境:外部: 战争还没有结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2)措施:
A、外交:
B、经济:
C、政治:
D、军事:3)影响:1920年,战争取得胜利——政权巩固内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白卫军的反革命叛乱《和平法令》,与德国、奥匈议和,退出一战《土地法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恢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迁都,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作用)反对国内叛乱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1918-1920年a、星期六义务劳动(三)巩固政权1、外交:退出一战、
2、政治:迁都、建立政权
3、经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军事:国内战争(1918——1920)
新经济政策1918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四)建设探索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情境体验探究1:你认为苏联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吗提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 延伸: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事例也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原理的?提示:太平天国运动;人民公社化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1)原因:
内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白卫军的反革命叛乱
外部: 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三年内战结束后,列宁等领导人认为可以用来建设社会主义
2)特点:
行政命令建设经济
3)影响:
积极: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农民极大不满
违背经济规律——导致生产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1、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原因、特点、影响)1)原因:
解决经济困难和社会秩序的危机,缓解政治危机(农民和水兵暴动),寻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P93-94
3)特点:根据国情,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4)影响: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四、中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1、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结果如何?评价:
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正确途径,是一种应急措施2、现代化建设:
共产主义 = 苏维埃政权 + 全国电气化(1920)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民族关系:
1922年,苏联成立,承认各民族自决权,还撰写文章阐述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4、政权政党:
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如何向社会
主义过渡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四、中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重要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执政党要不脱离群众,就要“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情绪,了解一切。理解群众,善于接近群众,赢得群众的绝对信任”。
——列宁 “我们的机关实质上是从沙皇
和资产阶级那里过来的机关”,
“是资产阶级和沙皇制度的大杂烩。”
回答:
依据教材,分析列宁是如何设想
改变材料中的问题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国土被敌人所占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②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余粮征集制是以征集所有的余粮,建立强制性的国家垄断
为前提的.当时我们不可能有其他的办法.
——列宁——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2 )目的、内容:目的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请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除了战争的需要,还有什么目的?『政策解析』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时间:1920年春
地点:莫斯科
人物:
农民 亚历山大
工人 安德烈
大商人 弗拉基米尔
情境再现:列宁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勇于修正不切实际的理论去迎接现实的挑战。 列宁是怎样修正自己的理论的? 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和水兵的叛乱,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针对民众中爆发的不满情绪,列宁在深思着,酝酿着实行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1)背景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冲击最大的是农业、农民,他们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
材料中的流传、口号说明了什么?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10. 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二步”这表明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俄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4、苏俄新经济政策工业方面的规定直接要达到的目的是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借用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6、列宁说: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C.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所致14.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说明 ( )
A.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比较适合苏俄国情
C.列宁开始提出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错误的政策
D.新经济政策实践证明是社会主义走向繁荣富强的最佳政策(3)评价新经济政策: ① 实践: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②理论 :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3、列宁晚年的探索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19.扼要指出下列人物在理论与革命实践方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答:
19.马、恩:(1)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成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建国际工人运动组织,领导各国工人运动等。
列宁:(1)理论: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列宁主义理论;(2)实践:组建革命政党,领导十月革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材料一 从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大转变,也证明了列宁“直接过渡”的思想是错误的。
材料二 列宁晚年思想的核心是倡导改革与创新,特点是实事求是。
——张建华<俄国史>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列宁具有怎样的探索精神?练习思考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
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
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
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来。”——《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
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
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请回答:
据材料一,“冲击的办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列宁说它“已经失败了?”
据材料二,苏联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17.(1)“冲击办法”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是因为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特点: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节和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3)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节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材料解析:
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二:“满足农民有关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愿望……农民在本地范围内自由支配余粮等项要求。”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办法是什么?列宁为什么说“我们错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农业方面政策有何变化?有什么作用?从该政策的调整中你能体会到列宁的什么精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因为该政策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政权面临政治与经济危机。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经济恢复,政权巩固,奠定以后建设的基础
求实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五、对列宁的总评: 他是-----;是继马克思、 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1、理论:----
2、实践:他领导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总结方案 下列人物在理论与革命实践方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一分钟演讲”探究一:理论创新发展的典范 启示:反映列宁革命思想的不断调整,能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革命具体问题,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