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一) 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三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一) 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3 09:5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
——列宁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缔造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也被世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俄罗斯国家电视台2008年进行了一项关于国内最伟大历史人物的网上民意调查评选活动,经过统计,列宁位列第六,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斯托雷平、斯大林、普希金、彼得大帝。  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感受列宁名言★列宁的伟大贡献:①一个政党:
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一个国家:
领导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③一个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一大政策: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新经济政策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大政策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一、创建布尔什维克中学时代的列宁 (一)从大学生到革命家1、家庭出身:1870年 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
    哥哥是激进的民主革命者天性活泼、好动、爱学习坚毅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体谅他人的优秀品质从大学生到革命家2、投身革命事业,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1)1887年,哥哥被处死→探索不同的斗争道路2)1887年,喀山大学法律系学生,结识有革命思想的学生因参加反对沙皇的大会被开除和流放3)1888年,开始阅读马列著作,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4)在萨马拉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1889年建立当地和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  1887年秋进入喀山大学,结识了一批有革命思想的学生。  沙皇不准读进步书籍,列宁带领学生向反动的学校提出抗议。  在马克思主义小组中,列宁这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演讲有感人的说服力,他的科学依据给每一个到会的人极为深刻的印象。(二)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3.组织条件:1895年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
1898年3月,俄国各地的“斗争协会”共同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4.思想条件:创办《火星报》,并制定了党纲草案,为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进一步做了准备。(三)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地点:开幕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陈旧仓库,后转移到英国伦敦的一个俱乐部2)任务:建立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内容:通过了国际共运史上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多数派)4)意义: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四)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二、流亡生活 ——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 1、1905年,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第一次阐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动力、道路和前途。
2、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驱逐了孟什维克,建立起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这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组织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3、在流亡瑞士期间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各国无产阶级打倒本国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1916年,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回忆必修一的内容)
1、客观条件:
(1)垄断资本较弱,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社会矛盾尖锐:
国内:①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对人民的压迫使阶级矛盾尖锐
②俄罗斯民族对少数民族的高压统治使民族矛盾尖锐
国外: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2、主观条件
(1)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2)俄国无产阶级身受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
(3)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3、有利的形式:一战。1、二月革命(前奏) :推翻了沙皇统治(罗曼诺夫王朝)。2、二月革命后的形势:两个政权并存。3、《四月提纲》的发表: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4、七月事件: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平过渡失败)顺口溜: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2、过程:5、革命策略的变化和新的革命的酝酿 :
制定武装起义的方针6、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军事委员会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过程)
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工农苏维埃。 (暴力胜利)
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功后,列宁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发表演说,受到暴风雨般的欢呼。俄国开始了新的时代。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⒈性质: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⒉国内:
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创造前提
⒊世界:
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⑵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斗争榜样
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方向
⒋人类历史: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⒌对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完善与发展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综合: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经济极端困难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非常时期” “非常政策”严峻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外内容评价2、内容 1、农业:2、工业:3、贸易:4、产品分配: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 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 (物物交换)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5、劳动方面:3、目的 (1)直接目的:解决战争的危机,巩固政权(2)主观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4、评 价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不足之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1921年春,苏俄经济政治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五: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的反对。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1年俄罗斯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南方饥荒。一年半时间里超过500万人死于饥饿。在非常困难的地区,为了生存人吃人的极端的情况就出现了,有的家庭死去成员的尸体,竟被那些一息尚存的家人吃掉充饥。另外,那些死于饥饿或被打死的人的尸体,也成了饥饿的人们争抢的“食物”。
——摘自凤凰网材料一: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渡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
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1、背景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水兵暴动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
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2、开始的标志余粮收集制粮食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余粮收集制→内容政策(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平均主义)(按劳取酬)3、内容(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固定粮食税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新”理解历史4、特点和实质(1)特点:
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2)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原理: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水平5、评价:1、积极方面:2、消极方面: (1)经济上: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 (2)政治上: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克服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3)是从国情出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伟人的告别 1924年1月,列宁因脑溢血逝世,举国悲痛,各国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同声哀悼。
提出党的团结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
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①一个政党:
②一个国家:
③一个主义:
④一大政策: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
③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列宁的贡献如何评价列宁 贡献:
总评:合作探究 缔造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实行共产主义政策等措施,巩固苏维埃政权;
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思想家。补充:
列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⒈从理论上分析了十月革命成功的可能性:在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⒉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理论
  ⒊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如经济文化建设,国家党政机关的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