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 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七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 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3 10:0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目标】
一、内容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学习要求:了解邓小平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活动:创建左右江根据地;挺进大别山,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领导1975年的全面整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并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1992年南方讲话。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体会其中包含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知识与能力
了解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历程,知道他在留法勤工俭学、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和贡献。
通过了解邓小平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主要活动,认识他脚踏实地、勇于开拓的革命品质,并通过对他在20世纪60年代为恢复国民经济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探讨他后来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思想来源。
了解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及其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通过学习,归纳出邓小平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原因;认识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巨大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
三、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邓小平前半生革命经历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思考提示、观看影视作品等形式,认识邓小平个人的性格特点,考察他在革命历程中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主要史实,并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对邓小平在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功绩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思考提示等问题,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邓小平在其革命历程中埋头苦干、不屈不挠、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从中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增进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尊敬热爱,增进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热爱。
通过学习,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艰辛,学习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心系人民、崇尚实干的革命品格和创新精神,体会他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非凡胆略和勇气,培养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崇敬之情,进一步增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⒈邓小平的主要革命历程。⒉了解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历程及其理论贡献。
难点:⒈邓小平后来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同他在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思想观点是有渊源的,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是本课的一个难点。⒉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复出并首先抓住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重大意义,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内在关系。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歌曲《春天的故事》
投影:《时代》中的邓小平
《时代》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在美国颇有影响力,《时代》周刊也是世界知名的品牌。这是1976年1月19日的封面,“周的继任者邓小平”,右上角写着: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看来美国已经看出邓小平将对中国的未来影响巨大,那么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是美国的朋友,还是敌人?
  请同学们想一想:《时代》周刊为什么关注邓小平?与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局势有什么联系吗?
  答:……
【1976年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逝世,中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全世界也对中国的前途问题强烈关注。1月19日,邓小平的大头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但色调极为暗淡、阴郁,这种暗淡、阴郁、疑虑的格调,不仅反映了观察者当时眼中的中国,而且也揭示了美国以及美国人的集体心理状态。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始和解。在美国人看来,周恩来代表着中国内部务实的温和力量,愿意同美国发展关系。周恩来去世,中美的战略和解是否会由此断送?美国人感到焦虑。】
  投影:
  这一期的时间是1978年12月25日。封面人物是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标题是:与中国邓小平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看来这是卡特的外交方向。
【1978年12月16日(美国时间15日),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投影:
这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邓小平被评为《时代》周刊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不仅因为他一手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他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时代》周刊事后承认,那年的评选,邓小平并不是热门候选人。因为他刚刚复出,中国经济一片凋敝,中国在世界中还微不足道。但就是在这种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时代》周刊为邓小平大胆进行经济改革和主政后的务实而大胆的风格投上了赞赏的一票。】
  投影:
这是1979年2月5日的封面,人物是邓小平。标题写着:邓来了。是说邓小平访美一事非同小可。
【邓小平访美,掀起了美国全国性的“中国热”。200多名新闻记者乐此不疲,跟踪采访和报道了邓小平的活动。陪同邓小平参观的美国参议员亨利·杰克逊指着那本封面有邓小平像的《时代》周刊,笑着说:“那个时候,认为你是红色魔鬼头子之一,不可能想象可以将你评为《时代》周刊的新闻人物呵。”】
  投影:
这是1983年9月26日,标题是:邓小平走出了毛的阴影(或者说邓小平排除了毛的错误影响)。
1985年9月23日,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时代》周刊虽然对中国政治有明显歪曲,但还是告诉世界,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对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经济成果给予了肯定和赞赏。】
  投影:
  1997年3月3日。标题: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
【1997年3月3日,邓小平头像第八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这位东方巨人的历史在《时代》周刊的记录里经历了“怀疑——认同——敬佩——期盼”的过程。美国人在缅怀这位巨人的离去时,也对未来的中国投注了另一份期盼,一如当年邓小平刚刚上台时的期盼一样。邓小平去世时,冷战早已结束。中美之间战略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利益冲突加剧。但是,这一切没有改变美国人对邓小平的敬意,因为人们意识到,这位故去的老人,已经把中国带进了世界。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正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邓小平是“世界舞台上的杰出人物”,“中国今天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邓先生决定使他的国家对外部世界开放。他推动实行了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改革计划,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并使这个国家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现代化。”】
  投影:
他有大海般的胸襟。历史上,世界上,有哪一位像小平一样,三起三伏,三进三出呢?66年被第二次打倒时,他已经是一位老人了。第二次复出时,已是七十一岁高龄了。试问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够不顾自己的年龄、身体,不计较以前被打倒时的恩爱情仇,大刀阔斧的改革,无怨无悔的奋斗。尤其从1973年第二次被起用到第三次被打倒(1976年4月)短短三年后又起波澜,我们不得不佩服邓小平的举重若轻,在困境和饱受侮辱、批判时仍然对共产主义、对党的信念矢志不移,确实难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邓小平的家乡去看一看。
  投影:邓小平故居
  邓家老宅子正屋门前的长联上写道: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于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问:你是如何理解这副对联的?
  答:……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感受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板书)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二、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贡献
投影:
邓小平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阶段
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活动
留学生涯(1920—1926)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建国初期(1949—195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将表格补充完整。
投影:
  (板书)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留学生涯 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活动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投影:邓小平和叔叔邓绍圣1921年3月在法国的合影;邓小平旅法时的“居留登记卡”
我在法国呆了五年多,其中在工厂劳动了四年,干重体力劳动。……当时工资很低。但也有一个好处。这样的生活,使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我来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邓小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将表格补充完整。
  (板书)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土地革命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活动
1929年领导广西百色、龙州起义,创立红七、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遭到党内“左”倾领导批判和打击。
参加长征和1935年的遵义会议。
  投影:红军时期的邓小平;红七军部分干部在延安的合影
  (板书)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抗日战争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活动
1938年起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开始了与刘伯承的长期合作。
创建并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投影:
抗日战争初期的邓小平。
1938年1月,邓小平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图为策马奔赴太行抗日前线的邓小平。
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邓小平(左三坐者)和朱德(举望远镜者)等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
  (板书)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解放战争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活动
1945年10月,刘邓指挥了配合重庆谈判的上党等战役。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1948年,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担任总前委书记。
1949年4月,参与部署并指挥了渡江战役。
  投影:1945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发动上党战役,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同蒋介石的谈判。1948年淮海战役五人总前委合影,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邓小平一生崇尚简朴,反对讲排场,反对烦琐哲学。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指挥千军万马,他始终没有私人秘书。解放后直到“文革”前的17年间,他也只有一个秘书。对邓小平来说,人不在多,有效率就行;话不在多,管用就行。
  (板书)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建国初期 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活动
解放西南,和平解放西藏。
投影:
20世纪50年代初期,邓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合影,右起:邓小平、贺龙、熊克武、龙云、王维舟、刘文辉。
1951年4月,邓小平和重庆各界群众欢迎以阿沛·阿旺晋美(前左一)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途经重庆前往北京。
  (板书)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二、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
        ⒈新中国成立初期
         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⑴1956.9,在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⑵八届一中全会上,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⑶1961年初,与其他领导人一起制定了八字方针,力图纠正“大跃进”所犯的“左”倾错误,对出现的包产到户的现象给予了支持。
  投影:
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时的邓小平。
1954年9月,邓小平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图为毛泽东签署的任命邓小平为国务院副总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通知书。
50年代毛泽东对邓小平的部分赞赏评语:
“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
“邓小平政治性很强,思圆行方,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很有发展前途。”
  (板书)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二、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
        ⒈新中国成立初期
        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⒊文革期间
         ⑴被扣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
         ⑵1969年,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劳动;
         ⑶1973.3,恢复职务;
         ⑷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⑸1976年天安门事件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投影:
1969年,邓小平被下放到南昌市郊的一个拖拉机厂接受劳动改造。他的住地与工厂有一段距离,邓小平每天早晨从住地出发,沿着山坡上的小道步行到工厂劳动,中午下班后沿原路返回,从未间断。后来,人们称这条小路为“邓小平小道”。
此外,邓小平在晚饭后总是围绕着住地的小院子散步一小时,天长日久,地上被踩出了一条细细的小路,被人们称为第二条“邓小平小道”。就是在这两条“小道”上,邓小平思索着中国的过去,也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想一想:
在已经被打倒的情况下,邓小平为什么仍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答:……
  投影:
  邓小平同志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有着心系天下、胸怀祖国和人民的伟大情怀。
  正像邓小平本人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想一想:学习了邓小平的革命经历,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答:……
  投影: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一落: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
一起: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被正式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二落:“文革”初期,被扣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1969年被下放。
二起:1975年周恩来病重,复出代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三落:全面整顿文革错误,为毛泽东所不容;“天安门事件”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三起:“四人帮”倒台后再次复出。
  为什么邓小平在政治斗争中能够三落三起,以至于被西方人称之为“打不倒的小个子”?
  投影:
邓小平沉默风雨几十年淡淡几个字
很多时候他都是沉默的。风雨几十年,在他口中也只是几个字。沉默,不只是他的天性,也许更是一种选择。在沉默的外表下,一定还蕴含着更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使他变得更为沉默寡言。
长征中“跟着走”
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邓小平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撤职、处分。事隔多年,有一次毛毛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用短短的三个字回答了女儿:“跟着走!”
七年的“等待”
1969年月10月,65岁的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监督劳动。冬去春来,邓小平回了北京。1973年3月2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约见了邓小平。这是自1966年9月以后,他们相隔了7年后的第一次会面。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邓小平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等待”。
秘诀是“忍耐”
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时,邓小平心情愉快地陪他游览了桂林山水。6年后,特鲁多再次来华访问,他探究似地问邓小平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邓小平的回答是:“忍耐。”
——摘自《小平您好》
  问: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你认为邓小平能够三起三落的原因是什么?
  答:……
  投影:
邓小平一生经受了众多磨难,在三次大落之后,又能三次重新崛起,最后走向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临危不惧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有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有毫不妥协和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
  (板书)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二、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贡献
  在中共中央部署开展的揭发批判“四人帮”的运动中,让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要求。历史再次把邓小平推向时代的前列。
  ⒈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⒉1977年秋,主持恢复高考,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⒊1978年5月,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⒋1978年11月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中国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宣言书。
  ⒌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实际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⒍1984年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
  ⒎1992年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是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⒏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投影:
  1997年2月19日,正当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香港也即将回到中国人民怀抱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他的角膜贡献出来了,遗体也捐作医学研究,最后,骨灰也撒到祖国的大海里去。他什么都没有留下。
世纪伟人邓小平溘然离去。第二天凌晨,全世界都知道了。播音员在电台和电视上哀声宣告,一遍又一遍,上千个城市里哀乐一刻不停,公共汽车全都披着白花和黑色丝带。一列火车从香港九龙出发驶往广州,忽然汽笛长鸣。噩耗传出,神州震惊,世界震撼。大江南北哀思不尽,长城内外万民同悲。一个伟大的人物,推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邓小平,这是一个改变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名字,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名字。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永载史册,他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必修Ⅲ所学知识,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板书)邓小平理论:
投影:
【众人心中的邓小平】
  投影:邓小平与家人
  根据这组照片,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在家人眼中,邓小平展现的是什么样的形象?
  答:……
  投影:中共领导人的评价
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
——毛泽东
1997年2月,惊悉邓小平逝世,薄一波十分沉痛,挥笔写下“一人千古,千古一人”的挽联,表达对这位二十世纪中国伟人的崇高敬意和评价。
  问:你是如何理解“一人千古,千古一人”的评价的?
  答:……
  投影:国际政要的评价
邓小平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他是中国能有辉煌今天的一位历史性的设计师。他的历史性的作用有两个层面:一是他改变了中国,二是改变了中国的对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
邓小平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敏锐的洞察力,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政治顾问巴兹
  问:如何理解邓小平“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对外关系”?
  投影:海外著名华裔人士的评价
(邓小平)以扭转乾坤的魄力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解放了12亿人民的生产力,创建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未来。他是20世纪各国领袖中数一数二的真正伟人。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
邓小平是划地缘划时空的伟人。未来世界发展有赖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以邓小平不仅对中国人民做出贡献,其功绩惠及整个世界。
——美国柏克莱大学校长田长霖
  投影:人民的心声
198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的醒目横幅,引起现场群众的一片欢腾。大学生们簇拥在横幅的周围,兴奋地摇花束,挥彩带,抛纱巾。这个闪光瞬间被摄影师捕捉住,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学生的愿望也表达了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邓小平呢?
  投影:
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
1997年2月26日(节选)
他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建国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一、基本线索:
  本单元主要叙述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来,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结合本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本国人民进行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业绩。
二、两条主线:
  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
  ⒉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演进和深化。
  投影:
历史人物评价
⒈马克思: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⒉恩格斯: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⒊列宁: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俄国共产党和苏俄国家的创始人。
⒋毛泽东: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⒌邓小平: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知识链接
课后作业: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在讲述《时代》周刊上的邓小平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时代》周刊毕竟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刊物,对于中国、对于邓小平的看法未必全面、客观,以此培养学生全面地阅读史料的能力。
  鉴于以往考试中发现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的能力比较薄弱,而人民版教科书的一个特点就是材料比较翔实(当然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材料过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炼材料、综合概括的能力,按照不同时期分别概括邓小平的主要活动。通过归纳邓小平的三落三起,让学生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
  本单元由于牵涉到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于他们的评价学生一般没有什么自由发挥的余地,对于邓小平的评价也是如此。在评价邓小平时,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分别了解家人、中共领导人、国际政要、海外华人和中国人民对他的评价,让学生感受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最后依据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对他进行总体评价。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63页“想一想”
答:1920年10月,年仅16岁的邓小平就赴法勤工俭学,至1926年离开法国去苏联学习。5年多的时间里,他从一个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小留学生,成长为一名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邓小平走上革命的道路绝非偶然,而是有着主观和客观上的必然因素。客观上,在法国艰苦的工厂劳动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他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主观上,他内心涌动着探索救国救民的激情,并受到赵世炎、王若飞、周恩来等人的深刻影响和帮助。1922年夏,在哈金森橡胶厂做工的邓小平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他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机关刊物《赤光》编辑部的工作,从开始时的刻印到后来编辑撰稿,他认真踏实地从事着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1924年12月,邓小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人之一。
  课本第165页“议一议”
答:邓小平的军事指挥艺术具有的鲜明特点是英勇果敢、扎实推进,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从领导百色起义到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率领一二九师转战太行山到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从指挥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到千里跃进大别山,从领导淮海战役到指挥渡江战役,从率军进军大西南到参加领导和平解放西藏,都表现出了一位卓越领导人的非凡胆识和大智大勇。
  课本第167页“自我测评”
答:
邓小平在建国前的主要活动大事年表
1920年10月,赴法勤工俭学。
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
1926年,赴苏留学,年底回国工作。
1927年,改名邓小平,在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9年12月,领导百色起义,创建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0年2月,领导龙州起义,建立工农红军第八军和左江革命根据地。
1931年,赴中央苏区工作。
1933年,受“左”倾中共领导错误批判,被撤职处分。
1934年底,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
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开始刘邓合作和太行山抗战。
1945年10月,领导指挥上党、平汉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
1947年6月底,领导指挥战略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年11月,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领导指挥淮海战役。
1949年3月,部署和领导指挥渡江战役。
1949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参加领导了进军大西南和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
  课本第167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邓小平认为,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以在生产关系的形式上,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尊重群众意愿,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当时还曾引用了刘伯承常讲的“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话,这就形象地说明,制定政策必须实事求是,关键是能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说出这样的话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的。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为对“大跃进”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而受到错误批判。这次事件导致在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也中断了纠“左”进程。1962年“七千人大会”虽然总结和检讨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但它是在肯定“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且林彪的发言还助长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在1962年9月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批判“黑暗凤”、“单干风”、“翻案凤”,着重批判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支持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包括“包产到户”)等主张,重新强调阶级斗争。这种批判对全国形势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左”倾错误继续发展,只是由于刘少奇、周恩来的提议和经济形势的严峻,毛泽东才同意暂时把调整经济工作的任务继续放在第一位。
因此,在当时“左”倾错误思想弥漫、党内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的政治环境中,邓小平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才能说出那样的话,而这种勇气的来源,是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观和崇尚实干、心系人民的深厚感情。多年以后,邓小平如此表达着自己的心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课本第170页“想一想”
答: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是“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正确领导与“四人帮”的一场重大斗争,整顿虽然还不可能直接触及“文化大革命”的根本问题,但力图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把“文化大革命”中被颠倒了的思想理论、政策加以澄清,从而开始了有限度的拨乱反正。其中,一些关于整顿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为后来的改革做了准备。全面整顿的直接效果就是1975年成为“文化大革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较好的一年。
  课本第171页“想一想”
答:“文化大革命”是从科学教育文化战线首先开始的,因此这条战线的整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是“文化大革命”后全国拨乱反正的开始,是党扭转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左”的政策的开始,是邓小平强调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勇敢实践,它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课本第173页“议一议”
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发展处于又一个紧要关头。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长期以来的东西方两极冷战结束了。世界局势的这种大变动、大改组,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西方国家加紧了对原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争夺和渗透,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时机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中国尽管挫败了西方国家的“制裁”,但面临的严峻挑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这种复杂的形势使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发生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这样,能不能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和困难面前,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就成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南下视察的。
  课本第174页“想一想”
答:当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因为国内外环境的巨变而遭遇波折时,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前往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谈话。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做出了重大贡献。
  课本第175页“自我测评”
答: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领导进行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毅然决策以经济建设为全部工作的重心,坚决实行改革开放。
⑵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三步走战略,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了蓝图。
⑶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要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分析了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此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课本第175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经济特区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已经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他提出,判断的标准有三条: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客观实际来看,在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公有制依然占主体地位,政权依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即使是外资部分,国家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得到益处。因此,经济特区是姓“社”不姓“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