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科技之光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一 中国科技之光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3 10:0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中国科技之光
教案
【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素质一般。由于初中历史中考采用开卷考试的原因,导致学生的历史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也不怎么端正,这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不利。
高二文理分科后,文科学生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储备。但从整体看,文科班学生素质并不理想:没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大部分同学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去理解背诵就不知道了;课堂纪律也不是很好;学习不愿意多动脑筋;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 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有点觉得力不从心,但又觉得责任很大、压力也不小。怎么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让之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这对于我一个年轻教师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课程标准: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重点: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的主要科技成就。
难点:认识和理解詹天佑、李四光科技创新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时珍的成长历程及其用全部心血著成的《本草纲目》在医药学上的重要地位。 了解詹天佑的成长历程,认识他主持完成的京张铁路工程对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了解李四光的成长历程及其主要贡献,探讨中国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及其在振兴国家的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
通过探讨科学家与时代、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科学技术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利用多种手段自主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合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探讨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高中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比较和分析詹天佑、李四光在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方面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主要事迹和贡献的学习,认识到怀疑和探索精神的可贵,认识到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性格坚毅,不断创新,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科技虽然是独立的领域,但它与其他社会领域有很强的关联,认识到科学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努力营造适合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教学过程】
问:如果你生病了,你会选择西医还是中医? 答:
看得出来,一旦生病了,大部分同学还是会选择西医。但是正如很多同学讲到的,不选择中医并不是因为怀疑中医的疗效,而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如:中医院数量少、中药熬制麻烦、良药苦口等。实际上同学们提到的这些问题,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的中医中药在现代面临的困境。
因此中医存废成了医学界争论的焦点是否要废除中医,相信同学们学过了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心中一定有了答案。今天我们当然不是要在课堂上辩论这个问题,而是希望通过回顾历史,了解中医曾经有过的辉煌,从更高的角度审视中医存废之争。
投影:
1518年某日,湖北蕲州,一个婴儿诞生到人世间。父亲李言闻抱过哭不出声的新生儿,喂了几口草药汁,这小儿才“哇”的哭出声来。父亲是位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见儿子初到人世就不容易,为他取了“时珍”这个名字。医生李言闻又哪里料到,这个医家的儿子,后来竟成了一位享誉世界、名垂千苦的医药学家。
问:这个人就是—— 答:李时珍。
问:好,下面我们共同来走近李时珍。 板书: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投影:(一)李时珍的人生之路
⒈出身名医世家,从小酷爱医学; ⒉三次乡试落榜,坚定从医之路; ⒊深鉴医书遗误,辞官回乡重修; ⒋二十七年努力,编成《本草纲目》。
问:明清时期,世俗观点崇尚的是“金榜提名时”“一举成名天下知”,而李时珍却放弃科举,专心学医,立志效仿古人“以学术报亲”。请回答:
⒈李时珍所处的时代,知识分子通过科举求取功名是深得社会认可得道路。李时珍不走这条道路,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出身医学世家,从小对医学兴趣浓厚;科举落第,反思自己。
⒉结合李时珍先后在楚王府和太医院供职,很快便托病辞职的经历,评价李时珍的人生态度和学术态度。
答:人生态度:淡泊功名;学术态度:全心投入医学研究。 问:李时珍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呢?
答:完成了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板书:
(二)主要贡献——《本草纲目》 1、时间: 2、内容: 3、意义:
他为什么能完成这部巨著?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寻找答案吧:
合作探究一:
请四个小组快速阅读材料,讨论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分别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学案:
第一小组:
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南朝医学家)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shi舔)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第二小组:
李时珍对民间流传的药方也认真地做过搜集研究。
一次,路过一个驿站,遇到一群北上的驿卒在站外用锅煮着一把粉红色的旋花汤喝。驿卒们告诉他说:“我们官命在身,长年奔走,筋骨都受过伤。喝了这种花熬的汤,可治筋骨痛。”李时珍听后高兴极了,觉得又增长了见识。
从此,他更大量地搜集民间药方。他接触的人很多,种田的、捕鱼的、砍樵的、打猎的、放牧的、采矿的、做手工业的,都成了他的助手和老师。
第三小组:
李时珍还非常重视直接经验,曾亲自下过煤窑,去过炼铅、炼汞的作坊。为了体验药的麻醉作用,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吞服曼陀罗这种烈性药物。
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他为了探明究竟,也是为了改变人们的传说,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曼陀罗。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
第四小组:
1578年,年逾花甲的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到这时,李时珍已整整花去了二十七年的时光。但是,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李时珍,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经过了十余年的修改,先后三易其稿,才最后定稿。 但由于李时珍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此时李时珍已去世三年。

请思考: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体现了李时珍什么样的品质? 答:
(板书)善于学习经验 注重实践研究 勇于开拓创新
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本草纲目》问世已四百多年了,一代科学巨匠也谢世已久,但作为医药领域的一代伟人,李时珍的名字历久弥馨,他的煌煌巨著也越来越显价值。在莫斯科大学科学大厦里,李时珍的大理石雕像和世界杰出科学的雕像排列在一起,证明了他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合作探究二:评价李时珍? 答: (板书)
⒈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医中之圣”。 ⒉主要贡献:
他编撰《本草纲目》,集中国古代医药学之大成,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被译成多国文字,影响遍及全世界,西方人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被达尔文称为“中国百科全书”。
⒊精神:
他所体现的矢志不渝、执著坚定的信念,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也将永远绽放光芒。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卓越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则是近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板书)
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一)、赴美留学→刻苦学习,立志报国 ⒈出生:1861年
⒉兴趣爱好:钻研机器内部构造 ⒊赴美留学:
1872年,作为第一批留学儿童之一赴美留学
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只有两人完成学业) ⒋回国任职:
被分配到福建水师学堂
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投影:1872年清政府首次派30名儿童赴美国留学,内有詹天佑。
⒈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派幼童出洋留学? 答: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进洋务事业。
⒉回国后的詹天佑经历了一段所学非所用的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答:清政府的腐败,人才不能受到重用。
詹天佑在美国专攻铁路工程,那么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状况又如何呢? 投影:1876年,吴淞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
中国人第一次听见了火车的汽笛声,但比英国足足晚了半个世纪。 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看待铁路这个新生事物的呢? 投影:
“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李鸿章
最终,这条铁路难逃被拆毁的命运。 投影:唐胥铁路(我国第一条自建铁路)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条铁路上跑的不是火车,而是马车,这是为什么呢?
唐胥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丰南县),长9.7千米。唐胥铁路建成后,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
根据上述两张图片思考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面临哪些困难?
答:①清政府腐朽;②思想观念封闭落后、愚昧(修铁路会破坏风水,损伤地脉等)。 (板书) (二)、京张铁路
⒈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困难: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结合时代背景,想一想: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着哪些困难? 答: (板书)
⑴政府腐败,经济实力不足,帝国主义觊觎路权; ⑵自然条件恶劣;
⑶外国人的嘲讽与怀疑;
⑷科技落后,缺乏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人才;
⑸工程设备落后,思想观念落后,封建势力的阻挠(修路会损伤地脉,破坏风水等)
面对着重重困难,詹天佑又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
⒉京张铁路的修建:
请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⑴京张铁路始建于哪一年?哪一年全线通车? ⑵京张铁路全线最艰难处在什么地方?
⑶詹天佑在领导筑路过程中有何开创性的贡献? ⑷外国人为什么会为之折服? ⑸京张铁路建成有什么意义?
答:⑴京张铁路始建于1905年,1909年全线通车。
⑵全线最艰难处在八达岭山区(地势险要,坡度大)。 ⑶创新:①“之”字形路线——延长坡面,减小坡度; ②“詹天佑钩”。 动画:“之”字形线路
投影:1909年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典礼
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板书)
⑷外国人折服的原因:
第一,工程难。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工程,却由中国工程师完成了。 第二,工期短。原计划六年,结果只用四年就提前完工。
第三,工程费用低,且质量优异。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1/5,节余白银28万两。 因此,人们在青龙桥车站旁,为詹天佑树立了一尊青铜塑像。 投影:詹天佑像
问:京张铁路的修建过程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精神? 答: (板书)
不畏艰难,深入实践 严谨细致,开拓创新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
(三)、中国人的光荣
合作探究三:对詹天佑的评价:
问:周恩来为什么称赞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 答: (板书)
1、历史地位: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为中国的铁路事业鞠躬尽瘁;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2、主要贡献:
修筑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3、精神:
维护国家路权与列强斗争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从詹天佑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探究影响历史人物成材的因素有哪些?
答: (板书)
社会环境的决定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严重。詹天佑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教育的主导作用:
詹天佑留美期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铁路工程专业,优秀的学业水平为其取得伟大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个人的主体能动作用:
少年时对机器构造产生浓厚兴趣;大学期间刻苦攻读立志报国;毅然回国不迷恋优裕生活环境;筑路期间率先垂范吃苦在前,维护路权再现爱国情怀。
今天,一条条钢铁巨龙飞驰在祖国大江南北,詹天佑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例如磁悬浮列车:21世纪人类理想的交通工具——揭开人类铁路交通运输事业的新阶段
投影: 他是
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谱写者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人
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问: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李四光
(板书)三、地质力学与李四光
(一)、李四光的早年经历 晚清时期:1889—1911年 ⒈出身贫寒家庭; ⒉少年独闯武汉;
⒊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 ⒋接受革命思想,成为同盟会员。 民国时期:1911年之后 ⒌留学英国; ⒍受聘北大。 投影: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到新中国。
投影:1952年起担任新中国地质部首任部长的李四光 李四光的主要贡献,就是打破了两个“洋神话”。 板书:(二)李四光的主要贡献 投影:
⒈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 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投影: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投影:科学家拍摄到的北极海上冰川;唐古拉山冰川;第四纪冰川遗迹 那么,我们身边能否找到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呢?可以! 投影:福建省屏南县白水洋“水上广场”
2005年10月,福州大学原地质教研室施满堂等5位教师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宣称在白水洋发现存在着大量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他们发现,在白水洋槽底的基岩和边坡上存在着大量完整的由冰川磨蚀、刮蚀作用形成的擦沟,还有难得一见的“冰臼”,同时发现了典型的冰川地貌——冰斗。据此,福大专家们推断,开阔的“水上广场”是一百多万年前古冰川运动形成的槽形谷。
不过,这一发现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等在内的多位专家的质疑。他们认为福建纬度低,白水洋海拔只有数百米,古代不可能有冰川出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当然,这里是否真的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还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探索,也许不远的将来,这个谜题会由在座的同学们亲自揭开哦。
2.创立了地质力学 3.地质普查勘探工作
4.甩掉“贫油”帽子,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投影:
一战期间,为寻找石油,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西北打了7口井,花了几百万美元,因收获不大走掉了。
1922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
“中国贫油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李四光 投影:中国主要油气田分布图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李四光呢? 合作探究四 评价李四光? 投影:
李四光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周恩来
1历史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之一。 2主要贡献:四点
3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对于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的生平叙述有所差别,所以授课时主要围绕三本教材的共同点展开。还有就是这是选修教材的人物评价,关于课堂测验题目把握不好深浅。
李四光最重要的成就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但是备课时始终有个疑问: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痕迹是否属于李四光地质力学的成就,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姑且存疑。
【课后点评与学生反馈】
几乎学校所有教学领导都听了我讲的公开课,也是我真正教学生涯的开始。当时听课的意见汇总如下:课件上的大标题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没有;讲解三个人物的模式几乎是一样的,所以课堂氛围显得有些沉闷等等。学生因为在小学初中就了解过这三位人物,所以学起来显得比较轻松,但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不是很了解。 第三部分:课堂测验
【课堂训练】
课本第187页“自我测评”1
答:有关《本草纲目》的评价参见教材。 中国古代的名医:
“神医”华佗:精于方药、针灸,特别精于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全身麻醉为病人动手术的医生。发明“五禽戏”,教人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来锻炼身体。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总结了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的经验。
名医扁鹊:创立中医的传统诊断法,即四诊法——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
课本第187页“自我测评”2
答:第一是铁路建设选线问题,第二是发明“詹天佑钩”,第三是重组而成双头列车。 课本第187页“自我测评”3
答:独创地质力学理沦,摘掉了中国“贫油”帽子,为中国的地质、矿业发展和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实现地震预报指出了正确方向。
课本第187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李四光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他于1920年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课程,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测,为国家培养了第一代地质学工作者,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他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是这一时期科学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如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等,对于中国现代地质学科的创立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四光担任地质部部长、国家地震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第一个五年计划地质勘探工作,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新中国地质事业,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
优秀科学家所应具备的素质包括:脚踏实地的科学学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敢于创新的科学勇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