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6页,22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表示的汉字和加点汉字的注音依次填入文后方格内。(2分)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
lín,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xù,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
▲
▲
▲
2.默写。(8分)
①晓战随金鼓,
▲
。
②泪眼问花花不语,
▲
。
③
▲
,并怡然自乐。
④窈窕淑女,
▲
。
⑤蒹葭萋萋,
▲
。
⑥
▲
,望峰息心。
⑦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
⑧
▲
,春江水暖鸭先知。
3.名著阅读。(6分)
(1)选出对《格列佛游记》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
)(2分)
A.格列佛历险的第一个地方是小人国利立浦特。这是个十二分之一的缩微国度。小人国的人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工匠,制造了一个长七英尺、宽四英尺、有二十个轮子的木架。
B.格列佛历险到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时经历了几件事,如,有一天他在草坪上玩耍,突然下起了一阵冰雹,他被一阵网球似的冰雹打得遍体鳞伤。
C.格列佛历险到日本,他管它叫飞鸟或浮岛。岛的中心有一个直径大约五十码的陷窟,天文学家就从大圆顶洞进入这个陷窟口,这个陷窟口被称为“天文学家之洞”。
D.格列佛出外航海,当了船长。他的部下共谋不轨,把他抛弃在不知名的陆地上。举动理性、观察敏锐的一匹灰色斑马和一匹栗色马把他领进家里,他得到主人的帮助和教导,专心学习马国的语言。
(2)阅读《格列佛游记》(小人国)选段,回答问题。(3分)
事态似乎发展到令人彻底绝望,只能悲叹其不幸后果的地步了。要不是我突然想到一条绝妙之计,那么这座堂皇壮丽的宫殿肯定就会被烧成灰烬了。
皇宫为什么失火?“绝妙之计”是什么?
▲
(3)阅读《格列佛游记》(大人国)选段,回答问题。(1分)
一天晚饭的时候,我说的一句话把他惹恼了。这个坏家伙站在王后的椅子上,一把将我拦腰抓起来,扔进了盛满奶酪的银碗里,然后撒腿就跑了。
“这个坏家伙”是谁?
▲
4.
根据提示修改病句。(3分)
①这次的“五·一”劳动节,我们班进行了“我爱家乡山和水”的演讲。②在演讲同学的引领下,我们再一次鉴赏到了家乡的美好风光。③具有传奇色彩的金山寺,
润扬大桥的雄伟壮观,悠悠南山情,滚滚长江水……真是一年四季,变化万千。④作为一名镇江人,我真为生长在这样的一座名城而感到深深的骄傲。
(1)第①句,成分残缺,应在
▲
后面加上
▲
。
(2)第②句,搭配不当,应将
▲
改为
▲
。
(3)第③句,词序不当,应将
▲
和
▲
调换位置。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丁先生忧心忡忡地表示,家长群里有一些家长反映,“发现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抱着手机,本来以为是开小差玩游戏,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手机上抄答案呢。”
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索,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手机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
材料二:记者昨天在手机软件应用市场上输入“作业”两字,出现了数十个选项。其中包括“问他”、“作业帮”、“快作业”、“作业宝”、“魔方格”等。一些软件下载次数达几万次甚至几十万次。
记者随后用手机下载了一个名为“作业帮”的所谓“作业神器”,不用额外注册,用QQ用户名登录后,即被允许出题目或回答。用户既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回答他人的问题,并积累“财富值”,还能用这些“财富值”去换取礼品。
答题的形式几乎是直接给答案。但是如果是要求有解题过程一些理科题目,提问者在贴出题目后,参与回答的人就会寥寥无几。
材料三:“我听说过这类软件,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作业抄袭。”作为班主任,镇江某中学语文老师说。有教育人士表示,目前学校基本杜绝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因此,用“作业神器”的情况大多出现在校外或假期中,单凭校方或老师很难杜绝。要避免“作业神器”,需要学生自觉,更要家长监督。
⑴从材料看,“作业神器”软件异军突起的原因是什么?(2分)
▲
⑵综合以上材料,“作业神器”的弊端是什么?(2分)
▲
⑶如何防止以抄作业为目的的“作业神器”的使用?(2分)
▲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6-8题。(6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6.“人家在何许”中的“何许”是什么意思?(1分)
▲
7.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3分)
▲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
(二)阅读《柳宗元传》节选,完成9-12题。(13分)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9.解释加点词语。(4分)
①如何与母偕行(
▲
)②西南绝域(
▲
)
③总园谓所亲曰(
▲
)④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
)
10.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吾与刘禹锡执友,何忍捡起若是?(2分)
▲
②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3分)
▲
11.选文写了柳宗元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
12.从选文看,柳宗元是个怎样的人?请从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分别概括。(2分)
▲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共10分)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
14.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
15.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分)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
16.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2分)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16分)
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①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②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③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
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④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⑤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⑥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
“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⑦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⑧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⑨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⑩萨拉的心在颤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
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⑾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⑿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⒀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
“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
⒁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⒂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⒃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⒄“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⒅“爸爸,你还好吧?”
⒆“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⒇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21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17.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2分)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
→
▲
→
▲
→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
18.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4分)
(1)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
(2)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
1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
▲
20.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
21.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3分)
▲
(三)作文(50分)
22.“别样”是与众不同的意思。总有一些人,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总有一些景,带给我们别样的情思;总有一些事,带给我们别样的感触;总有一段生活,带给我们别样的体验……
请你以“别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学情调研
参考答案
1.
(2分)
鳞
絮
luán
shà
(共2分。写对2-3个得1分,写对4个得2分)
2.
(8分)略
3.
(6分)
(1)(2分)C
(2)(3分)一位宫女看传奇故事时睡着了,引发了火灾(1分)。格列佛撒了一大泡尿,扑灭了大火(2分)。
(3)(1分)王后的侏儒
4.
(3分)(1)
“演讲”后加“的活动”
(2)“鉴赏”改为“欣赏”或“领略”
(3)“润扬大桥”和“雄伟壮观”
5.
(6分)
(1)(2分)针对学生设计的作业软件,品种丰富,可选择的比较多。操作方便,答案秒出。
(2)(2分)答案并非专业人士给出,不一定靠谱;只有答案,没有过程,不能彻底搞懂题目。
(3)(2分)作为软件开发方面,找专业人士给出解答,要答案,更要过程;家长方面,对学生的手机使用要适当的进行监管;教师方面,检查学生作业,不要只看答案,更侧重过程的解答。
6.
(1分)何处,哪里
7.
(3分)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1分),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1分)的陶醉(1分)。
8.
(2分)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9.
(4分)①一同,一起
②阻断,与世隔绝
③告诉,对……说
④妻子和儿女
10.①(2分)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②(3分)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
11.
(2分)①柳宗元替好友刘禹锡去播州;②柳宗元革除用男女质钱的土俗;③柳宗元指导的学生能成为名士。(写对1个得1分,满2分止)
12.
(2分)①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分)②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分)③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1分)(写对1个得1分,满2分止)
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13.(2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14.(3分)第⑤段举了抗美援朝的例子来论证了战争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15.(3分)“恐高症”原指因害怕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这里指在战场上的蛾±因害怕敌人的武器装备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制高点”原本指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这里指精神上的优势。
16.(2分)不能。第⑥段主要观点是:在战争中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战斗意志;而材料的重点在于克服困难。因此不能证明。
17.(2分)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1分) 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1分)
18.(
4分)
(1)(2分)写出了萨拉想要点亮灯塔又记起爸爸的叮嘱时,内心的焦急、犹豫和矛盾。
(2)(2分)写出了萨拉看见爸爸安全返回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19.(3分)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灯塔、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②点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③交代湖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
20.(4分)①萨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人。他每天准时点亮、守护灯塔,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遇险渔船。②萨拉的爸爸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灯塔,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得知萨拉独自点亮灯塔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答对一点得2分,其中性格1分,对应的情节1分)
21.(3分)①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答对一点得1分)
22.(50分)参照2017年中考作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