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上 第12课《论美》(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上 第12课《论美》(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8 15:25:32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论美》教学设计
课题 论美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生美、世界美的主题,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升华人生境界。
能力目标 懂得要把握主旨,就要先辨明论题。
知识目标 理解本文怎样宽题狭做,集中谈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
重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说教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说一说家乡之美?(学生回答: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么,什么是美?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美? 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许,同学们的心里有很多答案,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美》,看看从中能否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出示课题《论美》。 思维发散。 设疑导入,引发思维,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1.介绍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散文代表作《人生论》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了解作者。(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3.积累字词。吝啬(sè)  腓力普(féi)  滑稽 (jī)  摄取(shè)4.理解词语的意思。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摄取:吸收(营养等);拍摄(照片或电影、电视镜头)。  放荡: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  愧悔:惭愧,悔恨。 5.将课文划分成几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意思。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三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6.文章的中心论点什么?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二、精读感悟 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涵?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2.第二段为什么多以帝王为例,来论述他们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将相,而培根根据此说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靠。即使帝王丑陋,画师也要加工美化。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绘画史所留下的帝王“标准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识上的局限。  3.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4.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丢勒的做法能够创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标准”的。培根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荒谬的,因为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他只有像音乐家创作优美的旋律一样,凭借灵感,依靠慧眼的发现。  5.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  培根在这里论述的是一个重要的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俗定义,即“美是和谐”。例如面临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丽的,但是山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看惯了”,自然会觉得“它就该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大,但是主人善于设计,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合理安排,如苏州园林一般玲珑大方;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显得平常,可是由于精心布局,结构合理,文章一样能显出大气。  6.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②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③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 ①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②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③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7.作者在文中着重强调哪种美?  相对于外形美,作者更强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在的德行美。他指出“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他呼吁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8.这篇文章在论述上虽然有内在联系,但是论述中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人的审美标准不可能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尽管对许多问题人类有相对统一的价值标准,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可以求同存异。对于美,人们会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在不同情境下,这种认识也会有所变化,有所发展。培根的文章写于16、17世纪,按中国历史的分法,他生活的年代相对于中国的明朝末年。社会是在发展的,我们不能要求他当时的认识完全正确。况且,他的文章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这恰恰是值得肯定的。 三、深入探究 本文的写作特色: 1.多用实例,事理显豁。  本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但并不以艰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理取胜,文章多用实例讲话,显豁地阐述事理。有的实例很具体,如以“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为例,就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有的实例比较概括。如以“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为例,说明不要只去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文中的例证在具体运用时,方法又多种多样,有的用来作类比,有的用来直接作论据,有的用来作比较,有的构成对比,使事理得到充分论证和说明。 2.语言特色  ①在表达数量和程度方面,用词准确,很有分寸。  ②概念语词含义深刻,值得仔细玩味。  ③善用比喻,令人过目不忘。  ④引用谚语解说事理,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四、归纳文章的中心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知作者。自主学习,相互探究。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读中感悟。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读中感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简介作者。让学生学会在课下注解中找准知识点。理清课文的思路。精析全文。突破难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归纳本文的中心。
课堂练习 1.填空。培根,英国_________家,在文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_________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____________》。散文代表作《_________》是英国随笔文体的______________。  2.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一个句子。 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默写课文中已成为格言的几个比喻句。(写两句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外表的美终归是短暂的,易逝的,花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恒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示出美的光泽。愿我们拥有美,做一个美的人。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1.小组搜集关于美的名言警句,全班共赏;同时,编写自己的“凡人论美格言”。每人拟一条关于美的格言,小组交流后,全班评比。 2.寻找生活中你觉得不美的一面,仿照文章的写法,试写《论不美》。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论美培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论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吝啬(  )  腓力普(  )  滑稽 (   )  摄取(  )
2.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丢弃 放弃 抛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获取 获得 汲取 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3)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探索 探求 探究 探讨)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________(缺少 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少数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
C.在创造的宇宙里,爱因斯坦是光辉灿烂的明星,这是不言而喻的。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湿 地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21教育网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小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 )“自然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1cnjy.com
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仅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__________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1.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除“列数字”外,用得最多的两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表格显示第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内容。
4.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誉为、称为、喻为、视为”中选词归位于第二段中的括号,最符合语境的是哪一个?21·cn·jy·com
5.人们说湿地是“自然之肾”而不说它是“自然之肺”,这是有道理的。第二段文字中有个句子基本上能表述这种道理。请找出来。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理解第三段文字中“分说”部分的层次与内容,应抓住的两个关键语句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第三段文字的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段文字在数字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两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3.B(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意思和语境不符)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1.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2.分类别、举例子。
3.略
4.誉为
  5.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
6.①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②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
  7.外部形态
8.多用约数,如2760余种,大约250种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论 美
苏教版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鸟窝
新课导入
请说一说家乡之美?
山美、水美、人更美……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鸟窝
新课导入
那么,什么是美?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美? 也许,同学们的心里有很多答案,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美》,看看从中能否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介绍作者
培根,英国哲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散文代表作《人生论》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培 根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积累字词
腓力普(féi)
滑稽 (jī) 
吝啬(sè) 
摄取(shè)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理解词语的意思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摄取:吸收(营养等);拍摄(照片或电影、电视
镜头)。
放荡: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
愧悔:惭愧,悔恨。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将课文划分成几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第一层
第三层
第二层
(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5段),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第三部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文章的中心论点什么?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承认有天资,但需客观一点。——举例论证
非常重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 涵?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
“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
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二段为什么多以帝王为例,来论述他们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而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将相,而培根根据此说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靠。即使帝王丑陋,画师也要加工美化。
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绘画史所留下的帝王“标准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识上的局限。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
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
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
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丢勒的做法能够创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标准”的。
培根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荒谬的,因为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他只有像音乐家创作优美的旋律一样,凭借灵感,依靠慧眼的发现。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
  培根在这里论述的是一个重要的美的通俗定义,即“美是和谐”。
例如面临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丽的,但是山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看惯了”,自然会觉得“它就该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大,但是主人善于设计,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合理安排,如苏州园林一般玲珑大方;
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显得平常,可是由于精心布局,结构合理,文章一样能显出大气。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②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③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作者在文中着重强调哪种美?
相对于外形美,作者更强调内在的德行美。
他指出“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他呼吁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这篇文章在论述上虽然有内在联系,但是论述中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人的审美标准不可能统一,尽管对许多问题人类有相对统一的价值标准,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可以求同存异。对于美,人们会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在不同情境下,这种认识也会有所变化,有所发展。培根的文章写于16、17世纪,按中国历史的分法,他生活的年代相对于中国的明朝末年。社会是在发展的,我们不能要求他当时的认识完全正确。况且,他的文章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这恰恰是值得肯定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深入探究本文的特色:
本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但并不以艰深的推理取胜,文章多用实例讲话,显豁地阐述事理。有的实例很具体,如以”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为例,就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有的实例比较概括。
如以“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为例,说明不要只去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文中的例证在具体运用时,方法又多种多样,有的用来作类比,有的用来直接作论据,有的用来作比较,有的构成对比,使事理得到充分论证和说明。
1. 多用实例,事理显豁。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 语言特色
在表达数量和程度方面,用词准确,很有分寸。
概念语词含义深刻,值得仔细玩味。
善用比喻,令人过目不忘。
引用谚语解说事理,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归纳文章的中心:
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1.填空。
培根,英国_________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_________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______________》。散文代表作《________》是英国随笔文体的______________。 
哲学家 
马克思
 
论说随笔文集  人生论 
开山之作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2.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一个句子。
 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课文中已成为格言的几个比喻句。(写两句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蓝天上的一朵白云 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外表的美终归是短暂的,易逝的,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恒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示出美的光泽。愿我们拥有美,做一个美的人。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1.小组搜集关于美的名言警句,全班共赏;同时,编写自己的“凡人论美格言”。每人拟一条关于美的格言,小组交流后,全班评比。
2.寻找生活中你觉得不美的一面,仿照文章的写法,试写《论不美》。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论美
培根
颜色之美
形体之美 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优雅行为之美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语言特色: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