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学习要点】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反馈矫正】
1.走近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相关知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课堂探讨☆
要点一:整体感知内容
【探究活动】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教师释疑】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课堂提升】
1.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
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
新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2.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解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
古义:
今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
今义: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今义:
要点二:理解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内容主旨。
【探究活动】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分类
【教师释疑】(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讨论明确】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课堂提升】
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学习要点】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反馈矫正】
1.走近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相关知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课堂探讨☆
要点一:整体感知内容
【探究活动】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教师释疑】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课堂提升】
1.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
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
新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2.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解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
古义:
今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
今义: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今义:
【答案】1.为:当、做
替
知:了解
懂得
其:
它的
他人
2.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要点二:理解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内容主旨。
【探究活动】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分类
【教师释疑】(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讨论明确】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课堂提升】
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4.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l)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仁: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译文: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4.请你结合学习实际,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3分)
【答案】
1.(2分)儒。
2.(4分)(1)有才德的人(2)诚信(3)好的方面(优点)(4)仁德
3.(4分)(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2)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4.(3分)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21世纪教育网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共11张PPT)
第三单元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本节要点】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要学会哟
☆温故知新☆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先学一点
☆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
1、走近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相关知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课堂探讨☆
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探究一下
☆课堂探讨☆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你知道吗?
☆课堂提高☆
1、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
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
新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2、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解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
古义:
今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
今义: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今义:
做的怎样?
☆课堂提高☆
【答案】1、为:当、做
替
知:了解
懂得
其:
它的
他人
2、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做的怎样?
☆课堂探讨☆
理解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内容主旨。
(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课堂提高☆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做的怎样?
☆课堂提高☆
1.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4.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找到窍门了吗?第三单元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l)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仁: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译文: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4.请你结合学习实际,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3分)第三单元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一、积累运用(10分)(每小题2分)
(1)《论语》是____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论语〉十二章》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4分)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丧(
)
②明(
)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12.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4分)(24分30分钟)
一、积累运用(10分)(每小题2分)
(1)《论语》是____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论语〉十二章》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春秋末期 思想 教育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4分)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丧(
)
②明(
)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12.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9.B10.①丧失
②明智11.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1分),问题不比越国少(1分)。12.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13.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
②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解析】
9.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意思,“大王的军队自败给秦、晋两国后”,因此“王之兵”是句子的主语,后面应停顿,所以选B。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和诵读能力。
点评: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给语段标出停顿,其实是把几个句子断开。所以要注意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
10.试题分析:“丧”“明”都可根据语境推断出其意思,分别译为“丧失”“明智”。要学会根据语境用词语代替的解词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12.试题分析:本文的结尾有这样的语句“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所以本故事说明的道理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尤其是总结性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把文章揭示的道理理解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