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国学热 2011年孔子文化节邕城兴起穿汉服诵《弟子规》的国学热潮 中小学国学教育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传统的学术文化, 是治国平天下之学。修齐治平,是真正中国文化的核心追求.
国学本质来讲其实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百家争鸣自成一体而又交相辉映。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旬子争鸣焦点:第一,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第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
第四,如何治国(政治主张)?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
各家学派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学派间相互辩论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概念私学兴盛
文化发展大国争霸
招揽人才 联系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
会出现百家
争鸣的
局面?经济发展
社会变革 二、百家争鸣的成因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社会大变革(一)道家
1、老子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今河南鹿邑),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著有《道德经》, 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
1、自然观:否定“天命”权威、崇尚自然,要求人们顺应自然。
2、辩证法: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主张三、诸子百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道德经》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事物是不断发展与转化的。 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孔子带学生到老子那里请教。老子很老,正在闭目养神,孔子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见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
孔子率领学生告辞退。学生们问孔子道:“您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还没有问什么就要回家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他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对于人们探索自然规律、发展科学,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辨证思想成为典型的中国智慧,对后世的哲学、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影响(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守静”“不争”的处世之道,培养了人们深沉持重的品格、助人为乐品行、淡于名利的胸怀、百折不挠的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
庄子。名周,字子休 庄子2、庄子名: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生卒:宋国不慕功名,无意仕途, 拒绝高官应聘(楚相)籍贯:从政经历:个人气质:《庄子》潇洒飘逸、崇尚逍遥代表作:①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②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姓名:(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生卒:鲁国(今山东曲阜 )籍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成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地位:主要工作:“有教无类”、全面发展观教书育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儒家
1、孔子:
生平著作地位: 他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惨淡。从小学习礼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但仕途失意。55岁之后周游列国,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提倡德治,而屡遭冷遇。晚年专心从事文教活动, 杏坛讲学,整理“六经”等文献。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与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牟尼齐称为“世界四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东亚、东南亚影响深远(儒家文化圈)。
孔子击磬处位于河南新乡卫辉市南关附近的击磬?路上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政治理想:仁和礼,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政治主张:
1、仁的学说
2、主张以礼治国
3、实行德治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1、“仁”的学说。
①含义: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强调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互相敬爱,待人宽容,谦让和睦相处。 由亲及疏,爱的程度逐渐降低。孝悌是仁的基础,
② 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③途径:讲究“孝悌”;遵循“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途径:正名 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含义)礼的含义: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2、“以礼治国”“克己复礼”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治国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天下为政以德(德政、德治)德治”思想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包含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教育为先、利民富民、取信于民、举贤用贤、身正令行的主张以及反对暴政,反对苛政的思想。 最早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有教无类”
总结一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诗》、《书》、《礼》、《易》、《乐》、《春秋》
主要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3、孔子的教育思想:孔门七十二贤人,分别来自十个诸侯国。孔门弟子三千,家庭出身各不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的教育名言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仁”, 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主张维护周礼,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
首倡私学,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_______》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____________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道德规范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 中国看孔子文圣吾祖,恩泽海宇。千古巨人,万世先师。—2004年祭文 世界看孔子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3.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3)实行“仁政”(2) “民贵君轻”(1)主张“性本善”(4)重义轻利思想2、孟子: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要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财产;保证劳动时间,减轻刑罚、赋税。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无有不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3、荀子: 主张:“性本恶”;“君舟民水”;“礼治(礼法并用)”;“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三)墨家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成员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爱是相互的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墨子主张:“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3) “法”、“术”、“势”糅合的为君之道(4)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四)法家:
韩非子思想主张(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进步的历史观。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圣人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守株待兔的寓言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老子春秋庄子战国韩非战国“仁”和“礼” ;“有教无类” 、德政“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礼治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顺应自然;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顺从自然和民心、精神自由变革、中央集权、依法治、君主专治;知识梳理四、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第一次思想文化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重视人才、勤俭节约、严于律己等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儒家,礼治)团结友爱(墨家,兼爱)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墨家,非攻)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儒家,有教无类)依法治国(法家韩非子,法治)以不变应万变(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古今连线当今的思想观点各派学说、主张兵家代表人物
——孙武、
孙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无懈可击、兵贵神速、料敌制胜、置之死地而后生、首尾相应、以逸待劳、同舟共济 —《孙子兵法》中的成语孙子阴阳家: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孪生、发展和变化(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
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
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
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
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邹衍。
名家: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小说家(记录民间街谈巷语 )1.“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各国纷纷变法、改革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学术活跃,百家争鸣 D.农业发展,商业繁荣
2.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家争鸣”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百家争鸣的( )
A.出现时间
B.出现原因
C.学派
D.作用
巩固练习3.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4.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下列属于他思想的是( )
A.仁政 B.无为 C.兼爱 D.法治5.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及儒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A.仁 B.礼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6.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价孔子是“真理的解释者,人类道德的化身”。下列体现孔子解释的“真理”是( )
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祸福相倚 D.兼爱尚贤7.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论。孔子的言论被其弟子整理成哪一本书( )
A.《春秋》 B.《尚书》C.《论语》 D.《礼记》9.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单位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之中。早在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孙武 D.韩非
10.近年来,我们的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同时要求各地公安机关配枪上岗,对涉嫌恐怖主义的行为毫不手软。这样的执政理念体现了( )
A.“仁政”和“法治” B.“兼爱”和“非攻”
C.“无为而治”和“严刑峻法”
D.“道法自然”和“为政以德”
11.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12.七年级同学以“思辨传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孟子的“正气”、墨子的“热血”、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为政以德。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墨子:非攻,救助苦难。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