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看《芈月传》片段,思考问题:
1、商鞅、卫鞅、公孙鞅,他几种名字的由来。
2、为什么要抓商鞅?
3、为什么店主不敢让商鞅住宿?
4、连坐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商鞅死而无憾?
6、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怎样的变化?
7、商鞅变法与秦的统一有何关系?讨论总结:
商鞅变法鼓励耕织,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奖赏军功,军队战斗力迅速增强。商鞅执政二十年,法令深入人心。商鞅死后,秦法未败,封建制从此确立,秦国实现社会转型。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要有不畏强权、勇于创新的精神;商鞅变法的宏观时代背景和秦国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变法如何破旧立新?变法后秦国的农业经济和军事实力有什么新举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你有何体会?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第7课。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商鞅变法长平之战以秦国为例2.政治:地主阶级要求推翻旧制度,建立和强化 封建专制统治一、变法的时代背景: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直接动力)4.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1、铁农具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2、牛耕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出现
井田制瓦解变法运动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形成政治改革确立新的社会制度商鞅变法以及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或者说根本原因.生产变革与变法的关系?铁农具、牛耕 井田(外)
大量私田奴隶主地主奴隶、平民农民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诸侯国掀起一系列变法改革运动。例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改革,赵国赵武灵王改革,齐国邹忌改革,燕国乐毅改革等。租 种转 为 占 有转 为2.政治:战国的改革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魏国李悝变法: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发展农业:“尽地力之教”;保障百姓生活:平籴法”;加强法制和强化国家职能:制定《法经》。
楚国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裁免无能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知道变法者就行,内容不用记。李悝战国七雄七国形成三家分晋:赵、魏、
韩(前403年)田氏代齐(前386年)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3.军事:三家分晋晋魏赵韩田氏代齐齐秦燕楚战国七雄:庞涓孙膑围魏救赵桂陵之战赵魏齐桂陵救命啊!魏齐桂陵之战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借鉴和传颂。
马陵之战庞涓孙膑魏齐 减灶计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战国:前475年至前221年,因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一书而得名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诸侯国战争的性质:兼并战争
战争的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战争的评价:1、给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2、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利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纷争与变革交织,动荡与创新并存,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他著书立说、招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壮观的“百家争鸣”。
法家韩非子思想主张:进步的历史观,主张变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法”、“术”、“势”糅合的为君之道。
4.思想: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史记·秦本纪》秦本为西方小国,比较落后,秦穆公曾虽为霸主,但仍被六国视为野蛮落后,很少让它参与盟会。变法前秦的国情秦国变法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 必要性:
①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政、经、军、思)
②战国初期,秦国地处西陲,偏僻落后;有利条件:
①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
②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
③主观因素:孝公雄心、商鞅来秦
秦孝公的求贤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商鞅 (约前390_前338),出身于卫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从小喜爱刑名之学。商鞅尊崇李悝的学说先到了魏国,但遭忽视。前361年看到《求贤令》,只身入秦。第一次见秦孝公,大谈“帝道”,孝公直打瞌睡;第二次谈 “王道”仁义,孝公哈欠连天;第三次讲“霸道”强国之术,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
帝道是道家主张,要无为而治,王道即儒家理论,以礼治国,实行仁政,都不符合当时的要求。
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强调变法改革,以法治国,符合孝公称霸需要。“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在《论衡·书解》
受到重用 主持变法舌战守旧 宣传变法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徙木立信开罪太子 坚决变法治世不一道
变国不法古前356年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一、是体现在赏罚上,赏罚分明;
二、是要一视同仁,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法度之外;
三、取信于民。分封制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地方县吏县
制(一)政治方面1、废分封,
确立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变法内容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史记·商君列传》2、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专制统治,也保证了兵源“连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这种株连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被代代传承。3、严明法度,禁止私斗“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 《商君书·赏刑》 秦律的特点:轻罪重罚,十分严酷 (二)经济方面1、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确立了封建经济基础。材料: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 食货志》封建制度确立的标志之一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经济改革中重农抑商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3、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便于赋税征收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三)军事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的贵族世袭特权。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韩非子·定法》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从商鞅变法到秦统一前一年, 109年间,秦同东方六国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的仅5次,败北仅4次。秦国虎狼之师富国强兵集权历史影响(作用)商鞅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各国变法: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1、商鞅变法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4、制订了一系列具体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
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商鞅被车裂的原因?1、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2、秦孝公的去世(后盾失)
拓展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课后活动:时间:公元前356年 目的:适应新变化,确立新秩序, 富国强兵。背景:生产力水平提高;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兼并战争不断;变革运动;法家思想;秦国落后,孝公图变。支持者:秦孝公 小结: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政治上: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4.严明法度;经济上: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
性质: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性质改革
作用:增强了秦的国力大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它是什么时候,由谁修建的呢?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内江外江宝瓶口离堆飞沙堰都江古堰岷江古法截流之
——杩槎(cha)和竹笼科学利用高山与平原交界处的地势与河道。都江堰由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外江是正流,可排洪通航;内江供灌溉,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当内江水流过大时,江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都江堰能灌溉农田300万亩。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1 修建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3 功能4 影响2 构成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防洪、灌溉、水运等。几千年来,它使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著名纵横家: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合
纵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秦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连横:合
纵 秦王暗地派谋士携带金玉财宝去各诸侯国游说。对诸侯手下名士,可用金钱买动的,就厚赠礼品结好,否则就用利剑刺杀。(2)朝秦暮楚合纵失败
秦国壮大(3)连横(1)秦用贿赂、威胁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连横赵长平之战我离间!白起廉颇我坚守不出!你能奈何?赵王赵括取代廉颇!赵括我天下无敌!纸上谈兵!赵括前260年秦秦赵长平之战 据史载,长平之战后,秦国将领白起“坑杀”赵国俘虏40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筑小结:社会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本课小结战国七雄巩固练习
1.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
A.齐、楚、赵 B.韩、赵、魏
C.楚、燕、韩 D.秦、齐、魏
2.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3.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4.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农业产量的提高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
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变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 )
①铁器和牛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变革 ③实现富国强兵和争霸战争的需要 ④商鞅变法的促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建立县制 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7.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9.(2017·安徽)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10.赵中同学们对右图水利
工程的作用推断,为最准确
的说法是( )
A.防洪排水 B.水运C.防洪灌溉 D.蓄水防旱
11.查一查下列成语故事,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春秋春秋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春秋春秋春秋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