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上册写作《读古诗文有感》写作指导 学案(附范文)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秋八年级上册写作《读古诗文有感》写作指导 学案(附范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4 10: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专题 写作 读古诗文有感
【写作导航】
读后感是一种常见而实用的文体。它是作者在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乃至一段话、一则材料之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细读原作,生发感受。顾名思义,“读后感”是因“读”而生“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和深化,不“读”则无以“感”,“读”不细则“感”不深。因此,写作之前,要先对原作进行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准确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深入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实际乃至历史经验展开联想,从原作联想到现实,由他人联想到自身,从而生发出丰富的感受和体会。只有这样,写作时才能有感可发,有话可说。
二、选准“感点”,深入突破。“横看成岭侧成峰”,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多方面的感受。但在一篇读后感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的感受都写进去。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思考、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从纷繁复杂的感受中选择一个最佳角度作为“感点”,即写作读后感的突破口,集中笔墨写深写透,千万不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毫无疑问,可以作为“感点”的角度,就是自己体会最深、见解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并且写起来又最为得心应手的那一点感受。
三、明确思路,规范结构。一篇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议——联——结”四个部分。开头要“引”,即用简洁的语言引述原作的相关内容,交代感想从何而来,为下文的议论作好铺垫。接着是“议”,分析所引述的原文材料,点明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与启示,提出全文的基本观点。然后是“联”,即联系自身及社会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而深入地阐述基本观点,这是整个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最后是“结”,即总结全文,做到首尾呼应,前后贯通。当然,这只是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结构,文无定法,在具体写作中,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总之,写作读后感,要在深入理解原作的基础上,集中笔墨表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独到感受,做到条理分明,结构严谨,力求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
【例文引路】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题记
轻叩历史之门,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穿越历史的尘埃,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以史为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规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清晰而又深刻地警醒着古往今来的统治者。给予我深刻的智慧与启迪。
遥想始皇当年,正是“出则”有“敌国外患”才能吞并六国、君临天下。意气风发的他,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世千秋都在掌握之中;修长城,建皇陵,造阿房宫,尽享“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安乐。可惜秦二世遂即倾覆,阿房火数日不熄。难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难吗?不,不难。只是那一颗颗励精图治的心,在长年累月的纸醉金迷中,失去了当年锐利的光芒。
国犹如此,人何以堪?舜、傅说、胶鬲等人崛起于忧患之中,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折磨,他们走上了成功之路。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后著《国语》;韩非子囚秦而写《说难》;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成功人士之所以会有所作为,是因为他们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不懈的努力,凭借着自己不屈服的精神为自己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言及至此,联想当下许多只知享乐的“富二代”。他们肆意挥霍、尽情享受,丧失了父辈的“忧患”意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乐”,从未体验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滋味。父辈辛勤闯下的一片天地被他们挥霍干净。他们的父辈给了他们许多财富,但独独就忘了一件宝贝——磨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青春的色彩在奋斗的汗水中会更加绚烂。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勇于磨炼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们要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不能一味贪图“安乐”的现状,否则美好的未来就会渐行渐远了!
只听得孟子喃喃自语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认识天堂!
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人就非常适应船上生活,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名师点评】
从本单元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紧扣古文揭示的道理,从国家到个人,从帝王到普通民众,都逃离不出“忧患而生”“安乐而死”的命运。作者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些挥霍无度的富二代,告诫自己要保持“忧患意识”,勇往直前。文章最后用浅显的小
故事结尾,引人思考,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