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4 10:12: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品味并学习小说鲜明的对比手法。
重点
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难点
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农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是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叶圣陶 (1894-1988)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江苏苏州人。幼年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先生,家境清苦。代表作品《夜》《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售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了反而赔累”。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三、积累下列字词,注意加线词的读音
埠头
占卜 作梗 粜
斛子
廒间 褡裢


执拗

停泊
船舷 不屑 嗤笑
四、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
2、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
五、走进米行——研读对话,思考讨论
(一)分角色朗读,品味“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1、“旧毡帽朋友”是中国农民的群像,在旧社会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也有希望,有时也有“愤激”,也有抗争,但更多的是哀求、忍让。
2、“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也可能是资方代理人或雇员,是代表维护资方利益的。在与旧毡帽朋友打交道时颐指气使,居高临下,冷淡、厌烦、鄙视、威吓。
(二)如果不将米卖出去,农民还有别的出路吗 从粜米的部分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特点
六、走进街头——阅读探究
1、 旧毡帽粜米前原先有很多计划,从这些计划中你看出了什么
都是生活必需品,他们的要求是不高的。
2、离开米行,农民是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上街购物的 写街上的热闹对表现农民的遭遇有怎样的作用
失意和痛苦。
热闹的场面更加增加了悲剧色彩。
七、 回到船头——
1、分角色朗读,品味“旧毡帽朋友”在船上的议论。
失望——愤激——反抗
2、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农民的思想态度和认识在粜米的时候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已经意识到自己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人物对话中袒露了广大农民心中仇恨的火种,生动的描写了他们逐渐萌发的反抗意识。
八、走在各处——探究结尾
小说写了三个场面,已经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个段落?试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含义及作用。
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农民获得丰收却反而濒临破产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共同性。
九、课堂探究:
如果课文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塑造一群人)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小说通过旧毡帽朋友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
十、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同为农民的闰土和旧毡帽朋友有何异同?
1、他(闰土)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2、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相同点:
1、都是江浙一带贫苦农民。
2、都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迫害,命运悲惨。
不同点:
1、闰土是个体形象,旧毡帽朋友是群体形象。
2、闰土麻木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而旧毡帽朋友则萌生了斗争意识,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十一、作业: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认为在本文中的“旧毡帽朋友”的路该怎么走?